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0398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0.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docx

《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docx

大学生物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具有不断自我更新和复制能力的多分子体系的存在形式,是一种特殊的过程和现象。

2.生命现象的本质:

还原论认为生物的一切都可用分子和分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来说明;整体论认为生物各组成部分规律加起来不等于整体的规律。

3.生命的基本特征:

化学成分的同一性、严整有序的结构、新陈代谢、应激性和运动、内稳态、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适应。

4.如何改造生命:

对基因进行改造,

对蛋白质进行改造,

对生理过程进行干扰和调控,

对生命进行“克隆”,

“创造”生命。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化学组成

1.生物体元素分类情况:

生物体元素分为必需元素和非必需元素两大类,其中必需元素(27种)分为常量元素(含量>0.01%,11种:

O、C、H、N、Ca、P、S、Mg、K、Na、Cl)和微量元素(含量为ppm~ppb量级,16种:

B、F、Si、V、Cr、Mn、Fe、Co、Ni、Cu、Zn、Se、Br、Mo、Sn、I)两类,非必需元素又可分为无害元素和有毒元素两类。

2.生物分子的种类:

水,蛋白质,糖类,脂类,核酸,其他有机物,无机物(营养物质)。

3.生物分子在化学结构上具有的共同特点:

碳骨架,各种官能团,单体→聚合物。

4.糖类:

碳水化合物,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5.单糖:

碳骨架从3个碳原子到7个碳原子的多羟基醛、多羟基酮。

核糖是遗传物质的主要成分之一。

葡萄糖又称血糖,可直接吸收,是主要的供能单糖。

6.寡糖:

又称低聚糖,由2~10个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

二糖是最重要的寡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包括蔗糖、麦芽糖、乳糖等。

7.多糖:

10个以上单糖通过糖苷键连接而成。

贮存多糖有淀粉、糖原;结构多糖有纤维素、几丁质(乙酰氨基葡聚糖)。

8.脂类的分类和功能:

脂类分为脂肪和类脂两类。

脂肪由甘油与脂肪酸脱水缩合而成,包含饱和脂肪与不饱和脂肪,用于储存生物体的能量和构成身体结构。

类脂包含磷脂和固醇,用于构成生物膜、激素和维生素等。

9.磷脂结构:

磷脂分子由胆碱、磷酸根构成的亲水头部和由甘油、脂肪酸构成的疏水尾部构成。

10.双分子层的细胞膜结构:

磷脂双分子的疏水尾部向内相互接触、亲水头部向外与水相接触,构成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11.掌握氨基酸结构通式:

氨基酸同时具有α氨基和α羧基,不同的侧链R决定不同的性质。

i.

12.肽链的形成过程:

氨基酸的氨基和羧基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由肽键连接的多个氨基酸构成肽链。

13.蛋白质一级结构:

肽链上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14.蛋白质二级结构:

部分肽链发生螺旋状的卷曲和条带状的折叠,形成的局部区段的模块化结构,如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等;

15.蛋白质三级结构:

单肽链形成的稳定空间构象;

16.蛋白质四级结构:

多肽链形成的多亚基复合物。

17.蛋白质的变性和复性:

使用变性剂处理的蛋白质引其高级结构改变发生性质变化,去除变性剂后蛋白质恢复原来的性质。

18.核苷酸基本结构:

核苷酸是核酸的单体,由一分子的碱基、核糖和磷酸通过脱水缩合而成。

19.核酸的形成过程:

核酸是由核苷酸分子通过核糖上3’端、5’端的羟基与磷酸间的酯化反应,脱水缩合而成的核苷酸链。

20.DNA和RNA的结构差异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

DNA

RNA

基本单位

脱氧核苷酸

核糖核苷酸

五碳糖

脱氧核糖

核糖

含N碱基

A、T、G、C

A、U、G、C

单、双链

双链

单链

分子大小

很大

较小

21.DNA的结构与功能:

两条互补的脱氧核苷酸链通过A、T之间和G、C之间的氢键作用形成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双螺旋结构的形成有助于其信息的存储与稳定,DNA是一种主要的生物遗传信息载体。

22.RNA的种类与功能:

大多是单链,主要有mRNA、tRNA、rRNA三种类型。

mRNA的功能是传递DNA的遗传信息,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tRNA的功能是携带并转运氨基酸。

rRNA的功能是与核糖体蛋白一起构成核糖体。

第三章能量与代谢

1.自养生物:

是指可以不依赖任何有生命的物质而独立生活的生物,包括光能自养生物和化能自养生物。

2.异养生物:

是指通过分解自养生物合成的有机质获得能量的生物。

3.生物细胞的能量通货:

活细胞中可以直接用于做功的能量通常以化学键能的形式贮存在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也称腺苷三磷酸或三磷酸腺苷)中。

当ATP水解时,一个高能磷酸键断裂,同时释放出能量并形成更为稳定的ADP。

4.ATP作为细胞中能量的通货是如何工作:

细胞内ATP水解的放能反应往往在特定酶的帮助下直接与某些吸能反应相偶联。

5.ATP的作用:

ATP是生物系统能量交换的中心。

ATP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用于运动,转化为化学能用于合成,转化为渗透能用于分泌吸收,转化为电能用于生物电,转化为ATP的化学能用于合成,转化为热能用于维持体温,转化为光能用于生物发光。

6.代谢:

是指发生在生物体内全部的化学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生物的生长、运动、自我修复、繁殖、对外界的应激反应等生命活动都有赖于生物的代谢活动。

代谢分为两种类型:

合成代谢(同化作用)、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7.酶的特点:

酶是生物体内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一般指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细胞产生的可调节化学反应速度的催化剂。

酶在常温、常压、生理中性pH的温和条件下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

酶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它的特异性或专一性。

8.酶的催化作用机理:

酶通过其活性位点与底物之间诱导契合的相互作用降低了底物启动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9.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温度、pH值、抑制剂(竞争性、非竞争性)等。

10.酶的辅助因子和辅酶:

通常将与酶结合的无机金属离子称为辅助因子,将有机化合物称为辅酶。

大多数辅酶是一些具有核苷酸结构的维生素,如辅酶NAD+、NADP+和FAD的传递H+和电子作用。

11.光合作用的过程:

植物、藻类和细菌等生物利用太阳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贮存能量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整个光合作用被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大部分。

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膜上,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的基质中,是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生产葡萄糖的过程。

12.光合作用的物质和能量变化:

吸收无机分子(CO2和H2O),合成为有机物(如葡萄糖C6H12O6)、放出O2,将光能转换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13.细胞呼吸的基本过程:

以葡萄糖为例,细胞呼吸链的化学过程分为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与ATP合成3个阶段。

14.葡萄糖代谢的过程及产物:

葡萄糖代谢的化学过程分为糖酵解、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与ATP合成3个阶段。

糖酵解发生在线粒体外的细胞质中,不需要氧参与。

三羧酸循环(又称柠檬酸循环)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电子传递与ATP合成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高能电子逐步释放的能量合成了更多的ATP。

1分子葡萄糖的代谢产物是6分子CO2和30分子ATP。

糖酵解阶段:

活化:

-2

底物水平磷酸化:

+4

2分子NADH经电子传递链:

+5

NADH进入线粒体:

-2

三羧酸循环阶段:

底物水平磷酸化:

+2

8分子NADH:

+20

2分子FADH2:

+3

 

第四章细胞

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所有生物都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组成;新的细胞必须经过已存在的细胞分裂而产生;每一个细胞可以是独立的生命单位,许多细胞又可以共同形成生物体或组织。

2.细胞的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内膜系统、细胞骨架和其他细胞器(以真核细胞为例)。

3.细胞壁:

由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伸展蛋白等成分构成的微纤丝交织成网,具有支持、保护等作用。

4.细胞膜:

由膜脂和膜蛋白构成的具有有序、流动镶嵌、不对称性等特征的双层膜系统,功能是维护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和传递。

5.细胞核:

由核膜、核仁、染色质等部分构成,是DNA储存、复制、转录和转录后加工的场所,以及细胞代谢的调控中心。

6.内膜系统:

是指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片层结构,由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和分泌泡构成,功能是为分子传递提供通道、为脂和蛋白合成提供场所。

7.细胞骨架:

是细胞内部以蛋白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网络结构,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构成,维持着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8.生物膜的功能:

生物膜不但包括细胞膜,还包括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分泌泡等由膜包被的细胞器或片层结构构成的内膜系统。

细胞膜的功能是维护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和传递。

内膜系统的功能是为分子传递提供通道、为脂和蛋白合成提供场所。

9.流动镶嵌模型:

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结构,具有有序性与流动性,不对称排列的蛋白质“镶嵌”其上,膜的有序性、流动性、不对称性适应环境变化,实现膜特定功能。

10.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

简单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11.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代表生物

细菌、蓝细菌

原生生物、植物、动物和真菌

细胞大小

1~10µm

3~100µm

细胞核

没有真正的细胞核

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细胞质

无细胞骨架

有细胞骨架

细胞器

没有以膜为基础,具特定结构和功能

细胞壁

动物细胞无

核糖体

70S(由50S和30S两个亚基组成)

80S(由60S和40S两个亚基组成)

染色体

仅有一条裸露双链DNA

有两条以上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

DNA

环状,存在于细胞质中

线状,存在于细胞核中

核外DNA

有的细胞有质粒

有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

RNA与蛋白质合成

RNA没有内含子,DNA转录为RNA与蛋白质的合成都在细胞质中进行

RNA有内含子和外显子,DNA转录为RNA在细胞核中进行,蛋白质合成都在细胞质中进行

细胞分裂

二分裂,无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细胞组织

主要是单细胞生物,不形成细胞组织

大多数是多细胞生物体并形成细胞组织

12.细胞周期:

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所经历的一个完整过程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典型的细胞周期可包括间期和细胞分裂期两部分。

间期是细胞代谢、DNA复制旺盛期,它包括一个DNA合成期(S期)以及S期前后两个间隙期(G1期、G2期)。

细胞分裂期则包括有丝分裂和胞质分裂两个主要过程,分别称为M期和C期。

13.有丝分裂:

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根据染色体形态的变化特征,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4个阶段。

有丝分裂的特点是,在间期每条染色体复制成两条相同的染色单体,在分裂时有规律地分配到两个子细胞核中。

14.减数分裂:

是细胞仅进行一次DNA复制,随后进行两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15.细胞通讯的概念与方式:

细胞通讯是指细胞间识别、联络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细胞通讯主要有三种方式:

细胞间隙连接,细胞膜表面分子接触,细胞化学信号通讯。

16.细胞研究的主要方法:

观察、分离、培养、研究。

观察技术有光学、电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离技术有离心、流式细胞术、细胞电泳;培养技术有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研究技术有免疫细胞化学、放射自显影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等。

第五章遗传

1.显性原则:

遗传性状由对等位基因控制,表现为显性或者隐性性状。

2.分离定律:

一对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完全独立地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去。

3.自由组合定律:

多对等位基因形成配子时的分离相互独立,受精时不同配子相互间进行自由组合。

4.连锁和交互定律:

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在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有时会随着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换发生交换,因而产生了基因的重组。

5.区别和联系:

分离定律是针对单个性状的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定律针对多对性状的等位基因;连锁和交换定律是对分离、自由组合定律的补充。

6.等位基因:

一般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

7.序列互补配对原则:

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denine(A,腺嘌呤)一定与Thymine(T,胸腺嘧啶)配对,Guanine(G,鸟嘌呤)一定与Cytosine(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

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8.遗传的中心法则:

DNA分子可以自我复制,将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DNA分子也可以转录成mRNA,mRNA再把遗传信息翻译成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由DNA→RNA→蛋白质流动。

在某些病毒、细胞中或在实验室操作条件下,RNA可以进行自我复制。

对病毒核酸的研究中还发现了逆转录现象,即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反向转录形成互补的DNA,然后DNA转录产生mRNA再进行蛋白质的翻译。

在DNA、RNA和蛋白质三者中,DNA是最关键的物质,而蛋白质参与了所有这些过程,正是蛋白质的参与使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精确可控。

上述这些内容构成了所谓分子遗传的“中心法则”。

9.DNA的复制机制:

细胞中DNA的复制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在解旋酶的作用下,首先双螺旋的DNA同时在许多DNA复制的起始位点局部解螺旋并拆开为两条单链,解链的叉口处称为复制叉。

在DNA复制时起关键作用的酶是DNA聚合酶,该酶使游离的核苷酸准确地与DNA上互补的碱基结合并与早先结合形成的核苷酸新链连接,使新链延长。

由于DNA聚合酶只能将游离的核苷酸加到新链的3’端,因此DNA的复制总是由5’向3’方向进行。

在亲代解旋后的复制叉处,按照由5’向3’方向复制的原则,一条子链可以连续向着分叉处进行复制和延伸,而另一条子链则不能连续向着分叉处复制和延伸。

因此,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复制叉不断打开,先合成一段新的RNA短链,称为引物。

在引物后再仍按5’向3’方向使游离的核苷酸加到新链的3’端,这时DNA的复制和延伸是不连续的,而是分段进行的,每合成的一小段片段称为冈崎片段。

以后冈崎片段前的RNA引物被DNA短链取代,DNA连接酶又使冈崎片段连接成为连续的新链。

10.DNA的转录机制:

以DNA分子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的原则,合成一条单链的RNA,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被转移到RNA分子中,细胞中的这一过程被称为转录。

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其过程与DNA的复制基本相同。

转录开始时,DNA分子首先局部解开为两条单链,双链DNA中只有其中一条单链成为新链RNA合成的模板。

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以氢键与模板DNA上互补的碱基配对并连接成链,然后新的单链从模板上解离下来。

在新RNA链合成的过程中,与DNA复制所不同的是,转录中尿嘧啶替代胸腺嘧啶并与模板的腺嘌呤相配对。

11.DNA翻译机制:

细胞中蛋白质的合成是一个严格按照mRNA上密码子的信息指导氨基酸单体合成为多肽链的过程,这一过程成为mRNA的翻译。

mRNA的翻译需要有mRNA、tRNA、核糖体、多种氨基酸和多种酶的共同参与。

翻译过程包括起始、多肽链延长和翻译终止3个基本阶段。

12.原核与真核生物转录的差别:

在真核生物细胞核中,DNA链上具有不能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片段即内含子和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片段即外显子。

转录后新合成的mRNA是未成熟的mRNA,又称为前体mRNA。

它是核内非均一RNA的一部分。

这些RNA需要经过一定的加工过程。

原核生物中,DNA链上不存在内含子,因此转录和翻译过程比真核生物要简单。

第六章发育

1.发育:

一个有机体从其生命开始到性成熟的变化过程。

指生命现象的发展、生物有机体的自我构建和自我组织。

2.胚胎发育:

从一个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的分裂、分化、相互诱导,最终形成生物雏形即胚胎的过程。

3.细胞分化:

经过细胞分裂产生的许多细胞在发育潜能、形态、结构或功能上特化即产生差异的过程。

4.胚胎的发育阶段:

胚胎发育三个阶段:

细胞分裂:

数目增加;

细胞分化:

在发育潜能、形态、结构或功能上产生差异;

形态发生:

产生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不同部分和整体形态的物理过程。

5.动物的发育过程:

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的形成、幼体和成体。

6.细胞命运决定:

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分化特征尚未显现前已经确定了其不同分化前途,这种命运被稳定的过程称细胞命运决定。

7.镶嵌型发育:

卵裂时裂球中所含的特定胞质决定细胞的发育命运,细胞发育的这种决定方式称为自主特化。

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镶嵌型发育,整体胚胎好像是自我分化的各部分的总和。

8.调整型发育:

相邻细胞组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决定其中一种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这种细胞命运决定方式成为“有条件特化”。

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调整型发育。

9.细发育方式的总结:

任何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定型的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发生作用,只是程度不同。

在镶嵌型发育中,细胞命运由细胞质在每一裂球中的分配决定。

在调整型发育过程中,细胞命运则由胚胎细胞相互作用决定。

10.诱导:

胚胎一部分细胞对另一部分细胞影响,使后者沿新途径分化的作用称为诱导。

11.几种常用的模式生物:

标准化的实验生物称之为模式生物。

常用的模式生物有华美广杆线虫、果蝇、斑马鱼、非洲爪蟾、小鼠和拟南芥等6种。

12.干细胞:

具有无限的或可被延长的自我更新和分化能力并可分化产生至少一种特化细胞的细胞。

13.干细胞的种类:

胚胎干细胞,来源于受精5~6天的囊胚中未分化的细胞;成体干细胞,来源于机体组织器官中的未分化细胞。

14.克隆:

是指由一个细胞或个体,通过无性繁殖手段,获得遗传上相同的细胞群或个体群。

第七章进化

1.生物进化的概念与内涵:

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的某一种群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的遗传变异的积累和表型特征的改变。

生物进化包含微观进化和宏观进化。

微观进化是指无性繁殖系和有性生殖种群在遗传组成上的进化。

宏观进化是指种和种以上分类群的进化。

2.生命的起源:

关于生命的起源,有两种推测或解释。

一种简单的推测是,地球上的生命可能是源于宇宙中的其他星球;另一种推测是,在地球形成初期特殊的原始大气环境下,非生命的有机分子经过长期的化学演化,逐渐形成了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3.物种:

是由种群组成的生殖单元,它与其他单元在生殖上互相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有一定的生态分布,在宗谱线上代表一定的分支。

4.生殖隔离:

在自然条件下,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物种可交配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同种生物之间不能交配,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5.物种起源的线索:

化石记录、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

6.基因型频率:

群体遗传学将某种基因型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的比率定义为基因型频率。

7.等位基因频率:

群体遗传学将二倍体的某特定基因位点上某一个等位基因占该位点上等位基因总数的比率定义为等位基因频率。

8.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学说:

生物突变具有普遍性,但不具有随机性,生物性状用进废退,并通过获得性遗传给子代。

9.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突变具有普遍性和随机性,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有利突变逐代积累,生物不断进化出新类型。

10.现代综合进化论:

进化是生物种群中实现的,而突变与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

11.分子进化的中性理论:

生物分子水平的突变大多是中性的,中性突变通过遗传漂变在群体中固定,生物进化速率由中性突变速率决定。

12.间断平衡论:

生物进化是一种间断式的平衡,即短时间的进化跳跃与长时间的进化停滞交替发生。

13.起源方式三大分支学说:

陆相起源说,溅到岩石上的氨基酸聚合成肽链又重回到水中;海相起源说:

小分子吸附在黏土蒙、脱石一类物质的活性表面,在适当的缩合剂的作用下,发生脱水缩合为聚合物;深海“烟囱”起源说:

深海烟囱,温度梯度,有利于各种反应的发生。

14.多分子体系颗粒的产生:

团聚体,多肽、核酸、多糖在合适的溶液中,自发地浓缩聚集为分散的球状小滴;微球体,浓缩干燥的氨基酸在水溶液中形成微小的蛋白质球状体;脂球体,磷脂与蛋白混合在一起形成外形类似于细胞并有双层膜结构的球体。

15.遗传系统的3种起源学说:

蛋白质首先起源,核酸首先起源,核酸、蛋白质共同起源。

第八章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简单来说,生物多样性就是生命形式的多样性。

它反映了地球上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在内的一切生命都有各不相同的特征及生存环境,它们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它们相互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也就是生物的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2.举例说明生物命名的双名法:

双名法的生物学名均应为拉丁文,在书面格式上应用斜体字,第一部分是属名,属名是名词性质,且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部分是种名,种名是形容词,无须大写。

如:

人,Homosapiens。

3.生物分类系统的演变过程:

林奈

1735

二界系统

海克尔

1866

三界系统

柯培兰德

1956

四界系统

魏泰克

1969

五界系统

伍斯

1977

六界系统

伍斯

1990

三原界学说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真细菌界

真细菌原界

古细菌界

古细菌原界

原始有核界

原生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真核生物原界

真菌界

真菌界

植物界

植物界

植物界

植物界

植物界

动物界

动物界

动物界

动物界

动物界

4.微生物的概念与种类:

微生物:

一大类形体微小(<0.1mm)、单细胞或个体结构简单的多细胞、甚或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根据是否具有细胞结构和细胞结构的差异,可以将微生物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微生物三类。

5.细菌的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特殊结构(荚膜、芽孢、鞭毛、纤毛)。

6.病毒的形态与特点:

基本形态为球形(廿面体对称)、杆形(螺旋对称)和蝌蚪形(复合对称),特点为:

个体极小、不具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类型、严格活细胞内寄生、复制方式繁殖、对抗生素不敏感。

7.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最小,比面值最大。

微生物一系列属性均与此特点密切相关:

形态最简、代谢能力最强、食谱最杂、繁殖最快、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种类最多、变异最易。

8.植物的门类:

根据适应陆地生活的能力和进化的形态特征,陆生高等植物可分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4大类。

9.人体的组织:

组织是构成器官的基本结构。

根据其起源、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不同,可分为: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10.人体的器官:

器官是由多种组织构成的特定形态结构,每一种器官完成与其形态特征相适应的生理功能。

11.人体的系统:

在功能上相关联的一些器官联合在一起,分工合作完成某种生命必需的功能,这种比器官更高层次上的结构单元称为系统或器官系统。

1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丰富多彩的生物与它们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了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物支撑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常可以分为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两个方面。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指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

人类直接或通过生产环节从各种生物来源收获和消费的粮食、水果、木材、药材等,少部分不通过流通环节,大部分通过商业和流通环节,产生巨大价值。

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关系到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