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4782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docx

《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docx

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语文04解析版

2020年全国高考名师猜题卷04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

欧洲的绘画非常好,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在这之前的汉、魏、六朝,以及这之前的先秦,先秦之前的青铜时代、石器时代,艺术都非常的纯朴沉厚。

那时候,人是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

人类最初的审美追求就是“天地恢宏,宇宙无限”,体现了这么一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博大深厚是传统艺术最本质的精神特征。

由于博大深厚才产生出了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中国艺术的基本观念。

由于这种天人合一观把天地万物作为有生命的景致,到宋人提出“格物穷理”,由“格物穷理”到“物我两忘”,把人完全带入到了大自然中。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个背景支撑下的艺术现象,两种哲学背景,两种美学背景。

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但是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的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

如果要融合,双方都要从山上走下来,走到山谷才能见面,山谷又是浅层次的东西。

这个谷底现象是东西方文化交流面临的普遍现象。

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就是一首诗。

中国的汉字和艺术结下了最早的关系,中国汉字的象形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

西方则没有方块字的概念,它是由拼音组成的,因而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汉字本身有很多微妙的意义,这种微妙的意义构成了汉字最本质的东西。

汉字组成了诗,但是中国的诗是很难翻译成英文的,比如“关关雎鸠”怎么翻?

《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

这也是艺术的不可解读性的一个方面,所以阐释学是二十一世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十世纪在认识论上有一个大误区,就是以经济状况推断文化状况,以经济价值观判断文化价值观。

因此欧美文化中心论就成为外国人看待文化的参照系。

老外常常用唐人街的标准来推断中国文化以为中国到处都是敬财神,拜关公的烟火,到处都是崇金尚银的饰物,到处都是行画,对中国的认识非常肤浅。

现在我们有些人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了,把欧洲的文化判断标准搬到中国来。

这肯定是不行的,于中西文化交流毫无益处。

中国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之外的又一个体系。

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形成中国艺术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一整套创作的规律,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本身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其发展的动力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

我们不能推翻和再造,但是我们可以推动它、发展它,用我们新的知识不断地将其补充和完善。

我今天没有讲技法,但是希望大家能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认识论决定方法论。

眼高手才能高,眼高手低是讲不通的,眼低了手不可能高。

——摘自《在北大听讲座》(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之前的艺术纯朴沉厚,与生存结合一起,它仅仅是为了美的需要,没有功利色彩,体现为“天地恢宏,宇宙无限”的艺术追求。

B.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是两种艺术现象,是两种哲学背景和美学背景支撑的高峰,它们互相独立,只能远远的看着,难以融合起来。

C.中国的方块字是一种象形文字,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它是中国艺术最早的发端,可以独字成诗,这也正是汉字最本质的东西。

D.中国文化独立于欧美文化体系,中国画形成了从哲学到技法的一整套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只能不断补充和完善,不能推翻和再造。

【答案】D

【解析】A项,过于绝对,“没有功利色彩”与文意不符,原文是“艺术上功利色彩不多”。

B项,偷换概念,原文为“欧洲的绘画非常好,它是一个高峰,中国绘画也是一个高峰”,“高峰”是就绘画而言的,不是说的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

C项,曲解文意,原文“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强调汉字意思的微妙,不是“独字成诗”的意思;同时。

原文为“这种微妙的意义构成了汉字最本质的东西”,构成汉字最本质的东西的是汉字的“微妙的意义”,不是“独字成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叙述清东陵的雕刻不如明代的事实,意在说明清代艺术品与以前相比差距甚远,中国艺术的传统绝对不止是元明清以来的传统。

B.第二段运用“高峰”“山谷”“谷底”等比喻,意在说明只有站在高处才能理解东西方的艺术,站在低处只能作浅层次的交流。

C.第二段段末举“《诗经》翻成散文大打折扣”的例子,旨在说明汉字有微妙的意义和艺术的不可解读性,进而说明阐释学的重要。

D.第三段先批评价值判断体系西方化的错误,再阐释对待中国文化应有的态度,最后交代本次演讲只讲认识论而未讲方法论的原因。

【答案】B

【解析】B项曲解文意,原文为“这两个高峰只能远远的看着,要想融合起来非常困难”,说明不能登上“高峰”观看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天人合一宇宙观为基本观念的中国艺术,把艺术与生存放在了一起,人们视天地万物为有生命的景致,这种观点突出了美的需要。

B.东西方文化只能在浅层次上交流,因为中国的方块字对于外国人来说太难了,西方没有方块字的概念,也就没有字可以象形的概念。

C.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的某些手段,但是不能用经济状况来推断文化状况,也不能以经济价值观来判断文化价值观。

D.认识论决定方法论,中国的文化观、哲学观引导中国艺术的发展,从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待技法,认识多了自然会解决技法的问题。

【答案】B

【解析】B项强拉因果,东西方文化只能在浅层次上交流,原因是两者的哲学背景和美学背景,不是文字问题。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近些年来,山东泰山脚下的洼里村陆续走出18位博士硕士。

当下,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失衡,让“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成为一种坚硬的现实。

尽管如此,洼里村却凭借重视教育的文化传承以及对“知识改变命运”笃定的价值认同,在教育竞争中交出了一份打破公众刻板印象的答卷。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里,洼里村被贴上“状元村”的标签并被围观和议论,折射出百姓对社会流动的渴望尤其是平民家庭“争上游”的希冀。

对于农家子弟而言,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尽管充满艰辛与悲苦,却可以点亮人生的希望之灯。

“状元村”的这些农家子弟通过考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没有改变“状元村”的命运,“状元村”五百多年历史留下的乡土文化、恋土情结,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之下显得越来越式微,被称为“空心村”。

(摘自《培养出18位博士硕士的“状元村”,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材料二

家乡的父母乡亲们或许不懂,孩子在城里的工作到底是干啥的、有啥用。

但对于他们自己而言,在求学和工作中,不断发现自我价值、不断挖掘自身潜能,这就是读书带给他们的人生蜕变。

对此,没有人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评他们对故乡的“无能为力”。

在情感上,他们有改变故乡的愿望,他们或许比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出把力”,但这并不是他们的必尽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在城市里贡献着自己的专业技能,同样,“乡村振兴”也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完成——是建立更集约更高效的现代农业;是更多高新技术的企业去深耕农村这片沃土;是用高速信息传播和开放的市场,把农产品纳入“大流通”;是用更好的待遇和更广的前景去吸引“新农民”。

这些“农事”对村里走出的“状元们”来说,并非所长,也贡献不了太多。

但他们在城市里扎根,却给了乡村发展的一种信心和力量:

努力与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不只是个人的,也可以是整个贫困人群的。

(摘自《培养18位硕博的“状元村”,该靠“状元”来振兴吗?

》)

材料三

几年来,经摸底调查和委员会评审认定,先后有4批传统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8年12月10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调查推荐名录发布,共有2646个村落拟入选。

但是,记者走访湖南部分传统村落了解到,在传统村落保护和开发的实际工资中仍然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有些地方通过商业运作搞旅游开发,要么将原建筑拆了建新,要么统一“穿衣戴帽”,往往“一刀切”、简单化,胡乱抄袭一通,导致“徽派风”“民国风”等泛滥,在“保护”中造成破坏。

祁阳县龙溪村被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中有座占地50亩的湘南民居特色宅院,挂有三块“国字号”招牌:

“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三块牌子分属不同部门。

当地干部告诉记者,看似三块牌子能带来三重保障,“但每个部门都自有一套规划,保护和修复时,动了这里不能动那里,反倒成了三重障碍。

(摘自《传统村落:

不管消失,乱管迷失》)

4.下列对洼里村走出18位博士硕士的社会意义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改变了这些农家子弟的命运,同事实说明读书可以点亮人生的希望之灯。

B.打破了社会公众的刻板印象:

出身越差,上的学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

C.折射出普通百姓对社会流动的渴望,尤其是平民家庭“争上游”的希冀。

D.给乡村发展信心和力量:

努力与知识能改变个人及整个贫困人群的命运。

【答案】C

【解析】C项在文中原句为:

“……洼里村被贴上‘状元村’的标签并被围观和议论,折射出……。

”这就是说,“折射”句是针对“被贴上‘状元村’的标签并被围观和议论”而言的,不是对“洼里村走出18位博士硕士”所作的论断。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洼里村的情况来看,农村学子考上博士、硕士而不愿返回农村,这是传统村庄式微,甚至出现“空心村”的重要原因。

B.农村学子应当在求学和工作中不断发现自我价值、不断挖掘自身潜能,而并不一定要放弃所学的专业,返回农村工作。

C.对于农村学子而言,改变故乡不是他们必尽的责任和义务,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评他们对故乡的“无能为力”。

D.振兴农村是艰巨的工程,建立集约高效的现代农业,让更多高新技术的企业深耕农村这片沃土,应由专业的人来完成。

【答案】A

【解析】A项在文中原句为:

“‘状元村’的这些农家子弟通过考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没有改变‘状元村’的命运……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之下显得越来越式微,被称为‘空心村’”。

这里说的是“状元村”的这些农家子弟通过考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却没有改变“状元村”的命运,并没有说他们就是出现“空心村”的重要原因。

6.请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才能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6分)

【答案】

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不搞一刀切;

落实主体责任,多部门联动协调,改变各自为政、相互掣肘的状态;

增强村落自身“造血”功能,吸引人员回流返乡,解决“空心村”问题。

【解析】作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存在问题的具体内容,然后思考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针对“保护”中造成破坏,可从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角度进行考虑;针对每个部门都自有一套规划,可从落实主体责任、多部门联动协调的角度进行考虑;而针对“空心村”,可从增强村落自身“造血”功能、吸引人员回流返乡的角度进行考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树王(节选)

阿城

队长宣布要烧山了,嘱咐大家严密注意着,不要让自己的草房生出意外。

太阳将要落山,大家都出来站在草房前。

队长和几个老职工点了火把,沿山脚跑动着,隔一丈点一下。

不一刻,山脚就连成一条火线,劈劈啪啪的声音传过来。

忽然风起了,我扭头一望,太阳沉下山峰,只留亮亮的天际。

风一起,山脚的火便振奋起来,急急地向山上跑。

山下的火越大,山头便愈黑。

树都静静立着,让人替它们着急。

队长和几个人围山跑了一圈回来,喘着气站下看火。

火更大了,轰轰的,地皮抖起来,草房上的草刷刷地响。

突然一声巨响,随着嘶嘶的哨音,火扭作一团,又猛地散开。

大家看时,火中一棵大树腾空而起,飞到半空,带起万千火星,折一个筋斗,又落下来,溅起无数火把,大一些的落下来,小一些的仍旧上升,百十丈处,翻腾良久,缓缓飘下。

我忽然心中一动,回头向肖疙瘩的草房望去,远远见到肖疙瘩一家人蹲在房前。

我想了想,就向肖疙瘩的草房走去。

场上此时也映得如同白昼,红红的令人疑心烫脚。

我慢慢走到肖疙瘩一家人面前,他们谁也不看我,都静静地望着山上。

我止住步,仰头望望天空。

天空已成红紫,火星如流星般穿梭着。

忽然六爪尖声叫起来:

“呀!

麂子!

麂子!

”我急忙向火中用眼搜寻,便见如同白昼的山顶,极小的一只麂子箭一般冲来冲去,时时腾跃起来,在半空中划一道弧,刚一落地,又扭身箭一样地跑。

火将山顶渐渐围满,麂子终于不动了,慢慢跪了前腿,头垂下去。

大家屏住气,最后看一眼那麂子。

不料那生灵突然将身耸起,头昂得与脖子成一竖直线,又慢慢将前腿抬起,后腿支在地上,还没待大家明白,便箭一样向大火冲去,蹚起一串火星,又高高地一跃,侧身掉进火里,不再出现。

大火霎时封了山顶,两边的火撞在一起,腾起几百丈高,须仰视才能看得全貌。

那火的顶端,舔着通红的天底。

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

山上是彻底地沸腾了。

数万棵大树在火焰中离开大地,升向天空。

正以为它们要飞去,却又缓缓飘下来,在空中互相撞击着,断裂开,于是再升起来,升得更高,再飘下来,再升上去,升上去,升上去。

热气四面逼来,我的头发忽地一下立起,却不敢用手扶它们,生怕它们脆而且碎掉,散到空中去。

山如烫伤一般,发出各种怪叫,一个宇宙都惊慌起来。

忽然,震耳的轰鸣中,我分明听见有人的话语:

“冷。

冷啊。

回去吧。

”看时,六爪的母亲慢慢扶着肖疙瘩,肖疙瘩一只手扶着六爪,三个人缓缓向自己的草房里去了。

我急忙也过去搀扶肖疙瘩。

手摸上去,肖疙瘩的肋下急急地抖着,硬硬软软,似千斤重,忽又轻不及两,令人恍惚。

肖疙瘩在搀扶下,进到屋里,慢慢躺到床上。

外面大火的红光透过竹笆的缝隙,抖动着在肖疙瘩的身上爬来爬去。

我将肖疙瘩的手放上床,打得碎石头的手掌散着指头,粉一样无力,烫烫的如一段热炭。

这之后,肖疙瘩便一病不起。

我每日去看他,日见其枯缩。

原来十分强悍而沉默的一个汉子,现在沉默依旧,强悍却渐渐消失。

我连连劝他不要因为一棵树而想不开。

他慢慢地点头,一双失了焦点的眼睛对着草顶,不知究竟在想什么。

半月后,一天六爪来叫我,我随了六爪到他家,一进门,见肖疙瘩斜起上身靠在床上,不觉心中一喜,说:

“呀!

老肖,好多了吗?

”肖疙瘩扬起手指,示意我坐在床边。

肖疙瘩仍旧枯缩,极慢地说,没有喉音:

“我求你一件事,你必要答应我。

”我赶紧点头。

肖疙瘩停一停,又说:

“我有一个战友,现在四川,在部队上残废了,回家生活苦得很,这自然是我对不住他。

我每月寄十五元给他,月月不敢怠慢。

现在我不行了——”我心下明白,急忙说:

“老肖,你不要着急,我有钱,先寄给他——”肖疙瘩不动,半天才有力气再说:

“不是要你寄钱。

我的女人与娃儿不识字,我不行了,要写一封书信给他,说我最后还是对不起他,请他原谅我先走了——”我呆了,心紧紧一缩,说不出话。

肖疙瘩叫六爪过来,让他从箱里取出一个信封,黄皮纸,中间一个红框格,上面有四川的地址。

我仔细收好,点点头,说:

“老肖,你放心,我误不了事。

”转头一看,不禁惊得发不出声来。

肖疙瘩头歪向一边,静静地斜垂着,上唇平平的,下唇掉下来,露出几点牙齿。

我慌了,去扶,手是冰凉的……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为了开辟生产空间而放火烧山的故事,鞭打了人与天争、肆掠自然的暴行,启示人们要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B.放火烧山时,人们在狂欢,只有肖疙瘩静静地望着山上,见了“我”也不说话,因为此刻他明白,人类肆虐自然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

C.小说的情节安排独具匠心,先写树王的死,再写麂子的死,最后写肖疙瘩的死,以点代面,从植物到动物到人,都没能逃脱这场灾难。

D.细节描写精彩动人,写火烧麂子,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把麂子痛苦挣扎的情形刻画得惟妙惟肖,突出了场景的惨烈,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答案】B

【解析】B项“因为此刻他明白,人类肆虐自然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分析不当,文中看不出肖疙瘩有这样的认识,任意拔高。

8.小说中的“我”有哪些作用?

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加以说明。

(6分)

【答案】

“我”是放火烧山的见证者,以第一人称讲述,情境显得更为真切,缩小了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

“我”是故事中的角色,是主角肖疙瘩所信任的人,“我”便于串连情节,组织故事;

“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我”便于抒情议论,表达情感倾向,显化主题。

【解析】小说中的“我”一般为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在小说中主要有:

衬托主要人物;牵线搭桥,推动情节;渲染气氛,奠定感情色彩的基调;画龙点睛,揭示小说主题。

而小说中的“我”又是一个特殊的次要人物,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达的。

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哀乐。

根据以上知识要点,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进行阐述即可。

9.文中写道:

“我这才明白,我从未真正见过火,也未见过毁灭,更不知新生。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的涵义,试作探究。

(6分)

【答案】字面意思是,自己并不真正理解火,不知道火能带来毁灭,更不知道怎样的毁灭之后才能有新生。

实际意指,真正的火不受驯养,人力无法控制;人为的火,即盲目的热情和愚蠢无知,具有强大的毁灭力量,并不是创造新世界的手段。

【解析】作答本题,要抓住“从未真正见过火”“毁灭”和“新生”等词语,进行阐发。

“从未真正见过”是说“火”之大,真正的火不受驯养,人力无法控制。

“毁灭”是指人为之“火”,即盲目的热情和愚蠢无知具有强大的毁灭力量。

联想到“凤凰涅槃”,毁灭是为了新生,但是盲目和无知的热情之火绝不是创造新世界的手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初,成王少时,病,周公乃自揃其蚤沈之河,以祝於神曰:

“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

”亦藏其策於府。

成王病有瘳。

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毋逸》。

《毋逸》称:

“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

故昔在殷王中宗,严恭敬畏天命,自度治民,震惧不敢荒宁,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

其在高宗,久劳于外,为与小人,作其继位,乃有亮,三年不言,言乃欢,不敢荒宁,密靖殷国,至于小大无怨,故高宗飨国五十五年。

其在祖甲,不义惟王,久为小人于外,知小人之依,能保施小民,不悔鳏寡,故祖甲飨国三十三年。

”《多士》称曰:

“自汤至于帝乙,无不率祀明德,帝无不配天者。

在今后嗣王纣,诞淫厥佚,不顾天及民之从也。

其民皆可诛。

”“文王日中昃不暇食,飨国五十年。

”作此以诫成王。

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

作《立政》,便百姓。

百姓说。

周公卒后,秋未获,暴风雷雨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二公及王乃问史百执事,史百执事曰:

“信有,昔周公命我勿敢言。

”成王执书以泣,曰:

“自今后其无穆卜乎!

昔周公勤劳王家,惟予幼人弗及知。

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风,禾尽起。

二公命国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

岁则大孰。

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

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鲁周公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秋未获/暴风雷/雨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B.秋未获暴风/雷雨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C.秋未获/暴风雷雨/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D.秋未获/暴风雷雨/禾尽偃/大木尽拔/周国大恐/成王与大夫朝服以开/金縢书/王乃得周公/所自以为功代武王之说

【答案】C

【解析】“秋未获”,即秋天的庄稼还没有收获,其后必须断开。

“暴风雷雨”即风暴雷霆,其后必须断开。

“以开金縢书”是“朝服”的目的,必须在“朝服”后断开。

“得……之说”是完整的动宾关系,其间不可断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文王、成王都是庙号,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B.飨国,享有国家。

飨,用酒食招待客人,泛指请人受用;也有祭祀之意。

C.执事,从事工作,主管其事,也指有职守之人或官员,供役使者或仆从。

D.郊祭,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于庙中祭祀先人,文中“郊祭”包括庙祭。

【答案】A

【解析】文王、成王是谥号,不是庙号。

谥号是人死之后,用一两个字对其一生所做的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褒谥,厉、灵、炀都是恶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心怀社稷,绝无他念。

周公暗中祈祷,愿以己身代武王去死;成王幼时有病,周公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言称自己冒犯神命。

B.思虑深远,教诲恳切。

周公担心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多士》和《毋逸》,用,讲述用历史上的正反事例,用以教诲成王力戒骄奢。

C.订立规矩,安定天下。

当时天下初定,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周公特地写《周官》,划定百官职责。

写《立政》,以便利利百姓,百姓欢悦。

D.位同文王,享受公祭。

成王尊重周公,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并在全国像祭祀文王一样公祭周公,鲁国可以享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

【答案】C

【解析】“享受公祭”概括不当。

文中原句为“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意为成王特淮鲁国可以行郊外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不是说“在全国像祭祀文王一样公祭周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为人父母,为业至长久,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为人子可不慎乎!

(2)今天动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迎,我国家礼亦宜之。

【答案】

(1)做父母的,经历很长久的时间创业成功,他的子孙骄奢淫佚忘记了祖先的困苦,以致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

(2)现在上天发威来彰明周公的德行,现在还是让我来设祭迎接他神灵,这也符合我们国家的礼仪。

【解析】

(1)得分点:

“为业”,创业;“至”,很,相当;“忘之”,忘记了祖先的困苦;“以”,以致;家,家业;语句通顺。

(2)得分点:

“天”,上天;“威以彰”,发威来彰明;“惟”,用于句首,不译;“朕小子”,我;“迎”,迎接(他的神灵);“我国家礼亦宜之”,即亦宜我国家礼;语句通顺。

【参考译文】

当初,成王幼小时,有病了,周公就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祝告说:

“王年幼没有主张,冒犯神命的是旦。

”也把那祝告册文藏于秘府,成王病果然痊愈。

到成王临朝后,有人说周公坏话,周公逃亡到楚国。

成王打开秘府,发现周公当年的祈祷册文,感动得泪流满面,即迎回周公。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

《毋逸》说:

“做父母者,经历长久时期创业成功,其子孙骄奢淫佚忘记了祖先的困苦,毁败了家业,做儿子的能不谨慎吗?

因此过去殷王中宗,庄重恭敬地畏惧天命,治民时严以律己,竞竞业业不敢荒废事业自图逸乐,所以中宗拥有国家七十五年之久。

殷之高宗,久在民间劳碌,与小民共同生活,他即位后居丧,三年不言语,一旦说话就得到臣民拥戴,不敢荒淫逸乐,使殷国家安定,小民大臣均无怨言,所以高宗拥有国家五十五年。

殷王祖甲,觉得自己并非长子,为王不宜,因此长时间逃避于民间,深知人民需要,他安定国家、施惠于民,不悔慢鳏寡孤独之人,所以祖甲拥有国家三十三年。

”《多士》说:

“自汤至帝乙,殷代诸王无不遵循礼制去祭祀,勉力向德,都能上配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