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8946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翰香小学

第五单元单元目标

本单元有3篇课文,“口语交际”和“语文园地五”。

课文包括《寓言二则》《画杨桃》《小马过河》,《寓言二则》通过《亡羊补牢》和《揠苗助长》两个故事,不仅让我们积累了成语,还告诉我们道理。

《画杨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看待什么问题,都应实事求是的道理。

《小马过河》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才能把事情做好的道理。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单元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学会有感情的讲述寓言故事。

2、体会寓言故事的深刻道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表演,体会寓言的寓意。

引导学生多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寓言,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3、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5、教育学生做事要动脑筋,要实地去试试,初步懂得“实践第一”的道理。

教法:

教学时通过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借助朗读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课寓言二则:

2课时口语交际:

图书借阅公约1课时

单元复习:

2课时语文园地五:

2课时

13课画杨桃:

2课时共计:

11课时

14课小马过河:

2课时

课题

12、寓言二则 

授课时间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能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情感态度价值观

悟出故事寓意:

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难点

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建议,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朗读引导法、指导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我国民族分布由于历史上的几经分合,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

为什么?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则寓言。

看老师写课题:

亡羊补牢

3、指名读,齐读。

二、理解题意。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亡:

丢失。

牢:

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为什么丢羊?

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你的猜想对不对呢?

让我们来读课文。

注意:

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3、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4、小结:

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

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四、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

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

(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

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

(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

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

指名读,评议。

(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

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

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

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

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

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

能否去掉?

(改正错误,不能拖延)。

(3)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引读描写他心理的句子。

(4)指导读这句话,读出他的后悔之情。

(5)将这句话换一种说法。

(要是……就……如果…就……)

(6)但是他转念一想,现在修还不算晚,为什么?

(7)他的想法对不对?

从哪儿读出?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

(8)“从此”是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用“从此”造句。

(9)理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背诵第5节。

五、体会寓意。

1、再次出示投影,这个人在修补羊圈时,原来劝告过他的街坊刚巧路过,想想街坊又会怎么说?

养羊人又会怎么回答?

2、同桌表演后指名上台演,并指导评价。

3、如果这个人再不修羊圈,会出现什么后果?

4、揭示寓意:

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犯了错误,只要(),就()。

5、在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看法。

同桌互议,再指名交流。

(眼睛近视,沙尘暴,环境污染……)

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六、总结全文。

1、再读课题,理解题意。

(本义,引申义)

2、所以,“亡羊补牢”后面往往跟着一句话——“未为迟也”。

自己读读,理解它的意思。

3、总结学习寓言的一般方法:

理解题意——理解内容——联系实际,体会寓意。

 

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起因:

圈坏羊丢

亡羊补牢经过:

不听劝告,再次丢羊亡羊补牢

结果:

补救羊圈,再没丢羊为时不晚

 

课题

 12、寓言二则

授课时间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8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能默读课文,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说“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两个成语的意思。

2、能把这个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两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

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朗读引导法、指导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田字格贴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在长期的民族交往中,汉语言文字实际上已成为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的主要工具。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查字典引入新课

  1板书:

寓言两则。

2.用部首查字法查“寓”。

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理解新词“寓言”、“寓意”。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就是说话包含着某种意思。

“则”在这里是一个量词,表示条数。

“二则”就是二条。

 3.、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课文。

(出示课题:

揠苗助长)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揠苗助长”的意思

1.“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呢?

请大家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

要求:

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读完后想一想“揠苗助长”的意思。

(学生自由读课文)

2.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到了表示“揠苗”意思的词语和句子,用笔准确地画出来。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3.出示句子:

“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

”这句话具体告诉了我们“揠苗”的意思。

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4.指导将这段课文读通顺。

(出示词语卡片:

筋疲力尽)这个词语挺难读的,“筋”、“尽”都是前鼻音。

要把它读准。

5.“揠苗”的意思知道了。

那么,谁能连起来说说“揠苗助长”的意思呢?

(出示词语卡片:

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的意思就是:

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帮助它长高。

(随机板书或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指导朗读课文的其他几个自然段。

三、指导朗读段落和词语

(1)朗读第一自然段:

这段课文中有好多词语,谁能读?

(出示词语卡片:

巴望、焦急、自言自语)

(2)朗读第三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两个词语,谁能当小老师领读?

(出示词语卡片:

喘气、一大截。

(3)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4)刚刚读过的这些词语还认识吗?

(出示词语:

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学生自由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5)认识了生字词,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得更通顺了。

现在请再读读这篇课文,争取比刚才读得更好。

(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焦急”

1.读了课文,谁能说说:

文中的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助长”?

(因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一些,所以他要“揠苗助长”。

可多问几个学生,关注学生的语言质量。

2.课文中有一个词语直接写出了他的心急,能找出来吗?

找到后用笔圈出来。

(焦急。

让学生读好词语)

(1)指导书写“焦”字。

请仔细观察一下,写在田字格里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这个字上面的第三横写在横中线上。

上面单人旁的一撇结束在横中线上。

“四点底”的旁边两点大,中间两点小。

再仔细看看它们的位置。

“四点底”前面两个点在左下格,后面两个点在右下格。

(教师示范。

学生自由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选取一个学生的字,实物投影,评一评,哪里写得好?

哪里还写得不够好?

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字,然后再写一个“焦”字,争取比前一个写得好。

(学生自由书写)

(2)体会“焦急”。

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个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焦急)一起再来读一读吧!

(学生齐读)

你能从文中找出带有“焦急”这个词语的句子来读一读吗?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

“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随机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句子)

要求:

一边读一边想像一下他当时的样子。

最好把那个人说的话记在脑子里。

(学生自由读句子,想像)

这句话他在对谁说呢?

(他在对自己说。

)这就叫做——“自言自语”。

(随机出示词语卡片:

自言自语)

还能从课文的其他语句中感受到他的焦急吗?

(教师随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从“急忙”、“跑”、“天天”、“巴望”、“筋疲力尽”、“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等词语中感受到他的焦急。

(3)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来体会。

“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这句话可以感受到他的焦急。

禾苗真的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吗?

(禾苗其实长高了,是因为他太焦急了,感受不到。

所以课文中说禾苗“好象”一点也没有长高。

看来他真是太急了。

五、了解植物生长规律,引导学生揭示寓意

1.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明显地感受到了他的焦急。

可是禾苗长高长大的事能急吗?

想不想看看番茄长高的过程?

2.教师可播放课件或图片,随机解说:

种子埋在泥土里,过了几天种子发芽了。

慢慢地,它长大了。

农民伯伯给它浇水、施肥、松土、拔草,它越长越茂盛。

过了几个月,终于结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原来,植物都要经过很长的一个时间,按照一定的生长规律、生长顺序来长高、长大。

这可不能着急。

3.那文中的这个人犯了什么错?

老师这儿就有一个词语,写出了他犯的这个错误。

(出示词语卡片:

急于求成)谁能来读读。

4.他太急着想让禾苗长高了。

(随机把词语卡片贴在黑板上)他还犯了那些错?

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起来,把禾苗的根都拔断了。

违反了植物的生长规律。

(出示词语卡片:

违反规律)

5.揭示寓意:

植物都有一定的生长规律。

种子还没有发芽,植物就不可能长高;植物还没有长得健壮,它就不可能结出果实来。

我们不能——“违反规律”。

六、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这个人犯了这么严重的错误,可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吗?

从哪里看出的?

“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

“今天可把我累坏了。

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一大截。

”他非但不知道自己错了,而且还觉得很得意呢!

2.感知:

“喘气”是怎么样的?

(可让学生做动作理解。

(1)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这样大口大口地喘气?

(2)那你想想当时的样子,一边喘气一边读读他说的话。

(自由读——指生读——齐读)

(3)他多高兴,多得意啊,可是结果呢?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七、引导学生运用寓意。

1.如果你就是他的孩子,或是他的邻居,他的朋友,看着田里枯死的禾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讨论、交流)

2.小结:

其实我们做的很多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太着急了,违反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希望我们大家能从文中的这个人身上吸取教训,不要干出这样的傻事来。

八、书写指导

1.(出示:

疲)仔细看看,在写这个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2.要注意:

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外面的病字框要写的舒展,要包住里面的|“皮”字,“皮”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3.教师范写——学生练习书写。

4.学生同桌评议——自由书写。

 

板书设计:

12、寓言二则

起因:

盼望禾苗快长

揠苗助长经过:

往高里拔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结果:

禾苗全苦死了

 

课题

13、画杨桃

授课时间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靠、哈”等14个生字。

会写“图、课、摆”等9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教学重点

写好“我会写”的5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注意读好课文中对话的语气。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朗读引导法、指导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为什么要坚持“三个离不开”思想?

坚持民族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

“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

小结:

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

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

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

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

失去原来的样子。

画走了样:

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

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板书设计:

13、画杨桃

画杨桃——五角星

嘲笑→吞吞吐吐严肃→和颜悦色

 

课题

13、画杨桃

授课时间

课时

第二课时

课型

 精读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用“严肃”、“熟悉”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讲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体会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法、朗读引导法、指导法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交流学习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生字词卡片

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三个离不开”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实现途径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消灭阶级的剥削、压迫,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民族平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

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

(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

①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

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

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

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

(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

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

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

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

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

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

(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

“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

”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

(特别像。

)“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

“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

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

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

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

(板书:

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

(指名读)(板书:

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

(两个。

)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这能说明什么?

(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

)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

(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

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

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

“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

“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

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一样。

)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

(相同。

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

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

他先是怎样做的?

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

(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

(“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

)(板书:

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