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时2.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9331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13.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时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时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时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时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时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时2.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时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时2.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六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 课时2.docx

通史版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六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课时2

课时2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兴起

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解体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2)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3)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2.社会生活与习俗:

物质生活与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大众传媒的初变。

3.“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

(1)地主阶级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的主张、表现。

(2)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及实践。

[主干梳理]

考点一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原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冲击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表现:

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1)外国商品倾销,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影响

(1)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使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出现新兴的社会阶层——买办。

考点二 洋务运动

1.发起: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内部发起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活动

(1)军用

工业

(2)民用工业:

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我国首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

3.评价

(1)洋务企业存在种种问题,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

(2)对我国早期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考点三 民族工业的出现和艰难发展

1.产生

(1)原因:

19世纪70年代前后,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2)表现:

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2.艰难生存

(1)原因:

列强的压制和清政府的勒索。

(2)结果:

民族工业在夹缝中生存,步履维艰,发展缓慢,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考点四 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的变迁

(1)原因

(2)表现

①服饰:

从长袍马褂、布衣到洋布、洋装,西服进入中国。

②饮食

③住宅

2.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

(1)交通

(2)通信

(3)大众传媒

考点五 “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兴起

1.开眼看世界

(1)背景:

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和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的扩大,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

(2)目的:

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3)代表

(4)影响:

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体用之争

(1)焦点:

是否兼采西方文化变革救世。

(2)表现

(3)评价

3.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代表:

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4)评价:

对引导知识分子把注意力从工商科技转移到政治制度方面起了启蒙作用。

[巧学妙思]

[构图解史]列强经济侵略与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的关系

[微点拓展]认识洋务运动的特点

(1)目的上,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应对外患,维护封建统治。

(2)内容上,只片面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结局上,并未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图解历史]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构图解史]近代主要经济形态及其相互关系

[漫画解史]西式交通工具的出现

[图解历史]地主阶级不同派别对西学的态度及目的

[漫画证史]“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

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

[漫画解史]“如此修墙”——洋务运动的本质

★漫画中一位清朝官员拿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想要把它粘在墙上,而这面墙指的是“封建专制制度”,深刻地表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制度。

[漫画解史]洋务派“中体西用”

1.史学争鸣——对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的评价

观点一:

全国解放后初期至“文革”期间,认为其一生就是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历史,是中国近百年来最为反动的人物之一。

观点二:

“文革”结束后,对李鸿章的评价趋于公正,认为李鸿章与当时的顽固派相比,是开明的进步的,为中国军事现代化、中国民用工业的发展以及近代洋务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客观上提高了中国的国防能力,起到了延缓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的作用。

观点三:

李鸿章的镇压革命、实行妥协外交与举办洋务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其核心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其“外须和戎”的外交政策,结果导致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2.史学观点——洋务企业的性质和特点

洋务运动前期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的特点是官办,其性质既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又存在着明显的资本主义因素;后期创办的民用工业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并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带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

3.历史概念——官督商办

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也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近代新式工矿企业的重要经济形式之一。

主要流行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

主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

官督商办企业吸收了私人资本,其生产也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又能避免封建地方势力的干扰。

它与不计盈亏的官办企业相比是一种进步的趋势,但官督商办企业名义上商办实则官营的性质,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主题一 “欧风美雨”下的晚清经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黄炎培等《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史料二 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陈旭麓

史料三 购买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史料四 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地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1.史料一反映了外国商品的倾销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伴随着西方的经济入侵,中国传统手工业大量破产,从本质上反映出自然经济瓦解。

2.史料二主要说明晚清经济结构变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3.史料三说明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镇压国内太平天国运动和对抗外国势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4.史料四说明了洋务运动主观上并没有打破旧的制度的愿望,但在客观上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1.依据史料一,概括在近代历史变迁中国人“迷惘和阵痛”的表现。

答案 传统谋生手段消失,为谋生迁往城市做工,感叹社会风气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理解史料二中“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的含义。

答案 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当时世界历史发展的主流是资本主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起步的标志”。

答案 洋务运动采取机器大生产,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道路;洋务运动客观刺激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洋务运动从科技、思想、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史论归纳]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思想上:

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表明统治阶级承认了“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

①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②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基本上是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外交上:

洋务运动使中国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

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

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还派遣留学生,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

主题二 顺应世界潮流——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新旧兼学。

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

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史料二 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治国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

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

——《李鸿章全集》

史料三 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

”郑观应诘责洋务派:

“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足恃欤?

1.史料一说明了旧学和新学的关系。

张之洞主张以旧学为本,以新学为手段。

2.史料二认为中国政治制度是治国的根本,反映“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史料三说明了“中体西用”思想由于在逻辑上的荒谬,在当时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

1.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与林则徐等人思想的异同点。

答案 

(1)相同点:

①二者都是从封建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都属于地主阶级;②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2)不同点:

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一样。

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2.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

据上述史料,指出李鸿章裱糊的屋子和材料分别是什么?

答案 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史论归纳]

多元史观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1)从阶级斗争史观(革命史观)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观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整体史观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文明史观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真题研析]

考法1 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考题1】(2015·课标全国Ⅰ,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 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

答案 D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自然经济顽强抵抗西方商品倾销的特点。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

从时间节点“1852年”和中国、英国等可以看出反映了时空的变化

历史解释

从题干中中国生丝包装用英国的棉布,而此前都是用中国的土布包装的现象

考法2 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洋务经济的创办

【考题2】(2017·课标全国Ⅱ,28)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

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

解析 洋务派的军工企业属于官办企业,产品无偿调拨,后来由订购方提供资金(“协造”)说明官办企业的经费出现困难,后来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为缓解其资金压力进一步证实其经费压力的增大,故B项正确;各省用船方“协造”,并不是商办,A项错误;军工产品不可能市场化,C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

答案 B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洋务经济的创办。

具体解读如下:

考查素养

点拨说明

时空观念

从时间节点“1879年以前”和“派拨各省”反映了时空的变化

历史解释

从“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到“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体现了变化

[连线命题人]

【命题素材】评价洋务运动

对于洋务运动的外交方针,也不应不加分析地简单否定。

在当时清王朝国力衰微,事事落后于人的情况下,洋务派不轻易言战,应该说是一种较为现实的态度。

有些不平等条约,除包含割地赔款、侵害中国各项主权的内容外,也包含有某些合理因素,如开放通商口岸、公使驻京等。

这些条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曾被列强用来牟取侵略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它们也是中国融入世界和走向近代化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洋务派在外交方面真正需要抨击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他们没有像日本明治维新以后那样,通过长期的、锲而不舍的外交努力来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第二,他们缺乏通过外交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而是过于注重权谋,热衷于搞“以夷制夷”。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解读观点】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发生在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受制于复杂国情和世界局势,不宜简单地肯定或否定。

(1)值得肯定之处:

不轻易言战,较为务实;不平等条约有些内容包含着某些合理因素,从长远看有利于中国融入世界和走向近代化。

(2)需要抨击之处:

没有通过长期的外交努力来争取修改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缺乏通过外交将中国融入世界的远大目光。

【命题预测】

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洋务运动外交方针的总体评价。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洋务运动外交方针存在局限性的原因。

点拨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从值得肯定和存在欠缺两个方面进行概括总结;第二小问,从近代中国国情、世界局势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答案 

(1)评价:

有务实的一面,有利于中国走向近代化;也存在缺乏远大外交目光的局限性,注重权谋,不利于收回主权和融入世界。

(2)原因:

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官僚地主阶级缺乏全球视野和近代化眼光;洋务派迫于内外交困环境,带有维护清朝统治的短视和功利;近代中国的全面落后和西方列强的侵华程度加深,制约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高考题组]

1.(2016·课标全国Ⅱ,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情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解析 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已经充斥到“穷乡僻壤”,说明民众的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紧密,故选C。

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关税主权”,排除A;在近代,自然经济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中国市场主动开放并非在19世纪中期以后,应该开始于19世纪末清政府自开商埠,排除D。

答案 C

2.(2015·课标全国Ⅱ,28)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解析 材料反映了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项错误。

答案 A

[模拟题组]

1.(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下表是1845~1856年英国对上海的羽毛纱的输入情况。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年份

输入量(匹)

1845年

4157

1853年

3960

1854年

2720

1855年

1410

1856年

2350

A.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

B.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锐减

C.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D.实业救国的探索初显成效

解析 解读题干材料反映出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对西方经济侵略的抵制,使得西方的商品并没有在中国畅销,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有所下降,但没有锐减,故B项错误;实业救国的探索出现在19世纪末,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8·河南洛阳模拟)19世纪60年代,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浙北地区的蚕桑业发展迅速,茶叶生产数量和规模也有发展。

这一发展(  )

A.导致了广大农村经济凋敝

B.加速了农业生产专业化

C.促进了近代企业大量出现

D.瓦解着传统的经济模式

解析 据题干可知,依据国际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瓦解着传统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形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故选D项;受国际市场影响,种植结构发生变化,减少了经济中自给自足的成分,故A项错误;中国成为给外国提供初级农产品的市场,故B项错误;中国对外提供初级农产品、原料,与近代机器工业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答案 D

3.(2017·河南安阳调研)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工业大力着手,却如同泥沼里的战车,一筹莫展。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在于洋务派(  )

A.得不到统治者的支持

B.未能完全采用西方先进科技

C.强调以政治制度为本

D.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力干涉

解析 洋务派强调“中体西用”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所以其改革进行艰难,故C项正确;洋务派是在统治者的支持下进行的,故A项错误;洋务派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因此B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列强对洋务运动的干涉,故D项错误。

答案 C

4.(2017·湖北黄石调研)“即如公司一端,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算。

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骛,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

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票为幸。

”(载于1882年9月《申报》)材料反映了(  )

A.政府经济政策发生重大变化

B.社会各界支持股份公司发展

C.新型经营方式逐渐被国人接受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利润很高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群情若骛,期年之……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表明国人对工商业的看法发生变化,故选C项。

答案 C

5.(2018·四川资阳模拟)一位驻中国的外交官在1872年写道:

中国正在迅速地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整个官僚阶级都决心恢复中国的国际地位,兵工厂和造船厂的产量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中国建造的军舰不久就将达到欧洲的最高水平。

这位外交官的陈述(  )

A.肯定了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可佐证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起步

C.反映了他对中国国情的深入了解

D.代表了西方人对中国发展的态度

解析 根据题目中的时间“1872年”,反映的是19世纪60~90年代的洋务企业,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并兴办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故选B项。

答案 B

6.(2018·江西南昌模拟)1863年3月7日,在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像馆的广告。

其主要内容为:

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

如有意照相者,请至本馆可也。

这表明(  )

A.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B.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社会

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报纸刊登照相馆的广告,可知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转变,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故B项错误;材料仅是上海地区的变化,不能得出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的结论,故C项错误;经济结构变动表现为小农经济解体,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8·四川德阳调研)19世纪六七十年代,李鸿章一再著文强调,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西方科技如算学、矿学、化学、地学等都是从中国学的;王韬也认为,“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

这些主张(  )

A.超越了“中体西用”的范畴

B.减轻了传播西方文明的阻力

C.打破了“华夷之辨”的偏见

D.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科学依据

解析 “中国的‘制度文章’‘科技水平’远超西方”、“礼乐制度、天算器艺,无不由中国流传及外”反映了中体思想,李鸿章强调中体,目的是减少学习西方的阻力,故选B项。

答案 B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临沂模拟)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这种状况的出现缘于(  )

A.中国外贸格局改变B.政府放弃闭关政策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解析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广州失去了以往在对外贸易中的独尊地位,外贸格局的变化促使该地区的贸易总额出现了暂时下降的局面,故选A项。

答案 A

2.(2017·湖南十校联考)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它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 据题干中种茶面积扩大,说明茶叶获利大,联系时代背景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茶叶作为原料大量出口,利润的刺激使农民大量种茶,故选C项。

答案 C

3.(2018·山东泰安期中)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

“(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

”这种经营方式(  )

A.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

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可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说明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4.(2017·山东潍坊期中)有学者认为:

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不是“银贵钱贱”的决定性原因,而应从商品流通得到它的动力和方向,用银计算比用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