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8642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5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docx

初中地理居民与聚落练习题附答案100

一、居民与聚落选择题

1.(贵港)下列民居建筑与其地点搭配不当的是(   )

A. 窑洞﹣贵阳                   

B. 竹楼﹣西双版纳                   

C. 吊脚楼﹣湘西                   

D. 土楼﹣福建

【答案】A

【解析】【分析】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贵阳位于云贵高原上;竹楼是西双版纳地区的传统民居;吊脚楼是湘西地区的传统民居;土楼是福建省的传统民居。

 

2.认识世界,读下组图,回答下面小题。

(1)上组图中表示马六甲海峡的是图(   )

A. ①                                         

B. ②                                         

C. ③                                         

D. ③

(2)上组图中的图②所示区域的主要人种、通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分别是

A. 黄色人种、英语、基督教

B. 黑色人种、西班牙语、佛教

C. 白色人种、阿拉伯语、伊斯兰教

D. 黄色人种、阿拉伯语、基督教

(3)上组图中有关图③所示区域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区域常住居民为因纽特人、拉普人

B. 站在A处,面北而立,该海峡西侧为太平洋,东侧为大西洋

C. 该区域气候酷寒,地面全被冰雪覆盖,没有植物能够生长

D. B所在的大洲淡水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最湿润的大洲

【答案】

(1)A

(2)C

(3)B

【解析】【分析】

(1)马六甲海峡地处东南亚,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图①表示的是东南亚的马六甲海峡。

②表示的是西亚地区,③表示的是南极地区,④表示的是白令海峡。

(2)图②是西亚地区,西亚主要以白色人种为主,通用阿拉伯语、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

(3)图③是南极地区,南极地区无定居人口,北极地区常住的居民是因纽特人、拉普人,A错;图③是以南极点为中心的区域,南极点是地球最南端,因此站在A德雷克海峡处,面北而立,该海峡西侧为太平洋,东侧为大西洋,B正确;南极地区气候酷寒、烈风、干燥,南极地区的暖季,在大陆边缘的沿海地区是无冰区,这里生长着主要以地衣、苔藓、藻类为主的植物,C错;B所在的南极洲淡水资源丰富,主要以冰川的形式存在。

南极地区降水稀少,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大洲,D错。

故答案为:

(1)A;

(2)C;(3)B;

【点评】

(1)黄色人种:

皮肤呈黄色或棕色,眼睛呈棕色,头发黑直脸形宽平,鼻梁和身材中等。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美洲的印第安人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白色人种:

皮肤呈白色或浅棕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身材较高。

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西亚、南亚、北非、大洋洲;黑色人种:

皮肤和眼睛呈黑棕色,头发卷曲,鼻梁扁平,嘴唇较厚,下巴较低,四肢较长。

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

不管任何人种都是相互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2)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

 

汉语:

中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东南亚的国家,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英语:

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等;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

俄语:

俄罗斯和独联体的其他许多国家; 

法语:

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的许多国家; 

西班牙语:

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 

阿拉伯语:

西亚和北非的许多国家.

(3)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宗教是一个一神论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教会,基本经典是《圣经》。

伊斯兰教遍布亚、非两个大洲,在各大洲很多国家里都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民(穆斯林)。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印度佛教创始人是释迦牟尼本名乔达摩·悉达多。

三大宗教中,以基督教人数最多,伊斯兰教次之,佛教最后,虽然人数各有不同,但是各个宗教的信徒都是平等的。

3.某国2018年人口出生率为10‰,人口死亡率为7‰,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A. 10‰                                    

B. 3‰                                    

C. 17‰                                    

D. 7‰

【答案】B

【解析】【分析】解:

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

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0‰-7‰=3‰;故选项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

【点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反映人口自然增长的趋势和速度的指标,取决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两者之间的变动情况。

当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都高,则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当人口出生率高,人口死亡率低,则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当人口出生率低,人口死亡率也低时,则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低。

20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高。

4.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最有可能形成聚落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分析】解:

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

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读图可知,图中③处位于平原,地形平坦,在河流沿岸,水源充足,最有可能形成聚落。

故答案为:

C。

【点评】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按照聚落的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聚落大多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5.图中①②③④分别是江苏、内蒙、云南和东北四地传统民居邮票,读图可推知(   )

A. ①地降水充沛,河网密布

B. ②地气候湿热,森林茂密

C. ③地冬季严寒,降雪较多

D. ④地炎热干燥,沙漠广布

【答案】A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A.①表示的是江苏民居,是江南水乡特色,说明了该地区降水充沛,河网密布,A符合题意;

B.②是位于内蒙古民居——蒙古包,说明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布,B不符合题意;

C.③是位于云南等地的竹楼,说明当地气候湿热,降水丰富,C不符合题意;

D.④是东北民居,屋顶是斜顶,说明了该地冬季降雪丰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6.人口增长过慢或停止增长所带来的问题是(  )

A. 国防兵力不足                       B. 居住条件差                       C. 交通压力大                       D. 就业困难

【答案】A

【解析】【分析】解:

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

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到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总数已突破了60亿大关。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使居民的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等问题难以解决,造成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还有一些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

在欧洲的一些国家,比如意大利、德国和瑞典,近些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已引起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加重、兵员不足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故答案为:

A

【点评】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7.(广安)下列城市,被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称为“圣城”的是(  )

A. 巴格达                                 

B. 开罗                                 

C. 麦加                                 

D. 耶路撒冷

【答案】D

【解析】【分析】耶路撒冷被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称为圣城。

故选:

D

【点评】耶路撒冷是闻名世界的历史古城。

阿拉伯人习惯地把它叫做“古德斯”,即“圣城”。

在犹太人的语言希伯来语中,“耶路”是“城”的意思,“撒冷”是“和平”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和平之城”的意思。

耶路撒冷建城几千年以来,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奉它为“圣城”。

8.(昭通)下列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组合不准确的是(  )

A.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冰屋                                

B. 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 东南亚地区——高架屋                                       

D. 中国南方——蒙古包

【答案】D

【解析】【分析】北极地区地处高纬,气候严寒,当地的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冰块建造了冰屋居住,保温功能很好;黄土高原地区,当地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东南亚地区气候湿热,当地民居多为高架屋,既隔热又便于雨水的排泄,还能抵御毒蛇猛兽的侵袭;内蒙古草原上,由于游牧方式,人们就居住在便于搭建、拆迁和搬运的蒙古包里。

故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依据人民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来解答此题。

9.人类传统民居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

读我国各地传统民居景观图,完成下面小题。

(1)对各传统民居环境及成因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①多受台风影响,防风吹                                    

B. ②气候湿热,多蛇虫

C. ③终年多雨,黄土广布                                       

D. ④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

(2)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③④①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

(1)C

(2)D

【解析】【分析】

(1)①台湾兰屿多受台风影响,地下屋防风吹,A正确;②云南气候湿热,多蛇虫,吊脚楼凉爽,防蛇虫,B正确;③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广布,气候较干旱,C错误;④新疆降水稀少,无需考虑房屋排水,D正确,故选C。

(2)受夏季风的影响,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依据省区的位置,各民居所在地的降水由少到多的排列顺序是④③②①,故选D。

【点评】

(1)传统民居深受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对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选址、建筑材料,朝向等方面,我国的传统房屋建筑常用“南尖北平”来描述,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富,房顶坡度大,利于雨季排水,而北方降水少,房顶坡度较小(平顶屋)。

(2)我国的气候复杂多样,东部自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广大西北内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于高山高原气候;我国季风区面积广大,受海陆因素影响,季风气候显著。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征是:

季节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空间分布特征是: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10.(2017·通辽)读下面某大洲轮廓图,关于该大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                  

B. 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

C. 全部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D. 所有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答案】A

【解析】【分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大洲是亚洲。

亚洲人口主要分布于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南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

从半球位置来看,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亚洲国家中日本属于发达国家,故选A。

 

11.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读图,回答下列两题。

(1)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   )

A.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B.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C.人均粮食不断上升

D.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增加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导致①土地资源利用过度 ②人均粮食持续上升③自然资源枯竭 ④环境污染加重 ⑤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    )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答案】

(1)B

(2)B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图中各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人口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环境污染不断加重,人均粮食先上升,后降低;自然资源数量持续减少。

所以正确的是B。

(2)人口激增很可能会带来还很多问题,导致土地资源利用过度、人均粮食持续下降、自然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加重、人口大量死亡乃至停止增长等现象。

所以正确的是B。

【点评】

(1)人类有漫长的发展历史,公元1800年以前,世界人口增长得相当缓慢,此后世界人口进入迅速增长的时期。

到2011年10月底,世界人口总数突破70亿。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其中非洲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欧洲很多国家人口呈现负增长或零增长。

(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空间同样是有限的。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给资源和环境造成了空前的压力,也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为了供养越来越多的人口,人们大规模地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和开采矿产,在许多地方导致了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造成了工业污染,引发了各种灾害,结果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

12.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意大利,近年来人口一直处于负增长状态,引起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下列不是人口老龄化造成的社会问题是(   )

A. 就业困难                   

B. 劳动力短缺                   

C. 国防兵力不足                   

D. 社会养老压力增大

【答案】A

【解析】【分析】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增大,就业困难是由于人口过快增长造成的。

故答案为:

A

【点评】考查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就业困难不属于,人口老龄化主要是适龄劳动力减少。

13.日本是一个多灾害的国家,台风、暴雪、地震、泥石流时常发生。

“合掌造”(见图)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又厚又陡(屋顶角度为60°),利于防灾减灾。

1995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据此完成小题。

(1)“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来源于(   )

A. 渔业和牧业                    

B. 种植业和林业                    

C. 渔业和林业                    

D. 种植业和牧业

(2)“合掌造”的结构有利于防御(   )

A. 地震和暴雪                    

B. 泥石流和台风                    

C. 地震和台风                    

D. 泥石流和暴雪

【答案】

(1)B

(2)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合掌造”民居的相关知识,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1)“合掌造”是日本农村的一种木造民居,屋頂用稻草覆盖,可见此类居所所用的建筑材料应该是种植业和林业。

故B正确。

(2)日本的西部沿海地区,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多暴风雪天气。

“合掌造”屋顶厚,可以防寒保暖,该地屋顶陡,冬季暴雪不易在屋顶堆积,压坏屋顶,木质结构是为了应对日本多地震灾害而选择的建筑材料。

故A正确。

故答案为:

(1)B;

(2)A。

【点评】

(1)本题考查“合掌造”所用的建筑材料和农业的关系,了解其所用的建筑材料是木材和稻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本题考查“合掌造”的结构特点的好处,理解解答即可。

14.从图中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B. 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 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                  

D. 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答案】D

【解析】【分析】读图可知:

目前,世界人口仍以较快的速度在持续增长,人口自然增长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国家,人口的自然增长较快。

故答案为:

D

【点评】人口过多会造成交通压力增大,居住条件变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造成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森林、草原、耕地等各类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数量的减少,人口老龄化,教育经费短缺等问题;人口过少会造成人口老龄化严重,社会产生劳动力短缺、社会养老负担重等问题,因此人口增长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15.下表是2018年两个国家的人口资料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13.5

64.3

22.2

0.76

0.95

36.7

58.1

5.20

2.81

0.44

(1)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甲国可能是(   )

A. 德国                                    B. 印度                                    C. 埃及                                    D. 菲律宾

(2)根据表格资料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国老龄化严重      

B. 甲国劳动力比重小      

C. 乙国人口增长过快      

D. 乙国后续劳动力资源充足

【答案】

(1)A

(2)B

【解析】【分析】

(1)由表格数据可知,甲国的人口增长率出现负增长,极有可能是发达国家,以上四个国家中,最有可能是德国,故选A。

(2)根据表格资料分析,甲国人口出现负增长,老龄化严重;甲国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小;乙国人口增长过快;乙国后续劳动力资源充足,故选B。

【点评】

(1)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基本步入现代人口增长模式,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人口零增长或者负增长。

例如,2011年乌克兰、匈牙利、罗马尼亚、德国、希腊等国人口出现负增长,日本、波兰、俄罗斯、捷克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零。

(2)人口老龄化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是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二是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的压力越来越大;三是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膨胀;四是与城市相比,解决农村老龄问题的压力更大。

 

16.中国政府于2017年和2019年,在北京分别成功主办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读下图“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

完成下列各题。

(1)参加“高峰论坛”的国家(    )

A.都是发展中国家

B.有世界上地广人稠的国家

C.多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

D.多分布在大西洋沿岸

(2)关于图示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以白色人种为主

B.②地区法语是代表性语言

C.③地区佛教为主要宗教

D.④地区发达国家集中

【答案】

(1)C

(2)A

【解析】【分析】

(1)读图可知:

参加“高峰论坛”的国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故A错误;

有世界上地广人稀的国家,如俄罗斯、澳大利亚等,故B错误;

多分布在亚洲、非洲、南美洲,故C正确;

多分布在太平洋沿岸,故D错误。

故答案为:

C。

(2)读图可得,①是西亚地区,该地区以白种人为主,故A正确;

②是美国,主要语言是英语,故B错误;

③位于澳大利亚,主要宗教是基督教,故C错误;

④是南美洲,发展中国家集中,故D错误。

故答案为:

A。

【点评】

(1)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明显差异。

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通常把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大多分布于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发展中国家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国家为主。

(2)人种是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差异划分的。

按照肤色差异,世界人口可以分为三大人种,即黄色人种、白色人种和黑色人种。

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北美洲北部等地的人种主要是黄色人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种主要是黑色人种。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西亚、北非以及北美洲、大洋洲。

 

17.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是(    )

A. 汉语                                  

B. 英语                                  

C. 阿拉伯语                                  

D. 俄语

【答案】B

【解析】【分析】英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殖民地遍及世界各大洲,在其殖民统治期间将自己的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英语是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故答案为:

B。

【点评】世界六大语言的分布区域:

汉语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新加坡、马拉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英语主要分布于欧洲西部、北美洲、大洋洲几亚洲南部等地区;俄语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及东欧部分地区;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中部和西部;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大部分国家;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西亚和北非的主要国家。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

18.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均表示乡村聚落。

读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公路

B. 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及河流交汇处

C. 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丙处

D. 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答案】D

【解析】【分析】据图可知,甲、乙、丙三处聚落形成的最有利因素是靠近河流。

丁处聚落位于两条公路交汇处。

乙处位于河流两岸,且有公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故图中四处聚落最有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乙处。

如果四处聚落房屋建筑均如图右下方所示,那么图示区域应位于炎热多雨地区。

故答案为:

D。

【点评】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温度;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热带多雨地区人们一般都建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比较凉爽干燥。

19.下图为馕带示意图。

读图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