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9726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docx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docx

高层建筑结构与抗震与钢结构期末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某高层建筑要求底部几层为大空间,此时应采用那种结构体系:

【D】

 A.框架结构 B.板柱结构C.剪力墙结构 D.框支剪力墙

2.高层建筑各结构单元之间或主楼与裙房之间设置防震缝时,下列所述哪条是正确的?

【A】

A.无可靠措施不应采用牛腿托梁的做法B.不宜采用牛腿托梁的作法

C.可采用牛腿托梁的作法,但连接构造应可靠D.可采用牛腿托梁的作法,但应按铰接支座构造

3.在下列地点建造相同高度的高层建筑,什么地点所受的风力最大?

【A】

A.建在海岸 B.建在大城市郊区 C.建在小城镇 D.建在有密集建筑群的大城市市区

4.建筑高度、设防烈度、建筑重要性类别及场地类别等均相同的两个建筑,一个是框架结构,另一个是框架-剪力墙结构,这两种结构体系中的框架抗震等级下述哪种是正确的?

【C】

A.必定相等 B.后者的抗震等级高.C前者的抗震等级高、也可能相等 D.不能确定

5.高层建筑结构防震缝的设置,下列所述哪种正确?

【B】

A.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包括基础也应断开

B.应沿房屋全高设置,基础可不设防震缝,但在与上部防震缝对应处应加强构造和连接

C.应沿房屋全高设置,有地下室时仅地面以上设置

D.沿房屋全高设置,基础为独立柱基时地下部分可设防震缝,也可根据不同情况不设防震缝

  6."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建筑抗震设计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所谓小震,下列何种叙述为正确?

【C】

  A.6度或7度的地震

  B.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大于10%的地震

  C.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约为63%的地震

  D.6度以下的地震

  7.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变形验算的主要目的是下列所哪种?

 【C】

  A防止结构倒塌  B防止结构发生破坏  C防止非结构部分发生过重的破坏  D防止使人们惊慌

  8.建筑根据其抗震重要性分为四类。

当为乙类建筑II类场地时,下列何种叙述是正确的?

【B】

  A可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1度计算地震作用

  B可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计算地震作用,按提高1度采取抗震措施

  C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1度计算地震作用和采取抗震措施

  D不必采取提高设防烈度的抗震措施

  9年颁布的建筑抗震规范(GBH11-89)提出的抗震设防目标为:

【A】

  A三水准两阶段  B三水准三阶段  C两水准三阶段  D单水准单阶段

  10.在抗震设防中,小震对应的是:

【B】

  A小型地震  B多遇地震  C偶遇地震  D罕遇地震

  11.在设防烈度为6度至9度地区内的乙类、丙类高层建筑,应进行抗震设计,其地震作用计算按下列哪种做法才符合《高规》JGJ3-2002的规定?

【A】

  A各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均应计算地震作用

  B6度设防时,I~III类场地上的建筑不必计算,IV类场地上的较高建筑及7度至9度设防的建筑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

  C6度不必计算,7度至0度设防的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计算

  D6度设防时I、II类场地上的建筑不必计算,III类和IV类场地上建筑及7度至9度设防的建筑应按本地区设防虺度计算

  12.建筑根据其抗震重要性为四类,当为乙类建筑II类场地时,下列何种叙述是正确的?

【B】

  A可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1度计算地震作用

  B可按本地区的设防虺度计算地震作用,按提高1度采取抗震措施

  C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提高1度计算地震和采取抗震措施

  D不必采取提高设防烈度的抗震措施

  13.建筑设防烈度为8度时,相应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当时取下列何值?

【D】

  A0.125g  B0.25g  C0.30g  D0.20g

  14.框架梁、柱中心线宜重合,当梁、柱中心线间有偏心时,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

  A在任何情况下不应大于该方向柱截面宽度的1/4

  B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大于该方向柱截面宽度的1/4

  C抗震设计时不宜大于该方向柱截面宽度的1/4

  D如偏心距大于该方向柱宽的1/4时,可采用增设梁水平加腋的措施。

  15.抗震设计时,高层框架结构的抗侧力结构布置,应符合下列哪种要求【B】

  A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不应采用铰接

  B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可采用部分铰接

  C纵、横向均宜设计成刚接抗侧力体系

  D横向应设计成刚接抗侧力体系,纵向可以采用铰接

  16.进行抗震设防的高层框架角柱,下列哪项要求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的规定?

【D】

  A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一、二级框架角柱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宜乘以增大系数1.30

  B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一级框架角柱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30

  C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一、二、三级框架角柱的弯矩、剪力设计值宜乘以增大系数1.30

  D应按双向偏心受力构件进行正载面承载力计算,一、二、三级框架角柱经调整后的弯矩设计值、剪力设计值应乘以不小于1.1的增大系数。

  17.关于框架柱的反弯点,哪个结论是正确的?

【A】

  A上层梁的线刚度增加将导致本层柱的反弯点下移

  B下层层高增大将导致本层柱的反弯点上移

  C柱的反弯点高度与该柱的楼层位置有关,与结构的总层数无关

  D柱的反弯点高度与荷载分布形式无关

  18.以下关于框架的观点,哪个是正确的?

【C】

  A按照D值法,线刚度大的柱上的剪力必大于线刚度小的柱上的剪力

  B反弯点法在计算柱的抗侧移刚度时考虑了节点的转动

  C按照D值法框架柱的反弯点位置与框架层数有关

  DD值法比反弯点法求得的柱抗侧移刚度大

  19.为体现“强梁弱柱”的设计原则,二级框架柱端弯矩应大于等于同一节点左、右梁端弯矩设计值之和的【D】

  A1.05倍  B1.10倍  C1.15倍  D1.20倍

  20.抗震设计时,一级框架梁支座的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为【D】

  A0.25%  B0.3%  C0.35%  D0.4%

  21.在计算抗震设计的框架节点时,当四边有梁约束,梁宽不小于1/2柱宽,两个方向梁的高度分别为850mm和600mm,其节点约束数的取值为:

【C】

  A1.50  B0.90  C1.0  D1.10

  22.框架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采用D值法分析内力及位移.关于D值法与反弯点法之间的区别.下列哪种是正确的?

【B】

  AD值法与反弯点法的物理意义没有区别,都是以柱抗剪刚度比值分配楼层剪力

  BD值法中,柱的抗剪刚度考虑了楼层梁刚度的影响,反弯点法假定楼层梁刚度为无穷大,楼层柱反弯点在柱高度的中点

  CD值法和反弯点法柱的抗剪刚度都考虑了楼层梁约束的影响,反弯点法取柱高中点为反弯点位置,而D值法由计算确定

  DD值法中,柱的抗剪刚度考虑了楼层梁约束作用的影响,反弯点法中,柱的抗剪刚度不考虑楼层梁的影响

  23.一般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的底部加强部位高度,下列何项符合规定【B】

  A剪力墙高度的1/10,并不小于底层层高

  B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

  C不步于两层层高

  D需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24.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布置不宜过分集中,下列哪项符合规定?

【A】

  A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腚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40%

  B各楼层每道剪力墙承受的水平地震剪力不宜超过该楼层总剪力的30%

  C各楼层每道剪力墙承受的水平剪力宜不超过该楼层总剪力的50%

  D各楼层每道剪力墙承受的地震楼层剪力,不超过该楼层总地震剪力的1/3

  25.关于框架结构的变形,哪个结论是正确的?

【B】

  A框架结构的整体变形主要呈现为弯曲型

  B框架结构的弯曲型变形是由梁、柱的轴向变形引起的

  C框架结构的层间变形一般为下小上大

  D框架结构的层间位移仅与柱的线刚度有关,而与梁的线刚度无关

第一章概论

(一)填空题

1、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

把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大于28m的建筑物称为高层建筑,此处房屋高度是指室外地面到房屋主要屋面的高度。

2.高层建筑设计时应该遵循的原则是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方便施工。

3.复杂高层结构包括带转换层的高层结构,带加强层的高层结构,错层结构,多塔楼结构。

4.8度、9度抗震烈度设计时,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和长悬臂结构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5.高层建筑结构的竖向承重体系有框架结构体系,剪力墙结构体系,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板柱—剪力墙结构体系;水平向承重体系有现浇楼盖体系,叠合楼盖体系,预制板楼盖体系,组合楼盖体系。

6.高层结构平面布置时,应使其平面的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尽可能靠近,以减少扭转效应。

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适用于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非抗震设计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至9度抗震设计的高层民用建筑结构。

9三种常用的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体系是指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

(二)选择题

1.高层建筑抗震设计时,应具有[a]抗震防线。

a.多道;b.两道;c.一道;d.不需要。

2.下列叙述满足高层建筑规则结构要求的是[d]。

a.结构有较多错层;b.质量分布不均匀;

c.抗扭刚度低;d.刚度、承载力、质量分布均匀、无突变。

3.高层建筑结构的受力特点是[c]。

a.竖向荷载为主要荷载,水平荷载为次要荷载;

b.水平荷载为主要荷载,竖向荷载为次要荷载;

c.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均为主要荷载;

d.不一定。

4.8度抗震设防时,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高宽比限值是[C]。

a.2;b.3;c.4;d.5。

5.钢筋混凝土高层结构房屋在确定抗震等级时,除考虑地震烈度、结构类型外,还应该考虑[A]。

a.房屋高度;b.高宽比;c.房屋层数;d.地基土类别。

(三)判断题

1.高层结构应根据房屋的高度、高宽比、抗震设防类别、场地类别、结构材料、施工技术等因素,选用适当的结构体系。

[√]

2.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高层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各种结构体系。

[√]

3.异型柱框架结构和普通框架结构的受力性能和破坏形态是相同的。

[×]

4.高层建筑宜选用对抵抗风荷载有利的平面形状,如圆形、椭圆形、方形、正多边形等。

[√]

5.高层结构只在使用功能上有要求时才设置地下室。

[×]

6.高层结构的概念设计很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7.防震缝两侧结构体系不同时,缝宽应按需要较窄的规定采用。

[×]

(四)简答题

5.简述高层建筑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

答:

高层房屋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尽量减少复杂受力和扭转受力,尽量使结构抗侧刚度中心、建筑平面形心、建筑物质量中心重合,以减少扭转。

高层建筑,其平面形状可以是方形、矩形和圆形,也可以采用L形、T形、十字形和Y形。

但平面尺寸要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高层结构房屋竖向的强度和刚度宜均匀、连续,无突变。

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和内收,避免错层和局部夹层,同一楼层楼面标高尽量统一,竖向结构层间刚度上下均匀,加强楼盖刚度,以加强连接和力的传递。

同时,建筑物高宽比要满足有关规定,并按要求设置变形缝。

第二章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一)填空题

1.地基是指支承基础的土体,天然地基是指基础直接建造在未经处理的天然土层上的地基。

2.当埋置深度小于基础底面宽度或小于5m,且可用普通开挖基坑排水方法建造的基础,一般称为浅基础。

3,为了增强基础的整体性,常在垂直于条形基础的另一个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设置拉梁,将条形基础联系起来。

4.基础的埋置深度一般不宜小于0.5m,且基础顶面应低于设计地面100mm以上,以免基础外露。

5.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1/20。

6.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设置沉降缝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大于裙房基础的埋深至少2m。

7.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其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

8.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和后浇带时,应进行地基变形验算。

9.基床系数即地基在任一点发生单位沉降时,在该处单位面积上所需施加压力值。

10.偏心受压基础的基底压应力应满足、和的要求,同时还应防止基础转动过大。

11.在比较均匀的地基上,上部结构刚度较好,荷载分布较均匀,且条形基础梁的高度不小于1/6柱距时,地基反力可按直线分布,条形基础梁的内力可按连续梁计算。

当不满足上述要求时,宜按弹性地基梁计算。

12.十字交叉条形基础在设计时,忽略地基梁扭转变形和相邻节点集中荷载的影响,根据静力平衡条件和变形协调条件,进行各类节点竖向荷载的分配计算。

13.在高层建筑中利用较深的基础做地下室,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也有基础补偿概念。

如果每㎡基础面积上墙体长度≮400mm,且墙体水平截面总面积不小于基础面积的1/10,且基础高度不小于3m,就可形成箱形基础。

(二)选择题

1.持力层是指:

[A]

a.与基础底面相接触的第一层土层b.基础底面以下到基岩处的土层

c.建筑结构周边的土层d.建筑结构下边的土层

2.与基础类型的选择无关的因素是:

[B]

a.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b.相邻建筑物的基础类型

c.建筑物的荷载d.施工条件

3.基础的埋置深度一般是指:

[C]

a.自标高±0.00处到基础底面的距离b.自标高±0.00处到基础顶面的距离

c.自室外地面到基础底面的距离d.自室外地面到基础顶面的距离

4.关于基础埋深,下列错误的是:

[C]

a.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条件的前提下,基础宜浅埋

b.当上层土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土作为持力层

c.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下

d.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要求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无限长梁中梁一端的挠度始终不为零

b.当任意荷载作用点距近梁端的距离,同时距较远端的距离时,则对该荷载的作用而言,此梁属半无限长梁;

c.当荷载作用点距基础梁两端的距离均小于时,则对该荷载的作用而言,此梁称为有限长梁;

d.对柔度较大的梁,可直接按有限长梁进行简化计算。

6.条形基础梁的内力按连续梁计算后,[D]

a.直接按内力计算结果配筋

b.边跨跨中弯矩宜乘以1.1的系数,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1.2的系数

c.边跨跨中弯矩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1.1的系数

d.边跨跨中弯矩及第一内支座的弯矩值宜乘以1.2的系数

7.对无地下室及抗震设防等级为二级的框架结构,其筏板基础设计时,应将柱根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乘以增大系数:

[B]

a.1.2b.1.25c.1.3d.1.5

8.设防烈度为7度,屋面高度为H=40m高层建筑结构,哪种结构类型的防震缝的最小宽度最大。

(A)

A、框架结构B、框架—剪力墙结构C、剪力墙结构D、三种类型的结构一样大

9.两幢相邻建筑,按8度设防,一幢为框架—筒体结构,50m高,另一幢为框架结构,30m高。

若设沉降缝,需设多大缝宽。

(D)

A、保证地下室墙之间有100mm宽的缝即可

B、170mmC、303mmD、大于170mm;

10.框筒结构中剪力滞后规律哪一个是不对的?

(D)

A、柱距不变,加大梁截面可减小剪力滞后B、结构上部,剪力滞后减小

C、结构正方形时,边长愈大,剪力滞后愈大D、角柱愈大,剪力滞后愈小

(三)判断题

1.当上部结构的荷载分布比较均匀,地基也比较均匀时,条形基础一般沿房屋横向布置。

[×]

2.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基础的埋深一般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的埋深。

[√]

3.文克尔地基模型是将地基看作是由无数小土柱组成,并假定各土柱之间存在着摩擦力。

[×]

4.无限长梁是指在梁上任一点施加荷载时,沿梁长度方向上各点的挠度随离荷载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终两端挠度趋近于零。

[√]

5.柱下条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15。

[×]

6.筏形基础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

[×]

7.只有当梁板式筏基的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时,才应验算底层柱下基础梁顶面的局部受压承载力。

[×]

第三章荷载及设计要求

(一)填空题

1.高层建筑结构主要承受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

2.目前,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单位面积的重量(恒载与活荷载)大约为12~14kN/m2;剪力墙、筒体结构体系为14~16kN/m2。

3.在框架设计中,一般将竖向活荷载按满载考虑,不再一一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

如果活荷载较大,可按满载布置荷载所得的框架梁跨中弯矩乘以1.1~1.2的系数加以放大,以考虑活荷载不利分布所产生的影响。

4.抗震设计时高层建筑按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等三类。

5.高层建筑应按不同情况分别采用相应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

①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刚度与质量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建筑物,可采用底部剪力法;②高度超过40m的高层建筑物一般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③刚度与质量分布特别不均匀的建筑物、甲类建筑物等,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6.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物重力荷载代表值为永久荷载和有关可变荷载的组合值之和。

7.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要实现延性设计,这一要求是通过抗震构造措施来实现的;对框架结构而言,就是要实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和强锚固。

8.A级高度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平面布置时,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9.高层建筑结构通常要考虑承载力、侧移变形、稳定、倾复等方面的验算。

(二)选择题

1.在下列地点建造相同的高层建筑,什么地点承受的风力最大?

[A]

a.建在海岸;b.建在大城市郊区;

c.建在小城镇;d.建在有密集建筑群的大城市市区。

2.在设计高层建筑风荷载标准值时,下列何种情况风荷载应乘以大于1的风振系数?

[B]

a.高度大于5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高层建筑;

b.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小于1.5的高层建筑;.

c.高度大于50m,且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

d.高度大于40m,且高宽比大于3的高层建筑。

3.有设计特别重要和有特殊要求的高层建筑时,标准风压值应取重现期为多少年?

[D]

a.30年;b.50年;c.80年;d.100年。

4.多遇地震作用下层间弹性变形验算的重要目的是下列所述的哪种?

[C]

a.防止结构倒塌;b.防止结构发生破坏;

c.防止非结构部分发生过重的破坏;d.防止使人们惊慌。

5.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对竖向地震作用的考虑,下列哪项是符合规定的?

[B]

a.8度、9度设防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

b.9度设防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与水平地震作用的不利组合;

c.8度设防的较高建筑及9度设防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与水平地震作用的不利组合;

d.7度设防的较高建筑及8度、9度设防时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与水平地震作用的不利组合。

6.当高层建筑结构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所求得的底部剪力小于底部剪力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的底部剪力的80%时,其底部剪力应按下列何值取用?

[B]

a.按90%取用;b.至少按80%取用;

c.至少按75%取用;d.至少按85%取用。

7.采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的高层建筑结构是(D)。

A、的建筑结构

B、以剪切变形为主的建筑结构

C、、以弯曲变形为主且沿竖向质量和刚度分布较均匀的建筑结构

D、、以剪切变形为主且沿竖向质量和刚度分布较均匀的建筑结构

8.在同一地区的下列地点建造相同设计的高层建筑,所受风力最大的是(A)。

A、建在海岸B、建在大城市郊区C、建在小城镇D、建在有密集建筑群的大城市市区

9.某十二层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地震加速度为0.2g),Ⅰ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基本周期,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按底部剪力法计算时,其结构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为(C)。

(此题可做计算类用)

A、4409.8kNB、1874.2kNC、3748.3kND、2204.9kN

10.计算高层建筑风荷载标准值时,取风振系数的标准是(D)

A、高度大于50m的建筑B、高度大于5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建筑

C、高宽比大于5的建筑D、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建筑

11.某一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为丙类建筑,高度为65m,设防烈度为8度,Ⅰ类场地,其剪力墙抗震等级为(B)。

A、一级B、二级C、三级D、四级

(三)判断题

1.“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建筑抗震设计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所谓小震是指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大于10%的地震。

[×]

2.建筑设防烈度为8度时,相应的地震波加速度峰值当量取0.125g(g为重力加速度)。

[×]

3.建筑根据其抗震重要性分四类,当为乙类建筑时,可按本地区的设防烈度计算地震作用,按提高l度采取抗震措施。

[√]

4.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楼面结构,应采用装配整体式楼面结构符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91)的规定。

[×]

5.高层建筑结构在计算内力时,对楼面活荷载的考虑,应根据活荷载大小区别对待。

[×]

6.有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沿竖向结构的侧向刚度有变化时,下层刚度应不小于相邻的上层刚度的70%,连续三层刚度逐层降低后,不小于降低前刚度的50%。

[√]

7.高层建筑结构倾覆计算时,应按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倾覆力矩设计值,抗倾覆的稳定力矩不应小于倾覆力矩设计值。

计算稳定力矩时,楼层活荷载取50%,恒荷载取90%。

[×]

(四)问答题

1.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考虑哪些荷载或作用?

答:

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主要承受竖向荷载、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

与多层建筑有所不同,由于高层建筑的竖向力远大于多层建筑,在结构内可引起相当大的内力;同时由于高层建筑的特点,水平荷载的影响显著增加。

2.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时,是否要考虑活荷载的不利布置?

答:

对高层建筑,在计算活荷载产生的内力时,可不考虑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

这是因为目前我国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单位面积的重量大约为12~14kN/m2(框架、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和14~16kN/m2(剪力墙、简体结构体系),而其中活荷载平均值约为2.0kN/m2左右,仅占全部竖向荷载15%左右,所以楼面活荷载的最不利布置对内力产生的影响较小;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的层数和跨数都很多,不利布置方式繁多,难以一一计算。

为简化计算,可按活荷载满布进行计算,然后将梁跨中弯矩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

3.结构承受的风荷载与哪些因素有关?

答:

当计算承重结构时,垂直于建筑物表面上的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风荷载标准值,kN/m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