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范文3000字5篇.docx
《《论语》读后感范文3000字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读后感范文3000字5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读后感范文3000字5篇
《论语》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5篇)
《论语》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
以下是为大家的《论语》读后感范文3000字(精选5篇),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编订的《论语》中保存,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璀璨的宝石。
现如今在全国上下掀起了再学国学经典的热潮,当然,《论语》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孔子的思想的影响力使我们不容无视。
虽经千年,但其中的教育思想、和谐思想、仁者爱人的思想以及君子等各方面的思想不仅对古代的中国还是现代社会,乃至是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论语》中对于学习的看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为文也。
”(公冶长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中人之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之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篇)“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那么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学而不及,有恐失也。
”(泰伯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有教无类。
”(卫灵公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阳货篇)“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篇)孔子的学习思想分析要结合他所处时代背景来看。
他之所以被成为伟大的教育家,一方面是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同时他还认为学习要“时习之”、“不耻下问”,也就是说学习者对于学习的态度要端正。
虽然“有教无类”的概念现在的人们都很熟悉,但是在孔子那个时代被提出那么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一大突破。
孔子对人十分谦逊,相传孔子曾拜比自己小的学者为师,而孔子的弟子颜渊的年纪也比孔子大许多,可见,孔子对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理解并没有局限于时代,这一点十分不易。
孔子站在岸边感慨时间如流水般飞快逝去,告诫自己和弟子们要珍惜时间学习。
同时,他认为学习应当处于一种乐知的状态才会是学习者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这一点犹如现代社会所提出的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一样,很有先见之明。
并非每个人都是“生而知之”,孔子总结自己可以取得成就的经验就在于“敏而好学”,借此来教育自己的弟子应当努力勤奋。
孔子的弟子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其“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足可见孔子对于学习者的严格要求。
此外,孔子对不同的学生所教授的内容也不一样,即用“因人而异”的方法。
比方说,子张和颜渊在问到孔子关于“仁”的问题时,孔子就做出了不同的答复。
孔子还认为诗、乐对人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例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弥之事父,远之事君;多事鱼鸟兽草木之名。
”等,在当代,我们又一次掀起了学习国学的热潮,同样是认识到它们是我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局部,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其教化作用仍有一定的意义所在。
其次,再来看看孔子对于君子的看法。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为政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
揖让而生,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八佾篇)“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欲讷言而敏于行。
”(里仁篇)“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公冶长篇)“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述而篇)“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颜渊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子路篇)“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宪问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篇)“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
”“君子有九思:
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篇)在《论语》中,有很大篇幅表达了孔子的君子思想。
孔子认为,所谓君子,就应当有文、有义、有道、有思、有礼。
有文,即有学问,要敏而好学,以礼为之,天资聪明固然可贵,但后天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君子要“文质彬彬”;有义,即要“以义为质”,行之以礼,对待别人要诚信,友好;有道,即有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方法,勇于追求真理,为了自身修养品德的提高而不断完善自己;有思,即有自己的独到思想,孔子认为君子当有九思:
看了要考虑清楚、听后要考虑明白、神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谈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是否谨慎、疑心要考虑是否询问、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力是要考虑是否符合义;有礼,即对待别人要有礼貌,行为要符合礼。
做到以上几点,应该称得上是君子了吧!
再看孔子的君子之道,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就应当是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要有一定得约束,懂得进退的尺度以及不断完善自身。
敏和明是孔子君子思想的核心,当代社会亦是如此,虽然有健全的法制制度,但还是会有一些不遵守法制的人出现,可以说现代的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有的人能够做到在庞杂的关系中保持着冷静的态度,可以分辨出正确和错误,即做到敏和明,那么这样的人还称不上是君子那谁是呢?
第三,简要分析一下孔子关于“仁”的思想。
“仁”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所在,因而在《论语》中有一定重要地位。
例如“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篇)“唯仁者能好人,焉得知?
”(里仁篇)什么样的人才是仁者?
孔子作出了明确的答案: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篇)同时,孔子又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泰伯篇)贤者要将仁作为己任,树立远大的目标,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仁在这里成为了人们实现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催化剂。
仲弓问孔子如何做到仁,孔子说: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颜渊篇)对待别人要小心谨慎如同宾客一般,心中没有怨恨,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可谓是经典的名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闪现光辉,至今为人们所熟知,它所表达的思想核心就是“仁”。
“仁者爱人”的思想我们都很熟悉,短短四个字,我想其中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
其一,要做仁者,就应当学会关爱别人;其二,作为仁者,就要有相应的高尚品质,爱人就是最好的表现;其三,爱人,可以理解为友好的与周围的共处,这四个字无疑又是在教我们交友的方法。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季氏篇)益友如纯良的美酒,愈品愈浓,和这样的人交往,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品德,去除内心的杂念,“良师益友”这样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因此要多多结交这样的人。
此外,孔子认为能做到恭敬、宽容、诚信、聪敏、慈惠这五种品德的人也就可以称得上是仁者了。
最后,看看孔子的为政思想。
首先,孔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施行仁政,用之义以礼,从而赢得民心,国家取得长治久安。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八篇)即君以礼博得臣之忠。
“民无信不立。
”(颜渊篇)表达出了孔子“民”的思想,和唐太宗李世民所做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孔子认为治国要先正礼:
“名不正,那么言不顺;言不顺,那么事不成;事不成,那么礼乐不兴;礼乐不兴,那么刑法不中;刑罚不中,那么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子路篇)为政要遵礼、爱民、施仁义、教化民众。
在孔子对子张的问话中答复能够做到五美、摒弃四恶的人就可以为政了。
(五美:
君子惠而不费、自身劳苦但没有怨言、有欲望但不贪求、胸怀宽广但不傲慢、威严但不凶狠;四恶:
不先教导就处分,是虐、不告诫就要成就,是暴、初始慢待突然严格,是贼、出手吝啬,是小气。
)
《论语》,一部让人感觉索然无味的书,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是一本圣人的说教书,然而李零先生的著作《丧家狗——我读》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诚如李零先生所言:
“我读《论语》,是读原典。
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读原书。
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
”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一味的吹嘘孔子的道德思想高尚,也没有像一些极端的知识分子一样贬低孔子的理论。
就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作者永远是尊重孔子本人的想法的,不掺杂社会的看法。
先来说说书名,作者为什么命名这本书为《丧家狗》呢?
在我们的观点里,形容一个人像狗是对他人的侮辱,为什么要把孔子形容为狗呢,而且还是一只丧家狗。
先来谈谈孔子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从小我们就知道孔子是个伟大的人,是个圣人,然而读罢《丧家狗》我才知道圣人其实也只不过是我们历代给孔子搭建的神坛。
“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
这是这本书中,作者形容孔子这个人的一段原话,它表达出了孔子的出身、志向、品格和学问,它表达粗孔子在传播自己的政治思想屡屡受挫,他的彷徨和无奈。
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
说孔子是丧家狗并不是贬低孔子,而且孔子也认同这一说法”,虽然有人表示“然哉然哉”,也只能算是孔子在失望的心情下的自嘲,不能当作孔子的自我评价,但是我认为即使是孔子的无奈赞同,其实他心里也是觉得相似的吧。
作者还讲到孔子更像是一个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的游侠骑士生涯,和孔子周游列国很相似。
他们都有一个理想,都希望能有好运,而结果却是到处碰壁,虽然受了几次高规格的接待,但都没有谁把他们真正地当一回事,而且还有几次险于丧命,最后都失望而归。
作者李零先生说:
“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由此,我更不觉得孔子是一个圣人,他就像是活在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求而不得的失意人。
当然,我认为这与他是个伟人并不冲突。
为什么前面我说《论语》实在难以让人细读下去,此书杂乱无章,淡流寡水,看到后边,前面就忘了。
还有很多地方,没头没尾,不知所云,除了道德教训还是道德教训。
论哲理,论文采,论幽默,论机智都没有什么过人之处。
《丧家狗——我读》这本书将原本杂乱无章的《论语》一书归类化、分类化,让读者能把握要领。
与传统的同类书籍不同,作者并非一味的输出孔子所传播的道义,而是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当然,他的这些观点也是就事论事,想孔子所可能想。
作者语言不乏一些幽默更是让书有些看头。
网传李零的《丧家狗》是愤青的思想结晶,只是一味的训诂,贬低了孔子,拉低了《论语》的思想内涵,而我却认为这正是《丧家狗——》一书非同寻常的可贵。
想想看,我们已经多久按一种方法、从一个角度来想《论语》、讲孔子。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一句话“读论语,要心平气和——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目的无他,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真实的孔子,特别是在这个礼乐崩坏的世界”,我们一味的去捧高孔子以及其学术理论,到现在社会好似也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否那么我们也不会如此呼唤道德,正所谓缺少什么就呼吁什么,无论是孔子还是《论语》都好似只是一个刻板印象,我们更需要的是近距离的孔子,哪怕作者有时候的想法有些偏颇但是他带给了我们一些新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一些“传教士”所不能带给我们的想法。
下面,我想就读罢《丧家狗——我读》谈一谈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内容。
孔子在《论语》里提出了一个疑惑,用作者的话来说是很深刻的苦恼:
好人很少。
做好事不难,难得的是能够一直做好事,所以孔子说: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人有欲望有虚荣心是正常的事,作者的解决方法有两种:
要么让他有个够,要么别让他瞧见,这就不会有种欲望的萌芽,唯有这样才不会为了自己的虚荣心和欲望做有失偏颇的事情。
其实我觉得这两种方法都不太现实,既然自己说了是欲望了,怎么样的“多”才能叫做“够”,人的欲望无穷尽也。
人活在这世上又怎么能不听不看不想,看了听了想了就必定会有自己的欲望,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世界而独立存在的生命体。
其实我认为孔子并不是在苦恼好人太少,而是能够一直行好事、做好人的人太少。
这也让我有疑惑,难道有欲望有虚荣心的人就不能被称作好人了吗?
“好”的反义词是“坏”,做了伤人之事才能叫坏,有欲望有虚荣心和成为一个好人并不冲突。
孔子的理解是要一直行好事,哪怕做了任何坏事我们都不能称作好人,我想应该衡量一下“坏事”是否真的严重到衡量一个人一生的品行才能下此结论。
在这个竞争剧烈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使尽全力挤破头的生存,有欲望只是人的本能,或许孔老先生大可不必困惑。
《论语》中子夏有一句话: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而不周矣”。
这句话我只听说过一句那便是“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作者在解释这那么语录时着重讲了前面四个字,即“贤贤易色”。
孔子在《论语》中两次提到“好德如好色”,这完全打破了我对孔子的看法,在我的既定思维里孔子应当是提倡“八戒”的人,这更加让我赞成作者的看法:
孔子不是圣人。
我说这个话全无半点讥讽孔子之意,相反的,我认为他的观点比“存天理,灭人欲”诸如此类的可怕说教实在的多。
所谓“食色者,性也”,吃饭和性都是人本能的需要。
好色没有什么不对,正如作者所言“心里好之,嘴上又贱之”“女人又不是什么坏东西,非戒不可”。
女子爱看帅哥,男子喜欢美女这没有什么好鄙夷的,每个人都喜欢赏心悦目的事物,如假设我们都能做到“好德如好色”我想很多道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吧。
作者说《论语》中最难学的两句话叫做“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两句话无疑是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我们这个时代非常值得倡导,常言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富与贵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但是当它们的得来“不义”时,我们就要学会向孔子那样做到“于我如浮云”。
再来说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我们常说“潜力股”这个词,什么是潜力股?
是在一个人还没有发迹的时候不自我贬低,仍然怀有志气、志向。
一个潜力股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我觉得是能力和志向,而要问二者哪个更重要我觉得还是“志”。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好似只能做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很难不为一次次的打击所“夺志”,我想这也是坐着认为这句话最难学的原因吧。
其实罢此书我觉得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我还是有一些疑问的。
比方作者说“孔子总是将贤与贫捆绑在一起”他所举的例子是孔子说: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没错,颜回确实是清苦,但是孔子称之曰“贤”仅仅是因为“一箪食,一瓢饮”吗?
很明显孔子之所以夸赞颜回是因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又怎么能说明孔子仅仅是因为一个人生活拮据就认为其贤呢?
孔子看重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颜回的淡泊名利的品德才是受孔子夸赞的真正原因,而作者运用“捆绑”一词我觉得过于刺耳,言外之意好似“贫”与“贤”是分不开的。
我深刻记得作者李零先生在书的总结里提到了赵普说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作者说“半部治天下?
谁也不知道,原书也没法按用途一分两半”这当然是戏言,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意思我们心知肚明,无非是在强调《论语》中所强调的一些思想对于中国意识形态的重大作用。
然而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以为是有失偏颇的,尚且不管这“天下”究竟指的什么,我只说光靠《论语》里的道德约束如何来治理天下,正如作者所说“孔子不能救中国,也不能救世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要靠神仙。
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当然,也不是说《论语》就无半点用处,我们不妨将它当做一本参考书,查漏补缺,大有裨益。
在现在社会中,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
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
”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
第二个态度是,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
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
“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成认现实的缺乏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缺乏,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翻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
于丹教授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谓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荡要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有的时候是一种美德,他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其实有时候最让我们内心受不了的是一个人在忏悔的时候没有得到他人的怨气反而得到淡淡的一种包容,所以有一个好朋友,他会给我们内心增加一种自省的力量;宽容的朋友不会使我们堕落或者更多的放纵自己反而会让我们从他人的内心包容上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
所以宽容的好朋友,是一种做人的情怀,是我们在失落时需要的关心,是黑暗中所需要的光明。
友多闻,就是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到朋友那里以他的广见博识为你做一个参考,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知道了三种好朋友,同时,还有三种坏朋友,叫做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这是三种什么人呢?
论语告诉我们,第一种坏朋友,友偏辟,就是指性情暴躁的朋友。
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情况,当你还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你的朋友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这种暴躁的朋友往往因为盲目的激情影响你的判断,让你做出可能永远无法的后果。
第二种叫做友善柔。
跟第一种相反,是说那种脾气特别优柔寡断的朋友。
要知道,现在的生活节奏很快,竞争剧烈,很多时候,机遇在我们面前只是一晃而过,你必须果断的去把握它,而善柔的朋友往往干扰了你的思维,使你犹豫不决,这种朋友总是让你错失良机。
第三种,也是最坏的一种朋友,友便妄,就是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
他们往往会打扮出来一副善良的面孔,来博取你的信任,直到你发现被他利用,而这时往往你已经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他是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
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
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
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似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似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
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
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排人心。
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
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
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到达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
这六个字其实是的人格理想:
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那么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
……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承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
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那么,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
”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
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
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还依稀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是过年的时候妈妈的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那时候太小,不知道是《论语》里的,但是却马马虎虎知道它的意思了,“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快乐的吗”妈妈解释的很简单就是对远方朋友的欢迎。
自古以来来,中华名族是礼仪之邦,中华五千年文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朵奇异之葩,而中华礼仪文化作为其中的一份子自然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而我们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传播开展自然肩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与义务。
从小到大,从身边的很多大事小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