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470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docx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前言

循环经济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近几年,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并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国务院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起正式实施。

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办〔2005〕48号)和《安徽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皖政〔2005〕86号),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列入政府工作重点。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要求,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我市循环经济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和社会体系,制定本规划。

一、蚌埠市基本情况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6.9亿元,同比增长14.5%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8亿元,同比增长37.1%;全市财政总收入101.5亿元,同比增长3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76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5565元,同比增长17.7%。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二三产业比重有效提升,工业化率达到40%,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县域经济提速增效;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有效提升,城镇化率近45%,市区建成区面积104平方公里,市区常住人口105万。

自主创新力度加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324亿元,同比增长44%;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47.04亿元以上,增长24.8%。

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全市专利授权量达到929件,增幅达到115%;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70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发明专利授权73件。

(二)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2010年,全面完成3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8.3亿元,新增城镇就业4.5万人,8.8万人次享受就业补贴。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实现了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加快推进新农保试点,发放农村养老金4300万元。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加强校园环境整治,加大人防技防投入,切实维护校园安全,完成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96.4万平方米,享受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78万人次。

市辖区新农合实现市级统筹,完成1所县级妇幼保健院、3所乡镇卫生院、548所村卫生室、3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标准化建设。

(三)污染减排初见成效,环境状况稳中趋好

“十一五”期间,全市大力推进污染减排,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全面推动污染防治。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削减,淮河干流安徽段总体水质好转,地表水环境质量局部改善,水环境总体趋好;空气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79万吨,比2005年削减14%,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64万吨,比2005年削减1.12%。

全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十一五”末,市、县都建成一座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厂总数共达6座,污水处理能力40.5万吨/日。

二、蚌埠市“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循环经济发展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市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促使全市循环经济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1、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

“十一五”以来,我市先后开展了取缔关闭“十五小”及落后生产工艺专项行动、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等一系列活动;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24.4万吨;淘汰落后炼铁、炼钢能力38万吨;2010年对燕山第四轮窑厂地方国营固镇县砖瓦窑厂等14户粘土砖瓦窑厂实施关闭淘汰,完成省下达的淘汰落后粘土砖瓦窑厂任务。

2、循环经济试点示范效应显著。

2005年以来,全省先后启动了两批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试点,我市列入省级试点达到4个,企业致力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卓有成效。

积极鼓励海螺公司、兴河公司等水泥生产企业利用粉煤灰、柠檬酸渣等工业废弃物生产水泥;引导神洲建材,鑫润建材等新墙体建材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能源消耗,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从源头上消减了污染物的产生。

4、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十一五”以来,我市单位GDP能耗降幅逐年加快,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由06年的1.0689吨标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8549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0.02%,顺利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

截止2010年底,我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79万吨,比05年削减14%,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64万吨,比05年削减1.12%,“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5、生态市和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以促进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中心,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推进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抓手,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山水型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强领导、完善机制、强化投入、全民动员、强力宣传,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省级园林城市成功创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千村百镇”示范工程顺利推进。

重点建设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水系、清洁能源、环境治理、生态家园、生态文化和能力保障工程等十大工程,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6、循环农业深入发展。

“十一五”末,全市新增户用沼气池13116户,总数近20000口,年节约标煤6000吨,我市在农业上以沼气、食用菌为纽带发展循环经济,围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电、节油、节柴(节煤)、节粮等九个重点方向;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

明确有关职能部门的责任,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有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7、推动创业就业拉动地方经济。

淮上区鼓励农民组织创办了八大集种猪场,梅桥大青豆农民专业合作社,裔湾生态蔬菜专业合作社等,积极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示范项目,引导周边乡镇农民就地就近发展循环农业,24个协会共解决了8000人的就业,产品远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

(二)“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成为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抓手,也将在“十二五”期间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党和国家领导人近期多次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围绕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出台了一系列财政、投融资政策。

包含节能减排、节水、综合利用等在内的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在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得到大幅度增加。

2010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发改环资〔2010〕801号)。

省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了《安徽省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实施方案》(皖政办〔2005〕48号)和《安徽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皖政〔2005〕86号)。

“十二五”期间挑战与机遇并存:

一是法制体系和评价考核制度有待完善。

《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后,尚未制订实施条例或相应的配套措施。

各级政府、部门对清洁发展、集约和节约发展、循环利用资源等意识尚待提高。

激励和退出机制有待健全。

循环经济考核体系有待建立。

除节能减排指标纳入政府科学考核体系之外,循环经济其他指标尚没有成为政绩考核内容,有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设也还在探索之中。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压力加重。

国家加快淘汰钢铁、铜冶炼、水泥、电力、煤炭等行业的落后产能,提升一些产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对即将进入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的我市中小企业影响较大。

从近年“861” 计划开工项目的结构分析,国家鼓励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项目不足3%。

表明我市在调整投资结构、产业结构方面任重道远,同时也说明这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三是资源约束进一步加大。

近年来,国家通过资源税改革、对“两高一资”产品采取降低出口退税或加征出口关税等措施,不断提高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生产成本,限制其过快增长。

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生态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既可以缓解生产要素资源约束,还将催生新的产业,成为我市发展的新动力。

四是环境保护刚性制约进一步显现。

淮河流域的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任务繁重,农村面源污染开始影响流域生态改善,工业污染也时有反弹;减排总量完成情况和控制排放总量少已直接影响项目布局;同时建设项目审批的环评程序将更趋严格,区域限批和行业限批等措施成为常态政策。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缓解环境压力,成为实现环境优化发展的有力手段。

五是农村地区加快发展要求更加迫切。

我市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是安徽省的粮食主产区,农民和农村问题是我市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

必须改善农村农业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发展高效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促使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推进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必然给农民带来经济利益。

合理安排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减少废弃物排放,将促进农村环境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成为改善民生的切实举措。

六是国际环境经济形势下的绿色发展机遇。

随着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严峻性以及人类对生态问题的重视,世界经济亟需转向保护消费者和环境、协调生态发展的经济模式,各国积极推行绿色新政,希望能够促进全球经济复苏,保留和创造就业机会,带动全球环境与经济的融合,实现可持续性的长远发展。

我市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承接和培育绿色产业,积极推行绿色标准、绿色制造,才能应对国际挑战、提高企业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新的发展生机。

三、“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经济全面转型为核心,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以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加强监管为保障,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自主创新、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发展绿色经济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体制和长效机制,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逐步建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1、优化发展,构建和谐。

坚持与转型发展紧密结合,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手段,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和优化经济结构;坚持以绿色发展承接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坚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紧密结合,以重大工程建设为载体,以综合执法为保障,破解节能减排矛盾。

2、敢于创新,大胆实践。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实现这一变革,意味着改革创新,这种创新不仅是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创新。

要改变传统发展观念,使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要解放思想、突破障碍,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利用循环经济原理改造现有产业体系,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利用效率。

3、分层实施,突出重点。

在企业、园区、城市和社会多个层面开展循环经济。

在企业层面,选择农业、建材、电力、化工、新能源等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在园区层面,以循环经济理念建设工业园区;开展城市矿产工作,加快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在全社会推进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垃圾分类回收等。

4、制度先行,社会参与。

政府制定相关法规和措施,强化政策扶持,包括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加强对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支持创建循环经济园区,通过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公众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基础,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全民参与的责任意识和节约意识,加快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

政府、企业和公众承担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共同推进循环经济。

四、总体目标与指标体系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政策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绿色产业体系。

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明显优化,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占有较大比重。

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废旧物分类收集系统和综合利用处理系统,城市矿产资源化水平大大提升,再制造工业规模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农业循环经济拉动民生的效益更为显著,工业循环经济进一步带动企业、产业、园区互动发展。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有效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主要指标

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统计局联合编制发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参照省规划纲要,结合全市实际情况,细化我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表1:

蚌埠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

2010年

基准值

2012年

指标值

2015年指标值

一、资源消耗指标

1

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0.8549

0.795

0.7181

二、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2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4

85

86

3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79

80

81

4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62(市区)

85

90

5

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置率(%)

100

100

100

6

废旧资源综合利用率(%)

70

75

80

6-1

其中:

废钢铁回收利用率(%)

75

80

85

6-2

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

50

55

65

6-3

废纸回收利用率(%)

70

75

85

6-4

废塑料回收利用率(%)

70

75

80

6-5

废橡胶回收利用率(%)

70

75

80

7

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

100

100

100

三、循环型社会建设指标

8

节能、节水器具普及率(%)

100

100

100

五、“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任务

(一)以示范试点为载体,建立完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一是,围绕优势产业的升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突破,全面推进企业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各工艺之间的物料能量循环,减少物料能量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目标;着力推进生态建设,从源头减少资源能源投入;深入开展循环经济企业、循环经济园区、农业循环经济、城市与社区循环经济、城市废弃资源循环利用试点,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的新模式,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开展示范推广。

二是,根据不同园区的产业特点建立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模式,合理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园区竞争力。

工业园区要抓好项目布局和产业链接,集中建设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固体废物处理、热电联供等项目,形成集约利用的公用工程,推动产业集聚发展、企业集中布局、污染集中处理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和废物排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农业园区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支持建设一批重点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形成种植、养殖、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一体化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三是,在建设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园区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体系,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三县要建立健全垃圾收集系统,全面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

围绕垃圾分类拾拣、污水入网处理、太阳能利用、建筑节能和绿色消费等内容,加强循环型社区建设。

(二)培育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加快城市矿产资源化

一是再生资源回收与利用是物质循环链条的重要环节。

“十二五”期间,要建设完善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

科学布局回收网点,加快整合和规范现有资源,推进社区回收网点、集散市场建设。

开发“城市矿产”,大力培育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的发展。

二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废金属、废纸、废塑料、废旧轮胎、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机电产品、废弃包装物等废旧物质的回收和循环利用。

在废旧物资回收方面,通过规划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再生资源集散交易市场;支持建设一批以再生原料为主的再生资源拆解加工基地。

在再生资源利用方面,依托怀远经济开发区不锈钢加工产业基地,继续支持若干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不锈钢再利用企业,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再生利用示范项目。

在机电产品再制造方面,选择一批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企业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重点支持建设一批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电设备等再制造示范工程。

在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方面,重点支持建设拆解处理示范企业,探索建立回收拆解的相关政策机制。

在包装物回收方面,要切实解决消费品过度包装问题,加快研究建立容器包装等回收利用体系。

力争到2015年,废塑料回收率达到80%以上,废纸回收率达到85%以上,废旧家电和废旧轮胎回收率达到80%。

(三)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循环经济支撑体系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结合的循环经济科技创新战略,以制度创新为宗旨,按照“整合、开放、共建、共享”原则,优先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循环经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

重点围绕合芜蚌创新平台和一批事关全局的自主创新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有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在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建立起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战略联盟,大力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积极培养和引进循环经济人才,突破重点领域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搭建资源信息交流和资讯服务平台,构建循环经济人才科技保障体系。

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借鉴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以转变传统消费方式为导向,大力推广绿色产品

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消费方式是循环型社会的基本标志,是发展循环经济不可或缺的环节。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

政府部门优先采购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通过环保认证的产品,以及节能、节水和节材的产品。

大力推广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保标志产品。

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重点推广高效照明产品、节水器具和资源再生产品。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促进社会消费方式的逐步转变。

六、产业布局

依托现有产业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因地制宜加快循环经济产业聚集、规模化发展。

怀远县:

以怀远龙亢农场、城西粮食加工区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中心,打造现代化畜禽养殖、农业生产基地。

依托怀远马城国电蚌埠发电有限公司,大力发展粉煤灰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围绕安徽不锈钢加工产业(怀远)基地,着力打造皖北特色化废弃钢材资源综合利用园区。

固镇县:

依托固镇经济开发区内丰原集团、国能生物质电厂等大型企业科研实力,建设农林废弃物循环利用等特色产业,形成互动互补的产业格局。

五河县:

加快汉白玉米业、易禾米业为代表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以德翔人造板、凯迪生物质电厂等龙头企业为代表,大力发展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沫河口循环经济试点,加快精细化工循环园区发展。

龙子湖区:

打造凯盛玻璃产业园为中心的建筑节能材料产业。

蚌山区:

培育安徽嘉惠节能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为代表的节能服务公司,打造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中心。

禹会区:

依托丰原集团国家级发酵中心科研实力大力发展秸秆资源综合利用。

淮上区:

围绕八大集种猪场打造现代化畜禽养殖,打造以梅桥、裔湾等乡镇为中心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

高新区:

打造LED高效照明产业。

经济开发区:

发展普乐新能源为代表的光伏新能源,培育安徽祥源为代表的循环经济技术服务公司。

七、重点领域

(一)农业循环经济领域

农业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以发展生态农业为重点,在农业生产中形成农业生物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各级循环利用,构建农村生物质能源循环链;以种植、畜牧养殖为重点,构建食物梯次利用循环链;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一体化为重点,构建工农业互相融合的循环链。

积极发展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建设节水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以粮经作物种植、规模化畜禽和水产养殖为基础,推行集约化生态农业模式;围绕打造规模化特色品牌,积极推广绿色经济作物、有机农产品、生物质能源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加强农村社区建设,着力建设循环型社区,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外部能量输入,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农村社会生活的“干净化”消费,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居住环境。

(二)资源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领域

1、大力开展建筑节能。

贯彻实施国务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和《安徽省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新建民用建筑节能50%节能标准的执行率达100%。

鼓励实行节能65%或更高水平的建筑节能标准。

逐步对2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公共建筑、重点建筑及机关办公建筑和公共建筑建立能耗监测平台,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建材、产品和技术的应用,积极推进全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通过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用能定额和超定额加价等制度,提高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水平。

切实推动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生活热水供应、采暖空调、光电转换和浅层地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规模化应用。

进一步完善支持政策,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水平,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整合政策资源,发挥资金整体效益,把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与发展绿色建筑相结合,统筹推进。

2、推动餐厨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推广垃圾分类,建立餐厨垃圾回收利用体系,推广餐厨垃圾资源化技术应用,提高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

(三)城市矿产领域

重点围绕“城市矿产”和废旧、废弃资源开展资源再利用工作,推进“城市矿产”工程建设,支持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发展与应用,进一步提升再生资源利用开发产业发展水平。

1、“城市矿产”工程。

重点加快工业废弃物、废旧汽车、家电、废钢、废铜、废铅酸电池以及废旧塑料和轮胎等废弃资源回收再利用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到2015年,力争在全市建成1个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矿产”示范园区,提升“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

2、废旧、废弃资源再利用。

开展重点开展废旧汽车、家电、电机、塑料、轮胎及废金属等再生资源分拣、拆解、分离、无害化处理等再生技术研发和应用,鼓励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制造企业扩大出口。

大力推动废铜、废钢、废铝、废铅等废杂金属回收及再生,率先发展再生铜、铅、铝及不锈钢等再生金属产品及其高附加值下游制品,大力支持废钢、废铜等资源精加工项目,废旧塑料高效加工再利用产业化项目,以及废旧轮胎、橡胶资源综合利用。

建立一批“城市矿产”集散与处理区域中心,再造多座“城市矿山”,形成废旧钢铁、铜、铅、塑料、橡胶、轮胎等再加工利用的产业链。

积极推广胶粉改性沥青等节能环保路面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

(四)再制造领域

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电产品再制造为主体,加快研究各类再制造关键技术,研发再制造无损检测及评估技术及设备,构建系列再制造产品质量标准规范及产品认证体系。

在再制造领域,培育具备成套处理装备研发、设计、制造能力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打造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及机电产品再制造产业基地。

(五)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领域

积极推进现有工业园区、省级以上开发区建立循环机制和进行生态化改造。

促进园区管理开发机构转变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资源环境服务性业务。

着力打造精细化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