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9455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docx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docx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

中国与韩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与启示

  摘要:

韩国自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施了出口主导型政策和重化工业化政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韩国在加入GATT后的初期,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为资本和技术积累创造了条件。

20世纪70年代的重化工业化促进了韩国的经济起飞。

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没有到位,又使韩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得到了加强,第二、三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产业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因此,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应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实行有利于发挥各地区优势的产业布局政策,对衰退产业加强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关键词:

产业结构演变;产业政策;中国;韩国

  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增长同劳动和资本这两个要素的投入是密不可分的,但是除了这两个要素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外,根据索洛的研究,在其模型中还存在一个索洛剩余。

索洛剩余是由技术变化、产业结构演变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之和所构成,其中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历史数据表明,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也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

[1]产业结构主要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并且产业结构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是动态的,其既可看作是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又可看作是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

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

虽然产业结构演变有其内在的一般规律,但由于各国实际情况的不同,各国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又或多或少的会有所差别。

通过对近半个世纪以来中韩两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比较,有利于正确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一、中韩两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

  韩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及思考

  韩国国土面积较小,人口密度较大,自然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因此,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在韩国产业政策的最初阶段就得到了体现。

其后,韩国政府有推进重化工业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

  世纪60年代初,韩国经济是典型的“资源和资本不足型经济”,韩国的政府和经济学界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经济繁荣的,必须由国家来规划产业结构目标,并通过经济立法、计划和政策来实现对战略产业的扶植和对企业发展的诱导,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起飞。

鉴于当时国际环境处于冷战时期,大部分西方国家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把国内“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韩国政府决定充分面向世界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劳动力优势,发展以出口产业为中心的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0世纪70年代,韩国政府将经济开发战略由“出口主导型”发展为“重化工业化”,连续制定了7个《特别工业振兴法》[2],把产业重心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发展外汇获得率高、对其它工业部门的关联效果大、能够吸引大量劳动力、较容易建成、在短时期内能形成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工业部门,确定钢铁、非铁金属、机械、造船、汽车、电子、石油化学、水泥、陶瓷器及纤维工业等10大战略产业实行重点投资,各方面给予优惠,使这些产业带动出口及整个经济的发展。

这一调整政策,在韩国从落后的小农经济国家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一跃成为较为发达的工业国家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作用。

[3]其结果也说明,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对国家的经济起飞具有重要的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科学技术更为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现,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受到普遍的重视,韩国政府在坚持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目标,加速了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转化,使得汽车、电子产品和半导体成为韩国的主要工业,产业结构更为优化。

[4]

  进入20世纪90年代,韩国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依然过高,贸易顺差不断加大,新的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迟迟没有到位,不仅造成90年代中期韩国经济停滞不前的局面,而且受到1997年底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以1997年第四季度为转折点,韩国经济步入战后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期,1998年韩国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创1979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来的最低纪录,达7%的负增长。

[5]金融形势告急、工业生产和内需市场连续两位数以上的严重萎缩,对外贸易依然不景气,企业财务状况继续恶化,失业人数达150多万等经济衰退现象到处可见。

对尚未摆脱整体性结构困境的韩国来说,由于经济体制的僵化,产业结构调整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在现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下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效果是有限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农业和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发展落后,再加上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因此,产业结构及其政策的演进也表现出与韩国不同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伴随着经济腾飞的正是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从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来看,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年是我国经济从文革的严重破坏中得到恢复,农村改革全面展开的时期。

这个时期产业结构变动的显着特点是第一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28%提高到1984年的32%,同期第二产业下降了5%,第三产业只上升了1%。

可见,我国农村和农业改革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反映了资源配置向第一产业的倾斜。

从1985年开始,第一产业的比重就逐步下降。

在这个时期,纺织轻工等消费品工业也取得了很大发展,满足了市场需要,但重工业处于调整之中,因此,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明显。

1985-1992年是我国非农产业较快发展的时期。

第三产业的比重从28%左右上升到32%左右。

同时,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43%左右,而第一产业下降7%。

在这个时期,人民生活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就业的压力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出来,劳动力大量转移到第三产业,社会其他资源的配置也逐步转向第三产业,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1993-1996年及以后一段时间是我国重化工业主导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显着特点是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建设加强,使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了6%。

1996年,第一产业的比重跌至20%,第二产业的比重接近49%,第三产业下降至31%。

这个时期,经济增长明显地具有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特征,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长期以来,我国受能源、交通、通信等产业“瓶颈”制约的矛盾十分突出,经过十几年的迅速发展,我国开始具备解决上述矛盾的实力。

随着能源、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带动了电力、运输车辆、建筑材料、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和机械电子等产品和建筑业的需求,推动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在发展趋向上,由图2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逐步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末稳定在50%的水平;而第三产业在达到30%的水平后,也趋于稳定,并在30%和35%之间有一定的波动;第一产业呈明显下降趋势。

且三大产业对总体经济的贡献的差距明显增大。

这反映出我国深化改革以来的产业升级还是比较有效的,特别是要素成本的优势和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吸引国外的制造业等大举进入国内,促使中国大陆逐步呈现制造业中心的雏形。

但是,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第一产业的比重明显高于韩国,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过大。

我国现阶段人均收入水平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第二产业收入比重比韩国高出近10%,比其他同等收入水平国家也高出不少;第三产业明显滞后,与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国家相比,无论是就业比重还是收入比重都明显偏低,特别是作为现代经济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和信息咨询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严重滞后。

导致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的特殊背景,传统产业结构的严重扭曲,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战略存在一定的误区等。

[6]

  二、中韩两国产业结构演变趋势分析

  韩国产业结构发展的趋势分析

  尽管经历了40年的变迁,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韩国确立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并没有根本改变,韩国仍然把扩大出口作为本国经济的生命线,并以此指导自己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替代。

韩国现在拥有的现代、三星、LG、SK等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强的企业,在经过改革和重组之后,其核心产业仍然是韩国出口贸易的龙头。

韩国大部分产业技术依然停留在加工组装型的一般技术的运用上,高尖端技术和高知识密集技术领域依然处于依靠进口或进口替代的初级阶段,但韩国志在通讯信息、生命科学和纳米技术等产业领域有所突破。

2003年以后,在国际条件不利的情况下,韩国的出口由于已实现以技术和质量竞争力较高品种为核心的结构转换,表现出强劲的增势。

[7]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驱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

韩国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主要实施以创新为导向的经济增长战略,将两创——技术创新和品牌创新和两高——高技术和高附加值贯穿到迈进知识经济社会的全过程。

  中国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结构变动,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演变。

由于大量滞留农村的劳动力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非农化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的可能性较小,农业劳动力将持续向其他产业转移,同时,绝大多数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其消费的比重将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而有所降低,工业对原料农产品的需求比重也将随着产品加工程度的提高而不断降低,这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第一产业的快速增长,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将明显降低。

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增强,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比重会有所增加。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在第二产业内部,一些传统产业比重将下降,相反,一些高技术含量大的制造业比重将大幅提高,从而进一步实现以高技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而实现经济的腾飞。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服务性消费支出的比重迅速增加,社会对第三产业的巨大需求逐步显现并释放出来,第三产业将形成比较稳定的高增长趋势。

总之,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将更加合理化、高化,第三产业相对比重将逐步提高。

  三、韩国的经验与教训

  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施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奠定了韩国经济腾飞和工业现代化基础。

韩国半个世纪以来产业结构的变化有三个关键时期,一是1967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后的变化;二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重化工业化”实现经济起飞;三是1997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够及时而遭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

  加入GATT后韩国产业演变的经验

  20世纪60年代加入GATT初期,韩国政府从本国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时国内的廉价劳动力和纺织工业的优势,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将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加工成适销对路的产品后推向国际市场,使轻纺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出口的主力,为韩国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创造了条件。

所以,我国作为WTO的成员,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也应该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廉价的优势,发展优势产品和优势产业,把握WTO所具有的自由贸易精神及相关规则,利用广阔的国际活动舞台和相当宽松的金融、投资、贸易和技术市场,采取相应的政策,为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发展提供诸多有利条件。

  韩国发展“重化工业化”的启示

  韩国从20世纪70年代实施重化工业化计划,实现了出口结构和生产结构的高度化,实现了部分中间产品和资本产品的进口替代化[2],尽管带来了投资非效率的问题,但实现了韩国的经济起飞。

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韩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是循着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再到深加工工业的顺序展开的,这说明重工业化是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不可逾越的。

韩国作为后起国家,利用后发优势,更有效率地推进了工业化进程,[4]这是我们追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参照。

  韩国受挫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地打击了韩国的经济,使曾经创造过“汉江奇迹”的“韩国经济模式”受到了最严峻的挑战。

虽然韩国在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过程中取得了高速成长,但过分依靠进口原材料,以大型的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适应海外市场的不断变化,以借贷为主的盲目扩大经营方式,使金融结构十分脆弱,高成本低效益的经济结构使得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终于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严重受伤。

因此,对于我国来说,就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尽快完成产业结构升级以适应海外市场的不断变化,同时还应该有计划地逐步放开资本市场,提高我国金融市场的应变能力,减少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

  四、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调整路径

  根据上述的比较分析,我国应当借鉴韩国的经验,及时对产业结构政策进行优化,通过政府的产业结构政策协调各产业间的关系,同时吸取其它国家的经验和教训,依据实际情况,准确地定位好关键的主导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渗透,准确定位政府角色和职能以提供优良的环境,不断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使我国经济得到长足而充分的发展。

  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加入WTO后,我国可以较好地得到当今有关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技术,但难以获得核心技术。

因此,必须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持续升级。

在信息、生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支持建立国家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化体系,力争在相关领域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近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发挥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化的主体作用,通过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力度,支持外商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

[8]

  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结构不太合理,整体竞争力较低,应该借鉴韩国的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廉价的相对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提高这些产业的技术含量,同时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要重视工业对拉动整体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服务业。

推进工业化,能提高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增加国民收入,提高对服务业的支撑能力,为未来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打下牢固的基础。

  实行有利于发挥各地区优势的产业布局政策

  在我国经济内部的产业布局上,要引导各地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有利条件,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避免各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雷同。

应搞好主导产业与配套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规划,促进资源向相应的优势地区、优势行业集中,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在涉及关系全局的重大产业布局方面要注意协调好地区间的利益关系,运用转移支付等方式进行地区平衡。

[9]

  对衰退产业加强引导,促进社会和谐

  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一些产业会步入衰退阶段。

衰退产业积存了大量过剩生产能力和劳动力,对衰退行业加强引导可以帮助其有序退出,避免社会问题的产生。

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升级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夕阳产业,应通过引导,对这部分产业的剩余生产能力和劳动力进行转移,尽量减少产业衰退带来的负面效应,促进社会和谐。

[10]

  [1]伍海华,金志国,胡燕京,等.产业发展论[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40-44.

  [2]金相郁.WTO与韩国经济政策调整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开放导报,2002:

7-9.

  [3]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东亚奇迹的反思[M].王玉清,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37-254.

  [4]李怡,罗勇.韩国工业化历程及其启示[J].亚太经济.2007

(1):

51-55.

  [5]安忠荣.现代东亚经济论[M].田景,译.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2-65.

  [6]史清琪,赵经彻.中国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

中国致公出版社,1999:

51-57.

  [7]吴相奉.韩国产业的主要课题与今后产业结构变化的方向[J].当代韩国,2005(3):

16-19.

  [8]辛国斌,何映昆.重化工业阶段产业政策取向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6(7):

15-17.

  [9]宗兆礼.我国重化工业时期的产业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06(3):

55-57.

  [10]吴宗杰,孟令娟.日本、韩国产业政策演变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纵横,2006(8):

70-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