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基础课最终版1228.docx
《摄影基础课最终版122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基础课最终版1228.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摄影基础课最终版1228
摄影基础课
从摄影技术上
1.做到一个〝稳〞字:
相机怎样做到拿〝稳〞,
拍摄时要稳,照片要稳定.
2.掌握一个〝熟〞字:
设计关圈和快门速度以及正确调焦;对自己的设备要特别熟悉;对任何条件下摄影技术要熟悉。
3.发挥两善于:
{善于用光:
人工光和自然光。
{善于构图。
4.在〝稍〞字上下功夫:
高、低、上、下、左、右、正、钭、仰、俯、平、谈、浓、深、浅……
5.立求〝真〞:
拍摄的照片达到逼真,真实。
要及时总结,认真观察一切事物,逐步自觉达到灵感,且把真与美联系在一起。
1826年,法国尼普斯拍摄世界上第一张照片,在沥青表面感光8小时,现保存在巴黎博物馆(中央电视节目介绍),价值300万美元
唯一的方法就是进“修道院”几十年的修道,让悟出这样的道理:
技与艺隔着思想的海洋,绘画是‘技’,美术才是‘艺’,掌握了技,你只能是个画匠,有了艺才是画家。
有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都掌握了技,但唯有一生追求不断才能具备艺。
一流摄影靠思想;二流摄影靠技术;三流摄影靠设备。
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的著作<<墨经>>中就有记载〈小孔成像〉这一物理现象。
公元1558年意大利科学家G波尔塔,利用小孔成像原理制作暗箱并用于作画。
因此,
1725年德国科学家约翰—海因·舒尔茨发现了银化合物的光敏特性。
1826年尼普斯使用自已试制的感光材料,放进一个光学暗箱里,将镜头对准工作室窗外,经过八小时的曝光后,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窗外的风景’他把这种方法称〈日光蚀刻法〉。
法国画家,舞台设计师L.达盖尔在尼普斯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出水银加强了影像的显现等,使照片达到了实用的现实。
1839年8月19日法国科学院与艺术学院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正式公布了达盖尔摄影术,这一天被世界公认为摄影术的诞生日。
1871年9月干片问世。
R·L马多克斯的英国医生英国银行家记账员,发明了干片涂布机,于1888年6月成功地制造了第一架柯达照相机,1889年成功地制出了软片胶片。
1936年彩色反转片问世。
现在对摄影的理解是:
必须把影像固定下来,并且能永久保存。
数码时代的到来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一款〔码维卡〕>静态视频相机,采用模拟信号记录影像。
1986年佳能公司推出38万像素的全数字静态照相机。
1989年富士公司与东芝公司联合推出40万像素水平数字像机,标志着数码相机,数码成像系统发展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2007年6月荷兰推出了1.6亿像素的数码相机。
机体价格40万圆。
●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图像质量的区别
传统相机是数码摄影的基础.目前最高挡专业数码相机的照片也不可能达到传统照片银盐成像的清晰度,无论是最高感光度还是最低感光度都要比数码相机范围大得多,成像清晰度比数码相机要清晰得多,尽管数码摄影有相当多的优点,而数码影像和胶片摄影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一章照相机
一.针孔成像及原理
结论:
照相机就是根据针孔成像的原理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照相机的类型
照相机的种类繁多,分类方法也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按胶片的型号分类:
1.110照相机使用110胶片的袖珍照相机。
1972年,首先有柯达公司推出,名叫:
“PocketInstamatic”。
2.120照相机使用120胶片,这也是最常见的照相机。
由德国罗莱(Rollei)公司推出。
现在有可更换镜头的单镜头反光照相机和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它可拍摄60×60mm的标准画幅,也可拍摄45×60mm,60×70mm和60×90mm等多种规格的画幅。
底片放大效果好,适合专业摄影创作的需要。
3.135照相机是最普遍的照相机,使用135胶卷(35mm的电影胶卷),画幅规格为24×36mm。
1913年德国莱兹显微镜制造厂的设计师OscarBarnack设计的
4.220照相机使用的是220胶卷,拍摄画幅与120照相机相同。
5.126照相机1963年有柯达公司生产的一种126胶卷的相机。
6.9.5mm照相机使用超小型的胶片,拍摄画幅8×11mm的画面50张;由于底片的尺寸太小,放大后清晰度较差,一般不常用。
特工用此。
二.按用途分:
1.大型专业照相机
拍摄画幅4×5英寸和5×7英寸等不同的规格。
如:
德国生产的林哈夫照相机。
用此拍摄广告,风光和艺术创作相当理想。
2.中型照相机采用120胶片为主,如:
哈色勃莱特。
3.普通照相机120和135照相机,这是专业人士和摄影爱好者常用的机型。
4.全天候照相机采用135胶卷的密封照相机,有防水,防光和防腐蚀性气体。
5.立体照相机
此相机有一左一右两个镜头,从不同的角度摄同一景物,然后取得两张照片,通过立体观察器观察画面上的景物,可感受到立体效果。
使用135或120胶卷。
6.全视场照相机
采用转鼓形焦平快门,镜头能摆动,适用于拍摄团体合影或其它宽广场面。
用135胶卷拍摄画幅为24×58mm,视角140°的全视场底片21张。
7.一步成像照相机1948年,美国波拉(Polaroid)公司首先推出。
此种照相机采用特殊感光材料,拍摄后立即自动冲洗,接着从照相机中自动推出具有正像的照片,全过程仅十几秒或数十秒。
缺点:
片影不够清晰,且无负片。
除以上各种用途照相机外,还有航空照相机,卫星照相机,翻拍照相机,显微镜照相机,眼底照相机,X光照相机,微型侦察照相机和高速照相机。
三.按取景方式分:
按此类方法分,所有的照相机均分为两大类:
1.同轴取景照相机
包括平视式或俯视式单镜头反光照机以及用磨砂玻璃取景的照相机。
2.旁轴取景照相机
包括双镜头取景照相机(120相机)。
平视框式取景照相机。
平视光学取景照相机。
四.按自动化程度分:
随电子技术在相机上的应用决定的
1.手控曝光照相机
是曝光,测距,输片等全依靠手动操作,如:
DF型135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2.半自动曝光照相机(测光连动照相机)
此类照相机有测光装置,其测光能与光圈和快门连动,所以叫测光连动照相机。
根据连动的方式不同又分:
定点测光式,当调节胶片感光度,快门速度和光圈时指针指向标志,实现正确曝光。
追针测光式和亮灯测光式。
有一机械指针和电流计指针,当变动测光调节环时,两指针重合,告知曝光数据。
如理光CR-S135、10型。
3.自动曝光照相机
除测光系统外,还能按照测光结果自动控制光圈和快门速度的机关,以实现正确曝光。
根据自动控制曝光的方式不同分:
光圈优先式照相机(电子快门照相机),优先选定光圈,根据测光结果快门速度自动控制。
快门速度优先式照相机:
优先选定快门速度,根据测光结果光圈速度自动控制。
如华山AE-135
双优先式照相机和程序式照相机。
既能快门速度,又能优先选定光圈的双优先功能。
4.自动调焦照相机
5.自动闪光照相机
6.自动卷片照相机
第二节照相机的结构
一.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指镜头把被摄影景物成像在胶片位置上,通过控制快门的关闭,胶片即被曝光而形成“潜影”,从而完成一次拍摄动作;换装胶片或推进胶卷可以再拍摄;曝光的胶卷经过冲洗就显现出被摄景物的影像(负片或正片);也就是说:
照相机通过光化学作用,把景物的影像记录下来,景物成像靠镜头,控制适量的曝光量靠快门和光圈,记录影象靠胶卷的完成过程。
二、照相机的基本构造
1822年世界首次试制一台盒式照相机,到现在照相机的型号和品种繁多,且照相机的结构和功能也越来越先进;现在的照相机已进入电子和集成块时代,又出现数码照相机,但由于小型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使用较为普遍,且冲洗、扩印装置都成配套系统,因此重点介绍小型135单镜头照相机。
识别数码相机的一般键盘功能。
简要的介绍照相机的结构为三部分:
主体(机体),镜头和快门。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如图所示)
1、主体
为一坚固的“骨架”用来支持相机的其他部件,安装后的主体内部形成暗腔,安装胶片并控制像幅的大小。
主体的主要部分:
镜头的拆卸钮倒片扳手
自拍机扳手闪光灯插座(热靴)
自拍按钮取景目镜
记数框后盖开关
胶片或光度指示倒片微钮电池开关
圈、调节盘三脚架螺母测光器开关
卷片扳手电池盒
焦平面标记
2、镜头
镜头由光学系统(镜片)组成,镜头上的部件有:
调焦环光圈调节圈景深刻度表镜筒
镜头使景物成像,象人的眼睛,所以镜头部分应重点了解才能用好相机。
2.1、镜头的焦距
焦距(Focallength):
相机上常用“F”或“f”的标准符号;其长度单位为毫米(mm),一般刻在镜头前镜片压圈上。
焦距—即镜头的焦点距离,即从镜头的中心到胶片平面的距离。
一般镜头压圈上刻有F或f=50mm1:
1.4字样,它表示焦距为50mm与镜头最大口径之比,焦距是孔径的1.4倍。
摄影镜头的焦距长短不一,短的只有几毫米,长的有上千毫米。
从而构成种类繁多的系列镜头,如:
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超焦距镜头,鱼眼镜头等等。
一般傻瓜相机镜头为35毫米。
通常把焦距长度与所摄底片对角线长度相近的镜头称作标准镜头。
标准镜头的主要特点及使用
(1)拍摄画面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好,反差适中。
(2)不易变形,照片真实,没有压缩减弱。
(3)兼容了广角和长焦拍摄的景深效果。
如远距离小光圈拍摄景深大,近距离大光圈拍摄景深小。
长焦镜头:
把焦距长度大于所摄底片对角线长度的镜头称……。
镜头的视角随焦距的增加,而不断度小。
又分:
普通长焦(100mm)、中长焦(500mm)、超长焦。
长焦镜头的主要特点及使用
(1)远距离拍摄,能抓拍到人物或动物的生动表情和动态。
(2)视角小,能避开杂乱物体,集中突出表现主体。
(3)使前后景物视角距离缩短,起到压缩空间的作用。
(4)远距离拍摄人物特写,动态,没有夸张变形。
(5)有利于表现风光摄影的大气透视,虚实变化。
如日出,日落。
广角镜头:
把焦距长度小于所摄底片对角线长度的镜头。
如:
135相机所摄底片24mm×36mm,底片对角线长度为43.27mm,因此一般把焦距50mm的镜头作为135相机的标准镜头。
在实际购买中一般有52mm,48mm,50mm,58mm,都称做标准镜头。
又分:
小广角镜头:
焦距在35mm左右。
中广角镜头:
焦距在28mm左右。
大广角镜头:
焦距在20mm左右。
超广角镜头:
焦距在15mm左右。
鱼眼镜头:
焦距右7mm左右。
广角镜头的主要特点及使用
(1)增加景深范围,前后景物清晰度提高。
(2)使画面景物辽阔深远,有强烈的纵深感。
(3)扩展狭小空间,使画面空间变大。
(4)艺术夸张畸变,使画面近大远小,产生特述的艺术效果。
(5)不适合拍摄肖像、特写,以免使人物失其变形。
变焦距镜头:
可连续改变焦距和视角
又分:
(1)小变焦。
15-30mm、20-40mm。
(2)中变焦。
35-70mm、50-105mm。
(3)大变焦。
28-200mm、50-300mm
变焦镜头的主要特点及使用
(1)拍摄对在变焦过程中按动快门,可以表现运动体在画面上的速度感。
(2)运用变焦功能对同一物体,改变不同的焦距段拍摄,可获得多次曝光的特殊效果。
(3)使用时必须记住先变焦,再调焦,以保照片清晰度。
2.1.1焦距与影像放大率的关糸
⏹如不同焦距的镜头,安装在同一相机上,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物体规律是:
⏹焦距越大,该物体的影像尺寸也就越大。
且影像的放大率与焦距的长短成正比。
2.1.2焦距与拍摄距离的关系
⏹当影像的放大率确定认后,摄影镜头的焦距越长,则拍摄时的物距就选得越远,反之,焦距越短,则拍摄点就选得越近。
⏹在摄影放大率不变时,物距的远近和焦距的长短成正比。
2.1.3 焦距与透视的关系
如果两个焦距相差很大的镜头取得相同放大率的被摄物体的影象时,物距也相差很大。
因此,前后景物所形成的景象比例将是不相同的。
即:
距离越近,视点位置越向前移,就加剧了远近物体的大小差异。
在实际摄影中,如果拍人体会出现鼻大耳小的现象,并使伸近的手脚发生畸变(除故意创作外)。
如果要把前景物体的影象拍的一样大,那么短焦距的镜头要近拍,长镜头焦距要远拍。
由于视点位置不同,短焦距镜头所拍摄所物体的影象,其透视必是大于长焦距镜头,而且容易产生变形现象。
但是,视点位置相同,用焦距长短不同的镜头拍摄同一物体时,除了成像大小之别和摄影面积有宽窄之分外,它们在透视上没有任何差异,而且是完全一直的。
这些可以用理论数据加以计算,这里就不用去论证了。
2.1.4 焦距与被摄面积的关系
在同一距离摄影,所用镜头焦距不同,所摄景物范围是不同的。
即焦距越长,拍摄的面积就越小。
例如拍摄一个建筑物,用50mm的镜头全部迫下来,换用100mm的镜头就只能拍摄到1/4的面积。
因此,不同的焦距的镜头的摄影面积与焦距的平方成反比。
2.2、镜头的视角
视角是摄影镜头一项主要指标,也是摄影中创作的主要内容。
它对影象有多方面的影响。
从相机取景目镜上观察,将镜头的光圈开大,对准无限远的景物调焦,即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影象的最大范围,叫做镜头的清晰像场。
那么所摄影范围一般都位于清晰像场之内。
这一限定的范围叫有效像场。
(即是能从摄影目镜观察到的范围,都能通过曝光被记录在胶片上),这点在摄影中是重要的。
凡是通过镜头主轴平面,必与有效像场的边缘相交与两点,从这两点引两条直线相交于镜头的相交的两点,所形成的夹角被称为有效相角。
由于有效像场(底片画幅)通常为长方形和正方形,因此有效像场可归纳为三类:
水平相角,垂直相角,对角线相角。
以空气为介质,相应的相角与视角总是相等的(某些鱼眼镜头除外)。
其中对角线相角与对应的对角线视角便是镜头的视角。
2.2.1 视角与焦距的关系
镜头视角的大小主要决定底片尺寸和焦距的长短。
如:
底片大小已定就决定于焦距长短,即焦距越长,视角越小,拍摄的范围越小;焦距越短,视角越大,拍摄的范围越大。
视角与焦距成反比。
标准镜头视角约为50°,那么短焦距镜头视角大得多,长焦距镜头视角小得多。
视角与焦距的关系如图。
2.2.2 视角与画面空间的关系
视角是摄取景物清晰影像范围的空间角度。
视角越大,画面空间越大。
如在同一视点位置视角为100°拍摄,画面是视角50°的4倍。
2.2.3 视角与影象放大率的关系
影象放大率与视角成反比。
视角越小,影像放大率越大。
一般是视角缩小1/2,影象的高度增加1倍。
3、有效口径和相对口径
所有的相机都有光圈,转动光圈调节环,就可改变光圈口径的大小。
光圈的功用有三项:
控制通光量(限制通过镜头的光线量),
控制景深(决定前后景物的纵深清晰度范围),
减少像差(光圈越小,相差越小,影像真实、逼真)。
光圈口径大小与通光量成正比。
镜头的相对口径是以镜头的入射光率直径(d)与焦距(f)的比值来表示相对口径=d/f
镜头的焦距一般是不变的,入射光率随光圈控制不断变化。
因此产生一系列的相对口径。
调节镜头的光圈调节环,使孔径光栏开到最到时的相对口径,就是该镜头的最大相对口径,又称有效口径。
在镜头压圈上有此标志。
在实际应用中口径越大通光量也就越多,所要求曝光的时间越短。
相对口径的倒数称做光圈系数,用A表示。
A=f/d。
光圈系数又称f系数。
如果镜头的焦距是固定的,则光圈系数与光束直径成反比的关系。
光圈系数不同,通光量相差成一定倍数可用光束面积的差数来说明。
(图四所示)。
可用园面积公式求得。
园面积公式得知,光束直径每增加√2倍,则圆面积就增加2倍。
设计上是按照这一原理来标定的系列光圈系数,是以√2的倍数递增的:
1,1.1,2,2.8,4,5.6,8,11,16,22…同时是相邻两个光圈系数的通光量相差2倍,数值越小,通光量越大。
在相机镜头的镜筒上都设有光圈调节环。
用以调节光束的通光量。
在使用上还可调节在半档上。
4、调焦机构
调焦机构是保证所记录的影像取得清晰的效果的关键,是用来调节镜头与结像点之间的距离来完成的,准确地使像平面反映在感光片表面上。
(结相平面上)
调焦是通过对镜头的伸缩来完成的,实际上是在物平面之间前后调节镜头位置以达到像平面清晰。
镜头位置变化的规律是:
物距越大,镜头后缩,相距越小;否则相反。
物距最大的限度是无限远。
这时镜头将缩至固定位置,相距最小(即等于焦距)。
相反是镜头将伸至极限,物距将是最近设计的调焦距离值。
对于摄影者来说,相机的最近调焦距离值越小越好。
因为相机的调焦范围大。
4.1 调焦距离
镜头的调焦环上均刻有调焦距离标志(尺),如海欧DF-1、2型等。
2,30ft06、07、08、09、1、1.2、1.5、2、3、5、10m∞
上为英尺为单位,下行数字为米。
摄影上,调焦距离一般只要超过10米或20米就被认为是无限远了。
在这里告诉一个有效的规律:
无论采用多大的光圈,如果调焦在无限远时,从无限远到超焦点之间的景物都可以成相清晰。
这在摄影实践中很有用处。
如果景物在无限远,调焦在无限远。
只要调整光圈使通光量正确就不必对焦,而放心拍照。
附带说明:
调焦距离标尺的数值是代表物平面至像平面的距离,而不是指物距。
而物距是从摄影镜头的前主点至被摄物的距离。
因此调焦距离大于物距(物距+相距+两主点之间的距离)。
有的相机刻调焦距离标志,只刻图案,用以代表调焦距离。
人头—近景胸像—中景全身像—全景山峰—远景
为什么调焦,这里涉及到景深的问题。
4.2 景深和超焦距
以上出现清晰的影象(通光量在合适的情况下),但被摄体的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留影在胶片上保持清晰的物象。
这个景物的最近清晰点至最远清晰点的纵长距离称景深。
在摄影时当你对被摄体调焦后,被摄体就在胶片平面上形成象空间的纵长(景深)距离深度称焦深。
说明景深长,焦深也长;否则相反。
(参照分散圈图)
景深范围在相机景深表上可粗略表示出来,也可精确计算出来。
在相机的景深表上可粗略查出:
16、11、8、5.64·4、5.6,8、11、16。
如果调焦环调至0.6、0.8、1、1.2、2.5、3,3.5、4.5、7、∞,所用的光圈为8,在红点两边相对的8上查出约为0.6m至2.7m范围的影象都会清晰记录在像平面上(胶卷上CCD上)。
4.2.1 分散圈(弥散圈)
从图上看出,摄影以A点调焦目标,A点通过镜头形成相点A’正好落在胶片平面,影象最清晰,但B—B’,C—C’就不同,B点离镜头远,B’距离镜头近,不能正好落在胶片上,当光线汇集于B’后,立即沿交叉线向外扩展。
在感光片平面留下的是一个扩散的光锥的圆截面,而C’距离镜头远,留下会聚光锥的一个圆截面。
这种扩散或会聚的圆截面(即光斑)称分散圈或模糊圈。
(问)通过以上说明,那么在实践中为什么看不见相片上是模糊的?
(原因)分散圈直径的大小决定的,人眼的最小分辨角约为一分,只要分辨角不超过这个极限,人眼是不可能分辨出真正的相点和分散圈之间的区别。
135照相机可容许的分散圈直径为0.033mm。
120照相机可容许分散圈直径一般为0.060mm。
如果B’、C’刚好符合要求,其影象就清晰,分散圈越小,照片越清晰,质量也就越好。
当然这与人观察照片的距离和方法及底片的用途等因素有关。
观察相片人眼离相片远一点所观察的分散圈应小些。
4.2.2影响景深的因素
从摄影镜头特性分析,影响景深的因素有几个方面:
(1)光圈的大小
光圈越小,景深越长.否则相反。
景深的大小与光圈的大小成反比。
如下图
(2)焦距的长短
前面讲过镜头焦距的长短与影象放大率成正比,因此,在物距相同时,焦距越长,成像越大。
而景深就越小。
反之,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同时,光圈系数相同时,焦距越短,景深越长。
反之,焦距越长,景深越短。
景深的大小与焦距的长短成反比。
(3)物距的远近
在拍摄近景物时,镜头伸出的越多,相距和焦距的差值就大,分散圈直径的变化也就大,而拍摄远景物时,则与之相反。
因此,在镜头焦距和光圈不变的情况下,物距越近,景深越小,否则相反。
景物的大小与物距的远近成正比。
在实践中,掌握景深的三要素很重要,每当我们在创作作品时,都必须考虑景深问题。
在实践中可单顶运用,也可综合应用,以适应创作需要。
4.2.3、超焦距
以上讲景深,是指有限距离的清晰范围。
而超焦距是同无限远联系在一起的,即把景深后界推向无限远。
概念:
超焦距(超焦点距离)就是将镜头对准无限远处景深调焦时,无限远的景物将在焦点平面位置结成清晰的影象。
但是,无限远之内和镜头相隔一定距离的景物,如果在焦点平面上,所形成的像不超过可容许分散圈直径时也是清晰可见的。
在镜头相隔一定距离范围内景物结像不清楚的部分称超焦距。
超焦距随着光圈大小不同和镜头焦距长短的不同而变化。
光圈越大,超焦距越大;否则反之。
超焦距的大小与光圈的大小和镜头的焦距长短成正比。
镜头焦距越长,超焦距越大,否则相反。
为使摄影者检测清晰范围,相机上刻有景深表,是经过计算而设计的。
例如:
假如选定的光圈是5.6,那么景深是1.5—7.8m,前景深为1.5—3m,后景深为3—7.8m。
景深在理论上技术也能达到精确的数据,这里就不介绍了。
4.2.4景深的运用
(1)用大景深表现景物的深度
如拍摄河山,宏伟建筑场面,是前后的空间都清晰;把不必摄影物放在超焦距位置,即可得到大景深的三度空间立体形态的照片。
(2)用小景深突出主体
在刻画人物特写方面运用较多,如:
会议照,在讲台上,为突出讲话人这个主体,使讲话人影象清晰而后面的人物模糊或隐没,(即利用虚实对比或削弱杂乱背景使给人以空间感)。
运用时使景深缩小,必须开大光圈,或缩小物距,或调换长焦镜头来达到。
但三者都能运用起来,效果最为显著。
在调焦上应把主体安排在后景深界线上,使主体成为最为清晰点。
这些在实践中是很难做到的,必须有很丰富的经验;否则极易造成主体不清晰的严重后果。
(3)用景深代替调焦
区域调焦法:
用景深来控制清晰范围只要被摄体在景深的范围内即掀动快门就可以不发生模糊的影象。
这对于抢拍,抓拍,追随拍摄效果较好。
对于初者来说一般不宜多用。
因为它往往不如准确调焦。
对于经验丰富的人来说运用此法又较多。
因为他对景深范围和对被摄体距离的目测非常准确。
在大多数场合还是以调焦来拍摄为好。
4.4 调焦方法
4.4.1连动调焦法
1、截影式调焦法
在没有调焦时,从取景目镜中看到的景物,被截为上下两部分,而左右错开。
待拍摄时转动调焦环,看到上下两截影连接起来合为一体,即已调焦准确。
2、重影式调焦法
即从取景目镜中观察到的景物的两个影象为一浓一淡,一实一虚,互相交错叠和,需要拍摄时,转动调焦环,直至双影重合。
3、反射式调焦法
简单的讲,被摄体光线反射到磨砂玻璃上(承影屏),转动调焦环,看到主玻璃上的影象清晰,即调焦正确。
另外还有:
片窗直观式,目测试,自动式等。
第三节快门
由快门按钮控制,它与光圈互相配合,用来调节胶片的曝光量。
快门的作用:
1、控制入射镜头的光线在胶片上的曝光时间2、控制被摄动体的清晰度和模糊量。
一、快门的分类
1、机械式快门
根据快门装置在照相机上的部位和运动特点分:
(1)、中心快门(钢片组成的叶片)
位于镜头的光学系统中间,光学前面的—镜间快门。
位于镜头后面的—镜后快门。
(2)、焦点平面快门(帘幕快门)
位于胶片的前面,紧贴焦点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