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带六年级.docx
《心平气和带六年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平气和带六年级.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平气和带六年级
心平气和带六年级
带着一丝恐惧,带着一丝憧憬,我又带了六年级。
恐惧来源于良心的不安!
学校教学质量一直很好,外在对学校的要求也特别高。
就我这样的人,能否给这个六年级圆满完成任务?
我不安!
我真的担心有失于学校的信任。
但既然上路了,就要好好做,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能让学生快乐中收获那是最理想的。
假如,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快乐教学,也得不让学生感到厌恶。
对于过分的应试我良心更不安!
憧憬来源于学生的调皮!
去年这个班就是学校有名的特殊班集体,其实班级的孩子已经在悄悄地变化,虽然进步不大,但能这样走过来我已经很欣慰了。
我祈祷着六年级换了更又经验的其他老师共同管理,他们可以创出自己的天地。
最起码不要让学校头痛,不要让任课老师摇头、叹息!
不再期望着彻底改变,但憧憬着这帮“坏小子们”在最后的一年能发挥出最佳的状态!
六年级的生涯开始了,我不得不收拾心情全力以赴。
开此地盘,给自己一个压力,给学生一个交代。
不平常的一年,我要以学生为本,以自己的能力为本,尽力安排好这个六年级的日子!
只有这样,等到明年花开烂漫时,我才能笑看他们稳步走入理想的中学。
朗读技巧之我见
朗读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
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学生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但是,许多课堂上的朗读过于简单化,缺乏整体性,过于注重技巧上的指导,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甚至将朗读脱离文本的感悟,单一将它作为一种课堂呈现形式。
所以,我们必须挣脱这些形式化、技巧化的桎梏和樊篱,寻求朗读指导的突破与创新。
如何使朗读指导简捷而有效、巧妙而实效、新颖而高效?
现笔者结合一些实例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和具体的做法
朱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
”老师要利用自己富有情趣的语言,使课文情境活现于课堂,使课文人物活现在眼前,使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达到了情境想像还原的真实,语言理解体会的准确,感情体会表达的得体,达到了以境促朗读,促理解,促感悟的多重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
”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容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因此,在练习朗读时,教师要善于融入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增加朗读的效果、作品的内涵和神韵,拓展作品的诱人魅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加强学生与文本、作者、教师之间的对话,就是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读中悟,在读中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悟中读,生成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形成多元的个性化解读。
这样的朗读,不在是干巴巴的语言文字的有序发音,而是鲜活的、有思想、有个性、有生命力的朗读。
这样的朗读指导训练,学生喜欢,读之有趣,读之有益,达到了思维、理解、积累学习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多重功效。
“读”贵有法,教无定法。
让我们一起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
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读”放异彩,个性飞扬。
转化学困生点滴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个别差异与统一的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总有一部分学习比较落后的学生感到学习困难。
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外界的因素,在家长方面,有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过分溺爱,有的养而不教,放任自流,只解决孩子生活上的问题,对学习不闻不问。
有的家长采用棍棒教育。
有的是单亲家庭的影响,其次是家长过高或过低的期望,单一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
除了家长的因素外,教师的因素和教材因素也有一定关系。
有些教材没能考虑到学生实际的心理、生理负荷情况,在编排内容时,发生某一学习阶段内容过难、密度过大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因接受、消化不了。
正因为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复杂的,因此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需要家长、老师、学生等多方面的配合,在此,我仅从教师这方面如何辅导学困生谈一谈。
辅导学困生首先要分清学困生的类型,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不想学
他们缺乏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往往视学习为一种负担,认为家长、老师逼迫自己学习在内心形成消极对抗心理,学习态度不端正。
2) 不会学
有些学习困难学生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多,却往往事倍功半,这是受到了不当的学习方法或不良的学习习惯的影响。
在学习方法上,有的学困生学习毫无计划;有的学困生对知识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有的学困生不能形成知识结构,这样的学生往往每天的作业表现还可以,但一到单元测验、综合考试就不行了,有的学困生抓不住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和精力。
有的学困生不能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他们动手能力差,不关心现实生活,往往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有的孩子看起来学习时间很长,但没有效率,这是由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
例如:
有的学困生一边写作业一边玩橡皮、铅笔,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或者一边学习一边吃喝;……这些小动作已经成了他们的不良习惯,这自然会降低他们的学习效率,影响学习成绩。
3)不是有效的学
有的学困生有学好数学、争取不断进步的愿望,也愿意在实际行动上加倍付出努力,但只要一学习,这样或那样的想法就充斥着他们的大脑,无法真正投入有效的学习中。
这与学困生消极的学习焦虑和自我效能感低有关。
有的学困生由于过去的学习经历中的惨痛的失败体验,或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使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增加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且常常会在一次次无功而返的追求中体验失败,产生焦躁,陷入绝望的境地。
对失败的担忧和恐惧,往往是消极的学习焦虑产生的直接原因。
这三类学困生通过家庭、学校的配合、协作,通过老师的耐心辅导是能得到提高、取得进步的。
辅导学困生,我认为主要抓两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后辅导。
课堂教学方面,要给予学困生特别关注,提供优先参与机会。
1、课堂发言优先
多数学困生不喜欢举手发言,其实有时也是没有机会轮到他们发言,久而久之,对上课所学的内容毫无兴趣,成为课堂学习的陪客。
我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让学困生发言,比如:
新课一开始复习旧知时的发言机会,例题讲完后巩固练习是的发言机会以及复习课上的发言机会,我都会优先留给学困生。
开始他们不举手或很少举手,回答时吞吞吐吐,声音很低,但坚持一段时间后,他们就逐渐会比较自觉地举手,只要他们会一般就会举手,而且发言时越来越爽快,声音也越来越响亮。
2、课堂板演优先
学困生一般都会害怕到黑板上板演。
而我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偏偏选一些学困生到黑板上板演。
主要是一些难度不高的例题、配套例题的练一练以及练习中的基本题。
开始几次他们往往会因为胆怯而处处出错,甚至会心慌意乱而不能板演。
到后来就会慢慢习惯,甚至抢着板演。
让学困生优先发言和板演,首先能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教师有时还可以收集一些“反面材料”;其次能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也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准确把握;同时还能增强他们学习的自我约束力和责任感,变学习无动力为有压力、有动力。
3、巡视指导优先
当学生独立试解题和课堂练习时,我总会有目的地巡视,我的主要巡视对象就是那些学困生。
开始,我一站到他们身旁,他们会紧张地做不出来,或者写一会儿用橡皮擦的动作掩饰,我们可以与他们交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善意,然后随着次数增多,就会慢慢习惯,这样,我们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及时指出,当面辅导,这也是帮助学困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方法之一。
除了课堂教学中给予学困生优先参与机会外,还要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
一、帮助学生调整补课心理
我们在补课过程中可能碰到过这样的现象:
老师们放弃休息时间,辛辛苦苦地帮学困生补课,而学生们呢,有的毫不领情,趁机逃走或心不在焉,这与学生的对抗心理、逆反心理有关,这样的补课只是老师的一相情愿,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此,在补课前要先帮助学生调整补课心理,让他们高高兴兴地来,高高兴兴地补。
我在实际操作中有这样几个做法:
(1)改变以往命令他们来补课的语气,而用商量的口吻。
比如,问问他们什么时间有空(因为有时会利用双休日,这毕竟是孩子的休息时间)什么时间到校,(如果是上午,我都不会太早,让他们稍微睡个懒觉)这样孩子们会觉得你老师也在为我们考虑。
(2)了解他们想补什么,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自己知道哪些地方是薄弱环节,让他们在补课前说一说,一方面教师可进行有关准备,同时,孩子们也可以有目的地补。
(3)让学困生进行小范围的竞争,在补课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采取有吸引力的鼓励措施,如:
给他们的平时成绩适当加一些分。
二、激发兴趣。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
努力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效益,这样可以防止或避免学困生的再度出现。
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理想的教学方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自主合作探索学习在教学上:
1、应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动口、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教师应为精讲才能达到这一条件;2、当堂反馈及时矫正学习信息,特别是学困生的学习信息。
3、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应注重学困生的潜力,使之在课堂上有自我表现或争取成功的机会。
相信,只要课内外相结合,这些学困生在学习方面一定会有所进步。
不跪着教书
——读吴非先生的《不跪着教书》想到的
偶尔看到《不跪着教书》,只是觉得非常好奇,不跪着教书着实令人疑惑,细读之后犹如醍醐灌顶,对教育、教书、为师、做人又有了新的领悟。
我对不跪着教书这样的提法有两点理解,第一,学生必须是站直了的人,有人格、尊严和独立意识,是个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识的人;第二,要想学生是站直了的人,教师首先必须是站直了的人,是个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理解学生、关爱学生、能率先垂范、能教出德才兼备的学生的人。
成为一个好老师必须这样,除非你不想成为一名好老师,得过且过,只是为了生存而从教,只是为活着而不是为生命的升华、巅峰价值的实现而虚心教书。
但是,无论怎样,必须对学生负责,必须对得起自己手中的这份饭碗。
吴非老师格外地注重学生道德情感地培养。
教师首先就需要有高尚的情感,一种较高层次的纯洁、善良的情感,用自身的超然世俗之外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来感染、感化学生,自己先做一个善良、有同情心和爱心的人。
教师要培养学生仁爱的禀赋,首先要成为情感健全的人。
这让我想到了谭千秋老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相信,谭千秋老师不用过多的言语说教,他的大爱行动早已将崇高的人性美铭刻在他每个学生的心坎上。
不跪着教书,不能仅仅靠标榜有着博爱、仁爱,还要付诸切实的行动,心和人真正地扑在学生的身上。
没有行动便没有发言权。
一个合格的教师,他的眼里学生是平等的。
我们没有任何的权利给学生定格,教育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为本,学生人格的塑造比单纯地知识传授更为重要。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学生有着他自己的特长,教师需要的是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过早的否定,有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使其走向偏执或者堕落。
不跪着教书重要的是长期坚守一颗执着的爱心,坚守一颗职业的新鲜感,心态上有种完美的意识,时刻想着这是工作,是需要我去竭力尽心完成的工作。
还有,只要能把教育融进自己的生命,没有干不成的事。
别让我们的学生成为“范进”
范进,一个进士,疯了!
范进,一个饱学之士,疯了!
范进,一个历经十年寒窗的秀才,疯了!
“疯”的让人惋惜、痛心!
别人没有疯,而唯独这个可怜的人疯了,他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人啊,可为什么会......有一天我从网上看到了一篇评论才知道了确切的答案,“疯”原来是一种病,一种心理疾病,是心理原因造成的,说白了就是“人格缺陷”。
可惜啊,本来是一位国家栋梁,却成了疯子。
教育为了什么?
就是培养栋梁之材,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而不是“疯子”。
一个没有健全人格的人能担当重任么?
不能。
所以,我想无论什么教学,都应该向着一个更为长远的目标,那就是:
对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的终极关怀。
范进的老师只知道“喂”他四书五经了,而范进也只知道“啃”书了,范进就是这样疯的!
教育人不应当只是“教”,还有“育”。
所以,阅读教学除了感受和理解所读作品之外,它当然还有一种更为长远的目标需要关注,即对学生人生的终极关怀。
那么,怎样关怀呢?
这就需要教师成为“有心人”。
对学生素质的亲切关爱。
阅读中,我们让学生勇于质疑、热烈讨论、学会交流、敢于提问,目的不仅仅是感受和理解作品,还在于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具备承受一切打击的心理素质。
从某中程度上说,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甚至比单纯地传授知识还要可贵!
对学生人格的由衷关心。
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格的塑造。
虽有人言“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其实不然,性格完全可以塑造,人格完全可以拯救。
我班有很腼腆的同学,每节课我都提问他六遍,鼓励他,慢慢地他会成为最活跃的学生。
渐渐的,他对待生活也会更加乐观,随时保持一颗“随喜心”、“喜悦心”。
人格的塑造蕴藏于一切教育教学中,阅读教学中更不能放过!
对学生未来的强烈关注。
教学不能只看眼前,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未来。
上阅读教学课,我们都应该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
“感受和理解了这篇(或这部)作品,你觉得对你的未来有何启发?
”让学生尽情地去谈,谈了就有借鉴、就有收获!
学生的未来是一片蓝天,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别让蓝天“阴”了,别让栋梁成了“范进”!
对学生的生活乃至生命进行终极关怀,这就是以人为本,这就是和谐!
这是一个没有“范进”的年代!
写好作文还需“出门”
古往今来,寒窗苦读的学子不计其数,而考中进士的人则少之又少。
可见,在以文章好坏定前途的古代,寒窗苦读并不一定能写出好的文章,因而也就成不了状元。
从幼稚的孩童直到白发飘飘,从废寝忘食直到悬梁刺股,“闷”在书房里摇头晃脑,最终毫无建树。
因为他根本没有社会交际、社会实践,更无所谓社会思考,一个没有体验民生的人能考上状元吗?
这是不可能的。
闭门造车换不来胜利的果实,正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书生还需走江湖”。
作文正是如此。
一个没有真实生活感受的学生,根本没有“材”可选,根本写不出一篇凝聚真情实感的佳作。
闭门造车只会造出空洞、乏味和千篇一律。
那么,怎样有效地来指导学生的选材和谋篇呢?
我是这样想的,谋篇需要阅读给他披上华丽的外衣,从方法和技巧上予以指导;而选材则需要与生活手拉手才能制造经典,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进而感悟人生,思考社会,才能酝酿出深刻的文章。
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美”源于真实的生活。
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自然,体验社会是登上作文殿堂的一件法宝。
今年刚入春大雪纷飞,校园内外银装素裹。
我的作文课没有在课堂上进行,而是在校园里进行的。
我对学生说:
“亲爱的同学们,值此大学飘飞的日子,我们走进雪,感受雪的美,整个校外的课堂我和学生谈“雪”、谈生活、谈感受。
然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作文题目:
《原来这就是“美”》。
有了素材,很多同学写的极为精彩和深刻,能从价值观方面有较深刻的认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作文课手拉手,体验最最真实的生活。
我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是:
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包括家乡的革命事迹、家乡的民间工艺、家乡的特色特产、家乡的名人轶事等等。
实践完后,我会组织讨论课,“说说你的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这就是作文的素材,这就是走向生活,只有经历了社会实践,作文才有话可说,才有“材”可选。
有了体验也并不是说就一定能绘出精美的文章,还得需要构思谋篇,需要揣摩语言,而深情的阅读,则可以缔造多姿的美文。
是“深情”的阅读。
我要求学生认真地去读,去做好读书笔记,去写好心得体会,用“情”欣赏,做一个有心人。
刚开始,学生可能会按照别人的构思、谋篇来写作,但是读多了,学生才能逐渐地创造出自己的特色,练就出精彩的文笔。
七嘴八舌论选材,你说我说话谋篇。
时常地开展作文讨论课,互评交流,也是提供学生素材,研究布局谋篇的好途径。
另外,我也时常写“下水文”,教师写文章,学生来评价。
学生来评价我的文章,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我们都会获得进步。
读书、实践、思考、写作环环相扣。
作文教学中,我会一直这样告诉我们的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书生还需走江湖”。
为女性喝彩
今天和学生谈论《水浒传》,学生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一番思考。
昔日,为武松的快意恩仇而喝彩,现在却觉得潘金莲的生命真的一文不值,女性的生命竟可随意剥夺。
昔日,为顾大嫂、孙二娘叫好,喝酒、吃肉、厮杀,刀来枪往,比男人还要快活,而今想来,倒为这种男人化的女性感到可悲,她们早已不具有了女性的温婉和娴熟。
也许她们不这样,就无法在男人说了算的梁山这个男人窝里活下去。
还记得扈三娘吗?
《水浒传》中最悲情的一个女性,祝家庄心仪的未婚夫被李逵杀死,然后在宋江的主持下嫁给了矮脚虎王英,似乎这也是柔弱女性在无奈中求生的一个痛苦抉择。
扈三娘是一个心死了的女人,整部书中加起来没说过几句话。
女性的幸福居然可以在强权之下毁灭。
对女性的漠视,对女权的剥夺在那个年代似乎早已成了最自然的事情。
当然,在以夫为纲的封建社会,女性能够活下去就是胜利,女性的生存恰恰是刚强、不屈性格的写照。
每一代的女性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成长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追求和价值理想,但是凝含在她们骨子里的执着、进取、善良、甘于奉献的品质却是亘古不变的,无论是古老年代还是现代,无论是贫穷年代还是富裕时代,无论是伟人还是平民。
曾读过《母亲》,一个后母,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硬是把自己不大的亲生闺女嫁到了内蒙。
在丈夫去世后,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供两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上学。
女性的执着、善良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的我涕泪交流。
我常在想,这个社会还有比女性更伟大的吗?
女性如光,总能把生命的坚韧发挥到极致,总能生发无限的希望······
说到执着、甘于奉献,我想到了我的母亲。
母亲很是瘦弱,而且经常生病,总是不断地吃药,她将所有的爱都给了我和我的父亲。
母亲读的书很少,但是她知道奉献,知道顾大局、识大体,中国传统女性的温婉、善良、坚强都能在我母亲的身上看到。
母亲操持着家务,几乎一个人挑起了农活的重担。
我们不必苛求她们在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线上创造多少财富,取得多么辉煌的事业,重要的是她们懂得默默奉献,有苦有泪自己往肚子里面咽,把最大的爱给予了为社会忘我奉献的爱人,自己留下的只是坚韧和平凡,正如老子所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但是这些女性啊,却是最应该获得功勋章的一个,难道不是吗?
我也是一名女性,被分配到村小工作。
我没有怨言,城市是一个舞台,乡村也是一个舞台,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舞台上尽情地展示自己。
在平凡的岗位上教好学生才是我们最应该做的,无愧于自己的职业,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我总感觉我们女性如水,时而平静,心如止水,时而化作滚滚浪花,执着地流向远方。
还像那风,轻轻地来了,又轻轻地去了,不带走一片云彩,只留下和煦、花香、执着和刚强,还有那奉献不止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