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38915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docx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李贽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强调人正当的私欲;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崇实致用;王夫子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了解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进步思想形成的原因,并对三大进步思想进行简要评价;

2、过程与方法:

(1)在对明清之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2)根据教科书与相关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激发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优秀品质;

(2)通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教材分析:

明清两朝,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后期。

那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且在封建专制层层重压下,不断缓慢地发展。

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如同世界各国的规律一样,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

于是,在明清时期思想界里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便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中新的潮流。

他们批判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主张。

难点:

探究进步思想主张形成的原因与进步思想的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次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

当时在明清思想界里涌现出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乃至带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家,他们批判的继承了传统的儒学体系,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明清儒学活跃的背景──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转型时期

(1)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2)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3)阶级:

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4)思想:

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离经叛道的李贽:

1、生活经历和性格特征:

李贽(1527—1602),中国明代后期思想家。

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

李贽12岁开始作文,反对孔子把种田人看成“小人”。

26岁中举人。

30岁至45岁为官。

他为官期间,目睹朝廷及官员们腐败无能,常与上司发生争执。

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天他再次剃头以示和鄙俗断绝。

这对传统思想造成了强烈的冲击,被当地的保守势力视为“异端”、“邪说”,群起围攻,要把他驱逐出境。

李贽曾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万历三十年(1602年),礼部给事中张问达秉承首辅沈一贯的旨意上奏神宗,攻讦李贽。

最终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在通州逮捕李贽,并焚毁他的著作。

总之,李贽中年后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

晚年毅然辞官,专事著述和讲学。

终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迫害致死,著作被列为禁书。

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2、代表作:

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

《焚书》:

哲学、文学性著作。

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

李贽也深知其见解为世所不容,故将著作名之为《焚书》,以后也果然于明清二代多次遭焚烧,但却是屡焚屡刻,在民间广为流传。

李贽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成为后世之楷模,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他当作反孔的先驱。

《藏书》:

经传体历史及史论著作,六十八卷。

《藏书》分为《世纪》和《列传》两部分,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系历史人物评传。

千百年来,孔子学说一直是封建道德理论的基石,李贽要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必然在统治阶层引起极大震动,故李贽说:

“藏书者何,言此书但可自怡,不可示人,故名曰藏书也。

3、思想主张:

(1)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虚伪。

李贽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

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

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发展而改变,不应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

他还认为,被封建统治者奉为“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的六经不过是史官过分的“赞美之语”和孔孟之徒“记忆师说”的残缺笔记而已,根本不是什么至尊理论。

同时他尖锐地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假面具,

(2)抨击封建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追求平等、个性。

他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并公然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

他赞扬改革,肯定农民起义。

(3)批判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挑战“天理”学说。

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动去谈仁义道德,主张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4、评价:

反封建思想先驱反映时代要求民主色彩

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生平介绍: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学者尊为南雷先生,浙江宁波余姚明伟乡黄竹浦(今黄埠镇)人。

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

黄宗羲学问极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黄宗羲亦有“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之誉。

清军入关后,黄宗羲召集里中子弟数百人组成“世忠营”参加反清战斗,达数年之久。

失败后返乡闭门著述,清庭屡次诏征,皆辞免。

黄宗羲多才博学,于经史百家及天文、算术、乐律以及释、道无不研究。

尤其在史学上成就很大。

而在哲学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从“民本”的立场来抨击君主专制制度者,真堪称是中国思想启蒙第一人。

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访录》一书中。

2、思想主张:

(1)批判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提倡“法治”,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评价:

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番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生平简介: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

江苏昆山人。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他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

另外,他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2、思想主张:

(1)经世致用(思想主要特色)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

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

他重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关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学术上,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3、代表作:

《天下郡国利病书》。

4、影响: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子的唯物思想:

1、生平介绍:

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衡阳市人;字而农,号姜斋;中年称“一瓠道人”、“更名壶”;晚年仍用旧名。

因隐居衡阳县曲兰乡(今船山乡)石船山,故自号船山老人、船山病叟,后人称船山先生。

他所生活的时代,在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而以民族矛盾为主的社会背景上,又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百家争鸣”的高潮。

他一生坚持爱国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战斗精神,以开“六经”生面而振兴民族为己任。

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位富有创见的大师,其学术成就精深博大。

他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阐发其精华,不仅在自然观、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论等方面都有所发展,在心理学思想方面也是“推故而别致其新”,达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阶段。

2、思想主张: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并有规律可循。

(2)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却是相对的。

王夫之发展了古代朴素的唯物思想。

他认为: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又说:

“气者,理之依也”,这里的“理”是指精神,即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的,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

王夫之还研究了认识论反映论的一系列问题。

他认为客观事物是可以认识的,而认识则来源于实践。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一个总结,并且把它推向新的高峰,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3、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对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活跃的评价

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具有比较鲜明时代特色

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

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小结】总结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

【作业布置】总结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及演变规律:

(1)①春秋末年:

孔子学说奠定基础——儒学创立②战国时期:

孟子荀子总结改造——蔚然大宗③秦朝时期:

秦始皇焚书坑儒——沉重打击④西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正统思想地位⑤魏晋时期:

挑战吸收佛道精华——新发展⑥隋唐时期:

三教合归儒——更辉煌⑦宋明时期:

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新阶段⑧明清之际:

经世致用、君主批判——发生变化

(2)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③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合作探究】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三人生活经历和思想主张的相同点

一是他们都属于反传统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而闻名。

二是三位思想家都曾亲自参加过抗清斗争,而且誓不降清,不在清朝做官。

三是由于他们思想进步,有开明的资本主义经济主张,在思想总体上属于唯物主义思想家。

四是他们都致力于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2、为什么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使早期民主思想未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系统性较强,比较好学习,但是不太好理解。

教学任务基本完成,教学目标也基本上实现。

经过教学实践,我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