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1218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docx

《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docx

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

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评价语文试题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10页,共19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首先检查答题卡是否整洁无缺损;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学校、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上。

同时,将监考教师发放的条形码正向准确粘贴在答题卡的贴条形码区。

请保持条形码整洁、不污损。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答题卡的整洁,不折叠、不破损。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古诗文阅读(4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做1~6题(25分)

灌将军夫者,颍阴人也。

夫父张孟,尝为颍阴侯婴舍人,故蒙灌氏姓为灌孟。

吴楚反时,颍阴侯灌何为将军,属太尉,请灌孟为校尉。

夫以千人与父俱。

灌孟年老,故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

军法:

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

灌夫不肯随丧归,奋曰: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

及出壁门,莫敢前。

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夫身中大创十余。

夫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

“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

”将军壮义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

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

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示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

士亦以此多之。

灌夫有服①,过丞相。

丞相从容曰:

“吾欲与仲孺②过魏其侯,会仲孺有服。

”灌夫曰:

“将军乃肯幸临况魏其侯,夫安敢以服为解!

请语魏其侯帐具,将军旦日蚤临。

”武安许诺。

灌夫具语魏其侯如所谓武安侯。

魏其与其夫人益市牛酒,夜洒扫,早帐具至旦。

平明,令门下候伺。

至日中,丞相不来。

魏其谓灌夫曰:

“丞相岂忘之哉?

”灌夫大不怿,曰:

“夫以服请,宜往。

”乃驾,自往迎丞相。

丞相特前戏许灌夫,殊无意往。

及夫至门,丞相尚卧。

于是夫入见,曰:

“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

”武安愕谢曰:

“吾昨日醉,忽忘与仲孺言。

”乃驾往。

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

魏其乃扶灌夫去,谢丞相。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减)

【注】 ①有服:

有丧服在身,指处在服丧期间。

②灌夫,字仲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及出壁门,莫敢前壁:

营垒

B.太尉乃固止之。

固:

坚决

C.丞相从容曰从容:

不慌不忙,镇定,沉着

D.丞相特前戏许灌夫特:

只是,仅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古之学者必有师

B.所杀伤数十人某所,而母立于兹

C.颍阴侯言之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魏其乃扶灌夫去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下列的选项全都表明灌夫“刚直”与“不好面谀”的一组是(3分)

①又徐行,灌夫愈益怒②丞相岂忘之哉③士亦以此多之

④夫以服请,宜往⑤夫身中大创十余⑥夫从坐上语侵之

A.①③④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灌夫的父亲原来姓张,由于曾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后来就改用灌家的姓。

他父亲作战时,常常攻击敌人的坚固阵地,终于战死在吴军中。

B.灌夫伤势完全康复后,请求再次回到战场攻打吴,太尉担心灌夫战死沙场便阻止了他。

等到吴军被攻破,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

C.魏其侯听说丞相武安侯要来拜访,连夜打扫房子,布置帷帐,准备酒宴,一直忙到天亮。

可是武安侯一直到中午都没有来,灌夫很不高兴。

于是,灌夫驾车亲自前往迎接丞相。

D.丞相武安侯在魏其侯家喝酒时傲慢无礼,灌夫不在乎丞相的威严,毫不客气地讽刺他。

魏其侯见状,赶紧把灌夫扶走,并向丞相表示歉意。

5.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语段断句。

(4分)

数月坐法去后家居长安长安中诸公莫弗称之孝景时至代相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为淮阳天下交劲兵处故徙夫为淮阳太守。

6.翻译下面的句子。

(9分)

(1)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3分)

(2)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

(3分)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3分)

7.古诗词鉴赏(12分)

(1)阅读《忆王孙·春词》,仿照划线处对该词最后两个句子的分析的文字,和对全词顺序小结的文字,对《忆王孙·冬词》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小结。

(8分)

忆王孙 春词

王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①,

柳外楼高空断魂,

杜宇②声声不忍闻。

欲黄昏,

雨打梨花深闭门。

忆王孙冬词

王重元

彤云风扫雪初晴,

天外孤鸿三两声,

独拥寒衾不忍听。

月笼明,

窗外梅花瘦影横。

【注释】 ①萋萋:

草茂盛貌。

 王孙:

旧诗词中对男子的称呼。

 刘安《招隐士》赋: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②杜宇:

指杜鹃鸟。

这是一首伤春怀人的词。

那一份香渺深微的情思是通过景色的转换而逐步加深加浓,逐步显示的。

此词起笔展示的是一种开阔的伤心碧色:

连天芳草,千里萋萋,极目所望,古道晴翠,而思念的人更在天涯芳草外,闺中人的心也轻轻飘扬到天尽头了。

这一句,情与景都呈现出一种杳渺深微的特征。

接下来,场景收束为田间路头杨柳、柳外高楼。

继而,在杜鹃声声中,将到黄昏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场景再次收束为春雨击打梨花,院门深深紧闭的镜头。

突出了女子清冷、孤寂、感伤的心情。

全词的顺序呈现了由大而小,由外而内,由淡而浓,由虚而实的特征。

①对《忆王孙·冬词》最后两个句子的分析。

②对《忆王孙·冬词》全词顺序的小结。

(2)说出下列两首诗后两句诗的共同的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

(4分)

寄人①

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②,

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赠别③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释】 ①相传作者曾与邻家女相恋因故多年不得相见。

②指恋人之家。

③这是一首告别诗,杜牧离开扬州时写了这首诗赠给与自己感情相当深厚的女友。

两首诗后两句诗的共同的修辞手法是,其作用是。

8.默写(每空1分,共12分)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韩愈《师说》)

(2),。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荀子《劝学》)

(4)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

(杜牧《阿房宫赋》)

(5)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诗经·氓》)

(6),。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二、现代文阅读(31分)

(一)必考部分(16分)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魏晋时代的“啸”

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

然而啸却不是由他们所首倡,早在《诗经》里就屡次提到啸,《小雅·白华》中就有“啸歌伤怀,念彼硕人”之语。

啸,郑玄说它的意思是“蹙口而出声”,也就是现代所说的吹口哨。

值得注意的是《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她们心怀忧怨,发而为啸。

在其他记载中也常提到妇女作啸,如《古今注·音乐篇》说商陵牧子婚后五年无子,将别娶,妻闻之,中夜起,倚户而悲啸。

妇女用吹口哨来舒其不平之气,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现代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不过,啸也不完全是抒情的,它也用在某些行施巫术的场合中。

葛洪的《神仙传》记西汉人刘根学成道术,郡太守知道后,命刘召鬼,如召不来,将加刑戮。

刘根于是“长啸”,啸音非常清亮,“闻者莫不肃然,众客震悚”。

忽然南壁裂开数丈,有许多兵护送一辆车出来,车上以大绳缚着郡守已亡故的父母。

至东汉时,这种音调既清越、用意又含有若干神秘色彩的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魏晋以后,关于吟啸的记事更加常见。

这时的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而且当其意趣恬适、心境旷放、谈玄挥麈、登高临远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但于大庭广众之前放声长啸,自然有点旁若无人的样子。

可是在“魏晋之际,天下多故”荦卓不群之士由主张达生任性而走向逸世高蹈的时代背景下,这却正是他们很欣赏的一种姿态。

所以吟啸之风,不胫而走,广泛流行,成为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实啸只是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世说新语》用“傲然”来形容周顗啸咏时的神态,可谓搔中痒处。

而这种动作和神态又可被简称为“啸傲”,即郭璞《游仙诗》所说的“啸傲遗世罗,纵情任独往”,陶渊明《饮酒诗》所说的“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至于《归去来兮辞》中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虽不言傲,而傲世之态,已尽在其中。

但魏晋时的吟啸,现代却有时把它理解为“唉声长叹”(新版《辞源》)或“感慨发声”(新版《辞海》),果如是,它就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既谈不上什么音乐性,也和讲风骨、讲谈吐的魏晋名士的气质颇不相投了。

实际上并非如此。

《世说新语·任诞篇》说刘道真少时“善歌啸,闻者留连”,《陈留风俗传》说阮籍的歌啸“与琴声相谐”,都反映他们的啸声是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的。

啸之发声的特点不是唱,而是吹。

正像《啸旨》中说的:

“夫气激于喉中而浊,谓之言;激于舌而清,谓之啸。

文士吟啸的习俗在唐代尚有孑余。

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李白《游太山》“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等句便可为证。

唐以后,此风渐息。

到了宋代,学者讲义理,士子重举业,没有谁再像魏晋时那样动不动就长啸了。

诗文中偶或提到啸,多半是在掉书袋,不一定实有其事。

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吹口哨是丑角行当的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经过长时间的隔膜,现代人对魏晋之啸不甚了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9.下列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两项是(5分)

A.《诗经》里出现的啸者多是女性,在记载中常常提及的妇女作啸大概是古代所常见而到东汉已较陌生的一种习俗。

B.到了东汉,啸的用意含有若干神秘色彩,啸逐渐从妇女和巫师那里进入文士的生活圈。

C.魏晋时的吟啸,虽然带有旋律且相当优美,但也只不过是一种哼哼唉唉的声音。

D.宋代诗文中偶或提及的啸都是在掉书袋,并不像魏晋长啸那样反映着一代风流荦卓不群的气质了。

E.“啸”虽然不是由魏晋名士首倡,但却成为魏晋名士风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1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吟啸不仅出现在情绪激动的场合,也可以出现在意趣恬适、心境旷放之际,也常常且吟且啸。

B.魏晋时期,吟啸之风广泛流行,到了唐代吟啸的余风仍在,王维《竹里馆》、李白《游太山》中的诗句可为明证。

C.在宋、金至元的杂剧演出中,长啸成了一项重要表演技巧。

但它和魏晋之长啸的艺术风格和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

D.“啸”通过唱腔来发声,音质清亮,具有音乐性,带有相当优美的旋律。

11.结合全文,对“啸”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作用进行简要概括。

(4分)

12.请简要分析魏晋时期吟啸之风广泛流行的原因。

(4分)

(二)选考部分(15分)

选考部分为两组试题。

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

不能在文学类文本阅读题、实用类文本阅读题中交叉选做。

文学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4、15题。

(15分)

木车的激情

张炜

①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

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

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②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却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

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③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

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

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④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⑤枯叶铺地,北风呼啸。

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

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

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⑥“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

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的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

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

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

他不倦地向各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的各种各样的原理。

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

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和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⑦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⑧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人类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

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⑨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大地上的。

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⑩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

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类的骄傲。

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

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

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⑪给这样一位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

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

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远途,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⑫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⑬原来只有激情,只有它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

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整个宇宙。

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⑭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它们真正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

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

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

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

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⑮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选自《张炜散文精选集》,有删改)

13.阅读②③自然段,解释“木车的激情”在文中的含义。

(4分)

14.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

请结合文本进行简要分析。

(5分)

15.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处,作者所说的“也许当我们现代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这句话,并结合你的经历或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6分)

实用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7、18题。

(15分)

尼克·胡哲:

我和世界不一样

他只有不足一米高,但在很多人心里,却是真正的英雄。

1982年12月4日,尼克·胡哲出生在墨尔本。

这个新生命的降生,给父母带来的不是惊喜,而是惊恐:

这是一个“海豹肢症”患儿,一个没有四肢的怪物。

父亲吓得跑到医院的产房外呕吐,母亲甚至不敢靠近他。

父母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他们四处求医,但整个澳大利亚,没有一个医生能给出合理的医学解释。

而尼克·胡哲的情况比一般的“海豹肢症”患儿还要糟,他完全没有双臂和双腿,只是左侧臀部以下长出一只带着两个脚指头的小“脚”。

不过,尼克幸运地生在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里。

父母在经历了最初的惊愕和痛苦后,接纳了现实,他们从没想过要放弃这个孩子。

“父母和所有亲人都很疼爱我。

我天生与别人不同,但他们却从没提起过我的身体异于常人。

在五六岁时,我知道自己没有手脚,然而我真的认为没什么大不了。

”父母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教尼克做能做的一切:

18个月大的时候,让他学习游泳;6岁那年,开始教他用两个脚指头打字。

到该上学的年龄,父母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可能最正确的决定:

把儿子送进当地一所普通小学就读,而不是去为残障儿童设立的特殊学校。

一旦失去父母的庇护,无助的尼克必须独自承受风雨。

他行动需靠电动轮椅,生活要靠护理人员照顾,他发现自己和别人并不一样。

同学们对他怪异的身体发出的嘲笑和尖叫让这个7岁的孩子感到深深的自卑和孤独。

他内心充满无奈和绝望:

我又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

他后来回忆道:

“8岁的时候,我非常消沉。

我冲妈妈大喊,告诉她我想死。

”有几次,他真的试图自杀,只是没能成功。

真正让他发生改变是在13岁那年。

妈妈剪下报纸上的一篇文章给他看,上面刊登了一个残疾人走出困境找到人生意义的故事。

主人公没有被残疾压垮,他为自己设立了一个个人生目标,并且逐一去实现,在实现理想的路上他还不断帮助别人。

文章主人公的一句话深深打动了他:

“上帝把我们生成这样,就是为了给别人希望。

尼克终于振作起来。

他渐渐学会了应付自己的不自如,学会了做那些其他人必须要手脚并用才可以完成的事情,比如刷牙、洗头、用电脑、游泳、运动……

他也逐渐交到了朋友。

7年级时,他去竞争学生会主席,成功当选。

他开始变得开朗和快乐,与学生会同伴一起参与地方慈善机构和残疾组织的各种事务,虽然他无论做什么都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艰辛。

在父亲的帮助下,尼克还取得了会计和金融企划的双学士学位。

19岁的时候,他开始实现自己的梦想,那就是通过自己充满激情的演讲和亲身经历去鼓励其他人,给人们带去希望。

“我找到了我活下去的意义。

在演讲中,他无数次当众倒在桌子上,向台下观众演示一个无手无脚的人如何重新站起来。

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直到身体艰难地站立。

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让人们明白,实现梦想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不懈和拥抱失败,把失败看作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被失败的恐惧打倒。

演讲之余,他也充分享受自己的生活。

他对游泳、滑板都很在行。

2008年,他在夏威夷还学会了冲浪,甚至掌握了在冲浪板上做360°旋转的高难度动作。

“现在就算你用百万元来引诱我,叫我长出手脚,我也不会考虑。

身高不足一米、没有手没有脚的尼克,赋予了这个世界一笔巨大的财富。

(选自2010年12月11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16.请全面概括尼克·胡哲能够“站起来”的原因。

(4分)

17.文中多次引用尼克·胡哲的原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试作简要分析。

(5分)

18.结合全文,你认为尼克·胡哲赋予这个世界的最大财富是什么,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6分)

三、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大学大礼堂,对数千名中国留苏学生和实习生说: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这是毛主席对全体中国青年的殷切期望。

你的师长对你也应该有类似的期望。

面对伟人尊长的期望你有何感想或打算?

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和动人故事?

请以“面对期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立意自定;

(2)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5)书写工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