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621783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docx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1

  【说课稿】

  在解构——建构过程中认识百数表

  《百数表》这个教学内容安排在一年级学生刚刚认识百以内数的组成,会读、会写百以内数的基础上,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内的数全部展示在学生面前。

学生在刚刚认识数时所认识的数是“独立的”,而对数之间关联的意识直接影响到孩子们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师适时的帮助学生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百数表正是这样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数表中的规律,引导孩子感受数之间的关系。

  由于数较多,《百数表》里面呈现的很多规律不利于学生发现,因此在认识百数表时必须经历一个给百数表解构的过程。

同时,100个数有规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经成为数的系统,初步显现了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们对其中的数朋友进行归纳、整理,构建数之间的关系,以使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整体的认识,这就要引领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

也正是在不断地解构与建构的过程中,学生对数的认识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一)解构百数表,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由于百数表有顺序的把数展示出来,数在排列的过程中就呈现出很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的呈现又是很多规律交叉进行,不利于学生观察与发现,因此在教学中以按顺序出现数队伍的方式解构百数表:

横行、竖行、斜行,引导孩子们通过比较每一队中的数朋友,发现数的十位与个位上的变化是与数所在的位置有关系,位置排列的有规律,数的排列也有规律。

通过探寻为什么从而深化学生对数位、计数单位的认识,感受数的神奇。

  

(二)解构百数表,深入认识数

  没有点的深入就没有面的提高,没有对百以内个别数的深入认识就没有对百以内数的整体认识的提高。

通过对个别数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质,帮助学生对百以内的数有新的认识。

由于不同的数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从位置入手来研究数,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新的认识,本节课中给“35”找家时,提供了百数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实际上就为学生提供了坐标轴,让学生根据数的意义去找位置,渗透了坐标的思想,深化了对数的认识。

  (三)解构百数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个数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数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现了相应的数学概念:

单数、双数、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

在教学中孩子们对数位、位数等概念非常易混,对单数和双数只是一种浅显的认识,还没有把握其根本的特点,因此本节课中利用给数照相的环节,通过分类的方式解构百数表,“分类活动的一个重要作用,既是为相应的数学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础。

”因此学生概括得很简洁:

个位上是1、3、5、7、9的数是单数……他们把握了这些概念的特征。

  解构有分析的意思,解构百数表,目的在于排除干扰,深入对个体的把握,从而深度认识百以内的数。

  二、在建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感

  百以内的数是数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一个小的系统,因此只解构是不够的,还要带领学生不断地去建构,帮助学生对这个小系统乃至大的数系统有整体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过程中,建构数之间的关系

  每一个数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同时也是数系统当中的一员,它们之间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而儿童“所知道的的数是孤立的,就像在学会说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学的生词一样。

”这也正是孩子们数感弱的原因。

百数表“不仅呈现个别数,而且为说明数在逻辑结构中的联系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图形。

”2因此本节课通过为数找家的环节,引导学生通过为数找位置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感受关系的多样,从而培养学生“数之间有关联的意识”,2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在指挥数站队的过程中,感受数的无限

  在学生已经构建了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应该引导学生感受十进位值制数系统的一些特性,进一步加强整体感知,因此在课的最后,通过指挥数排队把百数表变形为数轴,在数轴上进一步感受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感受两数相差得越多,离得越远,相差越少,离得越近,从而形象化的感知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通过数站队永远站不完来形象的感受数的无限。

  这样对百数表不断地进行解构使得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深入的、不是肤浅的;帮助学生不断地建构,使得他们所认识的百以内的数是结构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只言片语的。

通过解构,深化认识,通过建构,整体把握。

  这节课一直在和数做游戏,课中赋予数人的特性,淘气、可爱、有灵性,同时又需要帮助,以激发学生对数的情感,使学生感受数的可爱、感受百数表的神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上数学课就成了享受。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师:

百数表中来了几队数朋友,你知道每一队缺了哪些数?

说说为什么?

  师:

如果老师请你在百数表里找十位是8的数,你到哪儿去找?

  师:

如果老师请你找个位是8的,你到哪儿找?

  师:

这些数里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师:

表示的意思不一样,它们的位置也不一样。

  二、研究与讨论

  

(一)引导学生在给数找家的过程中感受数之间是有关系的

  1.根据提供的一行一列为数找家,渗透坐标思想。

  2.区分不同数位的意义。

  师:

你看它们都想住在这个格子里,你觉得谁应该住?

(学生讨论)

  3.根据百数表中无序排列的数,为数朋友找家,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师:

原来的这些数朋友说我们也要出去玩了,这次你还能帮它们找家吗?

  

(二)根据数所在的位置猜数

  1.根据位置来猜数,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

这些数朋友们也出去玩了,你还能为数朋友找家吗?

  这个时候有一个数悄悄地来了。

  师:

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吗?

怎么想的?

  2.为照片上的数找家,教给学生方法。

  师:

这个时候又回来了一位数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

  生:

想。

  师:

这次请一位神奇的摄影师来告诉你们,他正在给百数表照相,正好照到了这个数,它是谁?

  师:

这张照片上还有哪些数朋友藏起来了?

  师:

为了奖励大家,摄影师说了,我们再照两张,想看看照片吗?

  生:

想。

  师:

这个照片可与众不同,缺不缺数朋友?

快来把这些数朋友找出来。

  (三)通过分类活动,对百以内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升华学生的已有认知

  1.按单双数分类,深化学生对单双数的认识。

  师:

这些数朋友说摄像师要给我们照相,我们都回来了。

  出示百数表:

  师:

这个时候摄影师说,太多了,你们得变个队形我才能给你们照,你们能帮它们变队形吗?

你们只要喊一二变,他们马上就变,准备好了吗?

  生:

一二变。

  动画

  师:

站成了两队,它们站得有道理吗?

什么样的数是单数呢?

  2.按位数分类,明确一位数、两位数、三位数的概念。

  师:

这时候摄影师说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别给你们照一张。

  师:

你们明白摄影师的心思吗?

摄影师是怎么想的?

  3.从百数表变化成数轴,引导学生感受数的无限。

  

(1)通过整十数变队形,感受数的无限性以及等距性。

  师:

现在有一列数朋友说它们要单独照一张,是谁呢?

  师:

因为这条线没完没了,怎么办?

用箭头表示:

一直排下去吧。

  师:

现在我们为这些数都找到家了。

你们看,从10到20,从20到30,从30到40,它们之间的距离怎么样?

  生:

都一样。

  师:

为什么它们之间距离就一样长?

  生:

因为他们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个比一个多10。

  师:

都多10,所以它们距离就是一样的。

那如果是这样的话,请问10前面的这个家是谁的?

  生:

0。

(课件补充0)

  

(2)通过给数找家的游戏,进一步渗透两数的大小以及相对位置之间的关系。

  师:

这个时候又跑来了一行数朋友,咱们读读。

  师:

你们说它们的家在哪儿?

  师:

小于60的数朋友住在哪儿?

  师:

这些数朋友的家离60的家一样近吗?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计算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正确计算。

  2.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别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对比归纳能力等。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十几减9是20以内退位减法的第一课时,因此在这节课中,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探索和掌握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

学生掌握了十几减9的基本思维方法,为后面学习十几减8、减7等其他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之三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交流、合作和发展,获取信息的能力,以上3个目标的制定都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学生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

星期天,许多小朋友也来到公园,(课件显示情景)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有的买气球,有的买风车。

  1.观察情景

(一)。

  师:

根据买气球的情景,你能提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

)这个小朋友也是这样想的。

(课件显示:

还剩几个?

)根据买风车的情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还有几个风车?

  师:

求这两个问题,怎样列算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5-9

  16-9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情景资源进行再加工,让学生观察图中自己喜闻乐见的卖气球、卖风车、猜谜、玩套圈的情景,学生比较感兴趣,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还剩几个气球?

还有几个风车?

还有几个字谜没猜中?

等等,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这样既尊重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情景入手,提出数学问题,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解决自己发现问题的欲望。

  2.观察情景

(二)。

  师:

在公园的这一角,同学们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列出了算式。

下面我们再到公园的另一角看看,那里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学生通过观察,可能回答:

有的在猜字谜,有的在玩套圈。

  师:

根据猜字谜的游戏,可以提什么问题?

套圈游戏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

还有几个没猜中?

还有几个没套中?

  师:

求这两个问题分别怎样列式?

  分页标题#e#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3-9

  14-9

  【在两个不同的情景中培养了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3.揭示课题。

  师:

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个数,都用减法计算,而且都要用减几的方法?

(减9的方法。

  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十几减9的方法好不好?

(板书课题:

十几减9)

  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15-9”的计算方法。

  下面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一个问题。

  

(1)学生自主探究。

  师:

怎样计算15-9?

下面请你独立思考,想办法进行计算,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教师巡视。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

  师:

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计算方法,请你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介绍你们组的好方法。

(教师巡视。

  (3)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的计算方法如:

  ①因为9+6=15,所以15-9=6(想加法算减法)。

  ②10-9=1,5+1=6(破十法)。

  ③5-5=0,10-4=6,0+6=6(连减)。

  ④15-10+1=6

  ……

  【本节课以15-9为突破口,在重点研究十几减9的基本思路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借助手中的学具,摆一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所用的方法。

这样,学生既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又有和同伴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最后在全班交流汇报。

在汇报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此时,计算15-9的基本思维方法得以充分展现,有的学生用“破十法”,有的学生用“连减法”,有的学生“想加法算减法”,还有的学生用“15-10+1”。

方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师:

计算15-9时,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方法,你们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最好?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汇报喜欢的方法。

  教师提问:

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针对出现的多种计算方法,教师又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对比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比较、分析,从而优化自己的计算方法。

然后再在全班交流自己喜欢的方法。

这样,好的计算方法更为明朗化,更为突出。

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搜集、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分页标题#e#

  (3)教师小结。

  师:

(结合板书的方法)通过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知道了,有的同学喜欢用以前学过的加法算减法,有的同学喜欢用10-9=1,1+5=6,有的同学喜欢用15-10=5,5+1=6,有的同学喜欢用15-5=10,10-4=6。

这些方法都正确。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几个问题吗?

  3.迁移练习。

  

(1)小组先交流解决16-9、12-9、14-9,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

  

(2)让个别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得数,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还知道哪些十几减9的算式?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算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这四道题,自己是怎样想的?

通过刚才的计算,现在自己最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个别回答。

  师:

看来对于十几减9的题,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方法了。

  【在学生获得了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解决其他的十几减9的问题,既能使学生把15-9的计算方法迁移到其他问题中,使计算方法得以灵活运用和巩固,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注重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三、巩固练习。

  1.圈水果。

  师:

下面我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个圈水果的游戏好不好?

(课件显示水果。

  请拿出自己的练习题纸,想一想,圈一圈,算一算。

把得数填在方框里,看谁算得最正确?

  学生做完后,教师把学生做的题放在投影仪上反馈纠正。

  2.跳木桩比赛。

  师:

动物学校正在进行跳桩比赛,看看现在该谁上场了?

(课件显示小兔。

)你能帮小兔跳过木桩吗?

  练习:

11-9,12-9,13-9,14-9,15-9,16-9,17-9,18-9。

  学生计算,帮小兔顺利跳过了木桩。

  3.小蚂蚁回家(混合练习)。

  师:

工作了一天的小蚂蚁要回家了,你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点击课件。

  师:

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准确地帮小蚂蚁找到了家,小蚂蚁也很感激同学们,夸奖你们是助人为乐的好学生。

  【

(1)圈水果的游戏。

借助直观的水果图,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建立计算十几减9的表象。

  

(2)跳木桩比赛。

不仅能让学生直接看到算式,抽象出思维方法,掌握扎实的计算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

这样由第1题的具体到第2题的抽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帮蚂蚁回家。

是加减混合练习,它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个练习生动、有趣,层次分明。

这样设计既符合儿童的特点,又为学生的思维提供足够的素材、足够的空间,使每个学生观察的能力、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充分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了一般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分页标题#e#

  四、小结。

  师: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学会了什么?

  课后总结

  1.备课时,无论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注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时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要只为新鲜而做表面__。

  2.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要走过场,流于形式,要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3.在学生汇报探索研究的结果时,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裁判。

教师要把每一次反馈评价的权利都交给学生,如:

“你们听明白他的意思吗?

谁来重复一遍?

”“就用他的方法试一试。

”“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等等,看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教学民主却随处可见。

  4.本节课的目标是建立基本的思维方法,在计算速度上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那应是下一节巩固练习所要达到的目标。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3

  教材分析

  《认识图形》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它通过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关系引入教学,让学生感知两者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立体图形各个表面的特征;再从众多不同的平面图形中分类,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图形的一般特征,并能辨认、拼组。

  教学目标

  感知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能根据它们的特征,并从具体的情景中辨别出这四种图形,初步运用这些图形进行拼图。

  培养操作、观察、表达及思维能力,学会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流程

  一、活动一:

借玩具小熊猫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进行表演的玩具小熊猫,“小朋友们,我是谁呀?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玩玩,好吗?

我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的礼物,请你们从中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拿在手里,谁来告诉大家,你手里拿的物体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触摸物体表面,初步感知“体、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

在此基础上全班交流。

生1:

摸起来挺硬。

生2:

滑滑的。

生3:

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弯弯的……

  揭示课题:

认识平面图形。

  【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

这里,教师将学生们喜欢的玩具动物小熊猫带进了课堂,将教师的语言转换成小熊猫的语言,让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有趣。

再让学生触摸物体的表面,感知其不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活动二:

感知“面”是从“体”得到的。

  出示长方体,让学生试试能从长方体上找出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后,课件动态演示。

再让学生从桌面上的物体中找出长方形。

  生答:

从长方体上找到长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长方形。

  师启发谈话:

“我们能从这些物体上找到长方形,那么能从它们上面找到其他的图形吗?

请大家4人一组,找找看。

”让学生自主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从其他物体上找出其他图形。

  结合学生汇报小组活动结果进行课件演示:

  ①从正方体上分离出正方形,揭示名称。

  ②从圆柱上分离出圆,揭示名称。

  ③从三棱柱上分离出三角形,揭示名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明白“体、面”之间的关系。

  一起出示四种图形,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板书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里。

  【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理解得还不透彻,因此教师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揭示了体和面的关系。

教师同时设计了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进行互补、互学。

教师拓展性的设问,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三、活动三:

用“体”描“形”。

  小熊猫说:

“小朋友真能干,已经能从不同的物体上找到不同的图形了,那我们能不能自己想办法用桌上的物体来描这些图形呢?

小朋友试试看。

”放手让学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寻找用“体”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物体描出来的,描出的是什么。

  师说:

“小朋友们,这些图形挤在一张纸上一点也不舒服,于是它们找到了四座房子,它们跳呀跳,跳到了我们的黑板上,想请小朋友帮它们分房子。

小朋友愿意吗?

”(小黑板出示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点名请学生给图形按“门牌”分房子。

  让学生评价结果。

  【如何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强化和巩固呢?

教师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用物体描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接着,分房子的游戏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更增进了一步。

  四、活动四:

实践运用。

  师(出示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说:

“图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觉。

第二天,它们来到花园捉迷藏。

小朋友找找这里有我们认识的哪些图形。

”学生自由发言。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小朋友愿不愿意给它们穿上它们喜欢的衣服。

”请学生给课本第36页第一题的图形涂色。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平面图形,想起来的就站起来说。

  【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课标精神的体现。

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

  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寻找身边图形的活动,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五、活动五:

图形拼组。

  小熊猫:

“小朋友玩得真不错,你们还能设计出新的玩法吗?

”生1:

用图形拼各种物体。

生2:

用图形画各种物体……

  放手让学生分小组用图形进行拼组:

可以用各种图形画,也可以用现有图形拼组,由学生自由选择。

  有的学生拼出了一辆车;有的画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鸡,烟囱还冒着烟;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车,好长好长的车厢,他说,我要在这儿安我的家,我住这,小猫住这,等等,我们想到哪儿,马上就可以出发……

  拼好后,学生们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

有的学生看见了别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

可见学生的互相学习是多么的有效。

在学生广泛参观的基础上,进行评价。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用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东西。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说说用了什么图形拼成了什么物体。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上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活动。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造欲望得到满足。

在学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学生那极其丰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创造。

而这,无不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教学开放式的组织。

教师让学生离开座位参观,给学生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再通过对作品的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六、活动延伸。

  小熊猫:

我们今天认识了哪些新朋友?

一起说说。

想想和这些新朋友还有什么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别忘了告诉我。

小朋友再见!

生:

小熊猫再见。

  【简单的课后练习,为学生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评析

  这是一节充满童趣的数学课。

教师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体现了课标提出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小组活动,体现了课标提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本节课教师还注重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比如:

指导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寻找各种图形,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此外,教师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4

  说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正确区分物体的高矮,说出谁高,谁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以及游戏等形式,能认识和区分高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