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9366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52.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docx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集体备课

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简析】

毛泽东——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本组教材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

《长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开国大典》,通过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盛况的描写,展现了人民领袖、一代伟人的风貌。

《青山处处埋忠骨》,情感细腻、真挚,毛泽东的那种常人的情感和不同常人的宽阔胸怀跃然纸上。

《毛主席在花山》,记叙了毛泽东在花山村的几件事,体现的是毛泽东热爱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既是伟人,也是普通群众。

总之,这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读后,让人深深地感到毛泽东──他是杰出的诗人,他是伟大的领袖,他是慈爱的父亲他和普通的群众在一起。

【单元总体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句。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3、走进毛泽东,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

【单元教学建议】

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对学生而言,有诸多困难,加上本组是本册的最后一组教材,更要注重已有语文能力的综合运用。

本组课文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是要尽可能地组织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材料,以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二是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方法自读课文;三是要注意把握理解的要求,不要盲目求深求透,如,对《长征》一诗的理解,学生有所感悟、大体读懂即可。

【单元教学时间】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4-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4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2课时,“日积月累”、“成语故事”1课时。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集体网络备课

时间

单位 

主备人

课题

第五单元《七律•长征》

课型

 

诗歌精读

参入集体备

课人员

教材简析

《七律•长征》(人教版课标本五上)本课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

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六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看注释,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2、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加强诵读指导。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红军不怕任何艰难险阻、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

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的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课件(长征路线图、歌曲《长征》、有关长征的电影录像剪集、图片),下发一些关于长征的资料。

学生准备:

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收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了解作者,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性备课

1.播放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

2.激情导语: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一史实改编的电视剧《长征》的片段,我们被红军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精神所感动。

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你还知道关于长征的一些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这首诗,看毛泽东同志是怎样通过简洁而蕴涵深刻含义的语言,来表现红军战士大无畏英雄气概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要读好课文首先要对文章作者、写作背景有很好的理解,对于这首诗你了解了多少呢?

(自由汇报预习情况)

(教师及时评价、补充写作背景: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

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

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

随后又粉碎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

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开创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

1935年12月,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造成的危机,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后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

1935年10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1、坐端正,欣赏影片。

2、回答。

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并能针对针对不足之处给予补充。

影片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兴趣盎然的接受新知。

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1、作为五年级的同学,我觉得有很多内容包括诗句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你们调动自己的潜能来自学。

现在老师想看看你们课文读得怎么样。

(教师相机指导关键字的读音,及时评价)

2、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我觉得你们的自学能力非常强。

你看我刚才一点也没讲,同学们就把这首诗的作者、背景、诗的意思基本上了解了。

真了不起,现在给你一点时间,你认为哪里还比较薄弱,你没理解到或哪个地方意思还不明确需要再查一查,你抓紧时间补习一下。

另外,还有哪些不懂得地方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类整理)

1、指名通读课文,针对作者、写作背景、诗歌体裁、诗句含义汇报自学成果。

2、生认真思索,读、写、画。

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主动就课文质疑,调动阅读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范读、教读。

   1.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1、解读“难”字:

(1)请同学再读课文,长征万里迢迢,红军的态度怎样?

用原文回答。

(2)听老师读,你从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信息?

(范读)

(第一遍读,强调“红军”;第二遍读,强调“不怕”;第三边读,强调“远征难”)

(3)看同一句话我们读得重音不同,强调的意思就不同。

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的总结会上说:

“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

”关于这篇文章我知道同学们预习的很好了,请你结合资料围绕“难”字来谈,长征难在哪里?

(随生回答整理)

A、难在环境:

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大渡桥;岷山千里雪……

理解“逶迤”“磅礴”:

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谁能到黑板上画一画?

(注意“岭”和“山”的区别“逶迤”与“磅礴”的区别)

B、难在人不和:

外有蒋介石的围追堵截,内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的排斥。

(4)适时归纳形成小诗:

长征万里多艰险

五岭逶迤无人烟

乌蒙磅礴插云天

可恨金沙卷巨谰

大渡桥横赛天堑

雪山草地如泥潭

国焘分裂霜加雪

难,难,难

难于上青天。

读上文:

万里长征,力尽艰险,你能读出长征的难吗?

2、解读“暖”。

回过头来关于这首诗你还想说什么?

当学生汇报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时,问:

你对这个“暖”字怎么理解?

总结:

红军不费一枪一弹,用智慧和速度巧渡金沙江,心里自然得意,让我们不禁想起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诗句(出示)你还想起了什么?

(出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当上帝为你关闭一扇门的时候,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让我们暖暖地读这句诗。

 

解读“寒“

A、当学生汇报到“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播放飞夺庐定桥的片段。

同学们,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激战,一场恶战。

桥上铁索寒光闪,杀声震天响。

当毛主席率部队走过泸定桥的时候,弥漫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铁索上还滴着战士们的鲜血。

强渡大渡河的胜利,万里长征的胜利,正是红军战士用一条条生命铺就的道路!

你们再次吟诵这首诗时感受一定很深。

(齐读)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红军用鲜血、信念和勇往之前的精神强渡大渡河,当毛泽东再次想起那场激战,想起铁索上还滴着红军的鲜血,他的心情依然很(生答”寒“),凉透脊背。

再读。

 

3、解读“不怕”

(1)就像毛泽东在长征组诗《清平乐会昌》中写到: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出示)。

面对千回百折的长征,红军做出了坚定的回答。

读第一句。

红军做出了响亮的回答,再读第一句。

这个声音响彻在金沙江上,男生读。

这个声音响彻在乌蒙山上,女生读。

这个声音响彻在万水千山之上,全体读。

(2)走过长征的全军将士,此时的心情是“尽开颜”(师指生答)读最后一句谁能告诉我“三军”是指的哪三军?

这一切的一切在红军眼里都被看作(指“万水千山只等闲”句),让我们再来读读,读出红军这种“欲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这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气概。

在这“尽开颜”的背后掩藏着太多太多。

让我们解读“红军”谈谈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

师:

就像2004年,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解放军报》写文到:

“红军万里长征拼得就是那一股子气------勇气、士气、血气、朝气、锐气、志气、骨气、底气、人气、豪气。

(出示)读。

(3)回望万里征途,红军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四渡赤水,战辣子口,

配乐读全文。

《长征》乐曲

4、方法指导

同学们,历时一年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有多少内容要写,可作者只用了八句,就非常概括的将军队长征的经历浓缩于一首诗,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概括力。

而且本诗主题鲜明,结构也非常严谨,“尽开颜”和“只等闲”“不怕”和“更喜”照应,运用了夸张比喻,非常传神,自始至终洋溢着豪迈的情感,令人振奋。

5、这首诗学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1、

(1)回答:

“红军不怕远征难”。

(2)认真听并作出回答,各自强调的词语不同。

(3)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畅所欲言。

一生上黑板画,其他同学认真思考给予批改,完善。

通过板画加深对“逶迤”“磅礴”的理解。

 

(4)自由读,齐读该诗。

 

2、汇报自己的感悟及不懂之处。

用自己的话回答对“暖”的理解。

 

齐读出示的诗句。

根据自己的积累补充。

 

满怀深情的读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重新理解“三军”是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

而非海、陆、空三军。

 

4、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5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收获,对诗歌的理解,自己的疑问是否得到解答等。

本环节教师带领学生走入文本,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预习及收集的资料象体会,在说说、读读中进行充分体验。

体会万里长征的难。

利用绘画的形式有助于学生对关键字的理解。

 

此环节有助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

 

此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带动学生用心体会文章,达到熟读成诵。

 

引用课外资料帮助学生对“红军”的认识。

 

教师概括诗歌的写法帮助学生初步了解。

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四、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词,这是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毛泽东写的。

大家试着读读。

(出示)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今天的作业就是回去后搜集资料,自学这首词,深入体会这长征中最后一次过山时,毛泽东的心情。

现在全体起立,让我们再一次饱含深情的背诵《七律•长征》这首诗。

 

 

满怀深情的读该诗,感悟作者伟大情怀。

此环节加深对毛泽东作品理解及毛泽东本人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的体会和感悟。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尽开颜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

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

通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时间

单位 

主备人

课题

《开国大典》第一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 

参入集体备

课人员

教材简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课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感悟场面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品读重点句段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句段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搜集开国大典图文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制作的有关课文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集体研讨

1、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在古老的中国,1949年是震撼人心的—年。

正如歌中所唱,五千年的日月星辰,黄河曾多少次荡涤沧桑大地,可没有哪一次改朝换代可以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次壮举媲美。

你们听:

(播放课件: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画面和录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就是亿万人民迈向新生的脚步声,这一年历史为新中国拉开了帷幕。

今天,就让我们满怀豪情一同回到那激动人心的1949年(出示课题:

开国大典)

2、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盛况的?

写了哪几个场面?

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知文章大意,完成预习要求。

1、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

建立新的国家;典:

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

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合作交流

1、交流预习收获及开国大典图文资料,教师适当归纳小结。

2、引导学生说说国旗的象征意义及国歌的来历。

3、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1、小组交流预习收获及开国大典图文资料。

2、质疑问难。

小组内交流,质疑问难,资料共享,感受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以及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1、课件呈现开国大典盛况。

2、如果你是一名参加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你会选拍哪几个最难忘的镜头呢?

3、随机品读重点句段:

(1)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他读到“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三十万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掌声。

(3)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4)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

”“同志们万岁!

”。

4、师:

是啊,开国大典上,人们蹦啊、唱啊,欢呼声一阵盖过一阵。

你们知道人们为什么那么高兴吗?

(学生谈)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

(放录象资料)痛苦、屈辱、灾难……在圆明园的大火中燃烧,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刻骨铭心的过去,真可谓暗无天日,民不聊生,旧中国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生谈观后感受)危难之际,毛主席领导全中国人民奋起反抗,终于迎来了曙光。

再感情读文。

5、全体起立,奏国歌,体会当时的自豪与激动。

6、总结:

千百年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一旦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便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创造出无数的人间奇迹。

看、读、品、评结合,理解读重点句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通过品读、赏读、评读,使学生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1、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资料

2、推荐阅读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

学生课外搜集、阅读。

拓展阅读空间,提升读写能力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典礼前的广场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    阅兵式自豪激动

                       游行盛况

                       散会

教学反思

首先,在课题导入这一环节,我一改平时直接板书课题的做法,而是步步深入,板书了三个特殊的词语:

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让学生说说这个词特殊在哪里。

然后再说一句话,用上这三个词,最后再让学生在“开国大典”前用上一个词语。

其实这样无形中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并且让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隆重而盛大的典礼。

我感觉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开国大典这一特殊事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并且这一新鲜特别的导入,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都集中到对课文的理解上,对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好的开头,紧接着我让孩子们总览全文,划分课文层次,明确了全文结构。

以“大典之前哪些内容是必须要写的?

”一问展开了第一部分的学习。

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课文中对参加人员的介绍,会场的布置、人民群众的激动心情等描写的词句,同时也渗透了场景描写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第二部分分别从五个场景的描写去体会大典的庄严、热烈、欢乐的气氛。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集体备课

时间

单位 

主备人

课题

《开国大典》第二课时

课型

 

精读课文 

参入集体备

课人员

教材简析

 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

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课文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本课词句。

过程与方法: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资料。

2、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集体研讨

学生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资料,教师适当归纳小结。

 

3、小组交流搜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资料。

4、对比新中国成立前后,谈感想。

小组内交流,资料共享,通过对比感受新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

1、小记者报道新闻(鼓励学生上讲台报道开国大典情况)

出示评价方案:

按照事情发展顺序,重点突出、有详有略地记叙开国大典的经过。

学生评价最好小记者。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表达方法。

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3、朗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小记者报道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

学习事情发展顺序、方位顺序的写作方法;朗诵课文。

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去体验,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体会加黑词所表达的意思

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开国大典新闻报道稿。

体会意思;写作训练。

读写结合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事情发展的顺序

教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上,让我有了一些思考。

教师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

长文短讲,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自然就增加了。

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感受、理解、欣赏,并真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