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703778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x

《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docx

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

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专项训练

1、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为()

2.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b点时种群有最大自然增长率B.食物是影响cd段波动的重要内源性因素

C.cd段波动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D.该种群发展过程中,ab段幼体所占比例cd段幼体比例

3.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②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

③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④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

⑤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①④⑤      B.①③⑤

C.②④⑤D.①③④

4.科学家通过对三种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和种群密度关系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

将此结果应用于农业生产时给我们的启示是(  )

A.种群密度为4左右时是甜菜生产的适宜密度B.提高氮元素供应量后就可大幅度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

C.欧洲防风草根的生长与种群密度无关D.合理密植的目的是提高农作物某些部位的产量

5.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形增长

6.

如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

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

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

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7.下列研究问题不属于群落水平的是(  )

A.梧桐山的鸢尾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深圳红树林的范围和边界大小

C.鼎湖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8.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

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种。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种群间的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9.某一区域,从未被任何生物群落占据过,最后发展成为山毛榉群落,和此区域演替情况不相同的是()

A.完全没有植被,并且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原生荒原B.过量砍伐的森林

C.冰川上进行的演替D.豌豆群体中,高茎豌豆容易生存

10.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褐家鼠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

B.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统计方格内和在相邻两边上的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11.如图表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形增长和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S”形增长的曲线图。

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

12.科研人员对某海洋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

C.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D.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于该种群的持续生存

13.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

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乙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探究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可以用标志重捕法

C.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14.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甲图所示,增长曲线如乙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B.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C.甲图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D.甲图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

15.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K表示种群的最大值,N表示种群数量水平,根据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B.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为200

16.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λ倍,下图表示λ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0~a年,种群数量不变,其年龄组成是稳定型B.a~b年,种群数量下降,其年龄组成是衰退型

C.b~c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S”型增长D.c~d年,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呈“J”型增长

17.已知物种A与物种B具有捕食关系,纵坐标表示生物量,横坐标表示时间,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增加而导致B的减少B.②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

增加而导致B的增加

C.③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A的减少而导致B的增加D.④图所示的变化是由于B

的减少而导致A的减少

18.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分层现象,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

19.某山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下图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优势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实施退耕还林等措施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B.甲、乙、丙之间为竞争关系,第3阶段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层现象

C.演替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

D.该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20.在某一生态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变化如下图所示,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选择不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

B.A物种种群大小受B物种种群控制,B物种种群变化也受A物种种群大小的影响

C.A物种(或B物种)种群大小呈现波动现象除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迁入和迁出的因素影响

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

2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22.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

(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

23.关于图

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

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24.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两

种常用方法。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随机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量为X1、X2、…Xn,则样方内生物个体数量的平均值为(X1+X2+…+Xn)/n

B.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

C.计数时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

D.标志重捕法中种群数量的估算公式是:

标志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

25.如图

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可表示在火灾后森林上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群落均可演替成森林

26.下列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之前应振荡试管,有利于正确计数

B.先将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应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

D.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

27.生物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演替一般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28.早在宋代,我国就产生了四大家鱼混养技术。

下图表示某池塘中四大家鱼及其食物的分布,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四大家鱼在池塘中的分布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四种鱼类在能量流动上的关系为:

鲢鱼→鳙鱼→青鱼

C.鲢鱼和鳙鱼、青鱼和草鱼在混合放养时不可能有竞争关系

D.若浮游动物大量死亡,鲢鱼数量将以“J”型曲线持续增长

29.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甲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图丙中实验初期,种内互助与竞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30.用相同的培养液分别培养a、b两种微藻,得到两种微藻的生长曲线如图甲所示,图乙表示a、b微藻分别利用其中磷元素的曲线。

现将两种等体积的微藻混合培养在磷元素浓度略低于Kb的环境中,随时间的推移,预期两种微藻的数量变化曲线最可能的是(  )

2、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31.(7分)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

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如图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注:

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________________。

(2)动物——标志重捕法。

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被标记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菌——显微记数法。

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50个细菌,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在液体中培养4h后稀释10倍,与以前相同的条件下再在显微镜下观察,这次观察到每单位面积上平均有80个细菌。

则细菌细胞分裂的平均时间为________________小时。

(4)昆虫——去除取样法。

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

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小,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

假如在某块田地里(120平方米)连续捕虫8次,得到如表数据:

①假设第14次捕获0只,捕获积累数360,则依数据可得出该昆虫密度大约是_________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2.(13分)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

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

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

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研

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图乙显示:

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种群密度为____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

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

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

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8分)甲、乙两位同学均对酵母菌的生长情况进行了探究。

他们先配置了含有酵母菌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液,调节到酵母菌生长的最适pH,各取1mL于试管中,接种等量的酵母菌菌种,放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进行计数。

(1)甲同学直接取培养液用计数板制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观察到的图像如右图所示。

已知上图计数板边长总为1mm,涂抹厚度为0.1mm。

①在选择统计对象时,必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算细菌密度时,应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计得如图所示的每一小格中酵母菌平均为10个,则该1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约________个。

(2)乙同学用对比法计数,将500个红细胞与该1mL培养液混匀,然后制片观察,进行随机统计,结果如下表,则:

视野1

视野2

视野3

视野4

红细胞数

21

17

22

20

酵母菌个数

102

98

106

94

 

①该1mL培养液共含有酵母菌大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个。

②甲、乙两位同学统计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12分)某研究小组的同学调查了野外山坡上三个不同地点A、B、C的植物群落,并测量了三个地点的土壤特征等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

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地点__________________处的植物群落。

(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物被彻底烧光,则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演替。

群落演替总是向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发展,直至达到顶极群落(稳态)为止。

(3)如果地点A、B、C处的光照条件同等充足,则能更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的是地点__________________

处的植物群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中的有机质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缺氧时,抑制根对矿质

元素离子的吸收,据此可知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出不少于两个原因)

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专项训练答案

1、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5ACADC6-10CABBC11-15ADACB16-20CBCCA21-25DCBDC26-30BBABD

2、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40分)

31.

(1)8株

(2)3200尾(3)1(4)①3②有外来昆虫的迁入

32.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③(n1+n2+n3)/3S0

(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

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33.

(1)①随机取样 取各格的平均值②2.5×106(10×25×10000)

(2)①2500 ②统计时间不同

34.

(1)A

(2)次生 物种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功能完善化

(3)A 地点A处的植物群落分层多,土壤、水和矿质养料充足

(4)微生物的分解 主动运输

(5)土壤中缺少水分和相应的矿质养料;土壤浅,不足以维持高大植物的生长(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专项训练补偿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5CACDB6-8DBD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9.

(1)酵母菌细胞总数

(2)摇匀培养液后再取样 培养后期的样液稀释后再计数

(3)时间前后对照

(4)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与营养物质(或代谢废物、pH、溶氧量、温度等)的变化关系

 

必修三第4章《种群和群落》专项训练补偿练习

1、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1.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

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②初始密度相同种群开放条件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③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④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如图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图中曲线的标号与下列各点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种群数量最大的点②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的点

③该种群迁入后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 

④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该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捕获后种群数量应该在图中哪一点

4.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5.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法

6.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B.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D.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7.如图,纵轴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D.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8.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B.甲、丙不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中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2、非选择题(共20分)

9.(2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培养时间的变化关系”。

实验材料及用具:

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球计数板(是带有2mm×2mm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的计数)、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取少量的酵母菌液放入血球计数板直接计数,再以此为依据估算培养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培养液计数的做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本实验没有另设对照实验,但在实验中存在对照,这种对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