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护理学.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7108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7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产科护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妇产科护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妇产科护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妇产科护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妇产科护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妇产科护理学.docx

《妇产科护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产科护理学.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妇产科护理学.docx

妇产科护理学

.原位癌:

一般指黏膜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内的非典型增生(重度)累及上皮的全层,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例如子宫颈、食管及皮肤的原位癌。

2.浸润癌:

原位癌经过一定时间后,在适当的条件下,癌细胞继续发展,穿透基底膜,侵入固有层或黏膜下的表层,形成的恶性肿瘤。

3.不典型增生:

上皮细胞超乎寻常地增生,并有明显的细胞和结构异常,具有较高的癌变倾向,被视为有意义的癌前病变,但无间质侵犯,是一种非浸润性肿瘤性上皮病变。

4.防癌涂片:

宫颈刮片是筛查早期宫颈癌的重要方法,故又称“防癌涂片”。

报告形式主要为分级诊断及描述性诊断两种。

5.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是一组来源于胎盘绒毛滋养细胞的疾病。

6.良性滋养细胞疾病(葡萄胎):

葡萄胎是一种良性滋养细胞病变,主要为组成胎盘的绒毛滋养细胞增生,绒毛发生水肿变性,各个绒毛的乳头变为大小不一的水泡,水泡间有细蒂相连成串,形如葡萄而得名。

7.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是滋养细胞的恶性病变,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绒毛膜癌和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

1.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在子宫被覆面以外的地方生长繁殖而形成的一种妇科疾病。

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内膜由基底部向肌层生长,局限于子宫,故又名子宫腺肌病。

    2.性传播疾病:

是指可经性行为或类似性行为传播的一组传染病。

目前,我国重点监测、需要进行疫情报告的性传播疾病有8种:

梅毒、淋病、艾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生殖器疱疹。

3.子宫脱垂:

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面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

病人常伴有阴道前后壁膨出。

  4.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简称功血,是妇科的常见病之一。

系由于调节生殖功能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失常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其与全身及内外生殖器本身的各种器质性疾病无关。

5.尖锐湿疣:

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引起的鳞状上皮增生性疣状病变。

尖锐湿疣往往与多种性传播疾病如淋病、梅毒、衣原体感染等并存。

6.淋病:

是由淋病奈瑟菌(简称淋菌)感染引起,以侵袭生殖、泌尿系统黏膜的柱状上皮和移行上皮为特点,是我国目前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7.播散性淋病:

指淋病奈瑟菌通过血液循环传播,引起全身淋病奈瑟菌性疾病,病情严重,若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生命。

1.高危妊娠:

是指妊娠期或分娩期患有某种并发症或存在某种致病因素,从而可能对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造成危害者。

2.异位妊娠:

正常妊娠时,受精卵着床于子宫体腔内膜。

当受精卵于子宫体腔以外的部位着床时,称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

异位妊娠与宫外孕的含义稍有差别,宫外孕仅指子宫以外的妊娠,不包括发生在宫颈的妊娠。

宫颈妊娠同样属于异位妊娠。

3.前置胎盘:

正常胎盘附着于子宫体部的后壁、前壁或侧壁。

孕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甚至胎盘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内口处,其位置低于胎儿的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

4.胎盘早剥:

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期剥离,简称胎盘早剥。

5.产后出血:

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者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病率约占分娩总数的2%~3%,其中80%以上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

6.羊水栓塞:

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的肺栓塞,导致出血、休克和发生血管内凝血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是产科的一种少见而危险的并发症。

7.完全性前置胎盘:

称中央性前置胎盘,子宫颈内口全部为胎盘组织所覆盖。

8.部分性前置胎盘:

子宫颈内口部分为胎盘组织所覆盖。

9.边缘性前置胎盘:

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边缘未超越子宫颈内口。

10.席汉综合征Sheehansyndrome:

由于产后大出血休克,导致垂体尤其是腺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细胞缺血坏死,引起腺垂体功能低下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闭经、无泌乳、性欲减退、毛发脱落等。

1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等在内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12.子宫胎盘卒中:

胎盘早期剥离的患者,内出血严重时,血液向子宫肌层内浸润,引起肌纤维分离、断裂、变性,此时子宫表面出现紫蓝色瘀斑,尤其在胎盘附着处更明显,称为子宫胎盘卒中。

1.惊厥(convulsion):

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症,是多种原因所致的暂时性脑功能障碍,是脑神经原异常放电导致的骨骼肌不自主地强烈收缩,临床以全身性或身体某一局部肌肉运动性抽搐为主要症状。

2.惊厥持续状态:

惊厥发作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称惊厥持续状态,为惊厥的危重型。

3.颅内压增高:

简称颅内高压,是由于颅内容物体积增加所致的一种综合征,重者可危及生命。

4.Ⅱ型呼吸衰竭:

高碳血症型呼吸衰竭,PaO2≤6.67kPa(50mmHg),PaCO2≥6.67kPa(50mmHg)。

常见于呼吸衰竭的晚期和重症。

5.婴儿猝死综合症:

简称SIDS,也称摇篮死亡,系指外表似乎完全健康的婴儿突然意外死亡。

1969年在北美西雅图召开的第二次国际SIDS会议规定其定义为:

婴儿突然意外死亡,死后虽经尸检亦未能确定其致死原因者称SIDS。

6.意识障碍:

是指人对周围环境以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

一种以兴奋性降低为特点,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直至昏迷;另一种是以兴奋性增高为特点,表现为高级中枢急性活动失调的状态,包括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感觉错乱/躁动不安/言语杂乱等。

7.昏迷:

意识障碍的最严重阶段。

意识清晰度极度降低,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程度较轻者防御反射及生命体征可以存在,严重者消失。

昏迷是觉醒状态与意识内容以及躯体运动均完全丧失的一种极严重的意识障碍,对强烈的疼痛刺激也不能觉醒。

1.感染性疾病:

有明确病原体感染所造成的疾病。

2.无菌操作: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

3.麻疹黏膜斑:

麻疹前驱期的2-3天后在第一臼齿对面两侧颊粘膜上,出现针尖大小,蓝白色或紫色小点,周围红晕,此即Kiplik斑,初起仅数个,很快增多,且可融合,扩散至整个颊黏膜,以及唇内、牙龈等处,一般维持2-3天,在发疹后的第二天消退。

4.口周(环口)苍白圈:

猩红热患儿面颊、额头虽无皮疹但潮红明显,唯有口唇鼻根部周围苍白,称口周(环口)苍白圈。

5.帕氏线:

猩红热皮疹在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弯和腹股沟等处特别密集,并伴有出血点而呈紫色横纹线,称帕氏线。

6.手足口病: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为主要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近年来该病以其流行强度大、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等特点备受关注。

7.先天性水痘:

母孕早期感染水痘可导致胎儿多发性先天畸形,视为先天性水痘。

如孕母发生水痘数天后分娩,可导致新生儿水痘,也视为先天性水痘,病死率高达25%~30%。

8.原发型肺结核:

是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结核病的主要类型。

占儿童各型肺结核总数的85.3%。

原发型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征和支气管淋巴结结核。

9.结核全杀菌药:

结核全杀菌药是指药物有较强的渗透力,在酸性和碱性环境中均能发挥杀菌作用,对细胞内处于生长繁殖状态的结核菌和干酪灶内代谢缓慢的结核菌同样具有杀灭作用的抗结核药,如异烟肼(INH)和利福平(RFP)1.风湿性疾病:

是一组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主要累及不同脏器的结缔组织和胶原纤维,故曾称为结缔组织病和胶原性疾病。

2.过敏性紫癜:

又称亨-舒综合征(舒兰-亨诺综合征),是以毛细血管为主要病变的系统性血管炎。

临床上以臀部和双下肢对称分布的皮肤紫癜、关节肿痛、腹痛、便血、血尿和蛋白尿为特征。

3.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又称川崎病(Kawasakedisease),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性病变。

临床特点为急性发热、皮疹、皮肤黏膜病损和淋巴结肿大。

1.少尿:

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的肾脏功能显著减退,致使每日尿量少于250ml时为少尿。

2.无尿:

不论何种原因造成的肾脏功能显著减退,致使每日尿量少于50ml时称为无尿。

3.急性肾小球肾炎:

简称急性肾炎,是一组不同原因所致的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肾小球病变。

临床以水肿、尿少、血尿、高血压为主要表现。

绝大多数是急性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所致,称之为链球菌感染后肾炎。

4.肾病综合征:

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导致大量蛋白自尿中丢失的一种临床综合症。

临床表现为四大特征,即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和不同程度的水肿。

5.急性肾功能衰竭:

是指肾功能于短期内(数日或数周)显著减退,致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在临床上以显著的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为特点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6.激素依赖:

单纯性肾病综合症经规范激素治疗后尿蛋白转阴,但停药或减量2周内复发,再次用药或恢复用量后尿蛋白又转阴,并重复2次以上,且能除外感染及其它因素影响者。

1.艾森曼格综合症:

当肺动脉高压显著,产生自右向左分流时,临床出现持久性紫绀,即称为艾森曼格(Eisenmenger)综合征。

2.肺门“舞蹈”征:

医学影像学词汇又称“肺门搏动”。

“肺门舞蹈”是一个X线征象,指在透视下可见两肺门的粗大肺动脉扩张并有比较明显的搏动,或肺动脉段和两侧肺门血管搏动增强。

肺门舞蹈主要见于自左向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

3.潜伏紫绀型先心病:

心脏左右两侧和大血管之间存在异常通路,一般情况下体循环压力高于肺循环,异常分流的血液从左向右分流,无紫绀。

但当剧烈哭闹、屏气、或任何病理情况下,致使肺动脉压力或右心室压力增高,并超过左心压力,则可使血液自右向左分流而出现暂时性紫绀,故称潜伏紫绀型心脏病,常见的包括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

4.周围血管征:

周围血管征指的是在某些疾病条件下检查周围血管时所发现的血管搏动或波形的改变。

包括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速脉,枪击音,Duroziez双重音等。

5.杵状指(趾):

见于先心病法洛四联症,由于患儿由于长期缺氧,致使指、趾端毛细血管扩张增生,局部软组织和骨组织增生肥大,随后指(趾)端膨大如鼓槌状,是为杵状指(趾)。

6.蹲踞:

一种特殊的强迫体位,多见于先心法洛四联症的患儿。

表现为患儿行走或游戏时候,出现双腿屈曲、蹲下片刻的特殊体位,后又恢复正常行走,蹲踞反复出现1.小儿肺炎(pneumonia):

是由多种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引起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和肺部固定湿罗音为临床特征。

肺炎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也是我国儿童重点防治的“四病”(肺炎、腹泻病、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佝偻病)之一。

2.支气管肺炎(ponchopneumonia)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肺炎,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寒冷季节多发。

多见于3岁以下的儿童。

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气促。

2.三凹征:

“三凹症”是指呼吸极度困难,辅助呼吸肌如胸部及腹部的肌肉都强力运动以辅助呼吸活动,此时虽企图以扩张胸廓来增加吸气量,但因肺部气体吸入困难,不能扩张,致使在吸气时可见胸骨上窝、两侧锁骨上窝以及下部肋间隙均明显凹陷,故称“三凹症”。

3.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导致严重呼吸功能障碍引起动脉血氧分压(PaO2)降低,伴或不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增高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紊乱的临床综合征。

它是一种功能障碍状态而不是一种疾病。

4.腺病毒肺炎 多见于6月~2岁婴幼儿,起病急,病情重,病程迁延,1~2日内发热达39℃,稽留热,轻症7~10日开始退热,重症持续2~3周。

早期即有嗜睡、萎靡、烦躁,重者有昏睡或昏迷,甚至惊厥、颈项强直等中毒性脑病或脑炎的表现。

发病4~6天后呼吸困难渐加重,面色苍灰,喘憋、青紫、鼻扇及三凹征。

肺部体征早期不明显,4~5天后才听到少许湿性啰音,逐渐增多。

病变融合后可出现肺实变体征。

5.支气管哮喘:

简称哮喘,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气道慢性非感染性炎症性疾病。

6.哮喘持续状态:

在合理应用常规缓解药物拟交感神经药和茶碱类药物治疗后,仍有严重或进行性呼吸困难,持续时间一般在12h以上者,称为哮喘危重状态或哮喘持续状态。

 

第一节 外阴鳞状细胞癌

  一、接受放疗时常见副反应及其护理

  放疗常见的副反应:

放射线在破坏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损伤外阴部正常皮肤。

接受放射治疗的患者常在照射后8~10日出现皮肤的反应。

轻度者表现为皮肤红斑,然后转化为干性脱屑;中度者表现为水泡、溃烂和组织皮层丧失;重度者表现为局部皮肤溃疡。

  相应护理措施:

轻度放疗反应的患者可在保护皮肤的基础上继续照射,而出现中、重度放疗反应的患者应停止照射。

护理人员应随时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避免局部刺激,包括避免搔抓、擦伤、热敷和粘贴胶布,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遇有皮肤破损面可涂1%甲紫、三磺粉或抗生素可的松软膏消炎止痛。

  二、外阴癌的临床分期

0期 原位癌(浸润前癌)

Ⅰ期 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肿瘤最大直径≤2cm

ⅠA  肿瘤直径≤2cm伴间质浸润≤1cm

ⅠB  肿瘤直径≤2cm伴间质浸润>1cm

Ⅱ期 肿瘤局限于外阴或外阴和会阴,肿瘤直径>2cm

Ⅲ期 肿瘤浸润尿道下段,或阴道,或肛门

ⅣA  肿瘤浸润膀胱黏膜,或直肠黏膜,或尿道上段黏膜;或固定于骨骼

ⅣB  任何远处转移,包括盆腔淋巴结转移

  三、外阴癌的随访

  外阴癌放疗以后2年内约80%的患者复发,5年内复发约占90%,故随访时间应在放疗后1、3、6个月各一次,以后每半年1次,2年以后每年1次,随访5年,以全面评价治疗效果。

第二节 子宫颈癌

  一、好发部位及病理类型

  子宫颈癌多发生在子宫颈阴道部鳞状上皮与子宫颈管柱状上皮交界处,以鳞状上皮癌为主。

按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可分为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包括宫颈不典型增生、宫颈原位癌)和浸润癌,大体观察可分为4种类型:

外生型又称菜花型;内生型又称浸润型;溃疡型又称火山口型;宫颈管型是特异的浸润性生长侵犯到宫颈管所造成

  二、子宫颈癌的转移途径

  直接;淋巴;血行。

  三、主要临床表现

  阴道出血:

早期子宫颈癌患者常表现为接触性出血,以后可有月经间期或绝经后不规则阴道流血。

晚期患者出血量较大,癌肿侵蚀大血管可引起致命性大出血

  阴道排液:

多发生在阴道流血之后,呈白色或血性,稀薄如水或米泔水状,伴腥臭味;晚期因癌组织坏死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大量脓性或米汤样恶臭阴道排液

  疼痛:

为晚期症状,表示患者子宫颈旁已有明显浸润。

由于病变累及盆壁、压迫闭孔神经、腰骶神经等部位,患者可出现持续的腰骶部疼痛和坐骨神经痛。

当盆腔病变广泛时,可因静脉和淋巴回流受阻,导致患者出现输尿管梗阻、肾盂积水,甚至尿毒症

  不可忽视的全身表现,如:

食欲、精神状态、体重变化、自发性行为改变等

  四、子宫颈癌患者腹部手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措施

  尿潴留是妇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由于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或不习惯卧床排尿;术后留置尿管的机械性刺激;过多的使用止痛剂使膀胱肌麻痹等也是引起术后尿潴留的主要原因。

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尿潴留的发生。

  1.稳定患者的情绪,增加信心,取得患者的合作,避免因紧张、焦虑加重尿道括约肌的痉挛。

  2.拔除尿管后1~2小时协助患者自行排尿,如病情允许可协助患者离床或蹲位排尿。

  3.帮助建立排尿反射如听流水声,下腹部热敷,按摩等。

  4.拔除尿管前3天开始夹闭尿管,每2~3小时定时开放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的恢复

  5.如以上措施无效,必要时采取导尿术解除尿潴留。

一次导尿量不要超过1000ml,以免患者因腹压突然下降引起虚脱,可以暂时保留导尿管,并定期开放,逐渐恢复膀胱功能

  五、妇科腹部手术后患者腹胀的原因和缓解腹胀的护理措施。

  1.术后腹胀的原因:

术中肠管受到刺激使肠蠕动减弱所致;患者术后呻吟、抽泣、憋气等可咽入大量不易被肠黏膜吸收的气体而加重腹胀。

  2.术后48小时肠蠕动仍未恢复者,应在排除麻痹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可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护理措施以缓解和消除腹胀:

①生理盐水低位灌肠;②1、2、3灌肠(50%硫酸镁30ml,甘油灌肠剂60ml,温开水90ml);③热敷下腹部等;④若肠蠕动已恢复但仍未排气,可针刺足三里,肛管排气,或按医嘱皮下注射新斯的明(0.5mg);⑤术后第2天,护士可指导卧床患者进行肢体运动,根据情况协助其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以利于改善胃肠功能,预防或减轻腹胀,但应注意渐进性增加活动量,包括参与生活自理。

第三节 子宫内膜癌

  1.子宫内膜癌显微镜检查常见的4种病理类型

  内膜样腺癌;腺癌伴鳞状上皮化生;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

  2.子宫内膜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及其优点

  分段诊断性刮宫是确诊子宫内膜癌最常用且最可靠的方法。

该方法有助于鉴别子宫内膜癌和子宫颈管腺癌,也能明确子宫内膜癌是否累及子宫颈管。

第四节 子宫肌瘤

  一、分类

  根据肌瘤与子宫肌层的关系可分为3类:

肌壁间肌瘤、浆膜下肌瘤、黏膜下肌瘤。

  子宫肌瘤常为多个,各种类型的肌瘤可发生在同一子宫,称多发性子宫肌瘤。

  二、临床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肌瘤的大小、数目、尤其是生长部位关系密切

  1.月经改变 浆膜下肌瘤、肌壁间小肌瘤常无明显月经改变;大的肌壁间肌瘤可致宫腔及内膜面积增大,子宫收缩不良或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等,致使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不规则阴道流血等。

黏膜下肌瘤常表现为月经量过多,随肌瘤逐渐增大可致经期延长。

长期月经量过多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贫血。

肌瘤一旦发生坏死、溃疡、感染时,则有持续性或不规则阴道流血或脓血性排液等。

  2.腹部肿块 患者常自诉下腹饱胀感,于下腹正中扪及块状物,尤其膀胱充盈将子宫推向上方时更易扪及。

常见于较大的浆膜下肌瘤。

有的黏膜下肌瘤突于子宫颈口或阴道内,呈红色,表面光滑,伴有感染时表面则有渗出液覆盖,或形成溃疡。

  3.白带增多 肌壁间肌瘤使宫腔及内膜面积增大,内膜腺体分泌增加,并伴盆腔充血致白带增多。

脱出于阴道内的黏膜下肌瘤,其表面极易感染、坏死,可产生大量脓血性分泌物,并有腐肉样组织排除,伴臭味。

  4.腹痛、腰酸、下腹坠胀 患者通常无腹痛,浆膜下肌瘤蒂扭转者可出现急性腹痛。

肌瘤红色变性时腹痛剧烈,伴发热、恶心。

常有下腹坠胀、腰背酸痛等症状,经期加重。

  5.压迫症状。

  6.不孕不育。

第五节 卵巢肿瘤

  一、常见的卵巢肿瘤及病理特点

  1.卵巢上皮性肿瘤

  是卵巢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有良性、恶性和交界性之分。

  ①浆液性囊腺瘤。

②浆液性囊腺癌③黏液性囊腺瘤④黏液性囊腺癌 约占卵巢恶性肿瘤的10%。

多为单侧,肿瘤体积较大,囊壁可见乳头或实质区,囊液浑浊或血性。

预后较浆液性囊腺癌好,5年存活率为40%~50%。

  2.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生殖细胞肿瘤中仅成熟畸胎瘤为良性,其他类型均属恶性。

  3.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①颗粒细胞瘤;②卵泡膜细胞瘤;③纤维瘤;④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又称睾丸母细胞瘤。

  4.卵巢转移性肿瘤:

身体内任何部位原发性癌均可能转移到卵巢。

库肯勃瘤是一种特殊的转移性腺癌,原发部位为胃肠道,肿瘤为双侧,中等大小,实性,多伴有腹水。

镜下见典型的印戒细胞。

恶性度高,预后极差。

  5.卵巢瘤样病变

  属于卵巢非赘生性肿瘤,是卵巢增大的常见原因。

一般追踪观察1~2个月,无需特殊处理,囊肿会自行消失。

常见有以下几种:

①卵泡囊肿;②黄体囊肿;③黄素囊肿;④多囊卵巢;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

  二、临床表现

  ⒈卵巢良性肿瘤:

发展缓慢,早期肿瘤较小,多无明显临床表现,腹部无法扪及,往往在妇科检查时偶然发现。

当肿瘤增长至中等大小时,患者常感腹胀,或扪及肿块。

较大的肿瘤可以占满盆腔,并出现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气急、心悸等。

  ⒉卵巢恶性肿瘤:

早期多无自觉症状,出现症状时往往病情已属晚期。

由于肿瘤生长迅速,短期内可有腹胀,腹部肿块和腹水。

症状轻重取决于肿瘤大小、位置、邻近器官受浸润程度、肿瘤的组织学类型、有无并发症等。

若肿瘤向周围组织浸润或压迫神经,则引起腹痛、腰痛或下腹疼痛;压迫盆腔静脉者可出现下肢浮肿。

晚期患者呈现明显消瘦、贫血等恶液质现象。

  三、卵巢肿瘤的并发症

  1.蒂扭转 为妇科常见的急腹症。

急性蒂扭转的典型症状为突然发生一侧下腹剧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甚至休克。

盆腔检查可触及张力较大的肿块,有压痛,以瘤蒂部最明显,并有肌紧张。

蒂扭转一经确诊,应立即手术。

  2.破裂 有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

外伤性破裂可由于挤压、性交、穿刺、盆腔检查等所致;自发性破裂则因肿瘤过速生长所致,多数为恶性肿瘤浸润性生长穿破囊壁引起。

症状轻重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及流入腹腔的囊液量。

轻者仅感轻度腹痛,重者腹痛剧烈、恶心、呕吐,以致腹膜炎甚至休克。

疑有肿瘤破裂应立即剖腹探查。

  3.感染 

  4.恶变 若发现肿瘤生长迅速,尤其双侧性,应高度怀疑恶变。

因此,确诊为卵巢肿瘤者应尽快手术治疗。

  四、卵巢肿瘤的处理原则

  原则上卵巢肿瘤一经确诊,即应手术治疗。

术中应鉴别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必要时术中作快速冰冻切片组织学检查,以确定手术范围。

恶性肿瘤还需辅以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

第六节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一、分类依据及分类

  按滋养细胞增生程度、有无绒毛结构、侵蚀能力及其生物学特性不同进行分类。

可分为葡萄胎、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

其中侵蚀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又统称为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二、葡萄胎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

  1.停经后阴道流血

  为最常见的症状,常可发生大量出血。

反复大量出血可造成贫血及继发感染,有时在血中可发现水泡状物。

  2.子宫异常增大、变软。

  大多数患者的子宫大于相应月份的正常妊娠子宫,质地极软,无自觉胎动。

  3.妊娠呕吐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表现

  早,长,重是其特点。

  4.卵巢黄素囊肿

  滋养细胞产生大量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卵巢产生过度黄素化反应,形成黄素囊肿,多为双侧性。

  5.腹痛

  为阵发性下腹隐痛,一般发生在阴道流血前,是葡萄胎流产的表现。

若是黄素囊肿急性扭转时则为急腹痛。

  三、侵蚀性葡萄胎的概念

  侵蚀性葡萄胎是指葡萄胎组织侵入子宫肌层或转移至子宫以外所形成的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阴道、甚至脑部。

侵蚀性葡萄胎继发于葡萄胎,大多数发生在葡萄胎清除后6个月内,预后较好。

  四、侵蚀性葡萄胎和绒癌病理组织结构的主要区别点是

 

侵蚀性葡萄胎

绒癌

病理组织结构出现的部位

子宫肌层、转移灶内

子宫壁

病理组织结构的形态

增生的滋养细胞成团块状

单个或多个深红、紫棕等不同颜色的结节

有无完好的绒毛结构

  侵蚀性葡萄胎:

显微镜下可见子宫肌层及转移病灶内有显著增生的滋养细胞并呈团块状,细胞大小、形态不一,可破坏正常组织侵入血管。

增生的滋养细胞有明显的出血及坏死,但仍可见变性的或完好的绒毛结构。

  绒癌:

多发生在子宫,或仅有转移灶表现。

大体标本见子宫不规则增大,质软,癌肿在宫壁形成单个或多个结节,呈深红、紫或棕褐色,可突入宫腔或穿破宫壁而至阔韧带或腹腔。

因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