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概论.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634726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概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心理学概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心理学概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心理学概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心理学概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概论.docx

《心理学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概论.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概论.docx

心理学概论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

1.心理现象(心理活动)分为:

(一)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都伴随着注意这种心理动态):

1)认识过程——感觉、直觉、思维、想象、记忆2)情感过程——情绪、情感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

(二)个性心理(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

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动态)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静态)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学科性质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二、心理学的研究分为理论心理学(体系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1.理论心理学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1)在普通心理学中,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

程(基础)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心理特征两部分。

2)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3)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4)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又称生物心理学、心

理生物学或行为神经科学。

5)比较心理学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6)实验心理学是杂实验室控制的条件下,借用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人及动物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心理学分支。

2.应用心理学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

法律心理学等。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

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咨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咨询的过程、原则、技巧和方法的心理学分支。

3)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消费心理学是研究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学科,是商业心理

学的主要分支领域之一。

5)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

又称人

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

6)法律心理学又称法制心理学。

是研究与法律有关的各种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个应用社

会心理学领域。

三、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自然科学的性质(逻辑性、客观性、可重复性和可测量性2.社会科学的性质3.超科学的人文性质4.综合交叉的性质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伦理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二、具体研究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个案研究法4.调查法5.内省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流派

一、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最古老的一本心理学专著。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生命现象和心理活动就是原子灵魂活动的体现。

他是最早提出是否存在自由意志这个问题的人之一。

柏拉图是神学唯心主义者,他提出有两种世界:

“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

欧洲文艺复兴后,法国的笛卡尔、英国的洛克为心理学在欧洲的诞生起到了奠基作用。

洛克认为记忆来自于观念联想。

英国的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主张“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

费希纳出版了《心理物理学纲要》。

德国的冯特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他因此被誉为近代心理第一人或心理学之父。

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被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冯特的心理学体系被称为内容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流派

1.精神动力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奥地利的弗洛伊德创立的,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一大势力”。

2.行为主义学派,是由美国的华生创立的,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二大势力”。

3.人本主义学派,是由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大势力”。

人本主义的核心理论是自我实现理论,包括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4.认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的第二次革命,行为主义被称为心理学发展史的第一次革命。

当代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社会文化观点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运动

超个人心理学

三、学习、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为辩证唯物主义这些提供依据,破除封建迷信,认清邪教的本质,从而抵制和克服各种不良思想的毒害。

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提供必要的心理学依据。

第二章普通心理学

2.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构成人脑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组成:

3.神经系统分为:

中枢神经系统(脊髓、脑)外周神经系统

第一章感知觉

1.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1)绝对感受性:

只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2)差别感受性:

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两的能力

2.感觉阈限:

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绝对感觉阈限:

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2)差别感觉阈限:

指刚刚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3.视觉的适应分为:

1)暗适应:

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过程

2)明适应:

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出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过程

1.睡眠的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

持续10分钟。

(2)第二阶段:

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

持续20分钟。

(3)第三阶段:

脑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

持续40分钟。

(4)第四阶段:

称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5)快速眼动睡眠(REM):

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

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4.知觉是整体属性,感觉是单一属性

5.知觉分为: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6.心理学中的“视觉悬崖”实验说明婴儿具有:

深度知觉(属于空间知觉)

6.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错觉不同于幻觉,幻觉是凭空产生的,错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下产生的,是正常的,

不全是消极的

7.知觉的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理解性(外行人看现象,内行人看本质)

3)知觉的选择性(嘈杂环境中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4)知觉的恒常性

8.观察(又叫思维的知觉):

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知觉的高级形式)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2.记忆的种类:

(一)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分:

1)陈述性记忆:

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生活常识

2)程序性记忆:

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如运动技能

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如看到浮云想象出动物形象

(二)有意想象:

1)再造想象2)创造想象3)幻想(有积极也有消极)10.想象力的培养: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想象储备3)创设想象情景,引发想象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11.创造性思维四阶段论(英国-华莱士):

1)准备阶段2)酝酿阶段3)豁朗阶段4)验证阶段(实施阶段)12.思维的品质:

1)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的批判性3)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13.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

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

14.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把想象力的培养方法修改下就可以,增加一个开设培养创造性课程

注意就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

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基本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3.注意的种类:

1)无意注意:

如学生正在上课,忽然有人推门进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是有预定目的,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如熟练地汽车,熟练地打毛衣

4.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2)注意的稳定性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起伏:

人的注意不能长时间地保持固定的状态,而是在间歇地加强或减弱,注意的这种周期就

2.动机:

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动力。

3.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由需要推动的。

2.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

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4.动机产生的条件:

1)内在条件是需要2)外在条件是诱因5.动机功能:

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

1.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2)稳定性3)整合性4)功能性5)社会性

2.人格的结构:

性格(核心)、气质、自我调控

3.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分析,提出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

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5.气质类型(希波克拉底):

1)胆汁质:

不可遏制行,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外向性明显,精力充沛2)多血质:

活泼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外向3)粘液质:

安静型,感受性低,耐受性高,内向性明显4)抑郁质:

抑制型,感受性高,耐受性低,严重内向

1.学习的含义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景下由于反复的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

条件反射形成的基础是条件刺激与

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多次重合或相继出现

第六章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接受社会影响,掌握社会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成为符合该社会要求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可能性:

1、个体的社会化有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

2、人有超越本能的学习能力。

3、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4、人有掌握语言的潜在能力。

社会化的特点:

1、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程。

2、个体的社会化具有能动性。

3、社会化是个终生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

从横向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化分为政治社会化、民族社会化、法律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等。

从纵向的角度可以把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家庭2、学校3、伙伴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媒

社会化的意义。

从个人角度分析,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从社会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和人类社会延续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知觉和认知。

自我意识包括主我和客我两个对立部分,前者是指主观的我,即对自己活动的觉察者;后者是指客观的我,即被觉察到的自己的身心活动。

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包括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部分。

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和心理的自我三个阶段。

社会化的基本特征第一,社会强制性;第二,主观能动性;第三,终生持续性社会角色

二、身份

(一)身份的定义——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

(社会地位、社会角色、自我概念)社会地位决定地位身份,稳定,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决定处境身份,易变。

(二)身份的特点:

1、客观性2、主观性3、多重性4、稳定性5、契约性

自尊需要包括:

1、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2、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

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是指在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臵相关联的符合社

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也可以理解为个体在社会群体中被赋予的身份及该身份应发挥的功能

角色扮演包括角色期望(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

常见的角色失调主要有:

(1)角色冲突2)角色不清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

(一)定义(指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三种心理成份:

自我认知、自我情感和自我意向。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分类)1、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2、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3、私我意识与公我意识4、现在的自我与可能的自我;5、主我与客我(宾我)

社会学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物理论:

本能遗传(2社会学习理论包括三种机制

联结强化模仿(3)诱因理论包括理性决策论交换理论满足需求论(4)两个基本原则分类聚焦两个认知理论归因理论认知失调理论(5)角色理论

第二节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人的认知或知觉,又称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包括认知者、被认知者和认知情境三个影响要素。

认知者的影响因素有:

1、认知者的过去经验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2、认知者人格特点和价值观念会影响其认知结果。

3、认知者的情绪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结果。

4、认知者的需要、兴趣的不同,其认知的结果也会不同。

社会认知的范围:

1、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2、对他人人格的认知3、对人际关系的认知

印象与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的效应一)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是指人们首先获得的信息对印象的形成起主要作用,而不太重视后来信息的作用2)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的认知有着强烈的影响,多出现于间断性的信息呈现中三)晕轮效应(四)刻板效应

一、社会动机概述社会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它能引起并推动个体的活动。

2、调解功能,它能使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坚持某项活动。

3、指向功能,它能引导个体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前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主要内容:

(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需要是有层次的。

(3)个体的行为是由优势需要决定的(4)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就会向高层次需要发展。

(5)低层次需要是缺失需要,高层次需要是生长需要,它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

评价:

贡献:

指出了人的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这一趋势基本上符合需要的发展规律。

局限性:

(1)过分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相对忽视了社会文化条件的影响。

(2)过分强调了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产生,带有机械论的色彩。

(3)过分强调需要之间的纵向联系,相对忽视了多种需要横向并存的情况。

主要的社会动机1亲和动机2成就动机因素目标吸引力的大小承担风险的大小成就的主观概率的高低展现自我机会的多小3权利因素4社会赞许动机

社会动机受挫

动机受挫后的反应方式退化补偿、升华压抑合理化

社会态度的特征:

对象性;稳定性;内在性;结构性

社会态度的结构;第一,认知成分。

第二,情感成分。

第三,行为成分

态度三种成分的关系

第一,认知、情感与行为之间相互依赖、协调一致。

第二,情感成分往往是态度的关键。

第三,态度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与实际行为发生联系。

态度形成三阶段理论第一阶段:

服从。

第二阶段:

同化(认同第三阶段:

内化

态度形成四种方式;1社会经验的积累和整合2经验的分化3剧烈的体验4对已有社会态度的模仿和语言的学习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传递者沟通信息接受者情境

社会归因

主要理论;海德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凯利的归因理论

归因的偏差基本归因错误行动者和观察者的偏差防御性归因偏差

第3节人际交往

影响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1.认知:

前提,交往都从感知、识别、理解开始;2.动机:

需要、愿望或诱因引发、指向和强化着交往;3.情感:

调节因素,情感体验是维系人际交往的纽带;4.行为:

交往一切通过言行举止、表情姿势表现出来;

三、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人际关系发展过程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人际关系——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特点:

1、个体性2、直接性3、情感性(接近吸引、排斥疏离)

四人际关系的破裂与预防

1.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

分歧。

收敛。

冷漠。

逃避。

终止

人际关系破裂的防止

1.懂得人的经历、情感、利益背景各异,出现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2.预见冲突是正确了解冲突,并建设性地处理冲突,避免在冲突中付出不必要的更大代价的最有效途径。

3.用移情的方式去体验别人为什么出现那样言行,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别人,避免判断的错误,也可以防止发生不恰当的体验和行为。

五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相互性原则交换性原则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平等原则

相容原则信用原则

六人际沟通要素输出者接受者信息沟通渠道

一、人际吸引——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按吸引程度,分为亲合(低层次)、喜欢(中等程度)、爱情(最强烈)。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和邻近2、相似性互补3对等性与互惠性4、外貌5、才能6、人格品质(是影响吸引力的最稳定因素,也是个体吸引力最重要的因素)

亲密关系因素依附自我表露公平

主要形式友谊爱情

破裂的结果被动等待表达退出

1、群体(Group):

亦称团体——以一定的目的和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相互认同并相互作用、具有情感联系的人群。

2、、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共同目的归属需要共同兴趣压力情境工具作用

3、群体现象社会促进和抑制群体极化群体领导群体思维

4、社会影响从众顺从服从暗示模仿

第八章管​理​心​理​学​

人性的假设

(一)经济人

“经济人”意思为理性经济人,也称“实利人”,即把人当作“经济动物”来看待,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1957年,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归纳了X理论,基本观点是:

(1)多数人生来懒惰,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什么雄心,不愿负责任,宁可受别人指导。

(3)人的本性是以自我为中心,对组织目标不关心。

(4)人缺乏自制能力,容易受他人影响。

(5)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管理策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等社会心理因素。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

工人的主要任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后勤部拼命干活。

3、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

“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二)社会人

1、社会人的特点是:

(1)认为人的动机不只是追求金钱,而是人的全部社会需求;

(2)人们从工作上的社会关系去寻求乐趣和意义;

(3)工人对同事之间的社会影响力,要比对组织所给予的经济报酬更加重视;(4)工人的工作效率随着上级能满足他们社会需求的程度而改变。

2、“社会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1、管理者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重点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

2、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3、管理者职能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

4、“参与管理”,即让职工和下级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1)从“经济人”到“社会人”从以工作任务中心的管理到以职工为中心的管理是管理思想与管理方法上的进步。

2)假设中的人际关系,并未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剥削关系,也没涉及到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因此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与冲突。

3)“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激发动机、调动职工积极性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这对企业制定奖励制度有一定参考意义。

但它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对正式组织有放松研究的趋向。

这是一种依赖性的人性假设,对人的积极主动性及其动机研究还缺乏深度。

(三)“复杂人”(超Y理论)

“复杂人”的含义:

其一,个人的需要和潜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各不相同。

其二,群体中,人与人存在差异。

其基本观点概述如下:

1、人不但复杂,而且变动很大;2、人的需求与他所处的组织环境有关系,在不同的组织环境中与时间、地点会有不同的需求;3、人是否愿意为组织目标做出贡献,决定于他自身需求状况以及他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4、人可以以自己的需求、能力而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出不同的反映,没有一套适合于任何人、任何时代的万能管理方法。

“复杂人”假设相对应的管理策略

(1)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去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

(2)在管理上,应当充分考虑到个体与组织、正式组织与非正式团体、物质条件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等各项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样才能较妥善地处理管理上的各种问题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用经验自我指代人们对于他们自己的各种各样的看法,并将经验自我的不同部分分成三类:

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四以人为本的管理主要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第二节管理艺术与领导心理

1管理者的权利客观性权利影响性权利职位性权利个人性权利

2实现领导有效性的具体途径1用共同目标获取人员忠诚的写作意愿

2文化与制度管理3赋予成员适度的自由裁量权

4采取合乎职业道德,诚实地影响他人的策略

五,授权的艺术构成意义胜任力自主影响

因素主观不愿授权不敢授权不会授权

客观被授权者的特征

如何有效的授权;明确责任确定目标监督检查不得重复授权责任和权力同时赋予

防止失控

第三节激励理论

、激励的概念

激励是指能够激发行为、引导行为的方向,并且使行为持续发生的动力。

即调动积极性的过程。

激励的理论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研究侧重点:

激励的原因及激励因素的具体内容代表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E·R·G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

激励因素:

成就承认工作本身责任晋升成长

保健因素:

监督公司政策与监督者的关系工作条件工资同事关系个人生活地位保障与下属的关系等。

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研究侧重点:

改造行为和修正行为代表理论:

“挫折论”、“操作型条件论”、“归因论”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研究侧重点:

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及激励过程。

代表理论:

“期望效价论”、“公平论”与波特尔和劳勒的激励过程和综合激励模式。

(四)综合激励模式理论

公平理论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

(1)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

(2)激励时应力求公平,使等式在客观上成立,尽管有主观判断的误差,也不致造成严重的不公平感。

(3)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一是要认识到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二是不要盲目攀比,三是不要按酬付劳,按酬付劳是在公平问题上造成恶性循环的主要杀手。

内外激励理论目标激励理论

员工激励的具体形式和措施1经济激励2安全激励3自我激励包括

建立员工意见反馈体系建立员工自我管理体系提供进修机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

4创造激励5参与激励

第四节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

如何搞好人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