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9525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0.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docx

《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docx

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

 

摘要……………………………………………………………………………………1

关键词…………………………………………………………………………………1

前言……………………………………………………………………………………1

一、企业并购中价值创造研究回顾…………………………………………………………2

二、并购企业长期价值创造的源泉——动态能力观的持续竞争优势……………3

三、知识协同与并购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4

(一)知识协同的提出和发展……………………………………………………4

(二)企业并购:

通过知识协同创新能力——实现价值创造…………………5

(三)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知识协同过程………………………………………7

结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企业并购中的长期价值创造研究

【摘要】

企业的并购重组不仅要追求短期财务价值的实现,还应追求长期战略价值的的创造。

本文在回顾并购企业现有价值创造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并购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知识协同过程。

研究表明,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协同形成或增强企业的动态能力,在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实现长期的价值创造。

【关键词】并购重组价值创造协同动态能力

 

前言

关于“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从Jensen和Ruback(1983)的开创性研究开始,国内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争论和研究。

近三十年中,大量实证研究通过财务指标证实了并购重组能为企业创造价值提供可能和潜力,但具体到每一笔交易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就使得“怎样通过并购重组创造价值”成为并购重组研究中更为现实的课题。

现有的有关并购创造价值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于企业短期的财务价值和市场表现,忽视了对企业并购后长期价值创造研究。

但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前沿》中所告诫的,“公司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只有在整合业务上取得成功,才是一个成功的收购,否则只是在财务上的操纵,这将导致业务和财务上的双重失败”。

所以,企业并购重组的成功取决于不同组织之间的有效整合及其长期经营中持续价值创造的实现。

而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视角来看,长期持续的价值创造来源于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内外因素快速变化的超竞争环境中,动态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Eisenhardt,K.M.andMartin,2000;Teece,D.J,G.PisanoandA.Shuen,1997)。

且在动态能力的构建过程中,知识的相互转化具有重要的作用(Zollo,M.andS,G.Winter,2002)。

现有的企业并购文献强调了企业知识对于有效管理并购过程实现价值创造的重要性(Haspeslagh,P.C.,JemisonD.B.1991),相关知识管理文献也认为,并购重组是企业在短期内获得新知识最有潜力的途径(Madhok,A.,1997)。

但缺少文献将并购重组的知识管理与企业长期价值创造联系起来研究。

因此,本文在回顾并购企业现有价值创造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知识协同将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知识管理、动态能力提升和价值创造联系起来,分析并购企业通过知识协同创造新知识,形成和提升企业动态能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从而最终实现长期价值创造的内在机理。

一、企业并购中价值创造研究回顾

过去的三十多年里,国际学术界做了大量关于并购价值效应方面的研究,但是,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看法。

Jensen和Ruback(1983)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引发了“并购能否创造价值”的讨论。

他们对13起并购重组事件进行了总结,认为目标公司股东在公司并购中获得了巨大收益(20%-30%)。

他们的结论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广泛争论,目标公司从重组中获得的收益是来自协同效应还是仅仅来自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损失?

于是出现了“价值创造说”与“价值转移论”之间的争论。

随后不少学者运用各种不同的数据来检验“价值创造说”和“价值转移论”孰是孰非。

自Jensen和Ruback之后,大多数学者使用事件研究法来探讨并购是否创造了价值。

经典理论一般从并购动因角度解释并购重组价值效应,目前在国际学术界流行的并购动机的理论主要有三种:

协同效应(SynergyEffect)、狂妄假说(HubrisHypothesis)和代理动机(AgencyMotives)。

1、协同效应动机理论

以协同效应为代表的总价值增值理论假设并购目的是为了股东价值最大化,并购对目标公司和收购公司都是价值增值的投资,因而并购的总收益为正。

总价值增值的源泉有多种,最常为引用的主要有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替换不尽职的管理层带来的效率提高等(Weston,Siu&Johnson,2001;DePamphilis,2001)。

2、狂妄假说

狂妄假说指的是管理层的并购决策往往出于自身的狂妄和盲目乐观,充分相信自己对目标公司的“错误”估价和对协同效应的“错误”估计,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产生真正的协同效应,致使目标公司股东价值的提高以收购公司股东价值的下降和转移为代价。

3、代理动机假说

代理动机假说指的是管理层发动并购重组主要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包括Amihud&Lev(1981)提出的“管理层个人利益组合的多元化”,Jensen(1986)提出的”管理层利用自由现金流扩大公司规模进而提高与公司规模正相关的个人利益”,管理主义(Managerialism)以及Shleifer&Vishny(1989)提出的“通过并购扩大公司规模进而提高公司对现任管理层的依赖程度”。

从企业的长期经营和发展来看,并购价值创造的源泉在于并购整合后可能产生的竞争优势,长期协同效应才是衡量并购后整合能否创造价值的有效标准。

美国学者安索夫认为,协同也就是并购双方之间匹配关系的理想状态,即一个公司通过收购另一家公司,使得公司的整体业绩好于该两个公司原来业绩的总和,也就是常说的1+1>2的效果。

安索夫对于协同效应的这种界定,一方面强调了并购所带来的公司业绩上的有形收益,另一方面更强调了并购双方实现匹配关系的理想状态,这显然是一种无形收益。

也就是说,安索夫的协同效应显然包含有形和无形收益的双重潜在机会,以及这种潜在机会与公司能力之间的紧密联系。

由于协同效应的实现只专注于并购后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因而避免了以会计为基础的衡量方法中存在的无法把合并带来的绩效和两个企业在独立状态下具有的正常绩效区别开来的问题。

因此,协同效应的实现是一个更合理的衡量并购价值创造的概念。

二、企业长期价值创造的源泉——动态能力

提斯等人1997年发表在《战略管理杂志(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上的论文是动态能力理论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该文中,提斯等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对内部和外部的竞争能力进行整合、构建或者重置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的能力”,它反映了企业在既定路径和市场位置约束下,获取新竞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

温特(Winter,2003)提出的组织能力(organizationcapabilities)的定义则为动态能力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他指出“组织能力是一(系列)高层次的组织惯例(routine)或惯例集合,这些组织惯例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投入流,能让管理者在生产出特定有意义的产出方面获得一系列的决策选择。

”动态能力理论的基本假设是组织的动态能力能够使组织适应环境的变化,从而使组织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

动态能力战略框架强调以前的战略观所忽略的两个关键方面:

“动态”是指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具有不断更新自身能力的能力;“能力”是指战略管理在更新企业自身能力(整合、重构内外部组织技能或资源)以满足环境变化的要求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已有研究认为,企业的能力由四个相互影响的四个层次的知识构成。

这是从企业能力的静态构成来看。

构成企业能力的知识从具体明确的显性知识向更加具有组织流程特征、实用性更强的隐性知识发展。

从动态能力的进化来看,动态能力来源于学习,是学习的结果,它构成了企业调整其运营惯例的系统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系统性的学习机制本身就可以看成是第二层次的动态能力,或者说是一种“准动态能力”,是关于学习(或者说是企业的学习能力)的动态能力。

学习机制就像动态能力一样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运营惯例。

动态能力是企业改变其作为竞争优势基础的能力,而改变能力的背后就是知识。

企业之所以要改变自身的能力,是因为隐藏在能力背后的知识不再适合环境的变化。

企业改变能力的过程就是企业追寻新知识的过程。

改变能力的结果是企业建立了一套新的知识结构。

所以,从广义上看,企业的动态能力不是某一种或某些能力的简单组合,而是企业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自我进化、自我升华的综合能力。

三、购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

(一)知识协同的提出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以及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进行快速的知识创新,并实现对市场快速、动态的响应。

而企业的知识资源是分散在不同流程单元、供应链、联盟、集群中的,因而企业需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平台,对企业的内外部知识资源进行重构、整合和优化,使多时点、多主体的知识能够有效集成、互补及共享,以实现有效的知识重用和快速的知识创新。

在此背景下,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知识管理迈向以知识协同(KnowledgeSynergy)为标志的新的发展阶段,企业通过“协同”的方式进行知识创新,能够弥补知识缺口,有效的解决知识情景嵌入和路径依赖的问题,消除“知识孤岛”,并可获得多主体、多目标、多任务间的“1+1>2”的知识协同效应。

美国学者Anklam将知识管理的发展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数据、信息传递为主要标志;第二个发展阶段是以知识共享、隐性知识管理为主要标志;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以知识协同为主要标志。

并指出,知识协同就是知识管理的协同化发展阶段。

Karlenzig将知识协同定义为:

“它是一种组织战略方法,可以动态集结内部和外部系统、商业过程、技术和关系(社区、客户、伙伴、供应商),以最大化商业绩效。

”并指出:

“那些超过10000个员工的大型组织可以通过系统性开展知识协同获取最大的收益。

对于他们而言,在全公司范围内建立和维持网络化知识过程是必要的,可以弥补部门的、地区的和文化的缺口。

但是,知识协同不应被限制在单一公司的围墙里。

综上所述,知识协同是一个公司在知识创造、获取、共享和重用的制度化过程中进一步创造价值的模式,当它被嵌入到组织文化、价值观、过程和报酬系统中,将帮助企业产生最大价值。

知识的多主体性决定了知识协同是实现快速知识创新的最有效的方式。

(二)企业并购:

通过知识协同创新能力——实现价值创造

不同企业在并购整合过程中涉及到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类别是不同的,企业的内部组织、战略业务、企业文化、管理能力和人力资源等要素往往成为这些知识的载体。

在基于知识协同的企业并购整合过程中,根据企业融合、创新的逻辑顺序,可以把并购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分为知识整合和知识协同两个阶段,如图1所示。

图1并购整合中的知识协同和价值创造

1、知识整合中的短期管理价值创造

企业成长过程中会缺乏各种知识,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设法获取相应的知识。

但是由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有限性,通过并购将拥有某种知识的企业纳入自身体系就成为实现企业能力提升的一种重要手段。

企业能力由不同的、互补的知识体系有机结合而成,企业要想通过并购获得建立企业能力所需的各种知识,就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手段对这些知识进行整合。

在企业并购重组中,短期内只能实现知识的整合。

在这一阶段,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知识总量从存量的角度分析是难以增加,更多的可能是在并购磨合中由于各种摩擦、冲突和人员流动和客户流失而减少。

此时,企业并购中的价值创造主要来源于知识整合带来带来的管理协同效应。

在知识整合过程中,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各知识主体(分公司,部门,团队,个人等)及其知识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运作,共同构建新的知识系统。

各知识主体知识的互补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并购企业的管理协同效应。

具体可体现在:

(1)主体间知识整合后实现知识共享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即在一个重复的过程或相同种类的活动中,平均每次知识共享成本将随着共享次数的增加而下降。

(2)知识协同的范围经济效应。

通过并购后各知识主体的整合和协调管理,企业可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发挥已有的知识资源优势,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

(3)知识协同的学习经验效应,生产同类产品或服务的不同知识主体的整合,必然带来累积产量(经验)的增加,产生学习效应,有效降低单位生产成本。

2、知识协同中的长期战略价值创造

并购企业在经过有效的知识整合后,互补性新增知识通过编码、复制和学习实现了知识共享和应用。

在共享和应用过程中,面对企业发展和运作过程中新问题、新挑战,“新”“旧”知识在磨合应用中实现“知识碰撞”,为寻求问题的更好解决,综合应用“新”“旧”知识,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运作思路,解决方案,并经过反复的试验,优化和不断地试错性学习,率先在某一方面获得领先于同行的经验或关键技术诀窍,即实现经验性隐形知识的初步创造。

并针对同一类问题的内外环境进行反复尝试和总结,逐步规范并实现内部共享,形成组织针对某类问题或业务的特有流程和惯例,实现隐形知识的共享和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正如前文所述,这类针对企业发展需要,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动态整合、优化配置企业内外资源获得新的竞争能力的组织流程或惯例,就是企业的动态能力。

而这些企业赖以协调与组合资源的独特流程正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基,是企业在特有的资产位势基础上,通过所选择或继承的进化路径,逐步塑造而成的。

由微观层次上独特的技能、工作程序、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决策机制和企业制度整合、配置而成的动态能力,使其具有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能够有效地创造、配置和保护那些支撑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无形资产。

动态能力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支撑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柔性。

动态能力能够帮组企业增强对环境变化的预判能力、确立更为科学的战略方向和定位,从而保证企业较之于竞争者有更强的战略稳定性和动态反应性。

(2)动态匹配。

动态能力是快速变化环境中整合、配置资源的能力,在超竞争的环境中,能够迅速响应环境变化,实现内外资源、组织目标和环境变化的动态匹配。

(3)组织创新。

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全方位创新中才能获得动态能力,整合内外资源,适应环境变化,创造更好业绩。

(4)学习能力提升。

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企业通过组织学习创造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

组织学习是既是动态能力的重要构成和体现也是其发展演变的保障。

(三)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知识协同过程

在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从两个维度考察知识协同中的动态能力的形成过程,即:

能力构成和能力动态性,分别考察从单一的具体能力向综合的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变和从静态的或低动态的能力向高动态能力的演变。

从知识管理活动角度,则分别从三个维度:

知识活动、知识特性和知识层次对此动态能力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如图2所示。

1、动态能力形成的知识协同

由前文对企业能力和动态能力的知识属性分析可知,能力都是组织学习的结果,是一种累积性的学识,动态能力是各种资源和具体能力整合在一起应用到组织业务流程中所形成的对外部环境的综合适应能力。

显然,动态能力的形成要经历资源(具体知识)——技能——业务能力——综合能力的演变。

在并购重组的初期,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各知识主体通过部门合并、业务整合、新部门创建、产品创新、人员流动等方式实现了知识的整合。

通过知识链把原分属于两家企业的知识逐步融合在一起,通过编码化等方式逐步实现“新”“旧”知识在重组企业中的流动和共享,知识协同向能力转换创造了条件。

通过显性知识的获取、传递、转移和模仿性学习,新的增量知识逐步内化到员工中,形成一系列新的技能,知识初步完成了第一次的从显性知识,特别是关于“knowwhat”和“knowwhy”类型的知识,向部分隐性化的知识——关于“knowhow”类型知识的转化,但这一层次的知识管理活动更多的集中于知识的主要载体——员工。

在主要员工或者是组织内多数员工的知识增加以后,自组织内部相关激励机制和外部市场竞争压力传导机制的作用下,员工逐步自发的、或者是有组织地将新增知识应用于企业的相关业务流程,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甚至是重构或再造,实现相关业务能力或业务效率的提升。

重构、再造后的业务流程或优化后的业务技能带来的成功(如果成功),会进一步激励员工和部门朝这一方向继续努力,从而形成路径依赖。

面对某一市场机遇,在企业目标导向下,市场竞争影响下,几项业务能力的可能是应激性的,协同整合就会形成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面向任务的业务能力协同整合进一步形成的,面向战略环境和企业整个价值链的。

如果这一协同整合形成的能力取得成功,会进一步强化组织对这种应激性反应及其协同整合过程的共识,形成组织记忆和惯例、甚至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成企业对内外竞争能力和资源面向竞争环境的协同整合能力,这就是企业的动态能力。

这时的知识活动就形成了一种多种知识流和能力性知识的面向环境的、一定路径依赖的、带有自学习特征的内化、协同整合和吸收后再整合,不仅是面向应用,而且是面向内外环境的“过程性”知识活动。

图2企业并购中的知识整合与知识协同过程及其动态能力演化

2、知识协同推动下动态能力演化

随着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编码→复制、模仿→应用→吸收、内化、协同→编码”的动态循环,知识管理活动经历了由内及外,分散到融合,“内容”向“过程”的演变。

从企业的能力演化来看,在能力形态维度,经历又具体能力(competence)到综合性能力(capabilities)的转变;在能力的动态性维度,经历了从静态性能力向动态性能力的演变。

在能力形态维度,某一具体知识在员工复制、模仿后“知道怎么做”,训练、试错性学习后“能做”,形成了一种具体的技能,是任务导向的具体能力。

这种技能应用的企业的现有流程中,形成创造性应用的业务能力,是业务导向的能力,使企业价值链上一系列能力中的某一能力的提升,是员工技能和企业综合能力的桥梁。

面向环境的变化,适应竞争的需要,几项相关业务能力和企业内外竞争资源的协同整合形成企业的一种综合能力,如果这种能力具有显著的顾客导向的价值性和竞争导向的差异性,就能带来竞争优势,比如核心能力,这时形成的能力是综合能力。

特别是,协同整合各种具体能力形成综合能力的整合能力本身也是一种综合能力,即动态能力。

这种整合能力的形成受到企业具体能力、面临的竞争环境、过去整合经验的影响,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企业的惯例、运作风格等,这样一种综合能力既是内化的,也是对环境的适应性选择。

组织常规运作和惯例的形成反映了经验性智慧,它是组织通过试错性学习,对过去行为方式选择和维持的结果,因此组织惯例是一种组织程序的存储器。

在能力的动态性维度,经历了从静态性能力向动态性能力的演变。

这里的静态,是指像员工的某项技能或部门的业务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因为其对象——操作、工艺具有相对稳定性。

而竞争能力及对企业价值链优化、重构的能力是面对顾客的、竞争导向的、适应环境而变化的综合能力,顾客、竞争环境的变化决定了这些能力的高度动态性。

即随着“技能→业务能力→竞争能力”的发展,其动态适应能力也强。

结论

“怎样通过并购重组创造价值”是并购重组研究中最为现实的课题。

在内外因素快速变化的超竞争环境中,动态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来源。

成功的并购取决于不同组织之间如何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并实现长期经营和持续价值创造。

而这中长期的持续价值创造来源于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企业在并购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协同形成或增强企业的动态能力,在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中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从而实现长期的价值创造。

【致谢】:

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我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的撰写。

在此,特向给以我指导和帮助的各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首先,真诚感谢论文指导老师龚老师。

龚老师不仅给以了本论文很多新颖的观点和宝贵意见,而且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给以了精心指导,对老师的辛勤付出,我仅能在此向老师表示真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王晓光.基于知识的企业动态能力问题探讨[J].学海,2005,(03)

[2]廖文燕.并购重组又一波[J].企业文化,2004,(03)

[3]丁敏.季晓南:

国企并购重组需重视的六大问题[J].功能材料信息,2008,(Z1)

[4]刘明霞.动态能力研究:

述评、比较与展望[J].生产力研究,2004,(10)

[5]李兴旺,王迎军.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综述与前瞻[J].当代财经,2004,(10)

[6]李黎.企业动态能力理论初探[J].企业活力,2006,(01)

[7]张新.如何研究并开展并购重组[J].新财经,2004,(09)

[8]白涛,任建军.银行业并购重组的国际经验及我国银行业的并购重组[J].金融论坛,2003,(07)

[9]赵承.基于动态能力竞争战略的学习型组织[J].现代情报,2004,(11)

[10]罗可安.市场热点关注:

并购重组热潮中国机床品牌逐渐地成熟起来[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5,(05)

[11]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

———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

20-29.

[12]彼得·德鲁克.管理的前沿[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13]卢启程,基于知识管理视角的动态能力解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5):

156-160。

[14]Teece,D.J,Explicatingdynamiccapabilities:

thenatureandmicrofoundationof(sustainable)enterpriseperformance[J].StrategicManagementJounal.Dec.2007,Vol.28,Iss.13:

1319-13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