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8487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8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docx

《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docx

历史学考研世界近代史复习题

世界近代史复习题

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的动因:

1、经济动因,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商路;2、对黄金的追求是另一个经济动因(认为中国遍地黄金);3、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精神动力;4、人文主义思想对西欧人向海外发展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地理大发现和商业革命的条件:

1、航海技术的改进;2、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3、商业上的进步(采用复式簿记;银行业和信贷业的发展;观念上的改变;股份公司的出现)4、专制政府的支持;

西班牙、葡萄牙走在探险前列的原因:

1、两个国家都在大西洋沿岸,地理位置使其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

2、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还有葡萄牙绰号航海家的亨利王子的贡献;

3、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这是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

地理大发现:

1487年葡萄牙人狄亚斯发现好望角;1497年7月到1499年9月,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并返回;1492年10月,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到达美洲;1519年9月到1522年9月,西班牙探险家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

教皇子午线:

1493年5月,教皇确定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格(约3英里)的子午线为分界线,以西的一切土地划归西班牙,以东划归葡萄牙。

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又缔结了托得西拉斯条约,把这条线向西移动了270里格,西班牙认为自己占了便宜,实际上葡萄牙人由此获得了绕非洲去印度路上的所有据点。

葡萄牙的殖民帝国:

非洲西海岸、东海岸、红海、波斯湾的入口、马六甲、锡兰、果阿、孟买、澳门、巴西;在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建立商站。

葡萄牙成功的原因:

强大的海军;成功的利用印度的弱点,但人口200万,能力有限;

西班牙的殖民征服:

科泰斯征服古巴、阿兹特克帝国,皮萨罗征服印加帝国,杀死皇帝阿塔华尔巴。

商业革命:

玉米、马铃薯、可可、咖啡;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威尼斯、热那亚衰落了,里斯本等地兴起了。

世界市场扩大了,人们对世界外貌的了解完全变化了;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价格革命,白银流入之后:

物价迅速上涨、货币贬值、出现伪币、投机活跃;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

表面上看,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

他们怀着复古心情去发掘古代的遗产,力求使古典艺术文化再生,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但是文艺复兴并非对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资本主义在意大利以及西欧相继兴起之后,为了追求发展,必须首先在思想上从中世纪的神学哲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因此他们借助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实际上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等都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人文主义:

1、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和天堂的神话,追求物质幸福和肉欲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2、发挥人们的聪明才智及创造精神,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3、在文学艺术上表达人的真实情感,反对虚伪造作;

4、重视科学实验,反对先验论;

5、强调发展个性,反对基督教之禁锢人性,因而道德观念上要求放纵,反对自我克制,提倡所谓的“公民道德”,认为事业的成功及发财致富就是一种到道德的行为;

6、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

7、有一种求知欲和追根求底的探索精神,要研究究竟不满足与一知半解。

这些特点概括起来就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就是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新兴的资产阶级就是在这个人生观的指引下开拓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文学创作代表:

但丁《神曲》彼特拉克,擅长十四行体抒情诗,《歌集》薄伽丘,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乔托,第一个与神学思想支配下的艺术模式决裂,佛罗伦萨金圣徒教堂《圣母像》全盛期文艺复兴:

列奥纳多·达·芬奇:

画家、数学家、力学家、工程师,《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兰基罗:

《大卫》,罗马西斯丁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祭坛画《末日的审判》;拉斐尔:

画家、建筑家《西斯丁圣母》,《教义论争》提香:

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代表,《圣母升天》

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

论为君之道,君主应该具备的本领和条件,应该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

马基雅维里重视权术,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

争雄要么遵循法律,要么凭借暴力,为君者必须二者兼顾。

他认为政治归根结底是力量问题,直言不讳地否认在政治上讲求道德,他把“强权政治”的理论发挥到得淋漓尽致。

后来成为法西斯推行独裁统治的理论根据。

康帕内拉:

意大利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

其《太阳城》构想了这一制度。

埃拉斯谟《愚颂》

人文主义作家:

乔叟,英国的资产阶级文学先驱,《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李尔王》,还有十四行诗

法国作家拉伯雷长篇小说《巨人传》;西班牙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唐吉诃德》

政治思想家:

博丹,法国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国家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天文学:

旅居意大利的波兰人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天体运行论》

德意志的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运行。

意大利的伽利略自制望远镜,发现银河系由星星构成。

金星的盈亏。

科学思想家:

意大利的布鲁诺,是一位唯物论和无神论者,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的伟大思想家。

认为宇宙是无限的。

1600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弗兰西斯·培根,英国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

著有《崇学论》和《新工具》,反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并且有规律的运动着。

但是同时又提出了“二重真理”论,反映了其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勒内·笛卡儿,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理学家。

其著作《哲学原理》、《方法论》阐明了科学方法。

其两大原则是观察和思考。

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地理大发现是向未知的物质世界进军,文艺复兴是向未知的精神世界进军;

文艺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它促使欧洲人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在于人的觉醒,在于人们把重点从来世转移到现世;它唤醒了人们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科学实验精神,从而在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确立开辟了道路;

文艺复兴的重大影响:

1、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

2、虽然文艺复兴在哲学上成就不大,但是它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打下了基础。

3、这一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无价的瑰宝,永放光芒。

4、文艺复兴为今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为新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缺陷:

文人、艺术家对教会抱和解态度,不愿意进行宗教改革,保留了魔法、巫术、占星术等迷信落后的东西。

宗教改革的背景:

以资产阶级为首的广大群众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体系的束缚,获得解放,是16世纪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原罪”和“灵魂救赎”。

原罪是指人生来有罪,凡信仰上帝即可获救;基督教的种种主张不断遭到“异端”的攻击,为16世纪的宗教改革作了准备。

西欧封建制度鼎盛时期,天主教会是巨大的国际中心,是封建统治的堡垒。

当统一的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世俗君主、人民群众与教会的冲突就不可避免了。

中世纪天主教会的最高统治机构是罗马教廷,西欧各国的天主教会都受罗马教廷的支配,是“国中之国”。

主教、僧侣不受当地政府管辖,不效忠,不纳税,教会还干涉各国的内部事物,但是随着西欧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出现,独立于世俗政权之外的天主教会成为了中央集权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把教会置于王权的控制之下成为时代的要求。

而此时的教廷也已经走向衰落。

英国、法国、西班牙王室不断采取措施,剥夺教廷的特权。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强烈不满,这是16世纪宗教改革爆发的直接原因。

腐败的表现:

教会地产收取高额封建地租、征收什一税、出卖赎罪卷;教会内部贿赂成风,以教皇为首的高级教士收入高、富有、奢侈腐化,荒淫无度。

总之,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使民众不满,市民由于教会是工商业发展的阻碍,对其也十分不满;世俗君主、贵族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反对教会。

天主教会由此成为众矢之的。

宗教改革也得力于文艺复兴。

其文艺作品抨击了教会的腐朽,基督教原始教义由于印刷技术的发展而迅速推广。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背景: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期,德国经济显著发展。

但是全国没有统一的市场。

政治上,德国仍旧处于分裂割据之下,大大小小的封建领主控制了各地,皇帝缺乏实权。

德国还是受罗马天主教会榨取最严重的地区,教廷从德国榨取的财富,远远多于国家的税收。

而农民处于社会的底层,受到的剥削更为严重。

民族压迫、阶级压迫、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使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

改革的开始:

马丁·路德对赎罪得救制度产生了怀疑,他在《圣经》中灵魂得救及赎免罪孽的方法。

他认为天主教的制度、理论和实践远远背离了基督教的原始教义。

并从《圣经》中悟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道理。

进而天主教神学的基本观念,否定了教皇的权威,肯定了《圣经》的权威。

《九十五条论纲》

1517年万圣节前夕,路德在维登堡的卡斯尔教堂的大门上张贴了《九十五条论纲》,痛斥出卖“赎罪卷”的做法。

矛头直指通过贿赂手段当上美因兹大主教的亚尔伯特,当时亚尔伯特正负责替教皇兜售“赎罪卷”。

路德在论纲中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的原则,反对用金钱赎罪的办法。

这在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神权。

这篇用拉丁文写成的论纲很快被翻译成德文并传遍全德,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之后路德埋头写文章和小册子来宣传自己的观点。

使曾经是人类救赎中必不可少的教皇、教令、教律等待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天主教世界沸腾了。

1520年6月,教皇利奥十世发布了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同时希望路德能够撤回《九十五条论纲》中的41条,但是遭到了拒绝。

路德得到了普遍的支持。

1521年4月,神圣罗马皇帝在沃姆斯召开了帝国会议,讨论路德问题。

皇帝还想逮捕路德,但是没有成功。

路德新教派得到传播的原因:

1、农民、工人、市民(中等阶级)的全面支持,因为他们对天主教会恨之入骨。

2、世俗君主(大诸侯)支持路德以便获取天主教会的财产;

3、德国的爱国者支持路德,反对教廷的干涉和掠夺;

4、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被内外矛盾弄的焦头烂额,无暇他顾;

5、路德的主观条件有助于胜利,他学识渊博,有雄辩的口才;

路德未能摆脱中世纪经院思想的影响:

1、他从来没有认识到教会与国家分离的重要性,把德意志君主和贵族看作教会的保护者;

2、在经济上反对高利贷者收取利息的行为;

3、在国家问题上接受了中世纪的观念,认为君权是神授的;

4、他反对叛乱,强调人民应该服从政府。

德国农民战争:

闵采尔曾经是路德的追随者,后来和路德分道扬镳。

1521年他发表了《布拉格通告》,表达了他对教会及世俗封建主的憎恨,主张在尘世上实现人人平等,取消尘世上的压迫和剥削。

后来他的思想越来越激进,不仅抨击教士和僧侣,还反对、领主以及城市贵族。

他在逃离当局追捕的过程中到处宣传自己的主张。

1524—1525年,德国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战争有三个中心:

士瓦本、法兰克尼亚、萨克森和图林根。

前两地的起义先后失败,图林根和萨克森地区的农民起义是德国农民战争的顶点。

1525年5月失败,闵采尔被俘就义。

德国农民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是战争打击了教会的势力。

路德教派的确立:

1546年德国爆发了路德派诸侯国与以皇帝为首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1555年,双方缔结了奥格斯堡条约,条约规定:

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原则,1552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取的天主教会财产继续由其占有。

路德派新教得到了正式承认,主要限于德国北部。

慈温利:

瑞士宗教改革领袖。

他明确否认教皇是上帝的代表,宣布《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

反对斋戒,反对教士独身,反对礼敬圣像,更反对教皇在瑞士兜售赎罪卷。

他的改革思想比路德更加激进。

在慈温利影响下,瑞士内部分裂,1531年斗争双方发生战争,慈温利阵亡。

瑞士从此分裂为新教州与旧教州。

加尔文:

16世纪30年代,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转移到日内瓦,领袖是加尔文。

加尔文认为《圣经》是至高无上的,教会和国家的权威只能来自《圣经》。

和路德一样,他认为“信仰耶稣即可免罪”。

但是他比路德还要激进。

他的“预定论”以宗教学说的形式,(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与“弃民”的标志)反映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预定论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

加尔文派的教义适合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因此在西欧得到了广泛传播。

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1541年加尔文重返一度被迫离开的日内瓦,主持改革大计,直至去世。

实际上他成了日内瓦政治、宗教的最高领导人,把政治大权和教会大权集于一身。

日内瓦的教会和政府组织都是按照加尔文的设想组织起来的。

日内瓦已经成为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神权共和国。

加尔文一方面坚决反对天主教教义和罗马教廷,一方面迫害他所反对的教派和个人。

法国的胡格诺派教徒、英国和北美的清教徒、苏格兰的长老会教徒和荷兰的新教教徒都是加尔文派的教徒。

英国的宗教改革:

在英国,对天主教会威胁最大的是王权。

亨利八世即位之后,专制主义遇到的唯一障碍就是天主教会。

由于再娶以求子嗣的问题,亨利八世在市民和贵族支持下与罗马天主教廷决裂。

亨利八世把原来上缴教廷的税收收归王室,接着又与王后离婚。

被教皇克莱门特七世以通奸罪开除教籍。

1534年,英国与罗马教廷正式决裂。

议会通过了《至尊法》,英国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脑。

坚信教皇权威的人均被处死。

亨利八世虽然坚决镇压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但是他废除了修道院制度。

之后的玛丽都铎嗣位,她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恢复了与罗马教廷的上下级关系,镇压新教徒,被称为“血腥玛丽”。

其后的伊丽莎白再次断绝了与罗马教廷的关系,坚持王室对教会的控制。

耶稣会:

在天主教反宗教改革的运动中,1534年成立的耶稣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耶稣会的创始人为西班牙贵族军官罗耀拉,耶稣会仿照军队形式组成,强调绝对服从。

其宗旨是重振罗马教会。

为达到目的,其成员积极活动,不穿僧衣,与俗人交往。

甚至采取暗杀活动,刺杀新教君主。

法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16世纪,法国的封建母体中孕育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成为重要的阶级力量。

与王权关系密切。

法国原始积累的特点是国债制度和包税制度的早期发展。

百年战争的结束,奠定了法国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基础。

法兰西斯一世时期,王权得到了明显的加强,法国的工商业也得到了发展。

其后的与德国开展了掠夺意大利的战争,从1494年一直持续到1559年,法国得到了加莱、凡尔登、洛林的麦茨等地,但是战争的损失削弱了王权。

胡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加尔文教在法国被称为胡格诺教。

北方信仰天主教,南方信仰加尔文教,南北两个集团的教派冲突、最终酿成了战争,史称“胡格诺战争”(1562—1594年)。

战争中两派相互残杀。

全国陷入分裂状态。

天主教集团首领和国王先后被刺,胡格诺集团首领波旁·亨利即位,即亨利四世,又经过一段血腥的战争,成为全国公认的国王,战争结束。

南特敕令:

1598年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宣布天主教为国教,但是胡格诺教徒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并且有权担任国家官职。

并允许胡格诺派贵族维持一定兵力和堡寨。

胡格诺教在法国获得了合法地位。

都铎王朝的专制制度: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的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因素迅速发展起来。

为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政治上与此相适应的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首推呢绒业。

圈地运动:

从15世纪末期开始,英国农村发生了一个以“圈地”为外形的大变革。

圈地现象越来越普遍,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一个圈地运动。

从根本上说,圈地运动是农村农奴制瓦解和农村商品经济长期发展促成的,本国和西欧的毛纺织业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由于市场上对羊毛的需求激增,羊毛价格上涨,急于发财的地主便利用手中的特权,侵占荒地、公地,改建成大牧场。

有的地主将自领地直接改为牧场,赶走农民,有的提高地租,逼迫农民退佃,然后将土地出租。

在圈地过程中,土地关系、农业经营方式、耕作制度都发生了变革。

圈地运动推动了英国封建农业经济向资本主义农业的转变,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制产生和发展起来了,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社会结构的变化:

旧贵族的衰落与新贵族的崛起,(农场主、租地农场主、雇工、土地买卖)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工业或农业雇工,甚至被迫流浪。

重商主义:

都铎王朝限制羊毛原料和粮食出口,限制制成品进口,保护本国工业,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

1588年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血腥立法:

都铎王朝为维护统治,颁布了一系列“血腥立法”,迫害由于圈地运动造成的流浪者,从鞭打直至处死。

政府还限制工人的工资,坚决镇压反抗斗争。

俄国留里克王朝的专制统治的巩固:

15世纪,俄国摆脱了蒙古的统治,初步实现了中央集权化。

俄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同英法等国相比还十分落后。

在西欧开始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候,俄国却逐步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和奴役,从此农奴制逐步确立起来。

1547年,成年的伊凡四世亲政,改称沙皇。

伊凡四世进行改革,加强沙皇的中央政权,残酷镇压大贵族的反叛,被成为“恐怖的”伊凡,即伊凡雷帝。

俄国的扩张:

16世纪,伊凡四世攻打喀山汗国,征服了这个国家。

接着政府阿斯特拉罕汗国、诺该汗国,奠定了进攻中亚细亚、高加索、西伯利涯的基础。

17世纪,俄国的势力到达了太平洋。

16世纪,俄国还试图夺取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发动了立窝尼亚战争,但是遭到了失败。

未能夺取出海口。

农民处境的恶化:

立窝尼亚战争给俄国造成严重的破坏,政府不断增加捐税,更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16世纪后期,伊凡四世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禁止农民迁徙,接着规定农民不可以离开贵族地主,成为永远的农奴,并禁止农奴逃亡。

主人对逃亡农奴有追捕的权力,领主对农奴的占有获得了法律上的确认。

波洛特尼科夫起义:

1606年开始,是叔伊斯基统治时期规模最大的起义。

曾经围攻莫斯科,最多10万人。

最后失败。

1608年到1609年,波兰、瑞典相继侵入俄国,叔伊斯基倒台。

军民奋起抗击。

1613年召开缙绅会议,选举国家首脑。

大贵族米哈伊尔·罗曼诺夫当选沙皇。

俄国从此开始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西班牙的专制制度:

15世纪西班牙实现统一,收复了阿拉伯人占领的最后地区,国家逐渐强大起来。

西班牙拥有欧洲最强大的海军和舰队,控制着大西洋水域,成为西欧强国之一。

16世纪西班牙的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

同美洲殖民地的贸易发展也十分迅速。

但是和其他西欧国家相比,西班牙的工商业还是落后的,,国内贸易不发达,外贸几乎年年入超。

西班牙的农业十分落后。

腓力二世的统治:

腓力二世是个愚钝的、眼光狭窄的暴君,又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教徒。

他实行极权统治,靠宗教裁判所残酷镇压新教徒,他统治期间,西班牙的赋税极其沉重,国家多次破产以逃避债务。

加之西班牙受价格革命影响最大,物价飞涨,政府不保护也不支持工业发展,结果工业品根本无法与国外竞争,16世纪后期,西班牙的经济逐渐衰落。

外交上,西班牙推行霸权政策,连续击败土耳其舰队,但是被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由此丧失了大国地位。

尼德兰革命:

16世纪的尼德兰是欧洲经济最繁荣,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因素发展迅速。

和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尼德兰的城市化水平最高。

毛织业和亚麻业十分发达。

北部的造船、航海、捕鱼业都十分发达。

安特卫普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商业和金融信贷业的中心。

在北部农村,农奴制早已废除,农业商品化程度很高,南部农村的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经济发展引发了阶级关系的变化,市民阶级不断向资产阶级转化,资产阶级中激进的力量主张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农民受到重重剥削压迫,工场或农场的雇工收入低下,他们是尼德兰革命的主要动力。

尼德兰对于西班牙而言极为重要,西班牙的国库收入的一半来自这里。

西班牙血腥镇压“异端”,扼杀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压抑资本主义的发展,腓力二世统治时期,西班牙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

腓力二世的新政策严重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由此成为革命的导火线。

在群众斗争推动下,1566年,尼德兰的“贵族同盟”向西班牙的玛丽总督递交请愿书,同年8月,大规模的起义在尼德兰爆发了,天主教会成为主要的打击目标,群众冲进教堂和修道院,捣毁圣像、遗骨,没收教会财产,5500座教堂和修道院被毁,一些债据、契约也被焚烧。

史称“破坏圣像运动”。

它实际上是革命的开端。

女总督采取可缓兵之计,表面妥协,实际准备进攻。

费力二世派兵大举讨伐,整个尼德兰变成了屠场。

8000人被处死。

10万人逃亡国外。

尼德兰的工人、农民、手工业者和一部分革命的资产阶级分子,开展了武装斗争。

组成了森林游击队和海上游击队。

1572年,荷兰省和西兰省首先从西班牙的统治下解放了出来。

奥兰治亲王被推举为荷兰、西兰总督,到1573年年底,北方事实上已经脱离了西班牙的统治。

南方的情况比较复杂。

后来南方北方达成了妥协的“根特协定”,后来南方在西班牙的反扑下失败,北方则获得了胜利。

1579年结成了“乌特勒支同盟”,1581年7月,奥兰治亲王正式宣布脱离西班牙,建立荷兰共和国。

1609年西班牙最终与荷兰休战,事实上承认了荷兰共和国的独立。

1648年的威斯特法里亚和约中,荷兰得到了国际承认。

尼德兰革命是以反对西班牙专制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为表现形式的资产阶级革命,也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战国”时代的政治概况:

16世纪是日本从封建割据开始走向统一,重建封建秩序的时期。

在15世纪中期的“应仁之乱”之后的100多年中,史称战国时代。

之后在西欧封建制瓦解、资本主义萌芽之际,日本的封建统治却进一步强化了。

战国时代,日本实际受到众多战国大名的统治,中央政府徒有虚名,日本处于无政府状态。

大名在下属领主中推行家臣团制度。

一些领国大名还制定了家法,日本在这个时期还开始使用火器。

日本在这一时期的经济也有所发展,为统一准备了条件。

但是战国大名发展经济仅仅是富国强兵的手段而已,工商业的繁荣未能持久。

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

16世纪中期,日本又开始走向统一。

在兼并战争中,尾张国的织田信长奠定了日本统一的基础。

织田信长灭亡了室町幕府,控制了全国的一半,但是在家臣叛变中,织田信长自杀。

统一由部将丰臣秀吉完成。

1590年丰臣秀吉基本完成了统一大业。

丰臣秀吉随即采取措施加强封建统治秩序:

建立和加强中央政府机构;加强对各地大名的控制;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农民的剥削和控制;对工商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以上措施使日本已经动摇的封建秩序重新得到了巩固。

侵朝战争:

图朝鲜,窥视中华,此乃臣之素志。

1592年18万军队侵略朝鲜。

中国派遣李如松入朝击退日军。

1597年日军14万人再犯朝鲜。

再次被击败。

1598年丰臣秀吉抑郁而死,日军撤军,遭到毁灭性打击。

其死后,部将德川家康夺取政权,1603年自立为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立幕府,此即德川幕府(江户幕府)。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英国表面是个农业国,但是资本主义因素早已渗透到农业中了。

圈地运动是英国的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为后来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英国的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例如煤矿。

但是工业依旧处于手工工场阶段。

英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同世界各地保持着商贸联系。

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新贵族,新兴资产阶级受到封建制度的种种束缚,革命要求强烈,资产阶级的上层则相对保守,因为他们与统治阶级联系紧密。

农民是国民的大多数,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军,手工工场的雇工生活贫困,也是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