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装帧讲义.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941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8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籍装帧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书籍装帧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书籍装帧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书籍装帧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书籍装帧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书籍装帧讲义.docx

《书籍装帧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籍装帧讲义.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书籍装帧讲义.docx

书籍装帧讲义

书籍讲义

(一)

第一部分书籍设计

第二部分插图设计

第三部分版式设计

第一部分书籍设计

一、书籍及其构成

1.书籍的定义

在一定媒体上经雕刻、抄写或印刷或光映的图文著作物。

书籍装帧:

书,在一定媒体上按照一定的形式经过印刷、抄写、光映等传递文化信息的载体。

籍,最早指的是户口簿,登记。

现在泛指图书簿册。

装,装订,包装。

帧,其实是个量词,指书籍的一页,图片的一幅。

书籍装帧就是对图书的装订、包装设计,设计过程包含了印前、印刷、印后对书的形态与传达效果的分析。

书籍设计具体是指对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护封以及纸张、印刷、装订和材料事先的艺术设计。

书籍的构成

封面/护封/腰封/护页/扉页/前勒口/后勒口

当护封与封面合二为一,称简精装。

有些书有环扉页(或环衬),环扉之后,有一个护页,护页有时候不印东西或只染一个底色,护页之后是扉页,有些书还有书函(或叫书套)。

装帧的英文:

bookdesign或bookbindingdesign

评析书籍设计与书籍装帧的区别。

实际上书籍设计是:

视觉艺术Communicationvisual/印刷艺术Typegraphy/平面设计Graphicdesign/编辑设计Editorialdesign/工业设计Industrydesign/桌面排版DeskToppublishing的综合艺术。

二、中国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进

书籍装帧设计,以前很少有人论及这个概念。

现在,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和出版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从事专业书装设计的团体及个人的不断涌现,书籍装帧设计已为世人所认知,并且对出版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将书籍装帧设计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来学习和研究,也于今天提了出来,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这一举措,经事实证明,的确为社会文明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书籍装帧设计的发展观来讲,若想系统地了解书籍装帧设计,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史。

  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

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

?

甲骨文。

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

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

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

  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

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

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

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

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

  《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三)竹简木牍

  中国正规书籍的最早载体是竹和木。

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置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

竹简再以革绳相连成“册”,称为“简策”。

这种装订方法,成为早期书籍装帧比较完整的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基本形式。

另外还有木简的使用,方式方法同竹简。

牍,则是用于书写文字的木片,与竹简不同的是木牍以片为单位,一般着字不多,多用于书信。

《尚书?

多士》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从其所用材质和使用形式上看,在纸出现和大量使用之前,它们是主要的书写工具。

书的称谓大概就是从西周的简牍开始的,今天有关书籍的名词术语,以及书写格式和制作方式,也都是承袭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

当时欧洲盛行古抄本,所用材质多是树叶、树皮等。

由于年代久远,竹木材质难以保存很长,所以现在我们已经很难看到那些古籍,就是在博物馆也难得一见完整的简策。

现在有的出版社模仿古代简策制作的像《孙子兵法》、《史记》等传统经典著作,多作为礼品或用以收藏,不属大众普及读物。

即使如此,作为书籍装帧设计的一种形式,了解一二也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助于学习和借鉴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手法。

(四)缣帛

缣帛,是丝织品的统称,与今天的书画用绢大致相同。

在先秦文献中多次提到了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记载,《墨子》中提到“书于竹帛”,《字诂》中说“古之素帛,以书长短随事裁绢”。

可见缣帛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可根据文字的多少,裁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

缣帛常作为书写材料,与简牍同期使用,自简牍和缣帛作为书写材料起,这种形式被书史学家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

(五)纸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我国西汉时就已经出现了纸。

《后汉书?

蔡伦传》中载:

“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蔡伦造意,用树肤、麻头、蔽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以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伦纸’。

”古人认为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所造,其实在他之前,中国已经发明了造纸技术,他只是改进并提高了造纸工艺。

到魏晋时期,造纸技术、用材、工艺等进一步发展,几乎接近了近代的机制纸了。

到东晋末年,已经正式规定以纸取代简缣作为书写用品。

最早的西方文明起源于古希腊的米诺亚文化,它又受古埃及人的影响。

当时古埃及的主要书写材料用纸莎草制成,在很长时间内,西方很多国家都用这种纸。

中世纪以后羊皮纸代替了它。

羊皮纸的出现,给欧洲的书籍形式带来了巨大变化。

如果只强调书籍是文字的载体这一概念,来为书籍下定义的话是不够的。

石碑刻有精美的文字,布局可谓考究,大多还装饰以纹饰,标题、正文、落款等内容形式颇有书感,但是,石碑过于庞大,不易移动和传播交流,与真正意义的书籍难以相提并论。

为何纸的出现便迅速替代其它载体材质呢,因纸张轻便、灵活和便于装订成册的诸多优点,使得书籍才真正谓之为书。

  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造纸术和印刷术。

东汉纸的发明,确定了书籍的材质,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成了书籍的成型,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现代。

印刷术替代了繁重的手工抄写方式,缩短了书籍的成书周期,大大提高了书籍的品质和数量,从而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书籍的装帧形式也几经演进。

先后出现过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简装和精装等形式。

(一)卷轴装

  欧阳修《归田录》中说: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可见在唐代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

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的采用珍贵的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

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

镖头再系上丝带,用来缚扎。

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

卷轴装书籍形式的应用,使文字与版式更加规范化,行列有序。

与简策相比,卷轴装舒展自如,可以根据文字的多少随时裁取,更加方便,一纸写完可以加纸续写,也可把几张纸粘在一起,称为一卷。

后来人们把一篇完整的文稿就称作一卷。

隋唐以后中西方正是盛行宗教的时期,卷轴装除了记载传统经典史记等内容以外,就是众多的宗教经文,中国多是以佛经为主,西方也有卷轴装的形式,多是以圣经为主。

卷轴装书籍形式发展到今天已不被采用,而在书画装裱中仍还在应用。

(二)经折装

  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的。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阅读书籍的需求增多,卷轴装的许多弊端逐步暴露出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需求,如果看阅卷轴装书籍的中后部分时也要从头打开,看完后还要再卷起,十分麻烦。

经折装的出现大大方便了阅读,也便于取放。

具体做法是:

将一幅长卷沿着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的折叠起来,形成长方形的一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

它的装帧形式与卷轴装已经有很大的区别,形状和今天的书籍非常相似。

在书画、碑帖等装裱方面一直沿用到今天。

有时在旧物市场上会偶见它的样子。

(三)旋风装

  旋风装也是在经折装的基础上加以改造的。

虽然经折装的出现改善了卷轴装的不利因素,但是由于长期翻阅会把折口断开,使书籍难以长久保存和使用。

所以人们想出把写好的纸页,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相错地粘贴在整张纸上,类似房顶贴瓦片的样子。

这样翻阅每一页都很方便。

但是它的外部形式跟卷轴装还是区别不大,仍需要卷起来存放。

(四)蝴蝶装

  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已经趋于盛行,而且印刷的数量相当大,以往的书装形式已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印刷业。

经过反复研究,人们发明了蝴蝶装的形式。

蝴蝶装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

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膀,故称“蝴蝶装”。

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

可见古人对书籍装订的选材和方法上善于学习前人经验,积极探索改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思考未来书籍装帧的发展,学习前人的经验,改善和创造现代的形式。

(五)包背装

  社会是发展的,事物是进步的,书籍装帧势必要跟随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改革创新才行。

虽然蝴蝶装有很多方便之处,但也很不完善。

因为文字面朝内,每翻阅两页的同时必须翻动两页空白页。

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说:

“盖以蝴蝶装式虽美,而缀页如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

包背装则贯穿成册,牢固多矣。

”因此,到了元代,包背装取代了蝴蝶装。

包背装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页的文字面朝外,背向相对。

两页版心的折口在书口处,所有折好的书页,叠在一起,戳齐折扣,版心内侧余幅处用纸捻穿起来。

用一张稍大于书页的纸贴书背,从封面包到书脊和封底,然后裁齐余边,这样一册书就装订好了。

包背装的书籍除了文字页是单面印刷,且又每两页书口处是相连的以外,其它特征均与今天的书籍相似。

(六)线装

  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

它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护封,是两张纸分别贴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露。

锁线分为四、六、八针订法。

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书籍的书脊两角处包上绫锦,称为“包角”。

线装是中国印本书籍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

线装书籍起源于唐末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颇多。

(七)简装

  简装,也称“平装”,是铅字印刷以后近现代书籍普遍采用的一种装帧形式。

简装书内页纸张双面印,大纸折页后把每个印张于书脊处戳齐,骑马锁线,装上护封后,除书籍以外三边裁齐便可成书。

这种方法称为“锁线钉”。

由于锁线比较烦琐,成本较高,但牢固,适合较厚或重点书籍,比如词典。

现在大多采用先裁齐书脊然后上胶,不锁线的方法,这种方法叫“无线胶钉”。

它经济快捷,却不很牢固,适合较薄或普通书籍。

在二三十年代到五六十年代前后,很多书籍都是用铁丝双钉的形式。

另外,一些更薄的册子,内页和封面折在一起直接在书脊折口穿铁丝,称为“骑马订”。

但是,铁丝容易生锈,故不宜长久保存。

(八)精装

  精装书籍在清代已经出现,是西方的舶来方法。

后来西方的许多像《圣经》、《法典》等书籍,多为精装。

清光绪二十年美华书局出版的《新约全书》就是精装书。

封面镶金字,非常华丽。

精装书最大的优点是护封坚固,起保护内页的作用,使书经久耐用。

精装书的内页与平装一样,多为锁线钉,书脊处还要粘贴一条布条,以便更牢固的连接和保护。

护封用材厚重而坚硬,封面和封底分别与书籍首尾页相粘,护封书脊与书页书脊多不相粘,以便翻阅时不致总是牵动内页,比较灵活。

书脊有平脊和圆脊之分,平脊多采用硬纸版做护封的里衬,形状平整。

圆脊多用牛皮纸、革等较韧性的材质做书脊的里衬,以便起弧。

封面与书脊间还要压槽、起脊,以便打开封面。

精装书印制精美,不易折损,便于长久使用和保存,设计要求特别,选材和工艺技术也较复杂,所以有许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另外还有流行于唐、五代时期的梵夹装(仿印度贝叶经的装帧形式,今天藏文佛经书仍用)和宋明以后的毛装(草装,粗糙、随便装订),因不具独特的装帧形式,故不再作细说。

  中国书籍装帧的起源和演进过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古朴、简洁、典雅、实用的东方特有的形式,在世界书籍装帧设计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仅仅几千字难述全貌,细细研究颇感趣味浓厚,获益匪浅。

在当今这个现代化潮流涌动的时代,每个出版人及书籍装帧设计师都面临着现代与传统的融合及冲突的问题,故步自封绝不可取,但丢弃泱泱五千年中华文明亦不可取。

所以,研究书籍装帧设计历史的演变,总结前人经验,在此基础上摄入现代气息,是时不我待的事。

因此得名。

三、现代书籍设计

书籍装帧的近现代发展

  装帧是艺术,似乎已不成为问题。

实践证明,一件好的装帧作品能给人以美感,或典雅端庄,或艳丽飘逸,或豪华精美……。

美,是人们的心理要求;爱美,是人们的天性。

随着历史的前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书籍作为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它的审美价值日趋突出和重要。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印刷术的传入,我国机器印刷代替了雕版印刷,产生了以工业技术为基础的装订工艺,出现了平装本和精装本,由此产生了装帧方法在结构层次上的变化,封面、封底、扉页、版权页、护封、环衬、目录页、正页等等,成为新的书籍设计的重要元素。

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更引起印刷业的日新月异的变革,这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在我看来,中国古代的书籍艺术,仍然是指引中国书籍设计进步的重要航标之一,因为,虽然古代书籍的技术已无法与今日的印刷技术相提并论,但一本纸质书的基本功能要求,依然是本质的、稳定的,没有太大变化。

  “五四”前后的出版物,书籍装帧艺术与新文化革命同步进入一个历史的新纪元。

它打破一切陈规陋习,从技术到艺术形式都用来为新文化的内容服务,具有现代的革新意义。

凡是世界文化中先进的东西,我们的装帧设计家都想一试,而且随着先进文化的传播,新兴的书籍装帧艺术也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承认。

从“五四”到“七七”事变以前这段时间,可以说全国现代书籍装帧艺术史上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时期。

这就不能不提到鲁迅先生所起的先锋作用。

他不仅亲身实践,一共设计了数十种书刊封面,还引导了一批青年画家大胆创作,并在理论方面有所建树。

鲁迅先生对封面设计,从一开始就不排斥吸收外来影响,更不反对继承民族传统。

他非常尊重画家的个人创造和个人风格,团结在他身边的青年装帧家就在陶元庆、司徒乔、王青士、钱君淘、孙福熙等人。

在封面设计中,鲁迅不赞成图解式的创作方法,他请陶元庆设计《坟》的封面时说:

“我的意见是只要和《坟》的意义绝无关系的装饰就好。

”另外他在一封信中又说:

“璇卿兄如作书面,不妨毫不切题,自行挥洒也。

”强调书籍装帧是独立的一门绘画艺术,承认它的装饰作用,不必勉强配合书籍的内容,这正是我们多年来所忽略的地方。

此外,他反对书版格式排得过满过挤,不留一点空间,而这点也正是我们的毛病。

长时期来,我们片面强调节约纸张,不把书籍作为艺术品看待。

  在鲁迅先生的影响和直接关怀下,这段时间既是书籍装帧艺术的开拓期、繁荣期局限性是巩固了装帧艺术地位,并培育了一批创作队伍的重要时期。

  处在新文学革命的开放时代,当时的设计家们博收众长,百无禁忌,什么好东西都想拿来一用。

丰子恺先生以漫画制作封面堪称首创,而且坚持到底,影响深远。

陈之佛先生从给《东方杂志》、《小说月报》、《文学》设计封面起,到为天马书店作装帧,坚持采用近代几何图案和古典工艺图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钱君淘先生认为,书籍装帧的现代化是不可避免的。

他个人便运用过各种主义、各种流派的创作方法。

但他始终没有忘装帧设计中的民族化方向。

  除了画家们的努力以外,这一时期作家们直接参与书刊的设计也是一大特色。

这可能与“五四”时期形成的文人办出版社的传统密不可分。

鲁迅、闻一多、叶灵凤、倪贻德、沈从文、胡风、巴金、艾青、卞之琳、萧红等都设计过封面。

他们当中有人还学过美术,设计风格从总体上说都不脱书卷气。

这与他们深厚的文化修养大有关系。

  利用我国传统书法装帧书衣,恐怕也是我国独有的另一特色。

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刘半农、叶对陶、郭沫若、周作人、魏建功、郑振铎等都不止一次地以书法装饰书衣。

一颗红色名章更使书面活了起来。

相信这种形式今后还会运用下去。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随着战时形势的变化,全国形成国统区、解放区三大地域。

条件各有不同,印刷条件却都比较困难,最艰苦的当然是被国民党和日伪严密封锁的解放区。

解放区的出版物,有的甚至一本书由几种杂色纸印成,成为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观。

国统区的大西南也只能以土纸印书,没有条件以铜版、锌版来印制封面,画家只好自绘,木刻,或由刻字工人刻成木版上机印刷。

印出来的书衣倒有原拓套色木刻的效果,形成一种朴素的原始美。

相对来说,沦陷区的条件稍好,但自太平洋战争到日本投资前夕,物资奇缺,上海、北京印书也只能用土纸,白报纸成为稀见的奢侈品。

  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是书籍装帧艺术的又一个收获期。

以钱君淘、丁聪、曹辛之等人的成就最为明显。

老画家张光宇、叶浅予、池宁、黄永玉等也有创作。

丁聪的装饰画以人物见长,曹辛之则以隽逸典雅的抒情风格吸引了读者。

  1949年以后,出版事业的飞跃发展和印刷技术、工艺的进步,为书籍装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中国的书籍装帧艺术呈现出多种形式、风格并存的格局。

“文革”期间,书籍装帧艺术遭到了劫难,“一片红”成了当时的主要形式。

70年代后期,书籍装帧艺术得以复苏。

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推动了装帧艺术的发展。

随着现代设计观念、现代科技的积极介入,中国书籍装帧艺术更加趋向个性鲜明、锐意求新的国际设计水准。

  改革开放后,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为我国装帧业开辟新的道路提供了参考,装帧界曾一度如饥似渴地汲取国外现代设计成果的新鲜营养,在此期间,参考和模仿相当普遍,抄袭现象亦在所难免。

而随着设计领域国际化的进程,国际性的交流日趋频繁。

近些年来,我国的装帧设计也逐渐从非我走向自觉,结束了对信息资料极大丰富的兴奋和依赖,开始了冷静思考和独立运作的新的里程,并随着经济文化的腾飞而逐渐融人世界。

但令人不安的是抄袭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如果你留心对比一下,便会发现,目前出版物中有一定数量的书籍设计明显保留着别人作品的痕迹,有些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搬过来。

就连国内外最著名的设计家的作品,也有人敢堂而皇之地变成自己的作品。

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旦有设计家在表现技法、材料等方面有所突破,设计出凸显新意的作品,随后就有类似的作品蜂拥而至,也不管书籍内容是否合适,一味地跟着别人跑,这种“跟风”实质上也是抄袭。

对于这种现象,装帧界的智者视之为耻辱。

但由于国内版权意识的粗线条和学术批评不健全,这种恶习始终没有得到遏止,甚至连警示也不多见。

而行外,包括广大编审人员,由于对设计不熟悉,一般也不去干预,无形中,这种风气日渐盛行。

  80年代以来,装帧设计界和其他设计界一样,受到新的媒介、新的设计技术的挑战,从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这个刺激因素就是电脑技术的发展并迅速地进入设计过程,日益取代了从前的手工式的劳动。

  除此以外,其他电子技术的发展也使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传真机的广泛运用,电视技术的全球化和新的全球电视频道,电脑网络系统和电子邮件,长途电话的普及,手提电话的广泛运用等等,这些技术使原来相距很远的地方变成近在咫尺的方寸距离,信息技术把世界日益变成一个马谢·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所称的“地球村(globalvillage)”。

这种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国际主义设计的垄断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的设计文化的综合和混合,东方和西方的、南部和北部的设计文化一样,通过这个地球村的频繁密切的交往,日益得到交融,因此,国际主义的趋势之下,其实也潜伏了民族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和机会。

这种情况,自然造成设计上一方面国际主义化,而另外一方面又多元化地发展。

设计在新的交流前提下出现了统一中的变化,产生了设计在基本视觉传达良好的情况下的多元化发展局面,个人风格的发展并没有因为国际交流的增加而减弱或者消失,而是在新的情况下以新的面貌得到发展。

  现代书籍形态设计追求对传统装帧观念的突破,提倡“现代书籍形态的创造必须解决两个观念性前提:

首先,书籍形态的塑造,并非书籍装帧家的专利,它是出版者、编辑、设计家、印刷装订者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其次,书籍形态是包含‘造型’和‘神态’的二重构造。

前者是书的物性构造,它以美观、方便、实用的意义构成书籍直观的静止之美。

后者是书的理性构造,它以丰富易懂的信息,科学合理的构成,不可思议的创意,有条理的层次,起伏跌宕的旋律,充分互补的图文,创造潜意识的启示和各类要素的充分利用,构成了书籍内容活性化的流动之美。

造型和神态的完美结合,则共同创造出形神兼备的、具有生命力和保存价值的书籍。

”现代书籍艺术家的这些追求,我们都可在古代书籍艺术中找到创意的源泉,作为书籍设计史的研究者,我在这里不是强调传统的技术,而是艺术与美学,是思想与意识。

总结中国古代书籍的设计,涉及的元素为:

开本的大小,版式的规格,印纸的优劣,墨色的好坏,字体的风格,刀法的精疏,版画插图的精细与否,装帧与内容的呼应等;设计师的主体是由作坊主、书写者、刻工等组成。

也因此作为伟大发明的造纸,活字印刷的中国古人,其书籍艺术创造依然有超越时代的价值。

近现代书籍艺术设计中,在继承传统的努力中卓有大成的陶元庆、司徒乔、张光宇、曹辛之、邱陵、张守义等,近年来出现的如吕敬人、宁成春等,其风格元素,莫不如此。

  吕敬人先生设计的《黑与白》是一部反映澳洲人寻根的小说,设计师力图将白人和土著人之间的矛盾用黑与白对比的方式渗透于全书。

在封面、封底、书脊、内文、版式、天与地甚至切口处都呈现着黑色与白色的冲撞与融和,跳跃的袋鼠,澳洲土著人的图腾纹样的排列变化,暗示着种族冲突,黑色与白色的三角形,漂浮波荡、若隐若现的书名标题字的处理,均给人在视觉上某种暗示、刺激和缓冲。

整个设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原著书稿的内涵,同时还给予读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再创造和想象空间。

  还例如台湾颇有人气的绘本偶像作家、画家几米的作品涌进大陆市场,《向左走,向右走》、《飞鸟与鱼》、《听几米唱歌》、《微笑的鱼》、《地下铁》、《布瓜的世界》、《我只能为你画一张小卡片》等一时间蔚然成风,这类童话般美好的作品,以图画为主,诗情画意,辅以简约、优美、极富哲理的隽永文字,图文具佳,在这个读图时代的读者群中非常受大家的欢迎。

几米的作品受欢迎的原因有三:

一是它描摹都市生活情感,表达出一些人们非常熟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

二是它的图画精美得使人爱不释手,文与图相得益彰,形式新鲜活泼有趣。

三是它的故事简单却富于深意,开始只是写给孩子们看的儿童读物,久而久之竟得到了大众的青睐。

另一位台湾漫画家朱德庸的漫画系列《粉红女郎》、《涩女郎》、《双响炮》等,其受欢迎的程度更是非比寻常。

漫画插图简练概括,描摹众生百态,文字睿智诙谐令人轻松幽默,富于人生哲理,朱德庸的书为人们开启一扇心灵的窗。

与本文所评述的专业的书籍装帧设计家对于一本书的全面策划包装所不同的是,这一类新型的流行书籍却是将一本书的文字、思想、内容、插图及全书的样式,集于一个作家兼画家同时又是设计师的聪明人身上,简单却也赢得了大众市场,对于专业的书籍设计来说,这种非常大众化低成本的成功中并没有太多的书籍装帧设计的信息可言,然而这简单完美自成一格的通俗文化中,却也包含着读者看待一本书的形式与功能的立场。

  装帧设计在近两百年的发展,给社会和人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促进了人们的信息传达,刺激了思想的沟通和交流,也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范畴。

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贸易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装帧设计所肩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