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716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9.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 第2章 第2节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 湘教版必修1.docx

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湘教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图示内容不能反映的是(  )

A.断层      B.褶皱

C.火山喷发D.岩层运动方向

2.图示构造形成的动力主要是(  )

A.张力B挤压力

C.摩擦力D.垂直挤压力

3.下列可能由图示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

A.阿尔卑斯山脉B.大西洋

C.长江三峡D.日本富士山

解析:

第1题,图示岩层反映出其受到巨大挤压力的作用先形成了褶皱,后因超过了岩石最大承受能力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位移出现断层。

第2题,由第1题分析可知其动力主要是挤压力。

第3题,阿尔卑斯山是板块相对运动,挤压而成的褶皱山系;大西洋是板块张裂而成的;长江三峡属流水侵蚀而成;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是岩浆活动的一种反映。

答案:

1.C 2.B 3.A

某校高一

(2)班同学在实施野外考察时,发现了某山地地貌的地质构造如图所示,完成4~6题。

4.形成该处地质构造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运动    B.流水侵蚀

C.风力沉积D.海浪冲击

5.关于图示地貌正确的描述是(  )

A.①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谷”

B.②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堑成山”

C.③处地貌反映的是“地垒成谷”

D.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

6.图示地质构造中可能储存有丰富地下水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解析:

第4题,该地区为褶皱山系,其地质构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5题,读图可知,①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谷”,②处地貌反映的是“背斜成山”,③处地貌是“地堑和向斜共同作用形成山谷”,④处地貌反映的是“向斜成山”,因此D项正确。

第6题,向斜是良好的地下水储藏构造,图中①是向斜构造,③是背斜构造,③是断层构造,⑤是背斜构造。

因此A正确。

答案:

4.A 5.D 6.A

下图为“某区域海陆轮廓和板块运动示意图”。

据图回答7~8题。

7.按照岩石圈六大板块的划分,M半岛位于(  )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

C.非洲板块D.印度洋板块

8.图中所示的边界属于(  )

A.陆地区域边界B.板块生长边界

C.海洋区域边界D.板块消亡边界

解析:

第7题,红海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分界线上,M半岛位于该分界线东侧。

故M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第8题,图中所示边界为板块之间的生长边界,红海面积逐渐扩大,故B项正确。

答案:

7.D 8.B

(xx·广东广州二模)石灰炭、页岩、砂岩分别是深海、浅海、河流沉积的产物。

读图,完成第9~10题。

9.图中地质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侵蚀、沉积、断裂

B.断裂、沉积、侵蚀、褶皱

C.沉积、断裂、侵蚀、褶皱

D.褶皱、断裂、侵蚀、沉积

10.从E层到G层海平面升降的变化过程为(  )

A.海平面一直上升

B.海平面一直下降

C.从E到F海平面下降,从F到G海平面上升

D.从E到F海平面上升,从F到G海平面下降

解析:

第9题,该地底层的岩层发生弯曲说明有褶皱发生,断层切穿所有的岩层说明最后发生了断裂,故选项A正确。

第10题,注意题干的信息结合图例可知从E到F沉积物从石灰岩变为砂岩,说明海平面下降;从F到G沉积物从砂岩变为页岩,说明海平面上升。

答案:

9.A 10.C

用等高线反映一特定岩层顶面起伏形态的构造图称为构造等高线图。

这种构造图定量地、醒目地反映了地下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形态。

这是油气田、煤田和一些层状矿床的勘探和开采中经常编绘的一种重要图件。

读“某背斜构造岩层顶面标高(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10孔的孔深可能是(  )

A.245米B.300米

C.345米D.355米

解析:

从图中可看出10孔地表高度介于300-400米之间,但不会等于300米和400米。

由材料知:

孔深等于地表高度减去岩层顶面标高,图中显示该孔岩层顶面标高为55米,则孔深大于245米、小于345米,故B项正确。

答案:

B

12.该背斜构造脊线大致经过的孔的位置是(  )

A.12-11-61B.10-9-7

C.12-10-9D.11-9-7

解析:

背斜的脊线处岩层顶部标高要高于两侧,从图中可看出:

5、10、11三个孔中,11孔岩层顶部标高最高,6、8、9三个孔中,9孔岩层顶部标高最高,则11、9孔大致是背斜构造脊线经过的位置,故D项正确。

答案:

D

山西省煤炭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但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安全事故隐患。

读“山西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

回答13~14题。

13.下列地点能够露天开采煤炭且比较安全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14.在a、b两处采煤,最容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是(  )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事故

解析:

第13题,乙处埋藏浅,且为背斜,不易渗水,顶部露出地表,不易储气,比较安全;第14题,背斜(a处)是良好的储气构造,可能导致瓦斯爆炸,向斜(b处)是储水构造,开采中易发生透水事故。

答案:

13.B 14.A

二、综合题(共22分)

15.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

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现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③处的地形属________山地。

(2)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4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3)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  )

A.渭河平原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D.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4)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填代号)处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题,背斜的判断从岩层的形态上看,岩层是向上弯曲隆起的;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

读图可知,②处岩层年龄的新老关系是中间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故为背斜;背斜成谷现象的原因是: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易受侵蚀,成为谷地;第

(2)题,地垒所在的岩块相对上升,两侧的岩块相对下降;第(3)题,④处的地质构造为地堑,与它成因相似的有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第(4)题,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在①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答案:

(1)②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后岩性脆弱易受侵蚀 中间岩层老,两侧岩层新 块状 

(2)见下图:

(3)AC (4)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16.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1分)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________,P处为________;B处是________上升处。

(2)在M、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________(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

(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

A.玄武岩B.页岩 

C.花岗岩D.石英岩

(4)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由老到新依次排列是________,这个发现说明________是不断扩张更新的。

(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______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到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______山脉。

解析:

(1)题,地幔软流层岩浆上升(B处)在大洋深处冷却形成海岭(P处);大洋板块水平运动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低而向下俯冲,形成了海沟(A处)。

(2)题,大洋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

第(3)题,H处是岩浆喷发地带,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四个选项只有A为喷出岩。

第(4)题,大洋地壳的海岭处岩石年龄最轻,距海岭越远海底地层岩石年龄越老,这是海底不断扩张更新的结果。

第(5)题,在太平洋东部,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时,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海岸山脉。

答案:

(1)海沟 海岭 软流层中岩浆 

(2)M (3)A (4)ECD 海底 (5)美洲 落基

 

2019-2020年高中地理第2章第2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同步检测湘教版必修1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xx·山东青岛一模)读“甲河流域(局部)不同时期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地层形成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2.与1980年相比,图示区域xx年(  )

A.河流含沙量增大B.坡面径流量增加

C.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D.坡面下渗量增加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岩层上下的排列顺序可知①岩层形成最早,然后是③岩层,该岩层形成后又有②岩层的侵入,最后是④岩层的形成。

第2题,对比两图可以看出xx年植被增多,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强,坡面下渗量增加,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坡面径流量减小。

答案:

1.B 2.D

(xx·江苏十校模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E为变质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

据此回答3~4题。

3.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图中下部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发生过地壳的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该地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活动;该地有变质岩存在,说明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该地受外力作用的影响。

答案:

D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假如C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B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1处向下打井开采

解析:

隧道选址应在背斜处,而F处为向斜;B为沉积岩,可能找到化石;背斜为良好的储油构造,若该地有石油,则应从1处向下打井;若C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其形态为沙丘,则其迎风面为北侧坡面,故其盛行风可能为北风。

答案:

A

(xx·山东青岛统测)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完成第5~6题。

5.图中东部地区的地貌名称是(  )

A.冲积扇B.河漫滩

C.河口三角洲D.侵蚀平原

6.形成该地貌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和最显著的月份是(  )

A.沉积作用,1月B.搬运作用,4月

C.沉积作用,7月D.搬运作用,10月

解析:

第5题,读图,图中东部地区的地形是河流流出山口后河流沉积形成,在出山口处沉积层较厚,在边缘处较薄,属于冲积扇地形,选项A正确。

河漫滩指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它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形成。

枯水期大片露出水面成为雏形河漫滩。

之后洪水携带的物质不断沉积,形成河漫滩。

图示区显然不只是谷底部分,选项B错误。

三角洲分布在河流入海口处,选项C错误。

图示平原为沉积作用形成,不是侵蚀形成的,选项D错误。

第6题,图示区位于我国,河流汛期主要在夏季。

图示区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沉积作用主要表现在夏季洪水期,水量大,搬运能力强,在中下游泥沙沉积多,选项C正确。

其他月份河流水量小,搬运作用小,泥沙沉积少,选项A、B、D错误。

答案:

5.A 6.C

(xx·北京西城二模)读图,回答7~8题。

7.我国主要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变化可能是由于(  )

A.水土流失现象加剧B.河流沿岸大规模挖沙

C.修建水库数量增多D.近十年降水持续偏多

解析:

图中显示入海河流年总输沙量呈下降趋势。

总输沙量与河流搬运能力和河流含沙量正相关,则总输沙量减少的可能原因是河流水量减少导致的搬运能力下降、或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的水土流失减轻、或河流流域内修建水库拦截了部分沙源。

答案:

C

8.据图推断,近年我国(  )

A.滨海盐碱化趋势减弱B.台风破坏程度明显降低

C.沿岸湿地的面积缩小D.河口附近海岸侵蚀后退

解析:

图中显示河流总输沙量减少,则河口沉积作用减少、海水侵蚀作用加强;另外从海平面上升角度看,海岸后退。

答案:

D

中国南方喀斯特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2、4、6B.2、6、4

C.6、2、4D.4、2、6

解析:

2指岩石,4溶洞,6为钟乳石,在图中所示的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应该是先有岩石的形成,然后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形成地下洞穴和暗河,再然后就是岩溶水滴滴落沉积形成钟乳石和石笋等地下地貌景观。

答案:

A

10.关于图示各部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5为暗河,因断层面被侵蚀而成

B.6和7两个小地貌均为侵蚀作用而成

C.1和4两个小地貌均为流水侵蚀而成

D.2和3之间是断层,为地壳运动而成

解析:

由岩层状态可知,该处并没有断层发生。

1为峰林,4为溶洞,由流水侵蚀形成;6为钟乳石,7为石柱,为流水沉积作用形成。

答案:

C

(xx·山东淄博3月)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区域,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岩层从老到新的排列顺序是(  )

A.T1 T2 T3  B.T2 T3 T

C.T3 T1 T2    D.T3 T2 T1

12.甲河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断裂下陷    B.背斜顶部受外力的侵蚀作用

C.流水的侵蚀作用   D.冰川的侵蚀作用

解析:

第11题,读图,根据图例可知,T1、T2、T3都是沉积岩,沉积岩层下面的是老岩层,根据图中的海拔高度判断,T1海拔最低,在下面形成的早,T2居中,T3形成最晚在最上面,所以A对。

第12题,读图,图中岩层都是沉积岩,甲河谷中有河流存在,说明河谷是受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C对。

外力作用包括流水、风力、冰川等,B错。

图中岩层没有措动、断裂下陷构造,A错。

冰川侵蚀形成的是U形谷,D错。

答案:

11.A 12.C

(xx山东曲阜3月)在天然条件下,地表物质常常是粗细混杂的。

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因此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

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产生移动,这样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种现象科家们称之为冻融分选作用,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将石头摆成一圈,这种地貌叫作石环。

读图完成13~14题。

13.以下条件和石环地貌的形成无关的是(  )

A.地表比较平坦 B.岩石颗粒均匀

C.有充足的水分 D.气温在零度上下波动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大的岩块被排挤到周边”可以判断该地的岩石颗粒大小不一。

答案:

B

14.以下地区最易出现石环地貌的是(  )

A.青藏高原地区 B.巴西高原 

C.南极洲   D.亚马孙平原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即可判断,只有青藏高原满足石环地貌出现的条件;巴西高原和亚马孙平原气温太高;南极洲气温太低。

答案:

A

二、综合题(共22分)

15.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

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省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学生甲所绘制的最有可能是__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

“我是全班考察活动所到地区海拔最高的。

”据此判断,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___图。

该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

“这次我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辛苦。

”你认为学生丙绘制的是________、________两图。

它们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作用所形成的。

解析:

(1)题,海南省三亚临海,为海浪蚀地貌,与B相符。

(2)题,C为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冰斗等。

第(3)题,“40℃的高温”结合图示可知应该为风力作用强盛的地貌区,与A、E对应。

答案:

(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 E 风蚀蘑菇 沙丘 风力侵蚀 风力堆积

16.材料一:

2011年6月19日至7月12日,黄河防总联合调度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水库,实施了黄河xx年汛前调水调沙。

这也是史上第13次调水调沙。

本次调水调沙历时431小时,据初步估算,三门峡水库排沙2870万吨,小浪底水库排沙3639万吨,库区淤积形态得到进一步改善,同时下游河道主槽的行洪能力进一步增强。

材料二:

下图为“侵蚀、搬运、沉积和流速的关系图”,横坐标表示物质颗粒的直径,纵坐标表示速度。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1)材料一显示小浪底水库的库容是不断缩小的,其主要是由于流水的________作用造成的,而每年对其进行的调水调沙可有效的缓解这一问题,主要是充分利用了流水的________作用,结合材料二可以判断,“调水”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________。

(2)材料二显示:

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外力作用。

对于粒径为0.001~0.01毫米的河床物质,流水作用则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两种外力作用,河流流速在100厘米/秒时对粒径大于10毫米的河床物质基本上没有________作用。

(3)综合上述分析可知:

一般情况下,流水速度越大,流水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越强,河流物质的粒径越大,________现象越明显。

(4)下列现象不能用材料二图示原理解释的是(  )

A.上海港航道淤塞B.块状山地的形成

C.莱茵河上游的“V”形谷D.尼罗河河口三角洲

解析:

分析材料一,可知调水调沙就是通过调水形成一定流速、流量的径流,将沉积在水库中及河道的泥沙冲起输送入海,从而减轻汛期的洪水压力。

分析材料二,可以看出河流流速与所搬运的物质的颗粒之间的关系。

答案:

(1)沉积 搬运 流速 

(2)侵蚀 搬运 沉积 侵蚀 搬运 搬运 (3)侵蚀 搬运 沉积 (4)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