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70128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docx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docx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新基础教育”在教学研究中提出了“拓展学科育人价值”的任务。

本人作为该研究课题的成员,并具体承担数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这一任务作了结合学科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究。

本文从三方面阐述自己对拓展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

一、对数学教学育人价值的认识偏差

数学是中小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历来受到学校领导、教师和家长的重视。

因此,每一次重大的课程教学改革都会涉及到数学学科的改革。

近年来讨论较多的是关于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及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研究,专门从“育人”的角度来全面研究数学学科的价值似不多见。

因此可以说,在总体上教师还缺乏这方面的自觉意识。

但是,缺乏不等于不存在。

实际上,长期以来人们对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的认识存在着偏差。

这些偏差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偏差之一是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狭窄化。

所谓狭窄化,就是对数学学科教育的价值认识停留在教学数学知识上。

表现出一种为教知识而教知识的状态,把学生当作是为学习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教师是为教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掌握数学知识上。

这可以从教师关于教学目标的制订中窥见一斑,具体地说,大多数教师只是围绕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来制订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对于小学数学教材中《商不变性质》的教学目标的制订,一般都停留在:

①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②学会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运算。

可以说,大部分的数学概念、法则、性质等的教学目标都停留在这个水平上。

偏差之二是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空泛化。

所谓空泛化,就是对数学学科教育的价值认识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具体地说,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除了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以外,增加了一些口号性的目标。

还以上述《商不变性质》为例,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制订为:

①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②学会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简便运算;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后两条增加的目标,反映了教师对数学学科多元教育价值的意识开始觉醒。

他们原本的意思可能是指通过小组讨论来学习该内容,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该内容时独立思考、大胆发表意见。

但是象这样口号性的目标,具有“普适性”,它几乎可以作为任何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正因为如此,没有找到特性和载体的空泛目标,尽管在许多教案中都能看到,但仅凭此,在任何教学中都不会具体落实,所以它只能起到贴标签的作用,仅仅表达了教师改革数学教育的愿望而已。

偏差之三是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认识的短期化。

所谓短期化,就是对近期的、可测量的考核目标的追求和满足,把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的价值定位在考试成绩的提高,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的探索和体验,使数学教学趋于死记硬背。

这种强化练习可能要考到的内容,以达到牢固记忆、熟练应答、考试成功的目的的现象,可以从数学课上有层次、有坡度、大题量的“经典”练习中得到印证。

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被局限在应试上。

之所以把“应试”也称作育人价值,原因有二:

一是应试关涉到学生将来的升学和发展,并非与学生的成长无关;二是应试的内容大量是基础性的,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

但问题出在仅用大量的机械练习来应对考试,考什么练什么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且仅仅为应试而教,把学生当作是为考试和练习而存在的人,这就完全违背了教育的真谛了。

二、重新认识数学学科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

上述认识的偏差,使数学学科教育渐渐丢失了更为根本和长远的价值----对学生发展的奠基性价值。

那么,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有怎样的教育价值?

如何开发和丰富数学学科的育人资源?

“新基础教育”研究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数学学科教育改革的根本性问题,研究人员和实验教师一起展开了研究。

下面是我们对这些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要对数学学科的教育进行价值选择,首先需要对作为学校教育组成的数学有一个重新认识。

作为学校教育组成的数学---学校数学,是学校中开设的一门课程,它和科学数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概括地说区别在于:

首先是指向不同。

作为科学的数学以揭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为目的,通过逻辑推理发现数学结论,着眼于深刻精确地阐明数学理论,指向数学学科本身的发现和推进。

学校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过程之一,其所以要设立的根本依据是人的成长。

学生的发展和与他人的真实交往、以及人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都需要数学的滋养。

学校数学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即使是为数学的发展,也还是要指向人,而不是直接指向数学本身的发展。

其次是构建知识的路径不同。

科学数学十分强调对定理和法则进行严格的演绎推理论证。

学校数学则是利用最基本的方法如归纳法、实验法等等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建构知识。

第三是认识的起点不同。

科学数学认识的起点建立在一定的公理体系上。

学校数学认识的起点往往是学生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实际事例,以及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

在过去,我们可能更多的是把学校数学当作学习已有的科学数学的知识来对待,从而导致把数学学科教育的价值窄化;在尚未深入研究数学学科具体的育人价值的情况下空说育人价值,从而导致了认识数学育人价值上的泛化;而习惯于追求教学价值的功利性,又使数学教育的价值贫乏化和短期化。

对学校数学的特性的重新认识和定位,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学科教学是“育人”的载体,教书最终是为了“育人”。

因此,要加强研究如何充分发挥数学学科的教育功能,通过数学教学这一重要途径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总目标的实现。

这是一个在每天每节数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的渗透和体现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的过程。

他与教学数学知识不矛盾,相反,只有籍助于数学知识的教学才能实现。

为此,“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的改革,从原来关注数学知识的层面向更深的层次开发。

我们认为,数学学科对于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数学知识本身以外,至少还可以提供学生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学生具有数学的语言系统;可以提供学生认识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不同路径和独特的视角,使学生具有数学的眼光;可以提供学生发现事物数量、数形关系及转换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使学生具有数学的头脑;可以提供学生一种惟有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中才有可能经历和体验并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思维方式。

数学是学生学习的一门学科。

人类在创造数学的同时,创造了数学所独有的话语系统---运算符号和逻辑系统,使千百年来的数学发明和创造得以流传至今。

作为学校课程的数学教学有助于数学的流传。

然而,这种流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独特的话语系统的掌握是否具有同一性。

如果学校数学的教学能够尽可能多的提供学生互相交往、合作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多的体验和实践数学的话语系统,就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系统的成熟度。

数学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数学,人们怎么能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容易看到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数学。

因为数学作为事物和关系组成的数形及其变换,已无处不在地渗透在世界之中,同时又似乎无形地隐藏其中。

如果学校数学的教学能够体现数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又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就有可能提供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去进一步认识和发现自己生活在其中的数学。

数学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进行的一种思维活动。

在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这是数学对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价值。

这一点是勿用质疑的,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依然是。

然而,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难以达成这个目标,相反,实际上只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的思维方式。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内在于生命中的主动精神和探索欲望,常常受到压抑,甚至被磨灭。

“新基础教育”强调数学对于学生主动思维的发展价值。

“新基础教育”相信学校数学的教学能够提供学生主动探索、体验、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给学生以力量和智慧。

因为数学特有的内在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诸多的凝聚着前人智慧的数学发明和创造,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提供学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

数学更是学生在生活中需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抽象的特征,但并不是无实践和实体之根的抽象,也不是无规律可循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它渗透于各种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

籍助于具体的数学知识内容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的思维方式,不仅十分重要,而且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学校数学的教学能够揭示隐藏在数学知识的背后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能够提供学生主动的实践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机会,就有可能使学生真正感受数学思维方式的力量,逐渐形成这样的思维方式,并将这种思维方式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的加以运用。

三、如何开发数学学科的育人资源

对于拓展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意识觉醒,为我们对数学学科教育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提供了可能。

然而,在由可能向现实转化的过程中,尚须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进行新的探究。

困难与障碍首先来自于传统的数学教科书的呈现方式。

它把数学知识的整体划分成一个个知识点、按照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用演绎的方式编排而成,使原本具有丰富内在关联的知识,经过人为处理变成以“点”为单位的符号系统;它又以客观真理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要求学生按规定的程序去理解、掌握和运用。

而许多教师往往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被局限在教材知识点的框架内,按照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掐头去尾烧中段”的方式进行教学。

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障碍重重,且感到数学十分的枯燥乏味和无用。

因为它割裂了数学知识整体之间的联系,割裂了数学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的联系,割裂了数学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联系。

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遭遇的知识是固化的真理---一堆“死”的符号型的结论,带来的结果,是学校数学教学提供的育人资源的原始贫乏。

为了克服传统的数学教科书中的“资料系统”的育人资源的贫乏现象,“需要将凝固的书本知识‘激活’,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

实现书本知识与数学知识整体的、内在的结构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过程的沟通,实现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和儿童经验世界的沟通,从而丰富和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资源。

在“新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1、以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作为育人资源

“新基础教育”研究提出了“要通过教学实现学科对于学生发展的独特的价值”,这一目标与任务是高远而又平实的。

高远在于最终要让学生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平实在于这样的思维方式需要通过每天每节课教学的渗透才能得以建立。

那么,有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呢?

在研究的初期,我们发现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

因为在课堂上,教师常常只局限在教学种形式上的改革。

以小学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数学的计算教学为例,由于当时的教材按照计算形式和结果的不同,将计算知识的整体分为不同的类型:

如口算和笔算,按法则依次运算和简便运算,精确运算和估算等等。

教材还按知识的难易程度,以一个个知识点,配置一个个例题的形式进行编排。

教师在教学时,遵循教材的体例,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孤立地进行。

课堂上虽然有了方法多样、提问质疑、小组讨论等学生“主动”活动的形式,但是,透过这种“主动”形式,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深处是“被动”的应付和服从:

教师教学简便运算的方法时,学生不会出现估算的方法;教师教学估算的方法时,学生不会用简便运算的方法。

如此按照书本知识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同样很会“配合”教师,他们会围绕着知识点质疑讨论、思考多种方法。

这种为方法而方法、为质疑而质疑、为讨论而讨论的教学形式,实质还是“教”学生机械地掌握计算方法,“育”出以被动适应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

为了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主动起来,“育”以主动发展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新基础教育”意识到应该以数学知识的内在结构作为育人资源,树立数学教学的整体结构观。

因为结构具有较知识点要强得多的组织和迁移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结构相关的知识牢固掌握、熟练运用并加以内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结构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因结构的支撑而乐于、善于主动的猜想与类比,促使学生的思维真正地主动投入,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与能力。

在此基础上,还可进一步使学生具有发现、形成结构的方法及掌握和灵活使用结构的能力。

关于结构的教学,我们采用“长程两段式”的教学策略:

首先需要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按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组成结构链;其次需要教师打破原来的一个知识点一个例题“匀速运动”的教学方式,将每一结构单元的学习分为“教学结构”阶段和“运用结构”阶段。

在“教学结构”阶段,主要采用归纳发现的方式,让学生从现实的问题出发,充分的体验发现和建构,逐渐形成知识结构和学习的方法与步骤结构。

这一阶段的教学时间可以适度放慢。

在“运用结构”阶段,主要让学生运用结构进行主动的猜想、类比与验证。

由于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和灵活运用结构进行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教学的时间可以加速的方式进行。

以小学数学的加、减、乘、除法的笔算教学为例,教师要确立融口算、笔算、简算、估算为一体的整体意识,以教学笔算的运算结构为主线,将其它各种计算方法渗透在其中。

在教学加法笔算的运算结构时,以“教学结构”的方式为主;在教学其它方法的笔算结构时,以“运用结构”的方式为主。

我们期望达到的目标不仅是学生对运算结构的掌握和灵活运用,更为重要的是,提高教师数学教学的整体意识,努力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学生活动的机会,学会以捕捉学生所生成的资源作为契机,将口算、简算、估算等方法综合地渗透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快速判断和灵活选择方法的意识与能力。

我们认为,首先,融各种计算方法为一体的计算教学是载体,它为培养学生灵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服务,为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问题的能力服务。

其次,融各种计算方法为一体的计算教学,为学生学会根据具体情境和条件进行判断、并灵活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提供了舞台和发展的空间,使学生有意义的学习和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成为可能。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主动地发展,又可以使计算教学的知识目标水到渠成地得到落实。

2、以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

以往的数学教学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记忆与应用,教学中重演绎轻归纳,学生只知道记忆符号,疲于模仿与操练,却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

以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和体验数学知识的创生和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的抽象和力量,形成学习数学的内驱力,并逐渐建立起独特的思维方式,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惟有数学学科所独有的教育价值。

要还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还需要通过将教材知识点按其被发现、发展的过程进行重组与加工,实现书本知识与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过程的沟通。

例如,中学数学几何中关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教学,传统教材不是按照人们发现判定定理的过程来叙述的,而是把发现的结果(四个判定定理),按照一个课时教学一个定理一个例题一组练习的形式加以编排,并且以演绎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这样的呈现方式,首先是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的练习;其次是容易导致学生是为学习这些判定定理而存在的;更为重要的是,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压抑和被动。

因为它对学生的学习需要缺乏关注;对学生如何经历与体验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发现过程缺乏关注;对学生如何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缺乏关注。

也就是对学生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有机过程与价值缺乏思考和研究。

为了还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发现、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我们在实验中首先分析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以及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的困惑和需要解决的前提性问题。

如确定一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几个条件?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中至少需要有几个条件?

三角形的边与角按照三个条件的组合共有多少种?

在诸多的组合中(共有六种)是否都能成为判定定理?

等等。

然后对教材内容按其被发现、发展的过程进行了重组与加工:

在第一教时,着重让学生从整体感知,了解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来龙去脉,经历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归纳和概括等数学活动,体验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感受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感受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发现的思维方式。

在第二或第三教时,着重让学生对判定条件进行快速判断和对判定定理的灵活选择,及掌握运用判定定理进行证明时的书写格式。

第一教时的教学设计,采用归纳发现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提出判定三角形全等的前提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望;接着,可以两人合作的形式,选择六种组合中的一至两种组合进行猜想和实验验证;然后,全班交流,归纳概括,得出六种组合中的四种能够成为判定定理的结论。

在这里,其中的两种不构成判定定理的组合,将成为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重要资源。

如果我们把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的教学,放到整个中学几何的判定定理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的教学方式都能适用,并且,可以采用“长程两段式”的教学策略,在中学几何出现判定定理的一开始,以“教学结构”为主,后面的判定定理的学习就可以让学生“运用结构”进行主动的思考、猜想和发现。

我们认为,这样教学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在于:

不仅让学生整体感知和了解判定定理的来龙去脉,形成有意义的认识,而且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判定定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判定定理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结构,在以后的判定定理的学习时,就有了主动的猜想和类比的可能,这对学生主动的思维和形成主动的学习心态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实验中,我们不但从知识的角度,以数学整体和内在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作为育人资源,而且还从人的角度,以数学发明与创造的人和历史作为育人资源,以学习数学的学生的基础和生活经验作为育人资源。

3、以数学发明的人和历史作为育人资源

在人类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闪烁着一颗颗明亮的星星。

远,可以追溯到发现圆周率的祖冲之;近,可以联想到苏步青、陈景润。

许多国内的、国外的、大大小小的数学发明或创造,充分体现了前人的智慧。

传统的数学教科书虽然有提及,但大多只作介绍而已,以后人记忆或运用前人成果之方式来呈现,导致这些重要的育人资源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

数学教学需要对此进行深度的开发,实现书本知识与数学发明的人和历史的沟通,亮出数学发明最智慧的部分,作为实现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丰富资源,使学生在经历这些数学发明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感受智慧、实践智慧、体现智慧。

例如,《圆周长的计算》的教学,以往教学的重点是运用祖冲之发现的圆周率来计算圆的周长。

为了让学生当一回祖冲之,经历圆周率的“再发现”的过程,实验教师提供了学生许多大小不同的圆片,让学生研究圆周长与半径、直径的关系,学生经研究后有了许多各自的发现:

有的学生发现圆周长是半径的6倍多一点,圆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有的学生发现半径是圆周长的0.16倍,直径是圆周长的0.3倍;有的学生发现圆周长是半径与直径和的2倍多一点;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将这众多的发现最终归结为一点:

圆周长是直径的3.14倍。

在这样的课堂,学生感受了、实践了、并再现了祖冲之的智慧,教师为学生的潜力而惊讶,为学生的发现而惊喜,也感受到了教师职业的内在尊严与欢乐!

又如,《厘米的认识》、《角的度量》的教学,以往都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如何用直尺、量角器进行度量,却忽视了直尺、量角器发明创造过程的价值,这些发明凝聚了前人智慧的结晶,如果把它们开发出来作为育人的丰富的资源,就可以使学生在经历“再发明”的过程中,变得更智慧。

4、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作为育人资源

如果说树立数学教学的整体结构观尚且需要被认同和提倡的话,那么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的生活世界和儿童经验世界的联系现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和大力地实践。

但是就笔者所见,比较多的情况是用“加法思维”的方式进行改革。

即用“数学问题+生活情境”来实现联系,以为只要在课堂上设置了“生活情境”(有时设置的“情境”在生活中并不存在)就是与生活世界相联系了,忽视的是书本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真实的意义,忽视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体验,这样“沟通”常常显得表面和牵强。

例如,在中学数学《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中,某教师为该教学内容制订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该教师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如下:

某小区有两幢建筑物,在甲建筑物上从A点到E点

挂了一条长为30米的宣传条幅,在乙建筑物的顶部D点

测得条幅顶端A点的仰角为30°,测得条幅底端E点的

附角为20°,求甲、乙两幢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BC

(精确到0.1米)。

教师期望的答案是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求得两幢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BC。

学生知其意,也非常“配合”教师,作图、添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边和角的关系计算,最终求得与教师期望相一致的答案。

我们知道,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化隐为显。

在这里,化隐为显是指揭示和显现隐藏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或数学模型。

求两幢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确实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解决上述问题,完全可以用估测的方法,或者是直接测量的方法,根本不必借助建筑物的顶部某点与另一建筑物仰角、附角这一多余的转换,来计算出两幢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显然,教师这个“情景”的“创设”至少是生硬的,或者说是不完全的。

但值得反思的是:

为什么全班学生都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的思路,用解直角三角形这个复杂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什么没有一个学生对教师设计的这个问题提出质疑?

从中我们至少可以看到:

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一定要以真实、可能为前提,否则,会造成根本上的脱离实践。

另一方面,长期的围绕知识点“教什么”、“练什么”的教学方式,已使学生的思维形成被动服从的定势,往往习惯于按照知识点来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表现出为解题而解题,很少思考问题的真实意义。

这是在改革中要十分注意避免和改变的状态。

真实的沟通需要教师以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作为育人资源,研究和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的困难和障碍,研究和分析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把数学教科书中间接的知识与学生直接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使学生感受和经历从社会生活背景中抽象出数学的过程,在感悟、体验、抽象、提升的过程中,形成对数学的有意义的认识。

5、以开放的问题设计提升数学教学的育人质量

在开发和挖掘数学教学育人资源的基础上,我们还通过开放的问题设计,促进学生资源的生成和教学过程的生成,在师生积极、有效互动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数学教学的育人质量。

以小学数学的简单平均数教学为例。

我们不但认识到平均数是日常生活中进行比较的一种基本方法,而且充分估计到学生会利用已有经验只求出总数就进行比较的可能,同时还对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困难与障碍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基于这几点的认识和考虑,将教学这一内容时的“问题情境”创设为:

四年级某班开展以环保教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下表是三个小组的代表在三周内捡塑料袋的情况记录。

如果要作捡多少的比较,根据表中的信息和数据,你认为怎样进行比较较为合理?

四年级某班学生捡塑料袋情况记录

 

组别

 

姓名

 

性别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一组

 

小明

 

 

18

拓展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

 

26

 

22

 

第二组

 

小东

 

 

15

 

13

 

20

 

小亮

 

 

28

 

28

 

22

 

小刚

 

 

生病

 

27

 

29

 

第三组

 

小芳

 

 

17

 

23

 

29

 

小红

 

 

32

 

21

 

28

 

这是一个开放度比较大的现实问题。

在上述数据中,至少可以进行如下的比较:

小组之间的比较,男女生之间的比较,学生与学生个人之间的比较,周与周之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