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复习.docx
《基础心理学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心理学复习.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心理学复习
复习
第1章绪论
●心理学
●关于个体的行为及心理过程的科学的研究
●心理学的任务
●描述(Description)
●理解(Understanding)
●预测(Prediction)
●控制(Control)
●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
●生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七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结构主义
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
机能主义
威廉∙詹姆斯
《心理学原理》
杜威
●认为不能将意识简化为元素、结构和内容
●强调心理的机能
行为主义
华生、斯金纳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
●反对内省,主张用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材料
格式塔心理学
魏特墨、柯勒、
考夫卡
●心理现象是一个整体,不决定于局部因素
●主要研究知觉过程
心理动力学
弗洛伊德
本能、潜意识、性心理发展、早期经验
人本主义
马斯洛、罗杰斯
●研究“健康人”
●主张心理学应关心人的价值与尊严
认知心理学
奈瑟
●受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把人看作主动的信息加工者
●研究认知过程
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definition)
●对用于界定研究变量的程序或操作的陈述
实验法
●操作一个自变量来研究其在因变量上产生的效果,目的在于明确因果关系
●举例说明什么是实验法、自变量和因变量
实验法:
观看暴力镜头与攻击;衣着与受喜欢程度;母乳喂养与智力
自变量:
实验者控制的变量
因变量:
实验者记录的变量
●区分混淆变量、期望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混淆变量(confoundingvariable)
不是实验者有意引入到实验情境中的因素影响了被试的行为,给数据的解释增加混乱,即有其它的备选解释
期望效应:
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
当人们预期某一事物将以某种方式发生,这种期望会倾向于让它变成现实
安慰剂效应:
医学:
由于个体对于治疗会产生良好效果的信念所造成的健康好转
心理学:
并不是由于任何实验操作所引起、而是由于被试对于做什么和如何感受的预期的影响,造成的行为改变
●区分被试内(组内)设计和被试间(组间)设计
实验设计
●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designs)
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实验条件(接受一个或多个实验处理)和控制条件下(不接受实验处理),来接受不同的程序
●被试内设计(within-subjectsdesigns)
每名被试作为自己的参照,例如比较处理前与处理后的行为
A-B-A设计
●局限:
实验环境歪曲行为、伦理
实验法的局限
●严格控制的实验抹杀了自然行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被试知道自己在参加实验,与未意识到被监控时的行为不一样
●一些研究问题受伦理约束不可能实施
相关法
●力图决定两个或多个变量、特点或属性之间的关联程度
●举例说明实验法和相关法的区别
相关法举例:
20个人的身高与气质得分
身高(英寸)
气质得分:
0分(极度平静)到100分(反应性极强)
实验法:
观看暴力镜头与攻击;衣着与受喜欢程度;母乳喂养与智力
●局限:
不能说明因果关系
心理测量
●衡量测量精确度的两项指标
●信度
●效度
●区分信度和效度
●局限:
被试说谎
道德
●知情同意
●事后说明
●最小风险
第3章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神经结构的构造:
边缘系统的几个重要结构
●海马:
外显记忆获得
●杏仁核:
情绪
●下丘脑:
动机,例如摄食、饮水、性唤醒
大脑皮层结构分区
●额叶:
运动控制和进行认知活动(计划、决策、目标设定等)、人格
●顶叶:
负责触觉、痛觉、温度觉
●枕叶:
视觉
●颞叶:
听觉
大脑皮层功能分区
●视觉区
●听觉区
●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
●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
●语言区
●语言表达——布洛卡区
●语言理解——威尔尼克区
左右半球功能偏侧化
●左半球:
言语优势
●右半球:
空间优势
神经系统的微观结构
●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构成)
●神经元之间联系的部位:
突触
●神经活动用到的化学物质:
神经递质
第四章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阈限
●绝对阈限
●产生感觉体验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刺激强度
●差别阈限
●能够觉察到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justnoticeabledifference,jnd)
●韦伯定律
K=I/I(差别阈限与原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K为韦伯常数(Weber’sconstant)
视网膜
●光感受器(将光能转换为神经电能)
锥体细胞:
明视觉感受器,感受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
暗视觉感受器,感受明暗
●中央凹(视觉最敏锐)
●盲点(视神经离开视网膜的区域,没有光感受器细胞)
听觉
●声音的心理维度
音高、响度、音色
●两种听觉理论
地点说
频率说
各自的优势和局限
●地点说
●很好解释1000赫兹以上
●1000赫兹以下的声音会引起基底膜的广泛运动
●频率说
●更好解释5000赫兹以下
●对更高的频率,即使齐射也不可能如此快速而准确
●1000到5000赫兹之间
●两种理论都可以应用
颜色视觉
●颜色体验的三个维度
●色调、饱和度、明度
●两种颜色视觉理论及其对应的生理机制
●杨-赫尔姆霍兹三原色理论
●眼睛有三种类型的颜色感受器产生红、绿、蓝三种基本颜色感觉
●其它颜色都是由此三种颜色混合得到
●提供对颜色感觉和色盲的解释
●不能解释颜色视觉后象和色盲不能分辨成对的颜色
●海林拮抗加工理论
●颜色体验产生于三个基本系统,每个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
●红对绿,蓝对黄,黑对白
●颜色视觉后象是由于系统中的一个成分由于过度刺激而疲劳
●可以解释色盲的成对颜色感觉丧失
●对应锥体细胞和神经节细胞
●两种理论分别描述不同的加工阶段,与视觉系统中的生理结构相对应
●锥体细胞
三种锥体细胞分别对特定波长范围的光线最敏感
●神经节细胞
综合锥体细胞的输出结果
红-绿,黄-蓝,白-黑三个系统
区分几种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痛觉不容易适应
●感觉后象
●感觉对比
●联觉
第5章知觉
●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错觉:
知觉系统欺骗人们以错误的方式去体验某些刺激
知觉的选择:
注意
●两种主要的注意理论
●过滤器说:
Broadbent提出,心理只有有限的资源对信息进行加工,因而需要注意来过滤从感觉进入的信息,使得通过的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
●衰减说:
Treisman修正过滤器模型,认为没有被注意的信息并不是完全阻断,而是被衰减
知觉组织原则(整体性)
●封闭性(closure)
●接近律(lawofproximity)
●相似律(lawofsimilarity)
●连续律(lawofcontinuity)
●共同命运原则(lawofcommonfate)
深度(距离)知觉
●单眼线索
●物体大小和视角
●物体的插入或遮挡
●线条透视
●相对运动视差
●结构级差/质地梯度
运动错觉
●区分
●自主运动(autokinesthetic)/游动效应
眼睛注视暗室内或屏幕上一个光点后感到光点开始飘忽移动
●诱导运动(inducedmotion)
一个物体的运动使邻近的一个静止物体被人们知觉为在运动
人们倾向于把较大物体当作参照系,把较小物体看作在运动
●似动(apparentmotion)
空间中不同的静止且不连续的刺激相继呈现被知觉为一个刺激在空间连续运动
第6章意识的状态
●我们对自己和环境的觉知
●研究意识内容的两种方法:
出声思维报告、经验抽样法
睡眠与梦
●睡眠是生物节律的一部分,大约占1/3
●梦大多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REM)期间
●REM睡眠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
●有关梦的意义的看法
●弗洛伊德
“通往无意识最好的一条通路”
《梦的解析》
梦中的象征是强烈的、无意识的、被压抑的愿望的符号表达,这些愿望以伪装的形式出现
需要从外显内容回溯出隐性内容
●生物学解释:
激活整合模型
从脑干发出神经信号,刺激脑皮层区域,激活脑内的感觉和运动神经活动,做梦者通过已储存的记忆把随机脑电活动整合起来,形成生动的梦境
电信号的发放是随机的
催眠
●一些人对暗示有特殊的反应能力,并在知觉、记忆、动机和自我控制感方面发生变化为特征的另一种觉知状态
●催眠效果的主要决定因素
●可催眠性(个体差异很大)
●可以减轻疼痛
●不能让人违背意愿
幻觉
●没有物理刺激时出现的知觉,意识发生歪曲,看到或听到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
●不同于错觉,是一种个体体验,不与情境中的其它个体分享
●幻觉的由来
●脑经受不寻常刺激(高烧、癫痫发作、头疼)
●严重精神疾病
●药物对脑直接影响
第7章学习
●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
●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相对一致的变化
●基于经验的过程
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
●俄国生理学家,研究消化功能获诺贝尔奖
●偶然发现:
任何有规律地先于食物出现的刺激都能诱发唾液分泌
●无条件刺激:
任何能自然诱发反射的刺激
●无条件反应:
由无条件刺激诱发的行为
●中性刺激:
原本在UCS-UCR反射中无任何意义的刺激
●条件刺激:
与UCS反复匹配的中性刺激,后来也可以诱发UCR
●条件反应:
经过几次匹配之后,CS所引发出的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形成过程
一个刺激或事件预示另一个刺激或事件的到来的基本学习方式
个体在两个刺激间学习到新的联结
刺激泛化和刺激辨别
●刺激泛化
●一旦经典条件作用形成,那么与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即反应自动扩展到从未与最初的无条件刺激匹配过的刺激上,叫刺激泛化
●刺激辨别
●有机体学会对在某些维度上与条件刺激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叫做刺激辨别
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
●有机体行为的结果(得到强化还是惩罚)决定其后来的行为
●强化:
用来增强某一行为反应概率的操作
●惩罚:
用于降低某一行为反应概率的操作
●区分阳性强化、阴性强化、阳性惩罚、阴性惩罚
●阳性强化(positivereinforce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喜爱刺激的出现
●阴性强化(negativereinforce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讨厌刺激的解除
●阳性惩罚(positive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讨厌刺激物
●阴性惩罚(negativepunishment)某一行为之后伴随着喜爱刺激的去除
●按照它们对行为的影响来区分
●强化总是增加某一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
●惩罚总是减少某一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
观察学习
●个体仅仅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就在后来做出该行为或者抑制该行为,称为观察学习
第8章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分类
●根据存储信息的不同: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根据意识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开创者
●无意义音节和机械复述
●遗忘(保持)曲线
三种记忆系统
●感觉记忆(sensorymemory):
保持感觉刺激输入原样的短暂印象,持续1-2秒
●短时记忆(short-termmemory,STM):
最近知觉的信息,或者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的信息,保持不超过1分钟
●长时记忆(long-termmemory,LTM):
保持的信息可以持续终生,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组成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
●三者之间的关系
感觉记忆
●图像记忆
●Sperling
●部分报告法
●结果
●结论
短时记忆
●容量有限
●5~9个
●保持时间很短
●5~20秒,小于1分钟
适应短时记忆容量
●复述(rehearsal)
●在头脑中循环重复要记住的字母或数字,可以保持信息不从短时记忆衰退
●组块(chunking)
●一个重新组织项目的过程,基于相似性或其他组织原则进行组织,或者基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将项目组成一些更大的模块
长时记忆提取
●区分回忆和再认
●回忆:
再现先前呈现给你的信息
●再认:
认识到一个特定的刺激事件是以前看到过或听到过的
●提取线索(retrievalcues)
●搜索特定记忆时可以利用的刺激,可能是外部提供或内部产生的
遗忘
●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与回忆
●干扰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干扰的结果
●实验证据
系列位置效应
●呈现一系列无关联的字词,随后立即要求自由回忆
●结果发现回忆效果与字词在原呈现系列中的位置有关,呈U型曲线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若延迟30秒再回忆,则近因效应消失
其它记忆效应
●编码特异性原则(情境效应)
●当提取的背景和编码的背景相匹配时,记忆
●来源遗忘
第9章思维和智力
●认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的界定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中介状态/操作
●区分问题解决的两种策略
●算法和启发法
●算法(algorithm)总能解决某个特定问题的系统的、逻辑的规则或程序
●启发法(heuristics)凭借一些策略或经验法则(ruleofthumb)来有效地做判断和解决问题
●表象:
事物不在眼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问题解决的阻碍
●心理定势(mentalset)
●以某一特定方式去处理问题的倾向,特别是那种方式过去曾经成功过,但在解决新问题时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
●功能固着(functionalfixedness)
●只考虑事物的通常功能,抑制对其他一些用途的联想,对问题解决产生不利影响
区分演绎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
根据一般原则或规则推理特定的例子,经常采用三段论法
●归纳推理:
从特定的事实推广到一般的原则或规则
判断和决策
●区分代表性启发法、可用性启发法、锚定启发法
●框架效应
●陈述一个问题的方式即措辞,对判断和决策有很大影响
智力
●智力是一种一般的心理能力,包含推理、问题解决、抽象思维、理解复杂思想、快速学习、从经验中学习、适应环境等能力
智力测验
●起源:
1905年,法国的比奈(Binet)和西蒙(Simon)编制了第一个智力量表
●现在常用的两种量表
●斯坦福-比奈测验(1916)
●韦氏测验(1939)
●言语分测验和操作分测验
创造力
●就特定环境而言,个体产生新异的和合适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
●重要因素
●冒险
●准备
●内在动机
第10章动机和情绪
●对引起、支配和维持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过程的概括总称
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基本的动机构成了需要层次,这些需要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低层次需要必须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之后,高级需要才会成为行为的动力
情绪
●个体对知觉为对自己很重要的情境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一种身体和心理上的复杂的变化模式,包括生理唤醒、情感、认知过程和行为反应
●情绪的三种理论
●詹姆士-兰格理论
情绪来源于躯体反馈,体验到一个刺激引起的自动唤醒和其它躯体行动后,才会产生特定的情绪
●坎农-巴德理论
情绪唤起刺激同时产生两种效应,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躯体上的唤起,通过皮层得到情绪的主观感受
●沙赫特理论(认知评价理论)
情绪体验是生理唤醒和认知评价相结合的共同效果,两者对于情绪的发生都是必要的
唤醒是情绪序列的第一步,是一般性和未分化的,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唤醒给予认知标签,来确定处于什么样的情绪
第11章人格
●一系列复杂的具有跨时间、跨情境特点的,对个体特征性行为模式(内隐的和外显的)有影响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特质理论
●特质
●持久的品质或特征,这些品质或特征使个体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具有一致性
●艾森克
●五因素模型:
开放性(openness),责任感(conscientiousness),外倾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情绪稳定性(emotionalstability)(神经质,neurotic)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
●本我(id)
●原始驱力的储存处,随冲动运作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被快乐原则所支配,包括性、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superego)
●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学来的道德态度;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自我(ego)
●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要求之间的冲突;受现实原则支配
人格测验
●客观测验
●投射测验
●给受测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例如抽象的模式、可以做多种解释的未完成图片、绘画等,要求叙述模式、完成图片和讲述画中的故事
●罗夏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