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含比较教师版.docx
《秋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含比较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含比较教师版.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复习专题13文言文阅读含比较教师版
2021秋统编版八上语文期末复习
专题13:
文言文阅读(含比较)
1.文言文阅读。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河?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选自《列子•汤问》)
(1)下列句子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惩/山北之塞B.投诸/渤海之尾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而/山不加增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3)文中多处使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一例进行赏析。
(4)阅读链接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材料一)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山海经》)
(材料二)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
“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任务一)选出与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①夸父与日逐走(_____)
A.走投无路B.不胫而走
②其状如乌,文首(_____)
A.粗通文墨B.文身断发
(任务二)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请结合文章和两则链接材料,说说愚公精神的具体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
1.
(1)C
(2)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3)示例:
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
京城氏之子“始龀”却“跳往助之”,突出了智叟的目光短浅,连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不如。
(4)BB示例:
愚公精神的内涵就是做事要有毅力,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坚持不懈地去实现目标,愚公为了将两座大山移走,召集家人一起移山,坚定地说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的话,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坚持不懈地衔石,不怕牺牲,迎难而上。
这就是愚公精神。
【解析】
(1)
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
解答此题,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加以判读。
C.有误,这句话的意思是:
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遂”是状语,应停顿;“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是一个整体。
因此正确的朗读停顿应为: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故选C。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宾语需要补全。
重点词有:
以:
凭。
曾:
副词,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
削减。
如……何:
把……怎么样。
(3)
本题考查对比的手法及作用。
解答此题,再结合语句分析其作用。
如京城氏之子与智叟对比。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跳往助之”“河曲智笑而止之”,通过京城氏之子与河曲智叟的对比,说明智叟连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都不如,突出了他的目光短浅。
又如愚公与智叟对比。
愚公即“愚蠢的老头”,智叟即“聪明的老头”,一“愚”一“智”,对比鲜明。
愚公挖山,看似“愚蠢”,但他认为“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不愁不平,可以移走二山;智叟说他“不惠”,认为“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要移走二山,谈何容易,貌似“聪明”。
但结果愚公移山取得胜利,说明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如此对比,不仅加重了文章的对比色彩,而且具有强烈的讽刺效果。
(4)
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任务一】
①夸父与日逐走。
句意:
夸父与太阳赛跑。
走:
跑。
A.走投无路:
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走:
走路。
B.不胫而走:
指没有腿却能跑,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走:
跑。
故选B。
②其状如乌,文首:
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
文:
花纹。
A.粗通文墨。
文:
写文章。
B.身刺花纹。
文:
花纹。
故选B。
【任务二】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进行分析。
《愚公移山》讲述的是愚公不畏艰难、子孙相继、挖山不止的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移山填海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毅力,说明了“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只要不怕困难,坚持斗争,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材料一中夸父为了逐日,“道渴而死”;材料二中精卫为填海,“以堙于东海”,日复一日,不怕牺牲,迎难而上。
这就是愚公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点睛】
参考译文:
《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于是集合全家人商量说:
“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安放在哪里?
”众人说:
“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曲上智叟笑着阻止他,说:
“你真的太愚蠢了!
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
”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手中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干下去,于是向天帝报告了。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边,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从这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材料一: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河喝水。
黄河、渭河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泽湖喝水。
夸父还没赶到(大泽湖),在半路口渴而死。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材料二: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2.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郦道元《三峡》)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春冬之时/已而之细柳营
B.有时朝发白帝/征于色,发于声
C.虽乘奔御风/猛浪若奔
D.故渔者歌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把“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四段渲染了一种恬静、畅快、明朗的气氛。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从正面描写了山的高耸。
C.第三段“怪柏”“悬泉”“瀑布”,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D.作者抓住三峡夏及春冬三个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
2.
(1)C
(2)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3)C
【分析】
(1)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之:
代词“它”/动词“到”;
B.发:
出发/显现,显露;
C.奔:
飞奔的马/飞奔的马;
D.故:
所以/原来;
故选C。
(2)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
句中重点词:
略无,毫无。
阙,通“缺”、空隙,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问题,理解文章内容。
A.有误,第四段“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流露出作者内心的忧伤;
B.有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不是从正面描写,是侧面;
D.有误;作者抓住三峡夏、春冬、秋四个季节的景物特点;
故选C。
【点睛】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
课内文言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孟子是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家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与“空乏其身”中“空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B.富贵不能淫C.委而去之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下列各项对选文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篇所写的六个人都具有“贫贱不能移”的优秀品质。
B.孟子认为一个人成才客观因素起的作用比主观因素大。
C.此文主旨就是告诉我们既要立足长远又要脚踏实地。
D.为了让国家长治久安就应该多树敌,给国家一个紧迫感。
6.天将降大任之前会从哪几个方面对人才给予磨砺?
这样的磨砺有什么好处?
7.“忧患”是每个人的成功的必要秘笈吗?
结合选文谈谈你对“忧患”和个人成功的关系的认识。
(古文阅读)
三峡(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8.解释下列语句中画横线实词的含义:
(1)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属引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清倒影_____________________
(4)略无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出下列画横线虚词“之”与“春冬之时”中“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A.何陋之有B.故时有物外之趣
C.是吾剑之所从坠D.鞭数十,驱之别院
10.下面一段文字是对我国享有盛名的“三峡景观”的描绘,其中搭配和衔接不恰当的一句是()
A.有人说,三峡像一轴展不尽的山水画卷。
B.也有人说,三峡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
C.依我们看,三峡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
D.它由“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这三个具有各自不同旋律、节奏优美的画面组成。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溯:
逆流而上属:
连接回清:
回旋的清波阙:
同“缺”空隙、缺口
9.B
10.D
11.
(1)如果不是在正午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月亮。
(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分析】
8.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1)句意为:
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
溯,逆流而上。
(2)句意为:
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
属,连接。
(3)句意为:
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回清,回旋的清波。
(4)句意为:
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阙,同“缺”空隙、缺口。
9.
考查“之”字的用法。
例句中的“之”是助词,的。
A.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B.助词,的;
C.用在主谓之间,不译;
D.代词,它;
故选B。
10.
D.“不同旋律、节奏优美”不能用来形容“画面”,搭配不当。
故选D。
11.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1)自非,如果不是。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月,日月。
(2)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盛。
良,甚,很。
【点睛】
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
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
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
“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许:
左右,表示约数
B.负势竞上,互相轩邈邈:
远,此处用作动词
C.蝉则千转不穷转:
通“啭”,鸟鸣,此处指蝉鸣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戾:
叫
1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自非亭午夜分
B.蝉则千转不穷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C.鸢飞戾天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好鸟相鸣相委而去
14.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译文:
夹着江水的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B.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浪涛像是在飞奔。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
D.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译文: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是在臼天,也仍显得昏暗。
1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写景为主,兼有抒情。
第一段总说富阳到桐庐的山水之美,天下独绝;后两段分写富春江的“异水”“奇山”。
B.第二段写水之异。
作者行舟观景,既有俯视,又有平视;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突出水之清,水之深,以及水之变换。
C.第三段写山之奇。
分别写了山本身和山上的景物。
在写山本身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山,化动为静,把群山写活了;在写山中景物时用各种声音来反衬山中的寂静。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既是作者观景的感受,也自述心志,表现出作者归隐林泉,享受美景的愿望。
12.D
13.B
14.B
15.C
【分析】
12.
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戾:
至。
故选D。
13.
A.介词,从/连词,如果;
B.都是连词,就;
C.……的人/……的样子;
D.互相/偏指动作的一方;
故选B。
14.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文: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奔:
飞奔的马。
故选B。
15.
C.“化动为静”错,应是“化静为动”。
故选C。
【点睛】
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
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
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
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教举于海,百里莫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举于市举一反三举足轻重轻举妄动
B.人恒过过目不忘悔过自新言过其实
C.衡于虑不足为虑深思熟虑处心积虑
D.征于色声色俱厉眉飞色舞喜形于色
17.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8.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9.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请你根据上文和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样的认识在唐太宗,勾践身上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链接材料一)
上①问侍臣:
“创业与守成②孰难?
”房玄龄曰:
“草昧之初③,与解雄并起角力④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曰: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上曰:
“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
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⑤,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玄龄等拜曰:
“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
②守成:
保持已有的业绩。
③草昧之初:
指国家草创秩序未定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④角力:
用武力争斗。
⑤忽:
不注意,不重视。
(链接材料二)
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女忘会稽之耻邪?
”(终灭吴)
(节选自《史记》)
(注释)①句践:
勾践。
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放回国后,卧薪尝胆,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
②焦思:
焦虑思考。
③胆:
胆囊,胆行。
16.D
17.(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长他的才干。
18.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19.唐太宗认为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目前应该时时注意小心谨慎地守成,万万不可因为贪图安逸而失掉了江山。
可见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君王。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消灭仇敌。
可见他深刻认识到生于忧患的道理。
【分析】
16.
A.举:
被任用/提出/向上抬/行动;
B.过:
犯错/经过/过错/超过;
C.虑:
思虑/忧虑/思考/思虑;
D.色:
神态,都相同;
故选D。
17.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曾(同‘增’,增加),能(才干)”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18.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
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知,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19.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要读懂原文和链接材料,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
从[链接材料一]“故知守成之难。
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可知,唐太宗认为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目前应该时时注意小心谨慎地守成,万万不可因为贪图安逸而失掉了江山,可见他是一个居安思危、深谋远虑的君王。
从[链接材料二]“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可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最终消灭吴国,可见他深刻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点睛】
参考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
(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