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8074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docx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docx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说李煜

 

点击:

2035回复:

79作者:

姚旗发表日期:

2011-11-1919:

19:

00

回复

  

  兵败国灭后,一国君臣的处境将肯定是极为艰难而尴尬的,其国君尤然——要么身死,要么受辱,要么兼而有之,此外,似乎是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了。

  南唐后主李煜是个饱读诗书的聪明人,殷鉴不远,他该是略有所知的。

  当年,大汉丞相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南下,要与孙权“会猎于吴”,文武百官“莫不响震失色”,接着是一边倒的纳款投降的声音,孙权也很无奈。

此时,鲁肃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让孙权清醒了:

“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

何以言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权衡利弊,预判后果,孙权毅然决定,抵抗到底,决不投降做亡国之君,这样,才有了流传千古的赤壁之战的故事。

  那么,一个人若是不幸做了亡国之君,他的结局会怎样呢?

蜀汉后主和晋怀帝提供了两种范本。

  魏将邓艾大兵压境,后主刘禅招架不住后,即反缚双手,出城投降,于是,蜀汉灭亡了,刘禅被押往洛阳,做了“安乐侯”,最后,他也算是寿终正寝了。

然而,对于阿斗生前“乐不思蜀”的表现,有人说愚蠢,有人说是智慧,观点截然对立,令人莫衷一是。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刘禅既然活着,就一定承受着亡国之君的耻辱,因此,说他生不如死,大概也不为过。

  永嘉之祸时,晋怀帝司马炽被匈奴汉国君主刘聪俘获,此后便厄运连连。

“七年春正月,刘聪大会,使帝著青衣行酒”——“青衣”就是穿着奴婢的青绿色衣服,“行酒”就是依次斟酒的意思。

别忘了,司马炽曾有九五之尊,此时却为卑贱之事,反差之大,令在场的人震惊、尴尬和无奈。

而此举也正是刘聪精心策划的,他借此要树匈奴新政权的威风,摧毁原西晋君臣的尊严。

而当司马炽确无利用价值的时候,匈奴人便毫不犹豫地杀掉了这个亡国贱俘。

  由此看来,亡国之君遭受屈辱的命运是必然的。

  关于有关南唐的事务,赵匡胤曾口气坚定地说“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可见,他早就下决心要灭南唐了。

苟安一方的李煜,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本选择武力抵抗的方式来阻挡宋人,同时,他也不想以死殉国,所以,只能去做亡国之君了。

  然而,故事不是那么简单,此前的一些情况还是有必要交待一下的。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不恤政事”“好生戒杀”,登基后,还总想着过“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的隐士生活,无心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很自然,他成不了合格的皇帝。

  李煜“好声色”,善填词,是南唐词坛第一高手。

然而,他写的都是什么呢?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何处相思苦?

纱窗醉梦中”“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澹澹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咄咄,咄咄!

都是写奢靡的宫廷生活和男欢女爱之情,内容浅薄而缺乏寄托,柔靡绮丽,毫无有风云之气。

即使从诗词的角度看,他也只能与宫体诗人和花间派相颉颃。

  开宝八年,未经几番抵抗,金陵即告城破,李煜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从此,永别“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亡国之君屈辱的生活开始了。

  耐人寻味的是,三年阶下囚的生活,居然使一个闇弱无能的国君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词人,李煜作为“词帝”,为中国文学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正如清代诗人赵翼说的那样: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

  李煜的心路如何,他的几首词可作见证。

  

 

  

 

  

 

 

 

 

   

  ...........

  二

  

  灭掉南唐并抓获李煜,对宋朝政权而言是件极荣耀的大事。

李煜被迅速地押解北上,一路上,水陆兼行,昼夜趱程,终于到达东京。

《宋史》记载:

“(开宝)九年春正月辛未,(太祖赵匡胤)御明德门,见李煜于楼下,不用献俘仪。

”由此来看,宋朝对李煜采用的礼遇还是高于前汉施与司马炽的。

可以推断,也就是在此后不久的某一天,李煜创作了《浪淘沙》一词: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珠帘外,春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用向外张望,也能猜得到,桃花、李花、杏花,都经不起雨打风吹,掉落地上,又随雨水流去,因为,这毕竟到了暮春三月。

春意阑珊,总让多愁善感的人眉头紧锁,长吁短叹,何况李煜心中还有份去国怀乡之情。

前两句,词人在写雨夜之景,渲染凄清冷落的环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罗衾”是丝绸材料的被子,大概是从江南带来的,轻软亮泽,煞是好看,看到它,就会想到如画的江南。

然而在今夜,它却难以抵御北方的春寒。

冷风吹来,穿过珠帘,刺透薄衾,以致于词人五更时被从故国美梦中惊醒——“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在梦里,词人又见南唐的山水风光、土地人民,又做主人,尽享回归的欢乐,只可惜好梦不长。

一个“客”字饱含了多少辛酸和悔恨啊!

虽然赵匡胤为李煜量身定做的礼仪颇为妥帖,但词人早已敏感地意识到,“客居”汴京,就是做大宋的囚徒,没有地位尊严可讲,更不可与自己的过去相比。

想起这些,李煜也只能以泪洗面,追悔莫及。

  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潜意识的反应,是压抑的潜在欲望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并以一种混合庞杂的象征符号来加以表现。

李煜梦中的“一晌贪欢”,正是由白天里刺激起来的潜在欲望的表现。

独自一人,可以慎独,更便于自我身份确认,“我”曾是那遥远国度的国君;凭栏远望,正可以想象无限辽阔壮丽的江南,那里曾是“我”的乐土。

然而,当视线收回到眼前,词人猛然意识到,“我”已不属于江南,如今是大宋的阶下囚!

思念故国之情被屈辱的感受压抑下去,不能也不敢在白日里表现出来!

思来想去,还是痛恨自己,轻易地丢掉祖宗的基业,现在有家不能回!

夜晚,被压抑欲望的释放,就变成了梦中的狂欢。

欢乐得越尽兴,失落得就越痛苦。

此时,李煜无法调整自己的思绪,于是,五更时分辗转反侧,茫然地听着雨声,感伤着美好春光的流逝,痛惜自己所失掉的一切美好事物。

  最后,他默默地诘问自己:

我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我是怎么天堂从跌落到地狱的?

这种追问求索,是一种自觉的自省反思,是李煜北上前所没有的,敢于反思,是李煜思想认识的一大飞跃。

  

  

   

 

  三

  

  深秋到了,不管它是哪一年的深秋,都意味着李煜在“违命侯”的位子上坐了很久了。

宋朝君臣意图明确,要将李煜的行为习惯、活动空间固定化、程序化,刻意地把他塑造成一个唯命是听、感恩戴德、摇尾乞怜的奴才,或者说一个新的阿斗。

李煜也只能屈从,虚与委蛇,但是,囚禁日久,他的自我意识也更加强烈,心灵积郁了更多的痛苦。

此时,他可以采用的倾诉方式只有登高作赋了,不过,情感汪洋恣肆的赋篇还是不敢写的,只可将九曲回肠之情凝缩在短短的小令中。

于是就有了一曲新词《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上片侧重写景,写李煜囚所的环境。

清秋时节,木叶飘落,百卉凋零,唯有那茂密的梧桐,阔叶虽近干枯,却不肯飞落,仍覆盖了庭院的空间,封锁住向天眺望的通道,令人顿生压抑之感。

晚风袭来,萧索寂寞萦纡四周,词人坐着,站着,都不合适,唯有散步可排解郁闷的情绪,可是,院子是出不去的,唯一可去之处就是西楼咯。

登楼,又能做什么?

能得到什么呢?

许浑的诗说得好: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

”本为消愁去,无端又添愁。

弯月如钩,如美人峨眉,它不圆满,但残缺之美更可怕,它又勾起李煜无限的故国之思。

  下片重在抒情,却不能直抒胸臆。

“是离愁”?

什么样的离愁能如此沉重而烦乱,以致刀剪不断、藕断丝连,梳理不清、越理越理乱呢?

人们常常用“心乱如麻”来形容心情,但常识的经验已不适合表述李煜的状况了。

李煜心情之痛苦,之复杂,常人无法理解,也就无以言表了。

李煜不愧有锦心绣口,他把复杂的心理感受具体化化为味觉,甜、酸、苦、辣、咸,五味杂陈,于其中,思念、悔恨,苟安、煎熬,种种思绪,兼而有之,但是,即使当局者亦不可能完全说清楚,而作为旁观者,对于那种滋味,我们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只能靠想象来体会了。

  亡国之音哀以思,无边无际,又无迹可寻,后人没有直接的经验体会,也无法分担李煜的痛苦。

李煜,也只有李煜这个孤家寡人,才能谱写和品味这亡国之音,孤独地承受曲中的愁情。

想想,李煜的灾难是多么深重,人生是多么艰难啊!

  唐圭璋先生对《相见欢》的评价极为精辟:

“所谓别是一番滋味”,是无人尝过滋味,唯有自家领略也。

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

  

  

  

  

  

  

  

   

  四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笔之作,这是早有公论的;更有甚者,据说《虞美人》的出现,还是导致李煜之死的直接原因。

看来,作品的影响已超越了文学。

  三年的囚徒生活告诉李煜,未来和希望是绝对没有的,痛苦和屈辱则是无休无止的,现实的生存状态就是正在走向绝望。

  哀莫大于心死,心若已死,那么,人活着,也就空有一副臭皮囊而变成行尸走肉了,生存已毫无意义和价值了。

对命运的必然,李煜似乎有些不甘心,他的心灵仍在挣扎,可他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用诗歌记录下这地狱般的感受了——这就足够了!

  于是,《虞美人》诞生了!

此后,牵机药毁掉了李煜的躯壳,但他的灵魂却在地狱中涅槃永生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

”词的起笔突兀,出乎意料,有悖常理:

何时能将无休无止的春花秋月彻底了结?

初春的鲜花,中秋的满月,都代表着良辰美景,也曾带给词人无尽的欢乐,可是现在,自己以囚徒之身再次见到春花与秋月,只能引发物是人非感慨,品味今日的悲凉孤独,刺激词人早生华发。

为此,李煜大声呼告,诘问苍天。

此举颇有寓意,司马迁说过“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意思是人到了穷途末路绝望之时才会呼天喊地——现如今,李煜就处于如此境地。

春花秋月循环往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李煜却执意高呼“了结”,意在宣告,对阶下囚的生活已彻底绝望,心中已没有了将来与寄托!

只有度尽劫波,才能有这样的大彻大悟。

  “往事知多少”与上文鲜明对照,直指过去,追忆悔恨,大胆地自我否定——没有往日的荒淫奢靡、碌碌无为,就没有今天这绝境。

既然如此,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小楼昨夜又东风”是全篇里唯一立足于当下写实的词句。

现实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小楼”,意味着词人仍居监禁之处,处境依然。

“昨夜”,是不是在暗示他彻夜难眠“日夕以泪洗面”呢?

“又东风”,表明初春的南风再次吹拂而来,可怕的春花秋月又要接踵而至了!

此情此景又与故国当年的景象形成悬殊对比,让人不忍心去回想——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蕴含其中,还是自悔自责。

  下面是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两处借代,鲜明形象,变与不变,一目了然,发人深思;一个“只是”又有强烈的无奈之情。

“雕栏玉砌”代表着宝贵的物质财富,任何统治者都以占有它为己任,决不会将其毁弃。

此刻,江南的宫殿楼堂还在,只是换了主人,换了“朱颜”,思绪至此,怎能不激起李煜强烈的亡国之恨呢?

看似语气平淡似水,实则感情沉重愤激,不愧阻遏。

  李煜终于有了激情,“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愁绪,是人间之至情,人人都会有切身感受,然而,因其无色无形、扑朔迷离,总是难以捕捉表现。

李煜前后也有人以夸张和比喻描述过它,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贺铸的“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作为个例,它们都是成功的杰作,但彼此尚且不能互换,更遑论移用到《虞美人》中。

李煜也是先做设问,自问自答,赋予“愁”以数量、流量、力量,使无形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了:

“一江春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向东流”,流过故国,流向大海,无休无止。

真是忧愁无限,苦海无涯啊!

  王国维如是评价李煜: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后主之词,真可谓以血书者也。

”《虞美人》可谓字字血,声声泪,突破了亡国之君一己狭小扭曲的心理空间,深入展现了苦难频仍的人生历程,真切表达了人性中共有的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的情感,从而激起了广泛的情感共鸣,所以,它才能为人称道,千古传诵。

  词人李煜,也因其以血泪之书超越了灾难而永垂于文学史册,成为“词帝”。

他于一千多年前横空出世,是中国词坛的大幸,也是中国文学之大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