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3989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测试题10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5(山东)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心灵花园梁晓声

   谁不希望拥有一座小小花园?

哪怕是一尺之地呢。

若有,当代人定会以木栅围起。

那木栅也定会以各人的条件和意愿,摆弄得尽可能美观。

都市寸土千金,拥有一个小小花园的希望,对寻常之辈不啻是一种奢望与梦想。

其实,谁都有一座小小花园,谁都是有苗圃之地的,这便是内心世界。

人的智力需要开发,人的内心世界也是需要开发的。

人和动物的区别,恐怕还在于人有内心世界。

心,不过是人的一个重要脏器,而内心世界则是一种特殊的景观,它是由外部世界不断作用于内心而渐渐形成的。

   我常“侍弄”心灵的苗圃。

职业的缘故,使我惯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灵深入研究。

结论是:

心灵,与人的身体健康同样重要。

   我的儿子梁爽,小学五年级。

这正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开始形成的年龄。

我也常教他学会如何“侍弄”那小小心灵的苗圃。

“侍弄”这个词,用在此处是很勉强的,不那么贴切,意思无非是,人的内心世界如果惰于拂拭,就会浮尘厚积、杂草丛生。

这联系到禅家的一桩“公案”: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系俗人,仅能以俗人的观念和方式教子。

故我对儿子首先的教诲是——人的内心世界,大概最容易招惹尘埃、沾染污垢。

心灵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好比居处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

倘若根本不“拂拭”,甚至反感别人中肯的批评,则是大不可取,犹如讳疾忌医。

   一次儿子放学,进屋就说:

“爸爸,今天同学的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

   我问为什么。

儿子回答:

“犯错误了呗!

把老师气坏了。

   那同学是他好朋友。

我依稀记得,似乎老师要在他们两者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

   我将他召至跟前,推心置腹地问:

“跟爸爸说实话,你是不是因此而高兴?

   他便诚实地回答:

“有点儿。

   我说:

“你学过一个词,叫‘幸灾乐祸’,你能正确解释这个词吗?

红领巾被老师收去了,还算不得什么灾。

但是,你心里已有了这种‘幸灾乐祸’的根苗,那么,你哪一天听说他生病了,住院了,甚至生命有危险了,说不定你内心里也会暗暗地高兴。

   儿子的目光告诉我,他不相信自己会那样。

我又说:

“如果你们老师并不打算在你们两个之间选拔一名班干部,你倒未必幸灾乐祸。

如果你心里清楚,老师最终选拔的肯定是你,你也未必幸灾乐祸。

你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和你被选拔的可能性是相等的,甚至他被选拔的可能性更大些。

   于是,你才幸灾乐祸,这完全是由嫉妒产生的。

你看,嫉妒心理多丑恶呀,它竟使人对朋友也心存不良。

接着,我给他讲了两件事。

有一对女孩儿,她们原本是好朋友,又都是从小学芭蕾的。

一次,老师要从她们两人中间选一个主角。

其中一个认为肯定是自己,应该是自己;可老师偏偏选了另一个。

于是,她就在演出的头一天晚上,将她好朋友的舞裙,剪成了一片片。

还有两个女孩儿,是一对小杂技演员。

一个是“尖子”,也就是被托举起来的。

另一个是“底座儿”,也就是将对方托举起来的。

她们的演出几乎场场获得热烈的掌声。

可不知为什么,那个“底座儿”内心里怀上了嫉妒,总是莫名其妙地觉得,掌声是为“尖子”一个人鼓的。

她觉得不公平。

日复一日,那种暗暗的嫉妒,就变成了愤恨。

终于有一天,她故意失手,制造了一场不幸,使“尖子”在演出时当场摔成重伤……

    我对儿子讲,因嫉妒而伤害到别人,如果发生在成年人身上,那就可能是犯罪行为了……

    儿子问:

“大人也嫉妒吗?

    我说大人一旦嫉妒起来尤其厉害。

凡那样的人,皆因从小就让嫉妒这颗种子,在心灵里深深扎了根。

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花园,不是苗圃,而是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儿子问:

“爸爸你也嫉妒过吗?

    我说当然也嫉妒过,直到现在还时常嫉妒比自己幸运、比自己优越、比自己强大的人。

从伟大的人到普通的人,都有嫉妒之心,没产生过嫉妒心的人是根本没有的。

    儿子问:

“那怎么办呢?

    我说,第一,要明白嫉妒是丑恶的,是邪恶的,对他人和社会具有危害性和危险性。

第二,不可能一切所谓好事、好的机会,都会理所当然地降临在自己头上。

当幸运降临在别人头上时,你应对自己说,我的机会和幸运可能在下一次……

    邻居们都很喜欢我的儿子,认为他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同学们跟他也都很友好,觉得和他在一起高兴,愉快。

我因此而欣慰。

我知道,一个心灵的小花园,“侍弄”得开始美好起来了……(选自2010年1月《散文选刊》,有删改)

 

19.具体分析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20.联系全文具体谈一下你对“心灵的清洁卫生只能是相对的”这句话的理解。

(4分) 

21.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应该怎样“‘侍弄’心灵的苗圃”。

(4分) 

22.作者教育儿子“侍弄”心灵苗圃的故事给你哪些启发?

请简要分析作答。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文学的安静

周国平

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该奖的一位得主爱尔兰女诗人希尼写信给她,同情地叹道:

“可怜的、可怜的维斯瓦娃。

”而维斯瓦娃也真的觉得自己可怜,因为她从此不得安宁了,必须应付大量来信、采访和演讲。

她甚至希望有个替身代她抛头露面,使她可以回到隐姓埋名的正常生活中去。

维斯瓦娃的烦恼属于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

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来说,成为新闻人物是一种灾难。

文学需要安静,新闻则追求热闹,两者在本性上是互相敌对的。

福克纳称文学是“世界上最孤寂的职业”,写作如同一个遇难者在大海上挣扎,永远是孤军奋战,谁也无法帮助一个人写他要写的东西。

这是一个真正有自己的东西要写的人的心境,这时候他渴望避开一切人,全神贯注于他的写作。

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

最好的作家懂得孕育的神圣,在作品写出之前,忌讳向人谈论酝酿中的作品。

凡是可以写进作品的东西,他们不愿把它们变成言谈而白白流失。

海明威在诺贝尔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仅一千字,其结尾是:

“作为一个作家,我已经讲得太多了。

作家应当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而不是讲出来。

”福克纳拒绝与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因为:

“毫无必要。

我写出来的东西要自己中意才行,既然自己中意了,就无须再讨论,自己不中意,讨论也无济于事。

”相反,那些喜欢滔滔不绝地谈论文学、谈论自己的写作打算的人,多半是文学上的低能儿和失败者。

好的作家是作品至上主义者,就像福楼拜所说,他们是一些想要消失在自己作品后面的人。

他们最不愿看到的情景就是自己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作品却遭到遗忘。

因此,他们大多都反感别人给自己写传。

福克纳告诉他的传记作者:

“作为一个不愿抛头露面的人,我的雄心是要退出历史舞台,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死后除了发表的作品外,不留下一点废物。

”昆德拉认为,卡夫卡在临死前之所以要求毁掉信件,是耻于死后成为客体。

可惜的是,卡夫卡的研究者们纷纷把注意力放在他的生平细节上,而不是他的小说艺术上。

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

十九世纪法国批评家圣伯夫认为作家生平是作品形成的内在依据,因此不可将作品同人分开,必须收集有关作家的一切可能的资料,包括家族史、早期教育、书信、知情人的回忆等等。

普鲁斯特则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这种观点作了精彩的反驳。

他指出,作品是作家的“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不仅有别于作家表现在社会上的外在自我,而且唯有排除了那个外在自我,才能显身并进入写作状态。

不管后来的文艺理论家们如何分析这两种观点的得失,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几乎所有第一流的作家都本能地站在普鲁斯特一边。

然而,在今天,作家中还有几人仍能保持着这种迂腐的严肃?

将近两个世纪前,歌德已经抱怨新闻对文学的侵犯:

“报纸把每个人正在做的或者正在思考的都公诸于众,甚至连他的打算也置于众目睽睽之下。

”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

我们时代的鲜明特点是文学向新闻的蜕变,传媒的宣传和炒作几乎成了文学成就的唯一标志,作家们不但不以为耻,反而争相与传媒调情。

新闻记者成了指导人们阅读的权威,一个作家如果未在传媒上亮相,他的作品就肯定默默无闻。

文学批评家也只是在做着新闻记者的工作,如同昆德拉所说,在他们手中,批评不再以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及其价值所在为己任,而是变成了“简单而匆忙的关于文学时事的信息”。

其中更有哗众取宠之辈,专以危言耸听、制造文坛新闻事件为能事。

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文学的安静已是过时的陋习,或者——但愿我不是过于乐观——只成了少数不怕过时的作家的特权。

(有删节)

19.文章开头为什么从波兰女诗人维斯瓦娃写起?

(4分)

20.从全文看,“一切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对待文学的态度是怎样的?

请概括作答。

(4分)

21.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4分)

(1)请解释文中“他遇难的海域仅仅属于他自己,他必须自己救自己,任何外界的喧哗只会导致他的沉没”这句话的含意。

(2分)

(2)作者为什么说“歌德倘若知道今天的情况,他该知足才是”?

(2分)

22.本文指出,在研究作家的作品时,历来有作家生平本位和作品本位之争。

你对这个存有争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呢?

请结合文中的观点,另举例子加以阐述。

(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早上,躺在床上两眼直勾勾地瞅着那雪白的墙,忽然间觉得这位朝夕相处的朋友身上竟也有许多传奇与内涵。

(2)世上本没有墙,由于人类不安全感的增长,才有了墙。

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否则有巢氏也就不会那样受人敬重。

在墙没有出现之前,人类只能住那并不十分安全的山洞,要么就干脆露宿野外,连睡觉都睡不安稳,这样的生活是何等艰难,文明的发展势必也会受到极大的阻碍。

但是,有了墙,尤其是墙立体起来构成房屋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

人类可以放心休息,风、霜、雨、雪、虫豸、野兽……一概不管。

有了好的休息,也就有了更充足的精力,文明的进程也便得到了极大地推动。

因为只有人的生命得到保证,他才有工夫做别的什么事情。

在半坡,在河姆渡,都有了墙,而因为有了墙,分分割割,一个简单的社会便形成了。

(3)墙的初衷是简单的,就是保护,给人一种安全和温馨。

实用是第一位的,不需太在乎形象。

但是,许多东西都不是这么简单,人刚得到墙的庇护,就开始忙着为它打扮。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不多久,这种装扮就不是给墙了,而是变相地装扮墙的主人。

装饰并不是为了墙,人类从一开始就很自我,只可惜大多数个体没有成为中心的资本,于是就只能装饰给别人看。

正如时人的化妆打扮,是给自己看的吗?

好像大多不是。

但大家很热衷。

在很多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做什么是为了什么或为了谁,然而却又总表现得理所当然。

(4)于是,墙有了颜色,有了图案,有了种种形状,有了……似乎还不错,是一个很好的美术分支。

只可惜,在历史的车轮下,再好的墙也终究要被碾碎,像阿房宫,像圆明园,像……只是个时间问题而已。

人类很奇怪,总是辛辛苦苦地追寻,得到后又不知珍惜。

常常呕心沥血创造了美,却又简简单单地把它亲手打碎。

(5)或许会有不朽,颐和园、紫禁城不是还好好的吗?

但是谁也说不清它们到底是否真能不朽。

明天无法预知,而且当它们朽了的时候,我们自己恐怕也已经先朽了。

而连我们自己都朽了,它们朽不朽还有什么意义呢?

(6)人间处处都是费解的难题。

(7)将特长发挥到极致是件美事,但个性的过分膨胀又往往适得其反。

许多人许多事都是毁在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上,墙同样有这样的悲剧。

墙的最大作用是保护,但当它的保护作用被无限强化后,便成了一种隔离与时淡时浓的恐怖。

中世纪的古堡,封建岁月的城墙,几乎个个坚不可摧,但也正因为这坚固的保护,使许多事物不能及时地被时代更新。

于是,一场,又一场,流血冲突,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直到火炮诞生,它才在毁灭中得到了梦寐以求的解脱。

(8)这是个悲剧。

人之间的纷争总是牵连无辜,而且在通常情况下,无辜的结局总比罪魁更惨。

(9)墙,建了毁,毁了建,似乎总有些进步,但人类在更多情况下总在机械地重复,做了许多无用功。

许多新的创造只起一时之用,不多久就成了祸害,而且常常祸害得让人莫名其妙搞不懂。

墙本来是保护人类免受伤害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墙却几乎成了人与人之间戳不破的隔膜,跨不过的鸿沟。

一面面墙把世界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一个个灵魂孤立起来,把一切精神联系都割裂了,而这无疑是一种更大的伤害!

于是,种种社会病、心理病都出现了,因为我们的种族内部失去了沟通。

(10)人常常自己为自己制造枷锁。

(11)物质是实在的,精神却不然。

因此,许多精神范畴的东西常常要到物质中寻找载体。

于是,有了象征,墙也是。

我说不清这是好是坏。

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

(12)走在大街上,花花绿绿处处墙,可我总觉得冷冰冰的。

内心里,我总是怀念昔日的土坯墙,很粗糙,但很实在,很有人情味,是可以亲眼看着它在人的手中一点点地成长起来的。

墙上或许有剪纸,而不是什么乌七八糟的明星。

这才是我的墙,是一面真实的、生活中的墙。

(选自《散文百家》)

19.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墙的出现肯定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2分)

 

(2)有了象征的墙平添了许多色彩,而不带象征的墙更少了无数的忧患。

(2分)

 

20.文章是围绕“墙”展开的,请简要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

(4分)

 

21.文章说“城墙浸透了人类的悲哀和自己的悲哀”,结合全文看,“人类的悲哀”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分)

 

22.有人说“墙的发展演变历史也正是一部人类史”,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请结合原文陈述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一、19.第二段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1)点题(1分),心灵的花园指的就是人的内心世界(1分)。

(2)点明文章主旨(1分)。

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中特殊景观,是由外部世界不断作用于内心而逐渐形成的,需要进行开发和经常“侍弄”(1分)。

(3)引出下文(1分)。

这一段引出下文对人的心灵研究的内容(1分)。

(共4分。

以上六个得分点,能写出四个即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答题建模:

一是点出所起的作用。

二是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这句话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无论是未成年的孩子还是成年人,无论是伟大的人还是普通人都会产生像嫉妒一样的不良心理。

(2分,意思对即可)

(2)被像嫉妒一样的不良心理污染的内心世界,就如浮尘厚积、杂草丛生的花园,甚至会变成荆棘密布的乱石岗。

(2分)(3)应该经常地侍弄自己的心灵苗圃,接受别人的批评,“拂拭”自己的内心世界,使它尽量保持清洁。

(2分)(共4分。

后两个得分点答出一个即可)

(重要语句答题建模:

一是理解题干信息。

如抓住“心灵的清洁卫生”“相对”等。

二是紧紧抓住句子前后的重要信息,筛选勾连。

三是结合全文的中心来阐发。

21.

(1)从认识上,要明白丑恶心理对人的危害性。

(2)从行动上,要与别人友好相处,以美好的心态待人待事,心胸宽大,涵养品德,包容他人。

(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答题建模:

一是对题干信息的理解和阐释。

如对“侍弄”进行解释。

二是结合全文的中心来分条阐发。

22.启发如下:

(1)平等的教育方式,通过平等对话交流;

(2)把不良的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3)要认识不良心理现象背后的极端危害性;(4)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日三省吾身”。

(共6分。

意思对即可。

能答出三条即可)

(答题建模:

一是对文本相关内容分层次归纳。

二是结合文章主题进行阐发,然后分条作答。

二、19.①举出实例,具体写出作家成名后失去安静的烦恼;②引出话题,为后文谈论真正热爱文学的成名作家的追求作铺垫。

(答出一点给2分,共4分;语意相近即可)

20.①坚持全神贯注地写作,拒绝热闹;②认为作品的孕育是神圣的,不愿夸夸其谈;③主张作品至上,不希望成为公众关注的人物。

(4分,答出①②点或②③点即可得全分;语意相近即可)

21.

(1)写作是作家自己的事,任何人都不能替代作家进行创作(1分),喧嚣和热闹只会毁掉真正的文学家(1分)。

(语意相近即可)

(2)因为当代社会中新闻对文学的侵犯远比歌德所处的时代严重(1分),作者借此批判文学已失去安静的浮躁现实。

(1分)。

(语意相近即可。

22.观点明确且能结合原文加以阐释,给2分;能举例分析且阐述合理。

给4分。

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示例1:

我认为研究作品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

因为了解生平有助于深入认识作家的性格及观点。

(2分)比如鲁迅先生,立志学医,弃医从文的人生重大选择,都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鲁迅先生由救民之体魄到救民之精神的人生蜕变,从而更能读懂他文字中的郁愤和对国家、民族的痛彻肺腑的爱。

(4分)

参考示例2:

我认为研究作品不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因为作家只有在写作状态时,才会倾吐出真实的自我而真正成为作家,读作品便可以品作者。

(2分)比如安徒生的童话,美好真诚,充满对世界的热爱,读他的文字,

三、19.

(1)墙的出现给人类提供了安全感,推动了文明的进程,促进了社会的形成。

(2分)

(2)虽然承载了许多精神范畴的东西的墙显呈现出许多意义,但是真实的、生活中的墙却更实在,更有人情味。

(2分)

20.

(1)文章首先介绍了墙的出现的积极意义,带给人们安全感;

(2)然后写墙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本质意义被不断异化。

(①在很自我中心的人类手中,墙庇护的作用被弱化,化成了人类装扮自我的工具。

②墙再好,终究难逃被历史车轮碾碎的悲剧。

③墙的保护作用被无限强化,阻碍了新生事物的产生。

④墙本来是一种新的创造,但结果却孤立了人类的灵魂,割裂了人类种族内部的沟通。

(3)最后写作者呼唤真实的、生活中的墙的出现。

(4分)

21.为了彰显个性,人类进行着不明所以的“自我装扮”(1分);人类亲手创造的美在时间面前终究不能不朽;(1分)为了寻求安全和保护所做的种种努力却时常成为时代发展的绊脚石;(1分)人类亲手创造了“墙”将自己孤立起来,造成精神伤害。

(1分)。

22.示例:

我赞同这种说法。

墙的发展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进行的,在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墙扮演着截然不同的角色。

墙的出现符合远古人类的安全需要;随着文明的进步,墙又承载着人类对于美及个性的追求;随着人类欲望的进一步膨胀,墙最终成为了人类等级划分的工具,割裂了人们精神上的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