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9254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75.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docx

《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docx

山东省滨州市高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岳麓版

试卷类型:

A

2013年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

页,共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县区、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在规定的答题卡位置。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必做,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Ⅰ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不涂在答题卡上,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

1.《礼记》记载:

“夫礼者,所以章疑别微,以为民坊者也。

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

则民有所让。

”由此可见,制定礼乐制度的目的是

A.加强中央集权B.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C.维护社会等级秩序D.打击地方诸侯势力

2.《世界文明史》介绍:

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

定……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

进行判决。

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

”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3.“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

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B.争取民族独立C.加强中央政府权力D.建立民主制度

4.列宁说:

“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5.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提出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

1923年6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提出根据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议,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党的方针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B.严格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

C.孙中山同意与中共合作D.认识到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6.下图是由两岸故宫博物院组成的专家组共同绘制的发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宫文物大

迁移路线图。

下列对各阶段的文物迁移表述错误的是

A.第一次迁移: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进逼华北

B.第二次迁移:

日军全面入侵,国民政府内迁

C.第三次迁移:

抗战取得胜利,国民政府迁往南京

D.第四次迁移: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北平和平解放

7.1957年西欧六国签订《罗马条约》。

对此,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会见法国代表团时说:

“(欧

洲)共同市场建成的那一天,将是自由世界最美好的日子之一,甚至要比赢得战争(指‘冷战’)胜利的那一天更加美好。

”美国支持“共同市场”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美国希望欧洲一体化为美国霸权服务B.欧洲一体化有利于美国对其加强控制

C.欧洲一体化增强了其对抗美国的实力D.“冷战”形成是欧洲一体化的必备条件

8.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说:

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

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说明了

A.中美关系改善符合中美两国的需要B.美国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C.中国改善中美关系是应对苏联的威胁D.中美关系改善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9.读下表,该表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战国

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

耧车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A.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B.注重总结推广农业经验

C.注重农时,改进耕作技术D.精耕细作的模式形成发展

10.南宋时,“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

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宋代

A.科举取士的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C.理学的深刻影响D.择偶标准的变化

11.下表为1894年~1936年中国和外国产业资本的比重变化表,该表不能反映出

中外产业资本比重

年代

合计(万元)

本国资本

外国资本

万元

%

万元

%

1894

8,952.6

3,519.1

39.3

5,433.5

60.7

1913

154,095.6

30,386.2

19.7

123,709.4

80.3

1920

236,825.0

70,079.2

29.6

166,745.8

70.4

1936

821,000.0

177,600.0

21.6

643,400.0

78.4

A.外国资本的增速约为本国资本增速的一倍

B.中国经济现代化主要是由外国资本促成的

C.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依附外资的性质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

12.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

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

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材料说明了

A.中国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巩固B.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C.西方列强加紧掠夺中国的原料D.茶叶成为世界的普遍生活必需品

13.下图是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示意图,图中体现出英国在两次

工业革命中的特点是

A.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B.后者比前者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

C.英国工业发展速度均高于世界其他国家D.两次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场”

14.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

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民族工业长期稳定发展B.民族工业生产布局日趋平衡

C.规范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秩序D.民族工业生产结构日趋合理

15.《全球通史》中写道:

“大危机中境况最惨的还是农业,农产品大量滞销,农民负债累累,农产品价格已跌到历史最低点,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

”罗

斯福新政措施中,能够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是

A.减耕减产和调整产品结构B.控制物价与“以工代赈”

C.实行救济和保护劳工权利D.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16.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

“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

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

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

A.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17.有学者指出,“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B.经济全球化同历次科技革命紧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个整体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1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把人类划分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隶是天经地义的,他说:

“……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服从别人,另有些人生来就注定应该统治别人”。

下列与之有类似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派别应是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19.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

“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B.格物致知

C.致良知D.知行合一

20.右图是明代杰出画家徐渭的《黄甲图》(局部)图中肥阔的荷叶已开始

凋零,一只螃蟹缓缓爬行,留出大片空白表现秋水,荷叶墨色淋漓,画

蟹形状虽夸张,却饶有笔情墨趣。

从创作风格看,该画的艺术特色是

A.注重写实,富有生活气息

B.“以形写神”,形态逼真

C.“意在笔先”,“趣在法外”

D.工笔重彩,色彩绚丽

2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解释为对教会某些弊病做出的反应……。

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

”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

A.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来进行的

B.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这场运动的性质

C.宗教改革因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

22.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曾说道:

“任命大臣的是我,但将他们免职的是国民。

”这表明在法国

A.启蒙思想传至宫廷B.自由平等成为公民普遍权利

C.君主专制体制瓦解D.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开展

23.某同学在学习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这一专题时,曾有“人类文明的引擎”一目,这一目主要介绍的科技成就应是

A.牛顿的经典力学B.达尔文的进化论C.蒸汽机和内燃机D.汽车和飞机

24.“艺术家、画家、雕塑家以及诗人、音乐家、剧作家、小说家,他们都在拒绝旧习惯,传达

他们对世界的想象,而非容易被理解的客观真实。

”下列绘画作品特点与这一表述特点相符

合的是

25.“XXStyle”“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折射出大众的社会心理,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这表明

A.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3年高考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2013.3

第Ⅱ卷(必做40分+选做10分,共50分)

注意事项:

1.第Ⅱ卷共6道题。

其中26~28题为必做部分,29~31题为选做部分。

2.第Ⅱ卷所有题目的答案,考生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答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

3.考生在选做部分的试题中须从3道中任选1道试题作答。

26.(12分)法制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彰显着不同文化的精神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明主之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法不阿贵,别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摘选自《韩非子》

材料二《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等。

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没有什么新意,但事实上,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材料三新中国宪法有关农村集体经济部分的规定:

国家指导和帮助个体农民增加生产,并且鼓励他们根据自愿的原则组织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和信用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八条(第一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1)概括材料一韩非子的思想主张。

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当时历史发展的影响。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这却是政体制度上一次真正的革命?

”(3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宪法规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变化及宪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意义。

(5分)

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要研究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必须首先要了解现代化启动之前的历史发展。

自两千年前秦王朝统一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形成中国的“朝代循环”模式。

历代王朝都经历相似的“建立——兴盛——衰亡”这样一个发展周期。

每个周期中王权易主,而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却一脉相承,发生缓慢的微变。

——蒋永清《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阻滞与转机》

材料二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横向发展是指与生产力不断提高相适应的各民族、各地区交换、交往的增长,闭塞和隔绝状态的突破,文化的扩散和汇合。

——舒小昀《边缘与中心的变动:

英国现代化模式探析》

材料三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根据《共同纲领》,新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由于这是一个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形态,因此……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管理体制。

——《六十年国事纪要》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历史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连续性”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造成的影响。

(4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3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改造后与建国初相比在经济领域有哪些改变和这种变化的意义。

(6分)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是如何加快经济现代化建设的?

(2分)

28.(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周)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一同产生了新的问题。

过时的传统必须屏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

……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是同时产生的。

……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

……不幸的是,在此期间欧洲却经历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现代化发展……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

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

中国社会远非停滞不前,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

——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术语。

从魏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到郑观应《盛世危言》中的“西学篇”,到20世纪初编著的《新学书目提要》,流行术语的演变,最能折射出社会心理的演变。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西方在思想领域出现的现象并分析两种文明朝着“各自不同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明清时期在思想领域“革新与发展”的表现是什么?

与当时欧洲思想发展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3分)

(3)据材料三,近代以来人们对西学的称呼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折射出怎样的心理变迁?

(4分)

29.(10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认为阿里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当之无愧的现代埃及之父”。

材料二“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竞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年12月7日)

(1)依据所学回答阿里为什么被认为是“现代埃及的奠基者”。

(4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4分)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出怎样的启示。

(2分)

30.(10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美国重要历史文献《独立宣言》的介绍,在辛亥革命时期外国史的介绍和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间,《独立宣言》曾五次全文发表,在国内广为流传。

——于沛《近代早期中国对世界历史的认识》

材料二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

简单说:

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

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

自觉,觉些什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

(1)《独立宣言》的基本思想有哪些?

为什么《独立宣言》被近代中国学术界广泛编译?

(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梁启超所理解的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分)

31.(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无菜肴之餐桌”。

——王明中《评凯洛格非战公约》

材料二“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的《非战公约》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过程……在审判过程中,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求助于《非战公约》……《非战公约》所倡导的原则与和平运动所秉持的理念找到了契合”。

——王立柱《〈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美国参议员约翰逊作出上述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人们对《非战公约》的态度有何变化?

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