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53873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07 大小:33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7页
四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7页
四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7页
四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7页
四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docx

《四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docx

四年级上册

四年级上册活动准备

张家洼中心小学王文娟

课题

实验名称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

学生准备

植物的根

根有的作用

试管、水、植物油、滴管、皮筋、试管架、放大镜

带根的植物、透明的瓶子(带盖,且盖上有孔)、带根(直根)的植物、皮筋或线、放大镜

植物的血管

茎的作用

带茎的新鲜植物、小刀、烧杯、红墨水、水、放大镜

带茎的新鲜植物、小刀、透明的瓶子、红纸、水、放大镜

木头

木头的性质

各种木头、锤子、砂纸、小刀、酒精灯、火柴、电池、导线、小灯泡、热水、杯子、放大镜、水槽

各种木头、锤子、砂纸、小刀、火柴、电池、导线、小灯泡、热水、杯子、放大镜

陶瓷

陶瓷的性质

陶瓷、锤子、砂纸、小刀、酒精灯、火柴、电池、导线、小灯泡、热水、杯子、镊子

陶瓷制品、锤子、砂纸、小刀、火柴、电池、导线、小灯泡、热水、杯子

金属

金属的性质

铁、铜、铅、锌等金属,锤子、砂纸、小刀、酒精灯、火柴、电池、导线、小灯泡、热水、杯子、镊子

铁、铜、铅、锌等金属,锤子、砂纸、小刀、火柴、电池、导线、小灯泡、热水、杯子

苹果为什么落地

地球引力的方向

玻璃球、皮球、羽毛等

橡皮、课本、钢笔、乒乓球等

蒸发

蒸发快慢的条件

瓷盘、玻璃片、温度计、酒精灯、烧杯、碗、扇子。

瓷盘、玻璃片、碗、白纸

沸腾

沸腾

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温度计、火柴、表。

凝结

凝结

玻璃杯、玻璃片、酒精灯、试管夹、火柴、热水

小水滴的旅行

露的形成

金属筒、冰、水、温度计

霜的形成

外壁是黑色的金属筒、冰、水、盐、勺、温度计

雾的形成

外壁用黑漆涂黑的大口瓶、黑纸、热水、冷水、冰块

雨的形成

大烧杯、碟子、三角架、石棉网、酒精灯、水、火柴

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课型:

前置探究

(实验小学鉴红花)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准备:

放大镜、

2.教师准备:

塑料瓶、大小石块、沙

 

二、教与学的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自然事物,并能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观察。

2、意识到科学要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

3、能通过做实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导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这节课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和脑力

(二)探究点的培养

观察能力的培养

参考做法:

1、教师找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同学站到讲台上,让同学们做比较,说出他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教师可以着重在身高上让学生猜测,最后想到用工具量一量来验证同学们的猜想。

2、准备放大镜,每人一个,用眼睛先观察不同指纹,再用放大镜观察自己和别人的指纹,并画下来进行比较。

3、你能将桌上的大石块、小石块、沙三种东西全部装在给你的瓶子中吗?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大石块、小石块、沙三种东西的特点,可以提示学生观察三种东西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三)活动材料

这一单元学生准备的材料:

1课:

搜集各种植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凤仙花、辣椒等整株植物;放大镜、皮尺、剪刀、小铁锨等。

2课:

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作好观察记录,及带根植物如:

大葱、狗尾草等。

3课:

凤仙花、水、滴入几滴红墨水的水、矿泉水瓶、刀片、放大镜、等;做茎运输水分的实验;

教师准备的材料:

1课:

一些裸子植物的图片资料如:

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等

2课:

带根植物的图片资料及实物胡萝卜、元葱、土豆、芋头、藕等;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量筒、滴管、植物油或棉花、橡皮泥等。

3课:

相关文字资料及图片

教学反思

1、植物的身体

(实验小学鉴红花)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准备:

1、搜集各种植物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课前观察多种植物并填写观察记录表(见下)

3、带凤仙花、辣椒等整株植物到课堂并带研究植物可能用到的工具如:

放大镜、皮尺、剪刀、小铁锨等。

教师准备:

一些裸子植物的图片资料如:

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等。

我的观察记录表:

探究植物的名称

 

探究的方法

植物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我的发现

 

二、教与学的目标

1.能依据观察重点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能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学会利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定量观察;亲历科学观察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意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注意保护植物,懂得珍爱生命,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和科学观察的乐趣;产生愿意合作交流和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愿望。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并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学会记观察记录。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所带来的植物的名称

2、展示课前搜集的植物的图片资料(可将图片简单粘贴在黑板上,学生参观)让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3、谈谈参观交流后的感受

教师出示资料:

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人与大自然应和谐相处,在研究植物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好植物。

5、研究植物身体主要分哪几个部分。

(1)教师提出问题:

植物身体主要分哪几个部分?

(2)学生根据课前观察及所填写的观察记录表汇报交流,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整株凤仙花,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

一般绿色植物的身体主要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但这六部分并不都是同一时期呈现出来,可举例说明。

(3)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非开花植物如苔藓、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肾蕨的图片,分析它们的身体构造特点。

让学生认识到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

6、室外探究

(1)教师谈话:

知道了植物的身体主要包括哪几部分,接下来你想怎样来研究它们?

用什么样的方法?

一会我们就到校园里探究我们校内的植物。

(2)学生讨论、汇报交流,教师给出相应的指导。

(3)按课前分组发放研究记录表(见下)

探究植物的名称

探究工具

探究方法

探究结果

果实

种子

(4)学生带好工具到室外探究,教师参与其中。

(三)科学与生活(结合在前面的第4个问题中讲解)

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讨论并说出:

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植物可以提供生活材料;植物可以美化环境;植物可以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等。

指出:

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家具等等都离不开植物。

(四)拓展活动

1.提出问题:

通过研究,你们对哪种植物特别感兴趣?

2.激发学生制订观察计划对感兴趣的植物长期进行观察研究。

教学反思

2、植物的根

(实验小学鉴红花)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作好观察记录

2、带一些带根植物如:

大葱、狗尾草等。

教师准备

1、带根植物的图片资料及实物胡萝卜、元葱、土豆、芋头、藕等。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量筒、滴管、植物油或棉花、橡皮泥等。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表或文字表述观察结果;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你见过栽树吗?

怎样才能使移栽的树苗成活率更高?

学生汇报交流,导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根的特点

(1)观察讨论汇报,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带来植物的根(教师可提醒学生从根的多少、长短粗细方面来观察)

(2)师生共同总结:

植物的根有须根、直根。

参考资料

按照根的总体形态来给植物的根分类所谓根的总体形态,就是指在一植株上,包括它的主根、各级侧根、不定根,连同不定根上所有的侧根的形态,按照根系形态来分有两种类型。

1.直根系直根系由主根和侧根共同构成,但在外观上,主根发育强盛,在粗度与长度方面极易与侧根区别,这种根系称直根系,例如雪松、石榴、蚕豆、蒲公英等植物的根系。

2.须根系须根系由不定根构成,其主根不发达,早期即停止生长或枯萎,由茎的基部生出许多较长而粗细大致相同,呈须状或纤维状的根,这种根系称为须根系,例如水稻、玉米、小麦以及水仙、葱、蒜等植物的根系。

2、研究根的作用

(1)教师直接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课前观察试着回答根的作用

(2)根据学生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根的作用:

固定、吸收水分和养分

(3)实验验证根的吸水作用

a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参考实验

实验材料:

一株生长旺盛的带根植物(根部清洗干净)、量筒(建议用小量筒)、橡皮泥或棉花

实验步骤:

第一步:

把量筒中装入一定量的水,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植物,根部浸入水中。

第二步:

用橡皮泥(或棉花)封好口,并记录量筒水位。

第三步:

两小时后记录量筒水位。

实验现象:

两次记录水位不同,第二次记录水位下降

实验结论:

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b把可行实验在课堂上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短时间内无法得出结论,可以把实验保管好,延伸至课下。

(三)科学与生活:

举例区分植物的根

教师出示萝卜、胡萝卜、马铃薯、洋葱、藕,让学生辨别哪些是根,哪些不是根。

 

(四)拓展活动

继续观察、研究植物的根,了解根吸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

(教师可根据:

根吸水的多少与根毛的多少、根的粗细、根的长短有关来给学生分工)

 

教学反思

 

3、植物的“血管”

(实验小学鉴红花)

一、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做茎运输水分的实验并带部分植物到课堂、放大镜、小刀(参考实验方法见下)

2、教师准备:

相关文字资料及图片

茎输导水分的实验

【实验材料】凤仙花、水、滴入几滴红墨水的水、矿泉水瓶、刀片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

剪取一枝凤仙花纸条。

第二步:

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第三步:

将插好凤仙花纸条的矿泉水瓶放在较强的阳光下照射,使叶面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第四步:

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二、教与学的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知道了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你们的知道根吸收的水都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导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茎的特点

(1)让学生观察带来的植物的茎的外表,看看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茎的粗细、坚硬程度、光滑程度等方面来回答)

(3)让学生试着给茎分类

教师参考资料

植物的茎

在讲植物的茎时,①通过观察比较一些植物的茎,先从外形软硬来区分草质茎和木质茎,培养孩子对物体进行分类的能力。

②通过观察地上茎的植物——向日葵、牵牛花、葡萄、甘薯、爬山虎、沙地梢等植物茎的特点,得出茎的共同特征是:

茎有节和节间,节上生有鳞片叶,叶腋里有侧芽,茎的顶端有顶芽。

把地上茎分为四种类型:

直立茎;缠绕茎;葡萄茎、攀援茎。

  

2、探究茎的作用

师问:

根吸收的水分是怎样到达植物全身各处的?

(1)学生汇报交流

(2)将课前实验的植物的茎做横切、竖切等研究,得出结论。

参考方法:

用小刀横切植物茎,用放大镜观察断面;

用小刀纵切植物茎,用放大镜观察断面;

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叶子;

实验现象:

横切:

观察到断面上有许多小红点;纵切:

观察到断面上有红线;叶子:

脉络变红;

实验得出结论:

茎内有导管、根吸收来的水分就是沿着这些管子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分的。

即茎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三)、科学与生活

1、在两棵小树之间拴铁丝晾衣服。

日子长了,为什么会在铁丝的上方形成瘤状物?

这样做常常会使小树死掉,这是什么原因?

参考资料

有机物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

拴上铁丝以后,树皮就会受的损伤,这样由叶制造的有机物向下运输的通道被切断了,有机物就积存在伤口的上方,那里的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树皮就膨大起来,于是形成了瘤状物。

2、俗话说: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有没有道理呢?

参考资料:

俗话说: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的确,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老槐树:

树干里面大部分都空了,可是枝叶仍旧很茂盛。

树干空心了,树木为什么还活着?

这并不奇怪。

我们已经知道,植物体里有两种运输线,植物生活所需要的全部物质就是依靠这两种运输线来输送:

一种是木质部里面的运输线——导管,它把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自下而上地输送到叶里,以及植物的全身;另一种是韧皮部里面的运输线——筛管,它把叶制造的有机物,自上而下地输送到根部,以及植物的全身。

树干空了的部分只是髓和一部分木质部,而靠近树皮的具有运输功能的新生木质部仍然保留着。

这就是说,导管这种运输线并没有中断,所以空心的老树照常活着。

如果牲口把树干上的大面积树皮啃掉,情况就不同了。

这棵树就有生命危险了。

这是因为如果筛管全部或大部分被切断,根部就得不到足够的有机物,不久就会“饿死”。

根部一旦死去,枝叶也就得不到水分和无机盐。

过不了多久,整棵树也就枯死了。

这么说,为了保护树木,必得保护树皮。

不但自己不能随意伤害树皮,还要防止牲口啃咬树皮。

(四)拓展活动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和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植物的身体 课型:

生活探究

(莱芜实小鉴红花)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准备:

植物与生活的有关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

植物与生活的有关文字资料。

二、教与学的目标

1、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探究过程和结果,并能对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2、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懂得珍爱生命。

3、了解更多的植物给人类带来好处的例子,进一步保护植物。

三、导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小小花朵本领高,

能把香味几里飘,

刚用它酿好洒,

八月时节它领头。

(答案桂花)

教师由该谜语导入本单元主要是学习了植物的有关内容。

(二)导学

1.单元回顾:

植物的身体:

一般绿色植物的身体主要包括的六部分:

根、茎、叶、花、果实、种

根的特点

植物的根

根的作用(实验)

茎的特点

植物的“血管”

茎的作用

2.科学与生活:

教师参考资料:

资料1:

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v据估计目前被人类利用的植物约2.5万种,栽培植物1.5万种。

v它门包括以下五大类

v栽培食用植物

v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水稻>土豆>大麦

v豆类:

蛋白质、油类

v水果:

v蔬菜:

资料2:

野生植物开发

v人类食用的各类作物均有野物植物驯化而成,在20多万种植物中种,只有数百种被利用,还有很多种植物没开发利用,随着人类对植物认识的加深,新的可利用植物在不断发现,例如:

银杏、红豆杉、蒲公英、魔芋等。

v果树、山楂树、山葡萄、花卉

资料3:

农业生产的新领域

v一是为人类生命提供更多的粮食,以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二是为工业提供原料,求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v目前,普遍认为21世纪将在生物能生产、蛋白质生产、植物次生代谢物质生产和植物全株利用等领域有很大的发展和突破

v

(1)生物能生产:

利用种植能源植物,开发能源代替原有能源。

如利用植物桔杆、废弃物,通过发酵产生酒精代替能源,使其成为新能源。

资料4:

未来的森林

v随着人口的增加,森林面积急剧下降,乱砍乱伐、开荒等,开发利用量过大,造成干旱,洪水乏滥。

教师总结:

(参考)

绿色植物是人类的伴侣,无论在餐桌上,在居室里,在教室上课和在机关、工厂上班,还是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参观展览,户外散步或是去景色迷人的山川旅游,时时处处都有形形色色的植物和它的加工产品伴随着我们,奇妙的植物世界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没有植物就没有人类、没有生物和广阔的自然界,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3、我的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动物王国课型:

前置探究

(苗山镇南辛庄小学袁明涛)

一、课前准备

教师:

文字资料(要具体)

 

二、教与学的目标

1、能对自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

2、初识认识动物的一般方法,学习归纳动物的共同特征。

3、喜欢想象,意识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

三、导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导入:

(今天进入动物王国的学习)

 

学习新课:

(一)我们学过哪些研究事物的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访问法、查阅资料法等)

(二)自主学习本单元的主要学习方法

1、展示资料

项目

物品

共同特征

所属类别

杨树、柳树、杏树、松树

轮船、快艇、木筏、冲锋舟

电视机、电冰箱、电饭锅

橡皮、笔记本、尺子、钢笔

鲤鱼、草鱼、金鱼、鲢鱼

2、交流讨论以上资料,完成上表。

3、总结交流:

___属于___类,___类中包括______,他们的共同特征是____________。

参考资料:

科学归纳法

在科学研究中运用归纳方法提出和建立假说,在实验基础上抽象和概括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科研方法。

它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从经验事实到事物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手段和模式。

按照它自身的特点,大体可分为枚举归纳、消去归纳、渐近归纳、综合归纳4种类型。

科学归纳法的特点是:

归纳逻辑的结论内容超出了前提所包含的内容,因而它是人们扩大知识、增加知识内容的一种逻辑手段。

因此,其结论与前提之间的关系是或然关系。

归纳方法可用于提出假说和形成科学理论,但其归纳过程和思想上的直接猜测与假设不同。

基于以上原因,运用科学归纳法应注意时时用经验、事实和实验对归纳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给予验证,还必须注意用更概括的归纳校正所归纳的结果,在归纳过程中还应综合使用各种逻辑方法并使之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与生活

归纳概括“家具”的共同特征

拓展延伸

观察周围的动物,你知道他们都分为那些类?

是概括他们的共同特征。

教学反思

 

4、蚂蚁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蚂蚁,水槽,大头针,大玻璃瓶,牙签,泡沫,白纸,放大镜,瓶盖,卡纸,小刀。

学生准备:

借助工具捕捉蚂蚁并搜集有关蚂蚁的资料。

学生自行准备有关于昆虫的谜语。

 

二、教与学目标:

1、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作合理的解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让学生学会珍爱生命,养成爱护小动物的习惯。

3、认识常见的昆虫,归纳昆虫的共同特征。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常见昆虫引出要探究的主题:

(如:

同学们知道哪些有关昆虫的谜语啊?

你能说说他们的特点吗?

老师这也有一个关于昆虫的谜语,你知道它是什么昆虫吗?

“小小娃娃兵,四处寻猎物。

物虽比己大,团结便解决。

”)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昆虫的特点:

(1)鼓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如:

蚂蚁的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

蚂蚁与蜜蜂相比有什么特点?

蚂蚁与蝴蝶相比有什么特点?

蚂蚁与其他昆虫比较等。

(2)教师板书学生所要探究的问题。

(3)注意事项:

①蚂蚁是会动的,怎样观察才能不伤害到蚂蚁,想出的办法尽量让蚂蚁少动。

②认真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③注意安全。

④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出示的表格。

昆虫名称

特点

第一只蚂蚁

第二只蚂蚁

蜜蜂

蝴蝶

⑤师生交流探究结果。

 

(三)科学与生活:

生活中我们利用昆虫的哪些特点来制作仿生学?

教师参考资料:

蚂蚁又名“玄驹”“状元子”,蚂蚁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每个蚁巢有三种蚂蚁,雄蚁、雌蚁、和工蚁,刚孵化的雌蚁和雄蚁有两对膜质的翅,雌蚁和雄蚁交尾后,胸蚁死去,雌蚁的翅脱落,一生专管产卵,工蚁无翅,它的职能是采集和运输食物,哺育幼虫,筑造巢穴,防御敌害等。

蚂蚁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生存量最大的动物,起源于一亿年前的恐龙时代,它是世界上有名的“大力士”能拖动超过自身1700倍的玩具车。

昆虫是动物界数量最多的动物,约占动物数量的五分之四,是节肢动物的一纲。

昆虫的特征有:

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眼,口器等;胸部有三对足,翅膀两对或一对,也有没有翅膀的;腹部有节,两侧有气孔,是呼吸器官;多数都经过卵、幼虫、蛹、成虫等发育阶段,外壳是它的骨骼,作用是防止体内的水分的蒸发、防止外界的水进入体内,防腐蚀,保持形体,保护内脏器官。

四、课后拓展:

1、送蚂蚁回家,组织学生把蚂蚁放回大自然。

2、做一个昆虫模型。

 

教学反思:

 

5、它们都是鸟

一、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教学挂图,鸟类骨骼模型。

学生准备:

有关鸟类的书籍。

如:

《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知识》《动物之谜》等。

二、教与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动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能制作鸟的简易模型。

2、认识常见的动物类型,归纳鸟的共同特点。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可以从学生的身边常见的动物引出探究的主题。

如:

你知道哪些动物?

你知道它们的特征吗?

(二)探究新知:

1、认识鸟类的特点:

布置探究任务:

观察鸟。

观察之前,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鸟进行观察?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分组探究。

(1)鼓励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

如:

鸡、鸭、鹅等的特点。

(2)注意事项:

①认真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②小组合作,积极配合。

③注意安全。

④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老师的表格

名称   

特征

鸭子  

喜鹊

鸽子

教师参考资料:

鸟:

脊椎动物的一纲,体温恒定,卵生,嘴内无齿,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龙骨突起前肢变成翼,后肢能行走,鸟一般都会飞,也有的两翼都退化,不能飞行。

鸟类的睡眠:

在时间上有着惊异的差别。

大多数的鸟一天睡8小时,有些鸟要睡一天,而另一些鸟几乎一点觉也不睡,斑头秋沙鸭每天要睡13或14小时。

雨燕,家燕和我们常见的机警的鸟好象几乎不许要睡觉,要不然就是在飞行中睡觉。

再繁殖季节,许多鸟花在睡眠上的时间要比平常少一些,他们趁白天为幼鸟寻找食物。

许多动物在睡觉时都是把眼睛闭上的,但鸟类很少有把眼睛闭上超过几秒钟的,我们观察那些打盹的鸟儿就会发现他们在有节奏的睁开眼睛。

这种有节奏的睁眼是鸟类睡觉的特征。

(三)科学与生活:

参考资料:

动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燕子:

一只燕子一天可吃掉蚊子、苍蝇7000多只,整个夏天可吃掉蚊子等害虫100万只。

小燕子一年可吃掉的害虫排成行有1000多米长。

蝙蝠:

一只成年蝙蝠一夜可捕食蚊子约260只。

夜莺:

一只夜莺一夜可吃掉蚊子500多只。

啄木鸟:

一只啄木鸟一天可消灭300多条青杨天蛾幼虫。

蜻蜓:

一小是可歼灭蚊子840只。

四、课后拓展:

饲养一只鸟,并做长期观察记录。

 

教学反思:

 

6、猫和兔

(苗山南辛庄小学袁明涛)

一、课前准备:

学生:

课前观察猫和兔;猫和兔观察记录表;搜集猫和兔图片。

教师:

搜集猫和兔的挂图、投影片、动画、图片。

 

二、教与学的目标

1、比较猫和兔在外形、运动方式和食性方面的相同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比较事物的能力。

2、认识猫和兔的外形、运动方式和食性。

3、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导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动画导入:

关于猫或兔的动画片

 谈话导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