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诗鉴一.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7732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诗鉴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2诗鉴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2诗鉴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2诗鉴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2诗鉴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诗鉴一.docx

《12诗鉴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诗鉴一.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2诗鉴一.docx

12诗鉴一

古诗鉴赏之一

——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

 

冲刺策略

在鉴赏的过程中,要读题,有些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要读人,了解作者经历、背景、思想;要读注,注解往往提供一些帮助理解诗词的信息;然后读诗,析词义、析句义、析意境、析形象、析写法。

试题往往从词义、句义、思想内容、人物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设题,所以我们了解一些诗歌基本特点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典故、传说,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诗义。

诗歌的思想内容:

(1)边塞征战

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B、控诉战争痛苦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

(2)怀古咏史

A、称颂、仰慕英雄B、讽谕现实C、自比自况

(3)写景抒情:

爱国、爱情、乡愁、惜春、伤春等。

诗歌的形象(意象);

就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1、诗人塑造的形象就是诗中具体的人物或景象或物象。

2、诗歌的形象包蕴着诗人的思想感情。

物象和感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从鉴赏的角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人物形象、景象、物象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

前者如曹植《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1996年高考的“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也是在刻画功高盖世的诸葛亮;1998年高考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通过环境的荒僻塑造了李凝的隐者形象。

后者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

例析: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

答案:

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诗中形象),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象意义)

(二)景象

景象即景物形象。

大家都熟悉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象常常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

如元稹“遍绕篱边日渐斜”的《菊花》,就蕴涵了作者对菊花的高洁品质的认肯和追慕之情。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看似纯粹写景,实际上还是含蓄地透露出作者对高旷脱俗的境界的向往。

杜甫的《漫成一首》,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表明自己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例5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例6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综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试作简要赏析。

(三)物象

物象即事物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大类叫“咏物诗”即是托“物”言志。

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对咏物诗的鉴赏,不要停留在其外形特点上,要挖掘事物内在的神韵、品格、精神,找到与“志”的契合点。

如于谦《石灰吟》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诗人“不畏挫折磨难”;“粉身碎骨”与不惜牺牲;“清白”与诗人的节操皆有对应关系。

例3: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02全国】

例4: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04广东)

 

典例剖析

一.人物形象:

包括作品刻画的客观人物形象,作品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

(1)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

(2)鉴赏角度——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例1.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本词所塑的人物形象如下:

少年英雄周瑜(客观人物形象):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我”(抒情主人公):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所表现的抑郁难平的思想感情。

鉴赏人物形象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

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在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是唐代著名的三首咏蝉诗,虽然都是托物(蝉)寓意,都工于比兴寄托,但由于虞世南、骆宾王、李商隐的地位、遭际、情趣、理念不同,因而情貌殊异。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蝉(唐•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尺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蝉(唐•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例析】虞诗“垂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借蝉“垂緌”状和“流响”声;“清露”之洁、“疏桐”之高挺来喻其不与流俗相同的高洁品格。

这样,“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寄托之笔,便水到渠成了。

骆宾王的《咏蝉》则由蝉及人,由人到蝉,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指蝉,更是喻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别有兴寄。

我们自是不难从“露重”、“风多”中窥见作者那因环境窘迫而自伤迟暮、无人理解的凄恻苦楚的心境。

至此,“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也就顺理成章了。

而李商隐的《蝉》则情调与前两首相异,李诗借“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的蝉的处境来抒写自己的本性清高而孤苦无告的凄苦之情。

“高难饱”和“很费声”哀中有恨,“疏欲断”之声和“碧无情”之树两两相对,无理反衬,这哪是咏蝉呢,简直是述说自己的身世遭际嘛!

至此,“我亦举家清”的长叹才会令人扼腕。

总之,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只有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

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例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

抓人物语言:

“念”、“悠悠”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

“独”“怆然而涕下”。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景象:

是客观景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1.抓景物特点,探知诗人的感情。

“诗言歌咏,见景生情”,诗人的写景作为后一两句的情感抒发的基础。

由景物的物象可以探知诗人的情感。

如李白的《静夜思》前两句是写景,以地上霜喻月光,十分真切地描写了深秋静夜的寒意萧瑟。

后两句则直接抒发了思念故乡的情感。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析】这是一首山水名篇。

首联,初秋傍晚,山雨初霁,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如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回来;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诗人极力渲染一幅纯洁美好的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美。

诗人选择的意象“新雨”、“明月”、“清泉”、“竹喧”、“莲动”等积极的意象,

2.析意境,探知诗人的感情。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的是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在意境的创设上,画面或雄浑壮丽,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把要抒发的情感寄寓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即人们常说的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台城(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析】南京古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

昔日的六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的鸟鸣。

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

开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3.透过表面意义,挖掘深层含义

古代诗词常是感情深沉,含蓄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义,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字面是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谒金门    (唐·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析】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

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

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

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

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

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三、物象:

是客观事物在作品中的反映。

1、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自然属性;

2、鉴赏的角度——事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表达的情感、抒发的寓意)

鉴赏物象注意以下三点:

1.抓物象的特点。

例1.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

垂緌(ruí):

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这首诗通过对疏桐上蝉的形态、习性、鸣声(自然属性)的描写,表明了立身尊贵而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的能声名远播的道理(寓意),表达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赞美之情(感情)。

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北固山:

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悬:

端端正正地高挂。

【析】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

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释、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入点。

“次”:

驻扎,停泊。

“客”为诗人。

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

“客路”:

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小松(唐•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注释:

刺头:

指松树苗长满松针,又直有硬。

【分析】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抒情和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

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炼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

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时俗。

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3.抓物象的特殊内涵。

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南唐•李煜《虞美人》)—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从来不曾看见。

《折杨柳》为伤春叹别的内容。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屈原《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元人王冕《墨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

唐人元稹《菊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宋人陈亮《梅花》: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王安石《梅花》: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⑧松——坚贞高洁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三国人刘桢《赠从弟》: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⑨莲——表达爱情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

“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11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宋人贺铸《忆秦娥》: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冲刺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题:

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

2、阅读白居易的《白云泉》,回答问题。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①透过本诗我们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②这首诗所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

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

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这首诗前两句写景,你能看出当时诗人的形象和心境是怎样的?

答:

②诗评家认为此诗之妙,妙在后两句。

请简要解释“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诗的妙处。

5、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

赤壁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

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

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

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①.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

②.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一句同说—事。

③.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6、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闻雁寒塘

韦应物赵嘏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①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②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

白梅

(元)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

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答题。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摇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首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垂钓小儿这个形象的?

这个形象有哪些特点?

试作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

(2)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由达?

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

(2)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

(1)—

(2)题。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

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答: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

(1)—

(2)题。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这首描写了什么景象?

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答: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

 

参考答案:

1、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作者以梅自喻,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2.①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神情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性格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何必”两句更表达了诗人这种性格特点。

②主要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喻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以泉水激起的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

3、“凉”。

“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孤寂(或心凉)。

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题形象的能力。

侧重考查诗歌的“意境”。

关键在用双音节词回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试题问如何来营造意境的。

答题时需结合诗句回答如何表现意境的。

意境题常常会与形象、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

4、①当时诗人孤独无眠,久久地望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