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7323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docx

一年级上册数学《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

《6、7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整体规划

一、开发模块名称: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6、7的认识和加减法》

二、单元整体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全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等内容构成。

在学习6——10数的认识中主要包括:

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序数含义→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

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2.使学生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3.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5.使学生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热爱家乡、热爱自然、保护环境、讲卫生等方面的教育,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2.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自己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计算:

使学生熟练进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其中包括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

2.用数学:

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使学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教学难点:

1.基数与序数:

虽然在1-5的加减法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知道第几和几个的含义。

但是由于数字的增大,所以这里依然是难点。

2.用数学:

其中包括一图两式、一图四式、带有大括号的图画应用题、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看懂图意,选择正确的方法计算是个难点。

五、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系统地学习1-5的认识和加减法之后,又一次集中地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

本单元教材主要由“6、7的认识和加减法”、“8、9的认识和加减法”、“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连加和连减”、“加减混合”“整理和复习”等七小节组成。

这些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计算最直接的基础。

知识结构表如下: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材的安排基本上和第三单元0~5的认识和加减法大致相同,认数与加减计算穿插进行,教材安排了大量地情景图,体现学习内容的现实性。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加强数感的培养,进一步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教材在知识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但突出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性。

新增了“生活中的数”,让学生把已学到的数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中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教学中,可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让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材编写特点:

1.相对集中安排6——10的认识。

教材改变了传统教学逐一认识10以内的数的作法采用相对集中的办法将6和7、8和9分别放在一起认识这样不仅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邻两个自然数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大小。

由于数“10”是由两个数字组合而成的学生认识10特别是它的写法相对要比前面所学的数困难一些因此教材单独安排了10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10的概念。

2.认数与计算紧密结合。

教材将6——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有机地结合起来穿插安排学习一组数后紧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或数的组成学习相应的加法和减法。

如6、7的认识和有关6、7的加减法,教材让学生在认识数的过程中体会6、7的组成然后,通过学具拼摆引出有关6和7的加法、减法计算。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利用数的组成更好地掌握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又可以使学生在计算中加深数概念的理解。

3.让学生经历数概念形成的过程。

6——10各数的认识,教材都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产生过程的现实背景,引导学生结合生动的画面按照数数(通过具体实物与自然数建立一一对应关系而理解自然数所表示的基数意义)→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认识数这个过程,不仅从不同侧面展示了6——10各个数概念的丰富内涵,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经历数概念形成过程的情境和机会,让学生有条件在现实背景中抽象出6——10的数概念形成相应的数感。

4.教材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思考性。

本单元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都比较注意现实性,使教材内容成为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推理等数学活动的有效素材。

首先教材注意选择学生所喜欢的素材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如充分利用小动物图帮助学生认识数的计算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其次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学习。

如第72页用小鸡觅食的生动画面引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这既有现实性和趣味性又能直观地展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及其算理。

再次教材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呈现现成的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些探索的线索,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答案。

另外教材除在认数和计算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外还两次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的内容,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我们的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学数学是生活的需要。

5.让学生在学生中体验教学的价值和用数学的乐趣。

本单元教材除集中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外,还安排了大量“用数学”的内容如第47页、第51页、第58页、第62页等另外教材在练习中还安排了一些充分体现数学价值的习题。

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学的数学都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六、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前,通过对第三单元的学习,初步认识了“1——5的认识和加减法”,对5以内数的分拆和加减法的计算原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

另一方面很多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过简单的加、减法计算,甚至有少数学生10以内数的加减法已相当熟练,同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训练,学生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在比较中发现一些问题的能力,以及一些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些都是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的重要基础。

但是,有很多学生正是因为已经会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所以普遍存在骄傲自满情绪,不愿意听老师与同学讲算理,造成课堂纪律难以调控的现象。

这是本单元教学的一大阻力,也是老师在本单元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学“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前,我们就发现我校的很多的学生在计算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有很多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学过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有一些学生还利用课余参加过珠心算的培训班,在培训班中他们已经学到了三位数的加减法;还有一些学生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学习上跟不上,已在家提前教了10以内的加减法;但同时我们也发现由于生活与工作的原因,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智力开发也不够重视,造成小孩在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计算能力等方面明显比别的同学落后。

因此在教学中比较难调控和把握。

教慢一些,可以照顾到基础差的学生,但这样又会使基础好的学生觉得沉闷,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得快一些,好的学生喜欢,但基础差的学生又跟不上。

同时,已经会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学生往往有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老师教的我都懂了,就不听课了,长此下去,很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这些是我们教授本单元很遇到的困难。

七、解决重难点策略:

1.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看,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借助操作和观察来进行的。

在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学生对实物、模型、图画的深入观察和学具拼摆,以此丰富学生关于6——10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表象,让他们在丰富的实物背景中更好地理解6——10的数概念和相应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观察和操作作为一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式,在具体实施过程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根据学习任务突出观察和操作的重点,如学生对第72页反映连加过程的小鸡图的观察,重点就应放在走来2只小鸡和又走来1只小鸡的增加过程上,以此让观察更好地为理解“5+2+1”的意义和计算顺序服务。

(2)引导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起6——10的数概念和加减法计算的知识表象。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让他们有观察、操作的愿望。

其次,全体学生都要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所参与的观察和操作活动过程。

中外要特别注意观察和操作要与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

2.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6——10各数,教材都是按照数数→认识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顺序去安排的。

这样安排,一方面反映了数概念的内涵,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认识数的逻辑顺序的考虑。

教学时要注意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引导学生有步骤地逐一认识、理解数概念的内涵,让他们感受到数的含义。

二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创设恬当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活动过程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概念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通过三种途径引导学生掌握:

一是利用数的组成计算加减法,二是通过学具拼摆计算加减法,三是通过实物、图形的观察去完成计算任务。

教学时要高度重视这些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方法,另一方面又允许他们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加减法计算。

数数的方法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选择,允许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计算,让他们在以后的计算中逐步掌握其他计算方法。

4.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

通过具体画面创设恰当的情境,用大括号“

”表示总数(或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

”表示所要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

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去大担探索,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生“用数学”过程的指导,让他们明确大括号和问题所表示的意义、怎样在问题情境中去选择有用信息解决问题,以此让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打下基础。

5.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如让学生在观察和学具拼摆的过程中感受认识数和计算的乐趣。

(2)引导学生体会用教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乐趣,如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去数出自己书包里课本的本数、自己的座位号等,从中感受用数学的乐趣。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学习成功的乐趣。

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后,教师应满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

【课时划分】

课题

内容

课时

6、7的

认识和加减法

(4课时)

6、7的认识:

数数、数的顺序、数的含义、写数、数的组成

2课时

有关6、7的加减计算

1课时

生活中的数

1课时

用数学

2课时

 

八、各课时具体分析

第一课时:

6、7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演示,使学生熟练地数出6、7两数,会读、会写这两个数,并会用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3、通过学生观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6和7两个数,并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个数、顺序、位置、大小等。

重、难点解决策略: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情境的包围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比一比、找一找等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自主合作地探究学习,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第二课时:

6和7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6和7的组成。

2、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6、7的组成

【教材分析】教材基本上是按照“数数认数字——数的顺序——比较相邻数的大小——序数——写数字——数的组成”的认识顺序安排学习内容。

提供了集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情感培养为一体的生动的主题图,教学难度不大。

和传统教材明显不同的是:

将人物图、点子图、数、摆小棒等内容竖着编排,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从图抽象到数,形成相应的数感;还有利于发现6和7两数之间的关系。

但43页的金鱼图将基数含义和序数含义连为一体,提高了学习难度。

另外,6的组成和7的组成有所不同:

6的组成共有五组,7的组成只列了三组,其他的三组让学生边分边想。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6和7的组成》这一课时,主要是要引导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

在复习环节可以玩4、5的对口令,“我出1,我出3,1和3组成4……”用对口令的形式进行复习,让原本枯燥的数的组成练习变得趣味横生,让旧知识成了新内容学习的扎实基础。

在新授知识后可以进行师生、生生进行对口令游戏,以动激趣用“猜一猜“”听一听“的方式来呈现,学生的兴趣迅速被激发,将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促使他们眼、口、手、脑真正动起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6和7的组成。

第三课时:

6和7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开始从过去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

要重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并强调通过生活情境和直观操作,引出有关6、7的加减法计算,感受方法和过程,把认数和计算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又使学生在计算中加强数概念的理解。

并初步体会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得数不变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根据一幅图画写出两道有联系的加法和减法算式,并写出得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引导学生掌握6和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以有效提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正确计算。

难点:

感受算式间的联系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

合作交流,操作体验。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让学生摆好图后,前后两个学生在不同的方向观察,就会很自然列出两个不同的算试,从而突破一图两式的重点。

让学生动手摆小圆片,知道从总数去掉部分,求另一部分,可以列出两个减法算式:

从总数里去掉左边的部分,就得到右边的部分;从总数里去掉右边的部分,就可以得到左边的部分。

摆图片两幅直观图,根据从左边和右边两个不同的视角,很自然得到5+1=6、1+5=6和6-1=5、6-5=1两组算式,从而引出一幅图表示两个算式,从而突破一图两式的难点。

 

第四课时:

6、7的认识和加减法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6、7的组成,7以内数的顺序,理解基数与序数的意义;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理解图意,写出相关的算式,并能熟练地口算6、7的加减法;

2、在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理解算理,学会应用;

3、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6、7的组成,熟练地掌握6、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在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理解6、7加减法的算理。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通过设计闯关形式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先引导学生分别说出6、7的组成,在此基础上,并让学生写出得数是6或是7的加法算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6、7的加法。

在复习6、7的减法时,采用了游戏的形式,让同桌两人摆卡片,用大数减小数,并说出得数。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多种的教学活动,让在数一数、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利用6、7的分与合来理解6、7加减法的算理。

整节课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也采取小组合作探究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看图列式的题型,为下节课学习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作好铺垫。

 

第五、六课时:

用数学

【教材分析】

“用数学”是新教材的一个新名词。

它在小学阶段的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当学生获得一组新的数学知识,教材就安排一些用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集中安排了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看着像以前的情景应用题。

但我们要注意的是新课标不再出现应用题专项训练,要淡化传统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解题的训练;新教材应用题的呈现不再像过去的单一文字叙述,更多的以对话、图表的形式呈现,更多的还以条件多余、信息不足的开放形式出现。

不再强调数量关系,要重视亲身经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课时:

有大括号的实际问题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所表示的意思,会从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中收集信息,说清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能联系加法的含义,列出算式解决括线表示的简单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1.能联系具体情境,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与小朋友交流思考问题的大致过程,培养初步的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

   

2.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会学习数学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初步形成学好数学的积极心理倾向。

 

情感目标:

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难点:

  

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法算式进行计算。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这节课以生活情景图着手,以看图说图意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主要解决“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

”展开的实际问题。

让学生通过看图,说图意自主探究、交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两部分合起来一共有多少?

”会从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中收集信息,说清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能联系加法的含义,列出算式解决括线表示的简单实际问题。

  

 

第六课时:

有括线的实际问题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47页的内容,“做一做”及练习十的题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图上加括号和问号的用意,能从图里看清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并能用减法进行列式计算。

2、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有关6、7的加、减法的正确率和速度。

3、学会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会正确地口述题意,并能正确用减法列式计算。

解决重、难点的策略:

这节课以生活情景图着手,在教学中带着学生仔细观察实物图,先让学生理解题意,通过讨论说出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再通过两种类型的题目比较,让学生清晰的知道问号的位置不同,就是所求的问题不同,把两部分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知道了总数,去掉一部分,求另外一部分要用减法计算。

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说出题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呈现具体的实物,再逐步抽象形成表象,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