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211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docx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docx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

解读洋思人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为了谁?

洋思人说是为了学生,是为了学生家长。

在他们的心目中,每一个家长都是上帝,每一个学生都是天使。

他们的神圣使命就是:

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他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

为此,他们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作为标语写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更作为思想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学校每学期都要多次举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演讲比赛,校报、班报也特意开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专栏,教师每天都要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校歌,校园处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氛围。

【洋思叙事】

之一:

像爱自己的子女一样

洋思人的教育思想源于他的当家人——校长蔡林森。

蔡林森有两子一女,三个孩子小时候就近在老家的小学里读书,成绩都不太理想。

大儿子上一年级时,不识数,跟不上班;二儿子上四年级时,曾经把成绩报告单上的算术“68”分改成“88”分;小女儿小学毕业时,成绩全班倒数第一,是全镇26名未考取初中的学生之一。

小学老师对蔡林森摇头叹息:

“你的孩子怎么一个不如一个?

到了上初中的年龄,三个孩子先后离开老家,进了洋思中学读书。

蔡林森义不容辞地成了三个孩子的“辅导老师”。

每天中午,他叫孩子口述上午学过的例题,口答课后的习题。

如果哪一道错了,就在那道题的旁边打一个“?

”,但自己从来不讲,始终让孩子自己看书、思考、更正。

孩子拼命地动脑筋,满头是汗,不停地自问:

“怎么错了?

怎么错了?

”蔡林森只是默默地看着孩子,耐心地等待。

就这样等呀、等呀,孩子终于惊喜地叫起来。

蔡林森笑着说:

“对呀!

”以后,蔡林森利用散步、洗脚和躺在床上临睡前的时间再问一些类似的题目,看孩子是否真正理解掌握了。

每天晚上,他还让孩子默写英语单词,错了的,自己更正,并记下来,再反复默写、检查。

星期六回家,蔡林森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一边赶路,一边把本周学习中做错的题目再查一遍。

如果错了,就再更正。

这样,20多里的乡间小路,就成了他引领孩子总结一周学习的“课堂”。

三个孩子慢慢学会了自学,读完初一,都一跃成为优秀生,并且越学越爱学,越学成绩越好。

后来,大儿子考取上海交大,小女儿考取华东师大,并先后赴美留学,大儿子已获得博士学位;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入了党,提了干。

活生生的事实引起蔡林森的深思:

如果像对待自己孩子那样,去教每个学生,还有哪个学生教不好呢?

由这个朴素的教育思想出发,蔡林森带领洋思的老师们开始了一项平凡却是伟大的教育实验,并取得了“从上帝般的令人敬爱,到上帝般的令人敬畏”的教育教学质量。

之二:

“差生”也是”宝”

每年暑期未到,许多学校(包括一些名校、重点校)就早早地就拉开了架势,全力以赴大打“生源”战,种种形式的招生广告铺天盖地,而洋思中学这里却总是静悄悄地没有只言片语,只在七月上旬眼见人满为患时,才在媒体上登出“招生已满,概不接收”的字样,以免远道涌来的家长们白跑一趟。

多年来,凡到洋思来求学的,不管人多调皮,成绩多差,学校都一律收下。

1998年,洋思中学甚至打算开两个班,专收城区学校不收的所谓“差生”,后来因为难操作才作罢。

不选择、不挑剔学生,在同行们看来是那样不可思议,但是,洋思人就是真的这样实实在在做了。

他们难道不知道生源对于学校的重要?

蔡林森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好学生是“宝”,“差生”也是“宝”。

在蔡林森看来,“差生”就像一块璞玉,和好学生一样,存在着成“器”的可能,对于教育者来说,不是看“差生”目前的状态(璞),而是要着力研究如何去“打磨”。

让学生由“璞”变成“玉”,才最有说服力。

事实上,到洋思来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璞”,经过洋思人创造性的“打磨”,他们最终都成为一块块熠熠闪光的美“玉”。

几年前,有些人曾经这样议论:

好学生留在城里,差学生送到洋思去。

洋思好像是“工读学校”似的。

洋思的老师听了心里很不舒服。

蔡林森却笑着说:

大家不要“作气”,我们应当感到自豪才对。

这就像给人看病一样,小毛病卫生室就能处理,大一点的要送医院,疑难杂症就要看专家门诊。

家长之所以把通常认为“教不好”的学生送到洋思来,就是因为相信我们能把他们的孩子教好。

自信,并非“空穴来风”,洋思人有十几年成功的实践经验,有蔚然成为风气的爱生传统,有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

2001年秋学期,尽管洋思一再扩班,但还是有200多名“特差生”难以进门。

这些学生家长很激动:

“我们就相信洋思,来了就不想回去!

”“只要收下,给多少钱都愿意!

”“你们既然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就要收下我们的孩子!

”面对家长一双双殷切期待的目光,洋思领导班子紧急磋商后决定:

全部收下。

家长心中有杆秤。

曾经被认为“教不好”的孩子在洋思有了长足的进步,家长们打心眼里佩服洋思。

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洋思中学。

邻市来洋思中学读书的孩子1998年只有1个,到1999年,来了10多个;2000年,来了100多个;2001年,来了近400个。

如今,除了台湾地区以外,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都有学生在洋思求学,洋思中学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初中”。

之三:

“三清”运动

教好“难教”的学生谈何容易?

为了教好“难教”的学生,洋思中学每周都搞“三清”运动。

所谓“三清”,其实就是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就是要求学生向每节课要质量,向每天要质量,向每周要质量,做到“课堂上能掌握的不留到课后”、“今日事今日毕”、“适时温故知新,巩固提高”,一着不让,一天不松。

这样的道理说起来简单,但真正按照这个要求做下去,那实在不是一般的难。

“三清”中,最重要的是“堂堂清”。

只有每堂课都力求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当堂完成作业,那“日日清、周周清”才有可靠的保障。

否则,课上留下一大堆问题,课后再怎么努力,时间、精力也不够用,“日日清”就是每天不折不扣的完成学习任务,如果日日清不了,每天留下的问题积重难返,仿佛“阴天拖稻草”越拖越重,那样“周周清”也就成为一句空话。

洋思的每个班都按学科建立了学习小组,小组间正常开展学习竞赛。

为了小组的荣誉,课上,无论是自学、讨论,还是知识检测,小组内成员都互帮互助,互督互查,毫不马虎;课后,对当堂清不了的学生,小组内成员分工负责,例题、习题、单词、背诵段落,一一帮助他(她)过关。

一次“清”不了,就两次、三次……一般经过“二清”、“三清”,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日日清”,极个别仍不能“清”的,再由老师帮助他(她)“清”。

“周周清”同样不可或缺。

他们实施周五验收制度,主要验收数学、英语两门学科。

单周验收数学,双周验收英语。

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当验收组长,任课老师和班上的尖子生当验收员,班与班对调验收。

验收英语时,只凭课本,让接受验收的学生把两周所教的单词逐一朗读,逐一听写,错一个就在课本上那个单词旁边做上记号。

验收数学时,也是凭课本,让被验收的学生逐一讲书上的概念、例题、习题。

验收完,在表上填上正确率。

“清”不了的内容,由任课老师利用双休日帮助落实补救措施,再接受验收。

南京来的一名学生,有一次周末该清的内容未清,按规定不能回家,但是因为想家,加之父母求情,班主任还是同意他回去了。

蔡林森知道后,让班主任打电话告诉家长:

洋思不是保险箱,如果不能做到“周周清”,就不能保证有进步。

家长听了还是把孩子送回了学校,直到完成”周周清”的任务。

“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是一个既定的目标,学生、教师甚至家长都感到有了责任,于是一起铆足了劲,“不到长城非好汉”。

现在,需要周末留下来“清”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洋思就像一个巨大的染缸,不管什么样的学生到了这里,很快就知道该怎么做怎么学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清”过程中,思想教育时时渗透,学生在扎扎实实学好知识的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意志也得到培养,全面素质也得到了提高。

之四:

从“最后一名”抓起

到洋思中学来读书的学生,除了施教区外,大多是所谓“难教”和“教不好的学生”,有的学习成绩在原来学校甚至是倒数第一。

2001年,洋思初一收了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有几十名的成绩还是个位数;初二收了200多名插班生,其中也有几十名学习成绩是个位数的。

即便是对这样的学生,洋思人也没有丧失可以教好的信心。

抓“最后一名”学生,洋思人有三个“锦囊妙计”。

一是合理分班,调动竞争的力量。

2001年,他们将初一200多名两门功课不足120分的学生,按照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搭配,平均分到两个分校20个班级,并分别与分校长、班主任签定“目标教育责任状”,定期对这些学生的转化情况进行验收,优者奖,劣者罚。

二是结对帮扶,调动合作的力量。

班主任将这些学生安排到教室前排的位置,与优生同桌,结成学习对子。

三是特别关注,调动情感的力量。

课上老师提问最多的是这些学生,板演最多的是这些学生,释疑、点拨最多的是这些学生,课后谈心交流最多的还是这些学生。

老师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也关心他们的生活、思想、情感,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以炽热的情感使过去备受老师冷落和同学歧视、家长打骂的后进生有了自尊、自信。

在洋思,流传着许多“教不好的学生”被“教好”的故事。

1997届一位姓凌的学生在原来的学校是公认的“三不”——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接受老师教育——“两打”——打游戏机、打架——学生。

转进洋思一个月后,“三不两打”的恶习全改了,他告诉爷爷,在洋思找不到不学习的学生,想打架找不到打架的人。

毕业时,他以610分的高分考入了省重点中学。

还有一个带有戏剧色彩的故事。

外地一个家长有一对双胞胎儿子,大儿子成绩尚可,小儿子成绩很差,眼看着小儿子在当地学校已经“无药可救”,便送到洋思来。

半学期后,小儿子回家,哥哥期中考试卷上错了的题目弟弟都会做,书上不懂的问题,哥哥反过来要向弟弟请教。

“最后一名”学生有了进步,自然水涨船高。

在洋思,我们随手翻看了初一英语最近的一次检测,初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多数都是100分,没有一个90分以下的;最好的班与最差的班平均分相差还不到1分。

学科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科”,学校也成了名副其实的“无差生的学校”。

之五:

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在蔡林森的心目中,家长永远都是学校的上帝。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与一些学校“笑脸迎领导,冷眼看家长”不同,蔡林森经常对教师说,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是对我们的信任,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评判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主裁判”不是党政领导和教育主管部门,而是学生家长,是广大人民群众。

学校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蔡林森是这样说的,也是带头这样做的。

每学期,学校都定期召开家长会,会上年级组向家长作出承诺,汇报践诺情况和今后打算,请家长监督。

学校设了六个校长信箱,欢迎家长随时提出批评改进意见。

每个月,学校都要发一份问卷调查给每位家长,征求家长对教师、对教学、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填好的问卷不交给班主任,学生回校时交到门卫处,而大量的统计工作都由学校领导亲自完成。

对家长好的建议,学校尽量吸收;对家长指出的问题,提出的批评意见,学校毫不怠慢地进行查处、纠正。

到洋思上初一的学生都是稚气未脱的孩子,都是第一次远离亲人,他们在洋思学习、生活得怎么样,是家长时刻牵挂的。

洋思中学坚持“从学生进校第一天抓起”,不仅抓学生的学习,而且抓行为习惯的养成,从细微处关怀学生,千方百计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鼓舞学生的士气,帮助学生摆脱远离亲人的孤寂感、陌生感,迅速融入洋思大家庭。

2001年8月30日,学校组织了“迎接新同学”的即兴演讲活动,让高年级同学上台谈谈怎样帮助新同学。

演讲活动中,在班主任、分校领导的积极鼓励下,上台争着演讲的同学排成了长队,热烈的场面、滚烫的话语,让新同学顿生亲切感。

在采访中,我们听到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今年进校的一位外地学生初到洋思,因为担心被蚊子咬,在厕所里大便拉不出,班主任马老师便一连几次陪他上厕所,为他扇蚊子,直到他习惯为止,家长得知后万分感动。

一(4)班一位学生告诉我们,他有一次晚上12多钟起来上厕所,看到班主任刁老师还没有休息,在一一检查他们的被子盖好了没有。

秦培元副校长在闲聊中,也给我们讲了一件小事:

2000年秋学期开学后,一位家长打电话给学校,反映孩子没热水洗澡,学校感到很惊讶,立即进行调查,原来该生洗澡之前不知道要先将冷水放掉,一开见是冷水就不敢洗了。

对这样一件小事,学校并没有轻易放过,而是从那时起,要求生活指导老师每次先将冷水放掉,再安排学生进去洗澡,家长对此感到非常满意。

此外,为了让学生冬天吃上热饭菜,学校定做了几百只泡沫蛋糕盒盖,将每个餐桌上的饭菜罩住;为了安全和减少嗓音,将教室里的吊扇全部改装成小型的摇头壁扇。

这些,虽都是些小事,但体现了洋思人“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赢得了家长的称赞和信任。

B篇:

课堂:

怎样教?

——解读洋思人的教学理念

到过洋思的人都知道: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是洋思人教学致胜的法宝。

所谓“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所谓“后教”,也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而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

“当堂训练”则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和一定数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的重难点。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看上去简简单单的8个字,其中蕴含的却是深刻无比的教学理念:

“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洋思人看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体现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教学思想。

正如洋思中学校歌中所唱的那样:

“先学后教,播下了智慧和希望。

【洋思叙事】

之一:

以“学”定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

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教师走向学生”?

采访中,从我们所听到、看到的,洋思人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答案,这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洋思人是这么做的——

在每周初,备课组长带领同年级中执教相同科目的老师一起集体备课。

此时,老师们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如何引导学生自学最有效?

大家共同研究下周各课时的教学方案时,主要确定学生的自学范围、自学内容、自学方式、自学时间以及自学要求等。

此外,学生自学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

设计怎样的当堂检测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

等等,也是教师集体备课必须研究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教师备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根据学生的“学”来组织进行的。

还是看看洋思初二数学老师的备课笔记吧——

教学内容:

含有分母的方程的解法

学习重点:

把含有分母的方程转化为含括号的方程(即去分母)

学生思考(即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为什么要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去乘方程的两边?

不是公倍数行不行?

不是最小公倍数行不行?

②没有分母的项要不要乘最小公倍数?

③为什么分子要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

……

备这一课的老师对我们说:

为了让学生的自学更有效,他在备课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缩小“包围圈”,把学生的自学注意力集中到“去分母”的那一步。

这么做,学生对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就很明确,注意力也就很集中。

以学生的学为本,真正做到了“教师走向学生”。

之二:

教师几乎成了“哑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讲非常重要。

人们习惯上认为,课堂上教师“深挖洞”——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学得就越快、越好,教师带领学生“钻山洞”,总比学生自己摸索要来得更快一些。

事实上,这样做容易养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教师成了“讲师”、“话筒”,学生却成了“听众”、“哑巴”。

蔡林森说,其实书本上的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就能解决,教师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大都能体会了。

到洋思听过课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课堂上都是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讲得很少,几乎成了“哑巴”。

洋思的课堂上,教师一般讲课都在10分钟左右,最少的甚至只有4、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达到35分钟以上。

理科如此,文科也是这样。

因此有人错误地认为洋思的课没有听头。

还是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洋思的课堂吧。

开始上课了,教师三言两语,或用投影显示,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之后,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如何检测等,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

学生自学时,教师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特别是通过板演、练习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对带有倾向性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教”做好准备。

“教”也是有讲究的:

教什么?

怎么教?

其中奥妙无穷。

“学生会的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少讲、精讲,只作点拨性的引导”,这是洋思人摸索总结出来的教学策略。

留心一下洋思的课堂,就会发现教师绝不就题讲题,或只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寻找规律,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预防运用时可能出现的毛病。

教的方式,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即使倾向性问题,也可能有人会),如果学生讲对了,教师肯定,不必重复;讲错了的,教师则更正。

这样,教师讲的时间就少了。

洋思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几乎都是让学生自学。

但是,其中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点拨。

教师几乎成了“哑巴”,不是说教师“无为”,而是从“一线”退到“二线”,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创造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有为”,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构建,最终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对此,蔡林森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好比是在驾驶汽车,而老师好比是“引桥”、“路标”,他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上学习的“高速公路”,不走“岔路”。

之三:

“兵”教“兵”

在洋思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兵”教“兵”的动人景象。

这是洋思人在“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法”:

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这是一堂化学课——“化合价”,学生在自学之后,教师出示检测题:

标出氯化钾、氯化镁、铁、氢氧化钠中各元素的化合价。

四个学生板演,教师则在下面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几分钟过去了,教师鼓励学生:

“看看板演的同学有没有错误的地方,有的话请上来更正,并署上自己的名字。

”课堂上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争着上去改正错误。

对铁的化合价到底是多少产生了三种不同的意见:

+2,+3,0。

教师在评到这道题时,让他们分别说出理由,写“0”价的学生回答:

“我认为他们说得都不对,因为铁不是化合物,而是单质,而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教师进行表扬。

在活跃而热烈的讨论中,教师不费一字一句,不会的学生理解了,会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向不会的学生做了清楚的解释,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洋思的“兵”教“兵”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还更多地体现在课后。

洋思的学生中,学习“有困难的”比较多。

在课堂上,这些学习的“困难户”对知识的理解往往很不充分。

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在课后都要进行单独辅导。

这样一来,教师的负担和压力都比较大。

洋思的学生多半是寄宿的,平时学生生活都在一起,洋思人正是利用这一点,开展了“一帮一”、“兵教兵”的活动,让优秀生和后进生搭配坐在一起,结成“帮扶”对子。

初一(9)班的张春霞家里比较贫困,学习习惯不是很好。

老师让班长、数学课代表和学习委员坐在她的周围,一起负责“补差”。

刚开始学英语单词时,由于学习不得法,她老是记不住,负责英语补差的学习委员利用点滴时间帮助她过关,还组织全班同学每人教会她一个单词。

另外,班级成立助困组,每两个星期到她家去一次,看望安慰她的家人。

她被深深感动了,各方面的表现都好了很多。

冯璇是初三

(1)班的插班生,刚进来的时候物理只有三十几分。

教师帮他找了物理成绩较好的黄磊作他的“师傅”,“承包”他的学习。

黄磊立即制定了“扶贫”计划,先让冯璇对学习产生兴趣,然后从学习的各个环节去帮助他。

一堂课下来,黄磊会随时抽查课上的内容。

一天下来,他们又会在一起回忆当天所学。

天天如此,一段时间下来,冯璇的物理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兵”教“兵”、“一帮一”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而且还促进了“学优生”的提高。

“学优生”要想帮助他人,自己就得要充分地理解,学习上也有了紧迫感,还把自己理解的知识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本身就是另一种提高。

学者相长,这就是“兵”教“兵”的魅力。

之四:

在“做”中学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是洋思课堂教学的又一特点。

在洋思,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让学生自学——做。

但自学并不是单纯地看书,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投入到这些活动中,让他们亲身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这是一堂物理课:

“什么是力”。

唐月华老师为每桌配备了一组实验器材,有弹簧、木块、弹子、塑料尺、钩码、磁铁、大头针等,再引入环节,唐老师说:

“下面我们来做一次竞赛,请大家充分利用桌上的器材,做有力存在的实验,比谁做得多,两分钟后汇报。

”紧接着的竞赛环节中,学生们紧张地思考,尽量每件器材都试一试,思考怎样如何对其用力,课堂上学生专心致志,气氛极其活跃。

学生在这种亲身实践过程中,不仅感悟到了力的存在、什么是力,而且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思维的发散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学生自学——做的过程,更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对学生来说,在没有自学之前知识一般都是陌生的,而通过经历自学过程,得到对这些知识的自我感悟,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各不相同,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也往往有所不同,学生在教师明确目标的引导下,通过各自的亲身体验,往往对问题的解决能达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这更是一种创新。

这是一堂化学课。

教学“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时,教师问:

“为什么在概念中要强调‘这种溶液’?

你们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四个字确实不能少吗?

”课堂上讨论声顿起:

有的说,“在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NaCl”;有的说,“在KNO3的饱和溶液中加KMnO4或者CuSO4”。

教师因势利导:

“下面就请你们做实验,注意要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来证明你们的想法。

”话音刚落,学生就分别选出他们所需要的药品来实验。

这个环节,学生感悟良多:

对概念的理解必须抓住关键词才能理解透彻;设想必须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要选用能使实验出现明显现象的药品。

同时,学生对实验环节的多种设计,体现了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

之五:

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

许多人到洋思听课,往往只注意到一堂课老师讲了几分钟,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学,却没有注意到在洋思的课堂上学生学得都特别紧张。

让学生课堂学得紧张,恰恰是洋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效率的“玄机”之一。

蔡林森将这种让学生在课堂上像考试那样紧张地自主学习的作用,形象地概括为“七能”,即:

一能发现真实的问题并及时解决;二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四能真正理解知识,提高质量;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思想品质和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六能最有效地“培尖补差”;七能确保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仔细思量洋思的课堂,我们发现学生真的都像考试、竞赛一样紧张。

所谓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从上课考到下课。

老师上课布置过学习内容后,就让学生读书、看书。

学生读书、看书实际上等于看试卷;几分钟后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这是第一场考试;然后让学生改错,这是第二场考试;最后20分钟做作业也是考试,作业本就是试卷。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一句也不讲,将时间全交给学生自主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洋思的教师再学生自主学习时不讲,并不等于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等于让学生松松垮垮,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锦囊妙计。

洋思的课堂基本上都是这样,都是在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后先让学生读书、看书,让学生从读书、看书中领悟,然后再通过上黑板书写和当堂作业来让学生试着运用,每一步都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

课堂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节日庆典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