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9590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ocx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某某某学院

毕业论文

(2010届)

 

题目: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姓名:

专业:

学号:

序号:

指导教师:

 

前言.................................................4页

摘要.................................................5页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一.人口素质的基本理论………………………………………….6页

(一)人口素质的基本概念…………………………………………6页

(二)对人口素质概念的认识…………………………………….6页

二、河南省与广东省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7页

(一)河南省……………………………………………………….7页

(二)广东省……………………………………………………….9页

三.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10页

(一)对人口素质定量分析的研究………………………………10页

(二)对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11页

四.结论政策建议……………………………………………………12页

(一)调整教育投资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2页

(二)转变教育体系,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13页

(三)发展成人教育,倡导终身教育………………………………....14页

(四)身体素质方面………………………………………………..15页

(五)文化素质方面………………………………………………..15页

(六)劳动技能素质方面…………………………………………..15页

结论……………………………………………………………….16页

参考文献……………………………………………………………18页

附录…………………………………………………………………19页

 

前言

教育经济学认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教育的发展取决于经济的发展,同时教育又通过培养高质量的劳动力,提高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

教育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关论述已相当详尽。

有关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测算也相当多。

前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丹尼森先后用实证分析方法,从定量的角度证实了教育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我国学者韩宗礼等人用劳动简化法庭等人用生产函数法分别测算出我国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虽然上述研究都力图从理论上或实证方面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仍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本文分别从河南省与广东省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摘要

现在世界的经济从工业经济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现在社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科学的竞争,知识的竞争,智力的竞争,事实上它是人类之间的竞争,特别是人才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受关注,人口素质是发展经济和增强国家实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

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个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从人口素质入口,阐述了区域创新与人口素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人口素质、经济增长、教育

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一.人口素质的基本理论

(一)人口素质的基本概念:

人口素质是人口在质的方面的规定性。

又称人口质量。

它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通常称之为德、智、体。

思想素质是支配人们行为的意识状态,文化素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身体素质是人口质量的自然条件和基础。

人口群体是素质和数量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控制人口数量有助于提高人口素质,而提高人口素质反过来又会促进控制人口数量。

(二)对人口素质概念的认识:

中国对人口素质内涵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较早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在《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把人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这与《人口学词典》中的定义:

“人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口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是一致的。

而梁中堂教授在《人口素质论》一书中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所具有的各种构成的总和”;穆光宗则定义:

“所谓的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还有吴忠观在《人口科学辞典》中指出:

“人口质量,亦称人口素质。

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在质的规定性方面的发展水平,总是体现为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人口具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认为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方面的内容”。

人口素质内涵的不同观点,每一种观点都是局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提出的,因而没有全面的、准确的概括出人口素质的真正涵义。

二、河南省与广东省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的比较分析

(一)河南省

1.人口规模及增长状况分析

建国50多年来,河南省人口控制工作经历了无计划增长到有计划增长的过程,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省人口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人口增长速度得到控制,生育观念发生转变。

全省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至2006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为5.3%,人口总量为9820万人(2007河南省统计年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6631万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3189万人,城镇化率为32.5%。

2.人口年龄结构分析

人口的年龄结构,是人口自然结构的基本要素,年龄结构的类型不同,导致未来人口再生产的影响也不同。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大力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少儿比重不断下降;进入80年代,全省人口年龄结构由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变;进入90年代,尤其是1995年以来,人口年龄结构已接近老年型。

2004年河南省年龄中位数为30.34岁,2006年河南省人口统计年鉴显示,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中少年人口系数为20.8%,老年人口系数为8.1%,老少比为38.8%。

3.人口的城乡构成分析

河南省不仅为中国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全国的农业大省,全国农产品主产区之一,其农业人口、乡村人口比重较大。

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2006年底河南省乡村人口为6631万人,居全国第一位,占全省总人口的67.5%;城镇总人口达3189万人(位列广东、山东、江苏之后,居全国第4),占全省总人口的32.5%,比解放初期增长了17.09%,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5.23%增长了17.27个百分点,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23.44%增长了9.06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近1000万。

4.人口文化构成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南省人口素质有了明显提高,文盲、半文盲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

1982年全省文盲率为26.20%,1990年下降到16.15%,2000年降到5.87%,到2006年底河南省文盲率下降到3.69%。

同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生的比重由1982年的330人增加到2000年的2674人。

另外,在河南省人口的教育构成中,小学与初中的人数占的比重分别为27.8%、47.7%,而受高中教育程度的人数比重为11.9%,受高等教育程度的(大学专科和本科)人数比重仅为4.6%,受到研究生教育的人数比重不到1%,说明河南省人口的教育基本上满足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而高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足,高素质人才不多。

5.人口的产业构成分析

从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来看,建国初期,河南省的就业的产业结构基本上是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占绝对的优势,占总就业人数的90%左右,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几乎很小,两者之和约为10%左右(各占5%左右),二、三产业不发达。

至2006年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下降到53.3%,比建国初期的89.8%下降了36.5个百分点,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分别为23.6%、23.1%,分别比建国初期的4.4%、5.8%上升了19.2、17.3个百分点,绝对数量分别增加了1277万人、1220万人。

6.人口的就业水平分析

从河南省人口就业状况来看,1978年-1999年期间,失业人口和失业率呈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变化情况,其中1980年和1990年的失业人口分别达到24.45万人、25.09万人,失业率分别为5.0%、3.3%。

从2000年开始,失业人口和失业率逐渐上升。

到2006年,河南省城镇人口统计失业率为3.5%,比2000年的2.6%增加了近1个百分点,城镇统计失业人口为35.4万,比2000年的20.1万增加了15.3万

(二)广东省

 1.从常住人口方面来看:

一是人口增幅和总量发展较大。

新世纪以来,我市进入了人口的快速增长期,2006年底我市常住人口为584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126万人,约占总人口的22%。

目前人口总量年均增长40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年均增长20万人。

二是性别比例总体均衡。

全市男性约293万人,女性约291万人,分别占50.12%和49.88%,男女性别比为100.48:

100。

三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

目前我市50岁以上人口为167万人,约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已步入老年城市行列。

四是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较快。

截至去年,全市人口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为154万人,约占总人口的35%。

五是空间布局渐趋组团式分布。

我市中心城区的连片建成区的人口密度约2.3万人/平方公里,市区的人口密集自中心区向外依次递减,城区外缺少明显的人口集聚副中心。

 

 2. 从外来人口方面来看:

2006年底,我市外来人口总量达到218万。

外来人口素质高低不一,总体上呈现“三高两低”的特点:

一是在年龄结构上青壮年的比例较高。

目前登记在册的218万外来人口中,15周岁以下少年儿童占7.2%,16至45周岁的青壮年有183.5万占84.2%。

二是男性的比例较高。

外来人口男女比例稍有失衡。

三是从事低端行业和工程的比例较高。

目前全市外来人口中有各类务工人员153万人,占70%。

在冶金、纺织、建筑等行业的一线生产工人中,外来人口占到90%左右。

四是受教育程度偏低。

外来人员中大学以上文化仅为4.7万人,约占2.2%,高中文化的18万占8.5%,而初中以下文化的人有184万,约占85.6%。

五是城市化水平偏低。

现有暂住人口中居住地点相对稳定、时间在一年以上的仅有82万人,只占37.6%。

大部分暂住人口无法迅速融入本地社会,导致流动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

 

三.人口素质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国内外对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主要有两大方向。

  

(一)对人口素质定量分析的研究。

屈云龙和许燕(2010)在借鉴“人口素质指数”(PQLI)三大指标的基础上,将人口素质划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三大方面,并在每个方面中给出了具体的统计指标。

然后用主成因分析法计算和分析了江苏省的人口素质,结果发现各省辖市人口素质发展状况存在明显差异。

肖周燕(2007)将人口素质分为身体素质水平、文化素质水平、劳动技能素质水平和道德素质水平四个方面,并确定了各个方面的具体指标。

在此基础上,用AHP(层次分析法)评价人口素质水平。

张强和钱建明(1993)选用标准化总死亡率、婴儿死亡率、12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及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四个指标,用多维标度法评价了我国10个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

钱金平(2001)选取了平均寿命、维尔威克指数、智商、非残疾比重,6岁及以上人员大学、中学、非文盲比重等7个指标及其权值分配方案,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综合定量评价了人口素质。

张强,张霜红,钱建明和张菊英(2003)选取了出生时预期寿命、人均工农业产值、婴儿死亡率、生育率、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等5个指标,利用灰关联聚类法对我国14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人口素质进行了聚类分析和评价,并探讨了此方法的特点和效果。

  

(二)对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沈百福和杜晓利从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各级教育的人口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两个角度考查了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张邦辉,谭伟和邓淼从人力资本角度,运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法度量了中国各地区不同年份的劳动力受教育状况,并用聚类和线性回归法分析了近20多年来中国各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宋光辉[通过关注研究教育与经济增长作用的重要文献,发现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的重视阶段,70年代的争论和置疑阶段,80年代的理性回归阶段和90年代以来的重拾信心阶段。

程前昌依据1994年~2006年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的统计资料,选取人均GDP和接受过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文化素质的衡量指标,对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文化素质进行相关分析。

黄春燕运用SPSS软件对人口素质指数EDI和GDP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求得GDP增长的预测模型。

四.结论政策建议

 从前面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人口文化素质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增长关键时期,但人口众多和素质低的现实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和稳定的增长,因此,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已迫在眉睫,我们可以得出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而人口素质又由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以及劳动技能素质构成,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为中国经济更好的发展提供以下几条政策建议。

(一)调整教育投资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西奥多W舒尔茨(1988)和贝克尔(1987)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人力资本收益率作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两个重要结论:

一是发展中国家的收益率是比较高的,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一般比物质资本投资收益高,因此,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本投资是合算的;二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教育十分落后的国家对小学、初中等的教育投资比对高等教育投资更有效率,与此相反,在发达国家,教育投资收益率的高低顺序则是大学、初中和小学。

通过前面的分析经计算得知,在我国万人中每增加1名大学生,他可以使EDI提高0.976,并带动GDP将增加145.6亿元,而增加1名初中生,可以使EDI提高0.980,GDP将提高146.2亿元,显然,每增加1名初中生对提高GDP的作用要略大于增加1名大学生,而所需教育费用却只有六分之一(李宝元,2000)。

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并提高教育投资的总收益。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应向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地区适当倾斜。

另外,在这些地区应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坚决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杜绝新文盲的产生,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则应该着重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二)转变教育体系,实现办学主体的多元化

据测算,在我国每增加1个单位的固定资产的投资只会带来下年GDP不到3个单位的增加额,而每增加1个单位的教育投资则会带来下年GDP6个单位的增加额(李宝元,2000),因此,在我国这个发展中国家进行教育投资是合算的、其收益要高于物质投资;另外,我国的教育投资具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2001年每万人中有小学生993.7人,而初、高中生只有516.1人和202.1人,大学生则更少,只有93.1人。

受财力限制,当前很难实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同时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

国家的投资应主要用于普及义务教育与基础教育;而专业技术教育可以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体制,允许设立私立学校、集聚民间财力加以实现。

这是因为基础教育为社会提供着国民经济体系得以形成和正常运转所必须的一般人力资本,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与整个国民素质、精神文明即人力资本的总体水平紧密相关,其投资收益具有很强的外生效应,因此,应采用义务的、普及的、由税收支持的公共教育投资为主体的投资方式;至于专业技术教育投资,一般具有较直接的内在效应,所以作为收益者的家庭个人与企业组织的投资应占有较大比重,教育投资结构可以呈现多元化格局。

(三)发展成人教育,倡导终身教育

近年来,我国的成人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所实行的/终身教育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通过计算发现,每万人中增加1名/成教生和增加1名/普教生对GDP的贡献是一样的(比如每增加1名/成教大学生和/普教大学生相当,都可以带动GDP上涨约145.6亿元),而成人教育又具有学制灵活、学习方式多样、由国家财政负担教育费用少等优点,因此,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终身教育是提高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我国的成人教育要真正实现开放型、社会化的/学习教育,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终身学习化的人力资本教育培训的需求。

如加强在职职工的岗位技术培训和待业青年的就业前培训,提高在职人口的文化素质。

同时,也要加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让其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增强再就业的能力,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身体素质方面。

身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国家医疗水平,二是加强国民体育锻炼。

因此政府应该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在医疗方面积极鼓励新药研发,改革医院现存的各种弊制,让人民群众都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在国民体育锻炼方面,政府应该加大对居民区体育设施的投资建设,深入促进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以提升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为最终目的。

  (五)文化素质方面。

文化素质的提高依赖于教育的继续深入扩展,因此,政府应该继续坚持中国教育的扩展政策,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重视教育分配问题,一是合理调整三级教育投入比,二是缩小城乡、地区、群体之间的受教育程度差距,重点在于调整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教育政策的偏向。

  (六)劳动技能素质方面。

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受高程度教育者的产出提高。

因此,政府应该用政策鼓励科研活动,在科研环境方面,支持学者潜心钻研学术,调整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着重培养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在科研体制方面,引入以支持人为主的科研支持方式,为科研者特别是青年科研者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同时逐步完善《专利法》、《知识产权法》等法

 

结论

人口素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生产资料、生产关系这三大要素。

人是生产力的主导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中国目前虽然人力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人力资本却是与此相反。

更何况进入二十一世纪,世界已经进入知识化、信息化时代,经济的增长不再靠一般的人力资源来推动,而主要靠科学技术来发展来推动。

 “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

 “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所在。

如果用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比作一个GDP的分子式的话,减少分母固然可以增大分值,扩大分子---提高人口素质,同样也可以增大分值,而且在人口基数不易改变的情况下更为有效”。

据“五普”资料显示,我国15至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0.15%,在世界上比例最高;目前我国城镇有1000万左右、农村有2亿左右剩余劳动力。

这个人力资源数字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的。

但我国大学毕业生、高技术人员、科学家所占的比例在世界上却排在后面。

这种状况很不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要想尽快改变,就必须从优生优育入手,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从加强教育入手,努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从道德建设入手,努力提高人口的思想素质。

只有人口素质提高了,沉重的人口负担、强大的人力资源才会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本,生产力才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才会大大增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经济要发展,首要问题是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杜鹃,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脱贫致富,2006,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第52页.

[2].景香芝,河南省出生人口素质探析.学理论,2010(12):

第98-99页.

[3].饶伟,我国人口素质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研究,2012,南京财经大学.第56页.

[4].尚环归,新农村建设中的山区农村人口素质问题研究,2007,湖南农业大学.第81页.

[5].袁颖,浅析提高人口素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2004,吉林大学.第51页.

 

附录

 

附录一平均预期寿命

附录二

受教育年限定义:

指某一特定年龄段人群接受学历教育(包括普通教育和成人学历教育,不包括各种非学历培训)的年限总和的平均数。

普通教育包括:

普通小学、初中、高中、职业初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博士。

指标解读:

该指标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教育程度或国民素质的重要指标之一。

计算公式:

人均受教育年限=(某一特定年龄段人群中每个人的受教育年限之和/该年龄段人群总数)×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