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90370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docx

复习宝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名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

自然、社会和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选择)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2)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

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广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

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5.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

6.马克思主义时代背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周期型经济危机)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

7.三大工人运动(1831、1834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英国宪章运动1844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自产阶级——自为阶级

8.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合理内核)而非客观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自然观基本内核而非形而上学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源: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

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

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罗伯特·欧文

9.19世纪40-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所作最特殊贡献。

这两大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现实。

10.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1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其核心是实事求是)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贯彻的科学性(最根本的)尤为重要单选(4)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3问答:

如何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上下功夫,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

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选择)一方面,要反对和防止教条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要反对和防止形式主义而实用主义态度。

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1)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2)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4)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的对待马克思主义

14.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15.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基本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谁是世界的本源,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所有唯物主义极大多数唯心主义都持可知论的观点,只有极少数科学家持不可知论的观点典型代表:

英休谟,德康德,庄子

1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7.旧唯物主义哲学:

古代不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选择)

古代不朴素唯物主义:

以一种或几中具体的物质形态为世界本源(原初物质)

特点:

直观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典型代表: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18.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机械性,形而上学行,不彻底性(选择)

19.主观唯心主义将世界本源归结为人的主观意识,如感情

客观唯心主义将世界本源归结为客观精神或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如理念,绝对观念,上帝等

20.哲学中的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世界是什么;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世界怎么样

辩证法认为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着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着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就是辩证法。

形而上学法认为事物之间是彼此孤立着的,是静止不变的,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用外部力量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

这种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即形而上学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即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即根本分歧之所在。

2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及其意义

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腹泻、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2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运动的形式是时间和空间(单选)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平衡和稳定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非物质的运动,设想非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时间一方面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唯一性即不可逆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选择)

2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联系: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24.判断命题

(1)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赫拉克利特

正确揭示了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道理a.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非物质的运动,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b.河流作为物质的具体形态也处于不同的运动变化中,上游的河水不断向下游流趟,当人第二次踏入那条河,河流里的水已发生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该命题正确。

(2)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该命题是错误的,隔离了物质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a.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B.该命题只看到运动的决定性,而忽视了食物有相对静止台的存在,是相对诡辩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运动形式

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化学运动

原子、离子、原子团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思维运动

人脑

25.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

(了解)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多选)

实践的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交往实践)、科学实践

(2)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一部分是人类活动未触及的自在自然,另一部分是打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

自在世界:

独立于人的活动或尚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自然界

27.下列活动那些属于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

(1)教师授课

(2)医生诊病(3)农民培育新良种(4)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5)民政助理调解邻里纠纷(6)司法人员学习新法规(7)纺织工人织布(8)艺术家艺术表演(9)司法人员办案

答:

(3)(5)(7)(9)

28.简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三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关系,即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实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

29.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

(1)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实现的。

(2)自然规律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而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0.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形而上学),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唯心主义)

3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无人脑即无意识)

(2)意识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即使有了人脑,如果离开了社会也无意识

意识的三个发展阶段: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32.“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正确揭示了意识的本质,因为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物质的反应a.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b.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印象,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33命题‘“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该命题是错误的,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不是人脑的产物,只是人脑对世界的物质反映

34.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35.论述: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选择)

37.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的三层含义

(1)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

(2)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3)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8.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看某一事物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是看其时间的先后,形成的新旧,更不能看其是否具有强大的势力,也不能以发展是否完善为标准

39.简答:

新事物及其不可战胜的原因

(1)就新生事物和环境的关系而言,新生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任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3)在社会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名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0.发展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1)发展的观点:

是思想认识能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2)历史的观点:

把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过程中去认识,尽量用不同现在标准去衡量历史,保持历史的原貌

41.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矛盾规律:

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永恒发展的源泉动力

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2.(选择)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矛盾)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状态过程(量变——质变)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法道路(前进是曲折的)

43.简答:

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4.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对立和统一

辩证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因素

45.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体现为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46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2)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47.简答: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

(1)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2)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的决定力量

48.根本矛盾即基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4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型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和个性。

这一原理指导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一方面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根本原则,另一方面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即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

我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实际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国家。

50.(论述)运用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原理分析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答:

(1)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概念

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作用和地位(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2)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区别及联系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区别: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1)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2)共性寓于个性,个性包含共性(3)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3)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意义

(1)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

(2)它是科学认识方法论和实践方法的理论基础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51.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的工作方法

(1)两点论:

指在认识不同的矛盾及其内部不同方面时,既要重视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不忽视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及矛盾的次要方面,否则会犯形而上学一点论的错误

(2)重点论:

指在对待不同矛盾及其内部不同方面时,要着重抓住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否则,若不分轻重主次,会犯均衡论的错误

(3)两点论和重点论是辩证统一的: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这一原理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既要善于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53.度是量和质的统一,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54.命题:

“度即指关节点”

错误。

(1)关节点是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度的显著标志,没有关节点,度的范围就不好确定。

但度不仅仅指关节点,还包括关节点之间所有量的活动范围。

(2)“度”是指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该命题以偏概全。

55.量变质变的区别:

(1)从形态上看,量变是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显著的根本的变化

(2)从内容上看,量变是原有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和超出。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原有的度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联系,即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质在量的变化

56.形而上学否定观的主要错误有

(1)不承认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不承认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3)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

57.(简答)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要求我们:

(1)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要不加分析的肯定或否定一切

(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3)对待外国文化也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评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

在对外开放中,既要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注意批判和抵制资产阶级腐朽和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拒斥一切外来文化的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错误倾向。

58.隔离前进性和统一性相统一的原理会导致直线轮、循环论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59.(简答)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

主体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具有自然性、意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可知性。

包含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联系:

(1)实践关系:

主体改造变革客体,把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的过程

(2)认识关系:

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3)价值关系:

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的过程

(4)审美关系:

超越功利计较,获得愉悦体验的过程。

60.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反作用

(1)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选择)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1.(命题)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该命题正确揭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原理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62.试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其他哲学(唯心主义、不可知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它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从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前提出发坚持的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

唯心主义认识论都是先验论,它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贯彻的是从思想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

(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不可知论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

不可知论反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否认人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主张世界是不可知的或不可完全被人认识的

(3)马克思主认识论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区别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它将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到认识论,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它将辩证应用于反映论,强调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它将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直观被动的反映,它离开实践谈认识,不了解实践对认识具有的决定作用;它离开辩证法谈反映,将认识过程凝固化

63.(简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一)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