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6437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docx

海南省海口市琼山区华侨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海口市琼山侨中高三月考试卷

历史

第Ⅰ卷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

“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

”这说明分封制

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强化了周王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此制度”是指分封制,从材料中“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可知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D项正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于秦朝,与材料的西周分封制不符,A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而是强调分封制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C项错误。

点睛:

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结合分封制的影响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

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

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答案】C

【解析】

材料说明隋唐时期中书门下由过去管理事务到专门管理政务性工作,说明封建社会的官员官职逐渐专业化,C正确;材料论述的是官职转变,并不能说明官吏清廉化,A错误;材料论述官员职责变化,没有说明部门之间的联系,B错误;材料中是加强君主权力,不是中央集权显著,D错误。

3.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分科取士有过中肯评价:

“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

”这一评价中肯在

A.肯定了选官制度对官僚政治的积极作用

B.看到了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

C.肯定了科举制对政治的有利影响

D.肯定了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中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可判断,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到政权中来,扩大了官吏的来源,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选官制度不仅仅包括科举制,而世官制与察举制存在严重不足,排除A;材料是通过比较两种选官制度在选才方式上的不同而肯定科举制,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排除D。

4.公元前594年,雅典执政官在阿提卡地区颁布法典,刻在16块白色旋转木板上,史称《阿提卡法典》,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

这一法典

A.基本满足了无地和少地农民的要求

B.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C.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的成熟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内容包括解负令、按财产划分等级、成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促进工商业发展等”可以得出,所述为梭伦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分配的信息,A不正确;C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作用;D是伯利克利改革的作用。

5.登特列夫认为:

“如果没有自然法,意大利半岛上一个农民小共同体的渺小法律,绝不可能演变成为后来国际文明的普遍法律。

”他的意思是罗马法

A.演变为成文法是历史的进步

B.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

C.维护了奴隶主阶级根本利益

D.体现基本正义和理性原则

【答案】D

【解析】

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正义、公平、理性等自然法的精神具有普遍性,影响广泛深远,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成文法的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罗马法并未成为世界各国法律的蓝本,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并未强调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6.1763年4月,英国议员威尔克斯发表匿名文章,谴责国王乔治三世凌驾于议会之上的专横行为。

乔治三世下令逮捕威尔克斯。

被少数贵族控制的下议院迎合国王旨意,不顾议员享有逮捕豁免权的规定,宣布取消威尔克斯的议员资格。

在1768年议会选举中,威尔克斯再次当选为议会代表,下议院蛮不讲理地拒绝承认他的议员资格。

这一事件的发展表明

A.议会选举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B.国王执政的合法地位受质疑

C.下议院权力呈日益扩大趋势

D.民主和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

【答案】D

【解析】

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国王和议员之间的斗争,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下,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依然存在,民主政治还不够完善,D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议会选举的不完善,而是议员和国王之间的斗争,A不正确;材料所述国王行为存在着不合法,B不正确;从材料叙述看,不能得出下院权力扩大,C不正确。

7.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做“旧制度”。

根据这种制度,少数贵族掌管政权,他们通过议会分享权力,议会复杂的程序是他们相互制约的工具。

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所淘汰。

该观点表明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B.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

C.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光荣革命’以后的这套政治制度在英国叫作‘旧制度’”应该是君主立宪制制度,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政治制度也要发生相应的变革,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地位提高,而是强调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A项错误。

材料强调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没有体现君主立宪制存在严重弊端,B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而是强调政治制度因时而变不断创新,D项错误。

8.约翰·亚当斯在讨论美国政体时宣称,“这将是一个很好的实验,看看一个如此具有民众性的政府能否维护自身。

如果它能够做到,那就有理由期望获得某种雅典式民主的所有平等、所有自由和其他一切美好的果实,而避免它的一切忘恩负义、言词轻浮、社会动乱和派别纷争现象”。

约翰·亚当斯对美国政体的评价是

A.优越于雅典式民主制度

B.与雅典式民主的区别在于技术手段

C.继承了雅典式民主制度

D.彻底否定了雅典式民主制度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获得某种雅典式民主的所有平等、所有自由和其他一切美好的果实,而避免它的一切忘恩负义、言词轻浮、社会动乱和派别纷争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民主和美国民主有本质区别,可知继承了雅典的某些理念而不是制度,故D项错误。

传承优点避免缺点,故美国政体优越于雅典式民主制度,A项正确。

美国民主与雅典民主的区别在于实质不同,故B项错误。

“获得某种雅典式民主的所有平等、所有自由和其他一切美好的果实,”指的是获取民主理念而不是民主制度,故C项错误。

点睛:

通过阅读材料,找出对雅典文明肯定的部分和否定的部分,通过“看看一个如此具有民众性的政府能否维护自身”判断其作者对美国的政治文明持肯定态度,从而得出美国政治制度优越于雅典式民主制度。

对于两种政治制度,一定要分清两种不同民主的形式和本质。

形式虽有相同之处,但是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9.《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

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个公平合理的安排。

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

这里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以得出,材料所述为中英之间的战争,美法俄没有直接卷入战争之中,由此可知,A符合题意;B是英法联合入侵;C是中日之间的战争;D涉及到美法俄等国。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列强侵华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

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的理解和掌握。

10.晚清某官员在奏折中论及一场战争时指出,“往岁英法犯阕,不过赔千余万两,添设通商口岸二三处而已,未闻割地以求成也,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

”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今倭一海岛小国,以中国之全力受困东隅,国将何以为国?

”可知输给东洋岛国,赔款,割地,可知是甲午中日战争,材料与其他战争无关,故选C。

11.战国时期齐宣王多次向孟子问政,甚至像齐伐燕这样的重大决策,也向孟子征求意见。

后因彼此政见不合,孟子要离开齐国,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

这反映出

A.齐国学术氛围日渐宽松

B.孟子的思想在齐国受排斥

C.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

D.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凸显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可知,齐国统治者对士阶层采取宽容政策,也说明士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士阶层社会地位较高,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齐宣王之前的学术氛围,也就无法体现由“严”到“松”的过程,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反映齐宣王与孟子政见的不同,无法体现孟子思想在齐国是否受到排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齐国统治阶级对士阶层的政策,不能推出儒学无法迎合社会需要,故C项错误。

点睛:

“向孟子问政”“向孟子征求意见”“齐宣王还尽量挽留他”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士”阶层的社会地位。

12.苏格拉底主张,凡是被自己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苏格拉底强调的是

A.物质生活

B.科学精神

C.自由权利

D.理性价值

【答案】D

【解析】

材料“凡是为了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反映了苏格拉底的理性判断的主张,故D正确;苏格拉底并未强调物质生活,故A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科学精神,故B错误;材料重点并不是主张自由权利,故C错误。

故选D。

13.“时代词汇”是记录社会前行的路标。

“自强、自立、自存、自治、竞存、适存、进化、进步等,有些人的姓名或字号中大量出现适之、竞存、演存、演生”等词汇。

这批新词汇开始广为流行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A.太平天国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维新变法时期

D.国民革命时期

【答案】C

【解析】

戊戌变法时期,严复翻译《天演论》,用西方进化论思想进行变法,出现适之、竟存、演存、演生等词汇,C正确;A、B和D时期没有出现类似词汇,排除。

14.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

“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

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

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

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

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

【答案】A

【解析】

鸦片战争前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说明以为西方国家落后,而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说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进步性,故选A;B中“摆脱了”D中“实现了”不符合实际,排除;半殖民地指形式上独立,但实际丧失部分主权,排除C。

15.在辛亥革命前,梁启超曾依据“亚洲”和“世界”这些新来的空间知识把中国史分为上世、中世和近世三段,分别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进入民国后,他则明确提出“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这一口号。

梁启超的主张意在

A.为维新变法提供历史的依据

B.迎合当时民主共和的形势

C.敦促政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D.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

【答案】D

【解析】

维新变法发生于1898年,不是辛亥革命前,也不是民国后,不符合题干时间,故A错误;材料“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并未涉及民主共和的问题,故B错误;材料也

无法体现梁启超敦促政府改变对外政策,故C错误;“使中国进成世界的国家为最大目的”反映了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主张,意在警醒国人要有世界视野,故D正确。

故选D。

16.据《耒耜经》,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加上从岭南引来的耖(把土弄得更细的农具),由此形成一整套生产技术措施。

据此不能直接得出唐代

A.该技术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B.农具和技术在区域间交流传播

C.江东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特点

D.农耕技术已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的是江东地区,显然不是整个长江流域,并不能说广泛使用,A正确;B、C和D都能从材料中得出正确答案,排除。

17.《新全球史》载:

“1500年以后,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文化间的碰撞比之前几百年间的更具破坏性……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

”这表明在新航路开辟后:

A.欧洲的影响力逐步扩大

B.跨文化互动才得以展开

C.文化碰撞阻断跨洋交流

D.欧洲维持了世界力量平衡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欧洲的影响决定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的平衡”表明,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并逐步改变世界力量的平衡,故A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跨文化互动在更大的地理范围内展开”说明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后,文化碰撞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开展,故C项错误。

18.下图为反映明代太湖地区农业生产著作《便民图纂》的插图,插图中竹枝词为:

“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須分管两相当。

”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B.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变

C.重农抑商政策严格实行

D.家庭经济模式仍未打破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体现的是家庭经济模式的存在,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没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农业经济结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重农抑商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男女分工的蚕桑生产是典型的家庭经济模式。

19.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王权逐步高于教权、人文精神的发展和新教派的兴起。

材料反映出

A.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B.西欧社会的转型

C.国际格局的初步形成

D.世界市场的雏形

【答案】B

【解析】

材料“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反映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转型,故B项正确,A项包含B项之中;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故C、D两项排除。

点睛:

解答本题注意关键信息“新航路开辟以后,西欧变化巨大”;从中分析新航路开辟对西欧社会的影响。

20.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

百万吨二氧化碳)据此可知,当时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850年

122.7

15.2

19.6

19.8

1870年

228.7

76.7

50.6

98.7

1890年

353.3

208.4

97.9

402.1

1900年

420.1

327.0

129.4

663.3

 

A.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

B.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

C.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D.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

【答案】C

【解析】

表格显示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处于上升时期,说明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C正确;环境破坏表格没有说明,A错误;停滞不前明显不符合表格信息,B错误;表格显示近代化,不是经济速度比较,D错误。

二、材料题(6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北方将士以袁世凯为首领,与予议和,夫北方将士与革命相拒之汉阳,明明为反对民国者,今虽服从民国,安能保其心之无他?

故予奉之《临时约法》而使服从。

盖以服从《临时约法》为服从民国之证据,予忧虑其不足信,故心令袁世凯宣誓遵守约法,矢忠不二,然后许其和议。

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

”1914年5月1曰,袁世凯正式宣布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约法》的基本内容有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为陆海军大无师,统率全国陆海军代表中华民国”,“对国民全体负责”;大总统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职官,宣告开战媾和、缔结条约、戒严、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不受限制;等等。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临时约法》和袁世凯的《中华民国约法》基本特征的不同,简析民初宪政的影响。

【答案】

(1)目的:

限制袁世凯;促进南北议和;维护民主共和,巩固中华民国。

(2)不同:

①两者的实质不同:

《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原则(或者答确立了三权分立制,《约法》实质上推行了独裁专制;②建立了不同的政治体制:

《临时约法》规定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约法》规定政府采用总统制。

民初宪政的影响:

一方面,促进民主共和思想影响的扩大,加快民初宪政建设(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导致民初政局动荡。

【解析】

【详解】

(1)根据“明明为反对民国者,今虽服从民国,安能保其心之无他?

故予奉之《临时约法》而使服从……故《临时约法》者,南北统一之条件,而民国所由构成也”可知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促进南北议和,维护民主共和和巩固中华民国。

(2)结合材料中《中华民国约法》的内容和《临时约法》的相关内容可从两者的实质、内容、创立的政体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根据这两部约法的内容和所学可知,民国初年的宪政,一方面有利于扩大民主共和的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民国初年的政局动荡。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1840年至1919年,我国铁路总长达10926千米。

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和吴松间修筑了一条14.5千米的窄轨铁路,被清廷看作奇技淫巧,花费巨款赎回拆毁。

清末30年中,建成京奉、京汉、京张、津浦四条官办铁路干线以及华北的正太等线;西南的滇粤等官商所办各线,总长约达9292千米。

其中列强利用各种方式侵夺路权在华建筑的铁路达3718千米,占铁路总长度的40%以上。

纵观民国初期的铁路,除京绥、陇海、粤汉等铁路稍有成效外,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十一卷)》

材料二内战对美国经济的一个重大影响,是由于大量铁路土地的授予,刺激了美国铁路事业的大发展。

根据1862年和1864年国会通过的法案,向私营公司提供补助金。

这使铁路公司争先恐后地多建铁路,并尽量把铁路线推向西部山区。

正是这种利益的驱动下,1869年第一条横跨大陆铁路建成通车。

到1890年,一个全国性的铁路网就基本形成。

美国铁路的修建,最初都是由地方和公司经办的。

当全国铁路网实现一体化的时候,一个统一的国内市场也最终在美国形成了。

——摘编自何顺果著的《美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修筑铁路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铁路在美国广泛修筑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修筑铁路的积极意义。

【答案】

(1)特点:

近代:

官办、官商合办和列强兴办共存;进展缓慢,未连成铁路网络;发展曲折;利用率低(铁路分布不平衡)。

原因:

近代:

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腐败无能;守旧势力阻挠;列强争夺筑路权;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经济财政、技术、经验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

(2)背景:

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工业革命的推动;经济地域性差异驱使;给私营公司提供公地和补助金(或国家政策支持);地方和公司合办铁路。

(3)积极意义:

铁路布局趋向合理;改善交通运输状况;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同世界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和文明化的发展,促进社会转型。

【解析】

【详解】

(1)对于我国近代修筑铁路的特点,结合材料一可以从铁路修建的兴办者、修建速度、铁路网络和铁路分布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

导致我国近代铁路修建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守旧势力的阻挠,列强在华的利益争夺,社会政局的动荡和资金、技术、经验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2)根据“内战对美国经济的一个重大影响,是由于大量铁路土地的授予,刺激了美国铁路事业的大发展。

根据1862年和1864年国会通过的法案,向私营公司提供补助金。

这使铁路公司争先恐后地多建铁路”可知,美国广泛修筑铁路的背景是南北战争对国家统一的维护,工业革命的推动,政府的支持和补助等。

(3)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铁路的修建在改善交通运输状况,促进国内统一市场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强世界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转型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言之有理即可。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近代早期的英国经济民族主义者认为,国内贸易虽然重要,但对外贸易是检验一个王国是否繁荣的试金石,为便于远洋贸易而进行殖民扩张,是英国摆脱对西欧其他国家依赖并最终变成强国的关键。

他们强调:

“在我们出口的货物里边,不应只注意到自己富余的东西,还必须考虑到我们邻友们的必需品;即使是他们不需要的以及尚未在别的地方加工制成的东西,我们也应(除了出售原料之外)尽量加工制造以从中牟利。

”他们强烈要求政府限制乃至禁止羊毛出口,在他们的努力下,英国于1617年最终禁止羊毛出口。

——摘编自傅琼《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刍探》

材料二晚清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勃兴以经济层面表现较为明显。

“商战”是经济民族主义的一个直接表达,强调“外国所需于中国者,自行贩运;中国所需于外国者,自行制造”;“须减内地出口货税,以畅其源;加外来出口税,以遏其流”,使“中国之富可期”。

重商主义者提倡政府设“商部”,定“商律”,轻“厘税”,给“凭单”(专利证书),以期获得政府对实业的支持。

利权观念是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

随着晚清利权观念的侧重点由保富争利转向维护国家主权,人们所倡导的“收回利权”的主要方式也逐步由19世纪后半期的发展工商业、与外人商战向20世纪初之对外交涉,收回路权、矿权转变。

——摘编自袁为鹏《从利权观念的变迁看晚清经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经济民族主义与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主张的相同之处,并说明其不同之处及不同之处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经济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

【答案】

(1)相同:

主张依靠政府的力量;认为发展经济是强国的重要手段;主张在对外贸易中谋利;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主张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

不同:

英国强调殖民扩张,带有侵略性质;中国强调收回利权,带有救亡图存(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