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9594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1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笔记

第一章机械运动(笔记)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

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常见的长度单位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

1km=103m;1dm=10-1m;1cm=10-2m;1mm=10-3m;1μm=10-6m;1nm=10-9m

3、长度的测量工具:

刻度尺。

使用方法:

(1)选: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看:

零刻度线、量程(测量范围)、分度值;

(2)放:

零刻度线对齐被测物体一端、刻度线应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与所测长度平行;(3)看:

视线要与尺面垂直;(4)读:

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5)记: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单位:

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符号s。

常用单位还有:

分(min)、小时(h)。

时间测量工具:

停表

5、换算关系:

1min=60s1h==3600s

6、误差: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

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只可减小。

误差是小强!

7、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8、三种特殊的长度测量法:

(1)测多算少法,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硬币厚度,金属丝的直径

(2)化曲为直,如测量地图上铁路的长度(3)辅助工具法(组合法),如测圆、圆柱体的直径和圆锥体的高

第2节运动的描述

1、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运动是绝对的。

2、机械运动:

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关键看所选择的参照物(被选定做标准的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判断结果就不同,所以说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第3节运动的快慢

1、速度:

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叫做速度,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①相同路程比时间②相同时间比路程③比较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

S——路程————米m——————千米km

t——时间————秒s——————小时h

v——速度——米每秒(m/s)——千米每小时km/h

2、速度公式与单位:

3、速度单位换算:

1m/s=3.6km/h1km/h=1/3.6m/s

4、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常见的运动都是变速运动。

变速运动比较复杂,如果只是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公式来计算它的速度。

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5、比较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特点:

速度方向都不变,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大小经常变化的直线运动。

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并不相等。

6、图像分析:

左图:

A是变速(加速)运动

B是匀速运动(10m/s)

右图:

A是匀速运动(2m/s)

B是静止状态

7、计算题格式:

已知、求、解、答;

注意:

计算时一定要先统一单位;计算过程中要带单位进行计算;

火车过桥过山洞的总路程=路长+车长

计算回声时间或路程要除于2

第二章声现象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源:

振动的发声物体。

2.声音的产生:

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正在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

(但不是所有的声音人类都听得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3.声速:

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4.影响声速的因素:

温度、介质种类。

空气中15℃时的声速是340m/s。

4、听觉的传播途径:

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5、骨传导的传播途径:

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

固体能传声。

6、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

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

立体声、回声定位。

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1.声音的三个特性:

音调、响度、音色。

2.音调: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频率:

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

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

频率。

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超声波是频率(物体振动的快慢)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

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

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演示实验: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

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着音调的高低。

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

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课本37页的水瓶琴,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

●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

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3.响度:

声音的强弱(大小)叫响度。

●振幅: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振幅大小、距离发声体远近。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探究实验:

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

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

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4.音色:

反应声音的特性。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声音。

●音色决定于材料、结构。

5.区分乐音三要素:

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第三节声的利用

1.声能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

●回声定位:

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探知海洋深度,绘出水下数千米处的地形图)、倒车雷达、闻;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海啸往往会伴随这次声波的产生。

●“B超”

●探伤:

根据超声波的反射情况,可以检测钢管等物体内部是否有裂缝。

2.声能传递能量的重要应用:

超声波清洗钟表等精密机械、眼镜、洁牙;超声波治疗人体结石等。

3.回声:

声音的反射现象。

●计算公式:

s=vt/2(由速度公式推导出来)

●应用:

回声定位、圜丘等。

●回声和原声至少相差0.1s(在15℃空气中的距离为17m)以上才能感觉有回声。

如果原声和回声间隔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可加强原声。

第四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4.控制噪声的办法: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1.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测量温度的工具:

温度计。

●常见的温度计:

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见下图)。

常见量程

分度值

原理

所用液体

特殊构造

使用注意事项

实验室用温度计

-20℃~110℃

1℃

液体的热胀冷缩

水银或煤油

使用时不能甩(其他见下)

寒暑表

-30℃~50℃

1℃

酒精

体温计

35℃~42℃

0.1℃

水银

缩口(温度下降时,液柱在缩口处断开)

①使用之前用力甩

②可离开人体读数

●温度计的使用:

首先要看清量程分度值。

使用时不得超过量程。

在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正确的方法如下:

(1)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候一会,待液柱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留在待测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相平。

摄氏度:

“℃”表示摄氏温度。

规定:

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沸水的温度是100℃。

0℃和100℃之间有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摄氏度。

3.体温计:

体温计用于测量人体温度。

量程35-42℃,分度值0.1℃.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物态变化:

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物质的三态:

固态、液态、气态。

物态变化必须有吸热或放热。

3.熔化和凝固的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4.固体分为两类:

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吸热,但是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熔点和凝固点在数值上相等,只是在物态变化的逆状态、吸放热不同。

●海波、冰、金属、萘、盐等物质是晶体。

●非晶体: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松香、蜡、沥青、玻璃等物质是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是否有确定的熔点。

●物质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曲线:

●对曲线

(1)的分析:

●AB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固态;

●BC段(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CD段——吸热、温度升高,物质为液态。

●对曲线(3)的分析:

●EF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液态;

●FG段(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物质状态为固液共存。

●GH段——放热、温度降低,物质为固态。

5.

晶体熔化的特点:

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6.晶体熔化的条件:

①温度达到熔点;②不断吸热。

7.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8.利用和防止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实例:

●利用熔化吸热:

用冰保鲜、冷敷给病人降温;吃雪糕解暑。

●下雪不冷化雪冷--雪熔化吸热。

●利用凝固放热:

冬天在菜窖中放几桶水。

●凝固放热的坏处:

浇注钢铁时(或马路上刚铺的沥青),凝固放热,产生的高温伤人。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汽化和液化的定义: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影响蒸发的因素:

①液体的温度;②液体的表面积;③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作用:

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它们的异同如下表所示。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只在液体表面进行

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必须达到沸点且继续加热

缓慢地汽化

剧烈地汽化

温度降低

温度保持不变

1.都是汽化现象

2.都使液体变成气体

3.都要吸收热量

●蒸发吸热的应用:

擦拭酒精给病人降温;夏天向地面洒水,降低室温。

2.液化的两种方式:

①降低温度;②压缩体积。

●好处:

减小体积、便于储存和运输。

●液化的现象:

液化现象遍天地,云雨雾露和白气。

探究实验:

水的沸腾(见右图)【图象】见右上图。

其中BC段为沸腾过程。

【实验现象】(水沸腾前)气泡上升,越来越小。

(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

【注意事项】

●水的沸点不是100℃,原因:

①大气压不等于标准大气压;②水不纯净;③温度计度数有误。

●如何使水尽快沸腾:

●①适当减少水的量;②在烧杯上加上盖子;③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3.升华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

4.常见的升华现象:

樟脑片变小;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储藏食物;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冰直接升华;碘升华、钨丝变细。

5.常见的凝华现象:

雪、霜、冰雹、冰花、雾凇;白炽灯变黑(钨丝先升华后凝华)。

6.物质三态变化的关系:

年夜饭、吸入绒毛生气了。

 

第4章光现象

一、光的传播

1、光源:

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2、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

传播。

3、现象:

影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

A原理:

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B像的形状:

倒立的实像,由物体的形状决定,与小孔的

形状无关。

C像的大小决定因素:

光屏到小孔的距离和物体到小孔的距离。

5、光速:

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3×105km/s

二、光的反射

1、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

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2、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亦等于0°

3、反射分为:

⑴镜面反射:

⑵漫反射: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①像、物大小相等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

2、平面镜成像原理:

光的反射定理

3、平面镜作用:

成像、改变光路

4、凹面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

(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

对光有发散作用。

(汽车后视镜、拐弯

观察镜)

5、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中,

(1)平板玻璃

的目的: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2)直尺的目的:

比较物与像的距离

(3)两根相同蜡烛的目的:

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4)无论怎样移动都无法让像与物重合:

是因为玻璃板没有垂直于桌面。

四、光的折射

2、折

射现象: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海市蜃楼......

五、光的色散:

1、色散现象:

彩虹等

2、色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

六、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红外线的特点:

热效应

3、红外线的应用:

夜视镜;遥控探测;加热

4、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5.紫外线的特点:

(1)化学作用强;(应用:

消毒、杀菌)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

们要保护

臭氧层)

(3)荧光作用;(应用:

验钞)

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

、一、透镜

1.分类:

凸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

  凹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

2.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

(2)凹

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透镜中的三条特殊光线:

凸透镜:

(1)通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焦点;

(3)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射出。

凹透镜:

(1)通过凹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2)平行于凹透镜主光轴的光线

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通过入射光线这一侧的焦点(虚焦点)。

(3)射向凹透镜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

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二:

凸透镜成像

规律:

(一)、实验器材:

蜡烛、凸透镜、光屏、光具座。

(二)、注意事项:

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物距: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

像距:

像到凸透镜的距离。

(三)规律(要求会作光路图》

物距

像距

像的性质

像的位置

应用

u>2f

2

f>v>f

倒立

缩小

实像

照相机

u=2f

v=

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测焦距

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投影仪

u=f

 

不成像

 

 

 

得到平行光

u

v>u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放大镜

(四)总结

1.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

分大小

2.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3.实像与物体上下相反,左右相反;虚像与物体上下一致,左右

一致。

4.光屏上找不到像

的原因“

(1)物体在焦点上;

(2)物体在焦点以内;

(3)物体,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4)物体在一倍焦距外,非常接近焦点,成像很远,在光屏上无法承接。

5.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6.实像与物异侧,虚像与物同侧

7.成实像时,物体上移,像下移。

透镜下移,像下移。

8.成实像时,透镜损坏,像完整但变暗。

四:

眼睛和眼镜

1、人眼的结构:

(1)角膜,晶状体:

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

(2)视网膜:

相当于光屏,(3)

瞳孔:

相当于光圈,调节进光量,(4)睫状体:

调节晶状体

2、正常眼

睛的明视距离:

约25cm

3、近视眼:

(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A:

成因: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

B:

矫正:

配戴用凹透镜

4、远视眼:

(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A:

成因: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

成像于视网膜后。

B:

矫正:

配戴用凸透镜。

(老花眼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质量

1、质量:

(1)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用字母m表示。

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1t=1000kg,1kg=1000g=1000000mg.一个中学生的质量50kg

(2)实验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各种秤也是测质量的工具。

2、天平:

天平是测的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的方法如下:

首先把天平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之后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0刻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表示天平已调平衡。

若指针左偏,左右两个平衡螺母都像右调。

平衡后才能称量质量。

称质量时,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加在右盘,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后加质量小的,最后加游码,直到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读数时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读数质量。

3、使用天平称质量时应注意:

不能用手拿砝码,应用镊子加减砝码,;不能把化学药品或液体等直接放在砝码盘里称质量,要用烧杯等装起来称量;加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如何称小瓶中水的质量?

瓶和水的总质量—空瓶的质量

4、质量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不随位置、状态、温度、形状而改变。

1kg的冰化成水后质量为1kg2kg的面拿到月球上质量为2kg,一铁丝把它弯成铁环质量不变(变、不变)。

*5、天平秤质量时,若物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砝码质量—游码示数。

第2节密度

1、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函数图象为

2、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叫做密度,用字母ρ表示密度。

密度的公式是ρ=m/v;

(2)单位:

密度的国际单位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常用单位为克每立方厘米(g/cm3),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组合而成。

换算1g/cm3=1×103kg/m3;a×103kg/m3;=ag/cm3

3、水的密度为1×103kg/m3,读作1×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的物理意思每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103千克;一桶水的密度与一滴水的密度那个大?

答一样大。

4、密度的大小由物质的种类决定,还与物质的状态

有关。

同种物质的密度同否?

答一般相同。

一般有:

固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大于气体的密度;铝的密度小于铁的密度小于铜的密度小于水银的密度;盐水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大于木块的密度。

(填大于活或小于)

5、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有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同否),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6、图象:

右图所示:

ρ甲大于ρ乙

7、一块砖切去一半,质量变为原来的一半,密度不变;但气体的密度要变化,如一瓶氧气用去一半,体积不变,密度变为原来的一半;一个乒乓球踩瘪了但没破,质量不变、体积变小、密度变大。

8、一块冰化成水后,质量不变,体积减小,密度变大。

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

1、测定物质密度,首先要用天平测出物质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质的体积,用公式ρ

=m/v算出物质的密度。

2、量筒:

用途:

用量筒测体积,(量筒上的标度单位是毫升(ml)

使用方法:

首先要观察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

1m3=1000dm3(升)=1000000cm3(毫升)=109mm3。

说明:

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3.测油等粘稠性的液体的密度:

要用秤剩余质量法来测密度,误差小些,即用天平称出装有油的烧杯的总质量m1,然后倒适量油入量筒,读出油的体积为V,再称出烧杯和剩余油的质量m2,则油的密度为(m1-m2)/v

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

密度的应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鉴别物质:

方法是求出物质的密度p,再查密度表,与那种物质的密度相同就是那种物质。

2、间接求物质的质量:

如求天安门纪念碑的质量,先量出长宽高,求出体积,查出密度,用公式m=pv求出质量。

3、间接求体积:

质量方便测而体积不便测时,用v=m/p求得

4、配需要物质的密度:

用平均密度p=(m1+m2)/(v1+v2)

5、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密度、质量、体积的变化。

6、同种物质意味着密度相同;谈到样品意味着密度相同;谈到先制一个模型意味着体积相同;谈到给飞机减轻重量意味着飞机的体积不变。

质量变小

7、一定质量的气体受热体积膨胀后,密度变小。

密度小的上升(在上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