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6333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docx

《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docx

第49课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教案

第49课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1.古代:

游牧民族的大迁徙对欧亚大陆各主要区域文化的形成与转型产生重大的影响。

2.近代:

欧洲人的移民扩张改变了美洲与大洋洲的人口结构,造成了非洲人口的严重损失,驱动亚洲劳工的大量迁徙,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3.现代:

人口迁徙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全球化,战争、灾难和经济因素等也造成规模日渐增长的难民群体,现代移民社会面临着文化认同的新课题。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起源: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2.迁徙:

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

区域文化

区域文化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

它构成了一定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们的物质精神文化背景,是活着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历史和现实,深刻塑造和影响着生活在其中的人们。

3.影响

(1)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2)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3)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

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4)公元前6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南亚地区建立起一系列国家,印度进入列国时代。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第一轮迁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1)在中国北方,匈奴不断扩张。

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2)在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第二轮迁徙(3-6世纪)

(1)在中国

①匈奴人逐步内迁,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

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②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2)在欧洲,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3)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

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殖民运动的主要原因

(1)寻找新的土地。

(2)人口过剩。

(3)城邦的形成和发展。

3.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原因

(1)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

(2)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

(3)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

(4)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趋势

总人口不断增加,区域人口呈现“南增北减”。

古代中国人口迁徙的类型

古代中国移民按照人数、持续时间、涉及范围、影响可分为五种类型:

(1)自北而南的生存型移民;

(2)以行政或军事手段推行的强制性移民;

(3)从平原到山区,从内地到边疆的开发性移民;

(4)非华夏族的向内和向西迁移;

(5)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迁移。

【图解史实】 多元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一、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背景:

哥伦布到达美洲后,欧洲国家争相开始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

2.变化

(1)印第安人数量锐减

①直接原因:

欧洲殖民者的屠杀、奴役;传染病的流行。

②结果:

造成美洲劳动力严重不足,导致了奴隶贸易的兴起。

(2)大量非洲黑人进入美洲

①概况:

大约从16世纪开始,殖民者从非洲掳掠黑人,贩卖到美洲作奴隶。

②影响:

非洲失去了大约1亿人口,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为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3)大量欧洲人来到美洲,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3.影响

(1)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出现了新的族群。

白人、黑人、印第安人及其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2)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发展了欧洲文化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地理大发现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

(1)从人口迁徙的动机来看,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完全是以侵略、掠夺和抢占为目的的洲际性人口大迁徙。

(2)从人口迁徙的规模看,这一阶段从欧洲迁入美洲的人数有限,规模不大。

(3)对非洲黑人采取强制性国际间集体移民。

美洲人口结构变化的原因

(1)屠杀、奴役以及从欧洲传来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美洲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2)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殖民者从非洲掳掠、贩卖黑人奴隶到美洲。

(3)很多欧洲人远涉重洋,使美洲白人数量大大增加。

二、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1.殖民活动

(1)18世纪中后期,英国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澳大利亚最初被英国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2)19世纪,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建立牧场。

(3)185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美洲人口迁移的特点

(1)迁入美洲的欧洲移民数量大大增加,规模空前。

(2)非洲黑奴仍是美洲人口迁移的重要部分。

2.结果:

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人口数量锐减。

大量英国人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三、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背景

19世纪初,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概括

开始

19世纪中叶后,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

美国

华工是美国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的华工人数已有十几万

澳大利亚

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

影响

在各地形成唐人街,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美国华工出现的原因

美国早期华工出现是国内生存压力、国外的吸引力及特定的历史环境共同交织作用的结果。

(1)国内推动力主要体现在:

人口耕地的压力;自然灾害的影响;社会动荡,社会矛盾激化。

(2)美国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

淘金热的影响;劳动力的需求。

(3)国内特定的历史环境体现在:

新思想、新信息的引导;根深蒂固的“天子观”被颠覆;清政府对海外移民的政策转变。

 现代社会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一、经济全球化和劳动力的全球流动

1.背景:

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促使国际分工日益深化。

2.全球劳动力市场逐渐形成

(1)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等发达地区从南欧、北非、东南亚、拉丁美洲等地吸收了大量劳动力。

(2)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劳动力涌向中东产油国。

同时,日本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也吸引了许多亚非移民。

(3)20世纪90年代,东欧国家成为西欧、北美劳动力的新的来源地。

3.影响:

改变着全球劳动力市场的结构

(1)20世纪50-70年代,大多数移民在制造业和公共服务业从事体力劳动。

(2)20世纪80年代,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作为移民中的“知识精英”在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代以来国际人口迁徙的特点

(1)20世纪以前,国际人口迁徙的目的地主要是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2)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长的压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的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涌向美国的移民潮。

(3)两次世界大战阻滞了正常的国际人口迁徙,然而战争一结束,国际人口迁徙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影响人口迁徙的主要因素

二、难民的困境和救助

1.背景:

战争和地区冲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灾害、经济恶化等原因造成的移民。

2.表现:

二战前的难民主要产生于欧洲,如遭到纳粹德国迫害而流亡的犹太难民;二战后的难民主要产生于中东、非洲和东南亚等地区。

3.救助

(1)1950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简称“联合国难民署”)。

1951年,联合国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规定救助难民的行动准则。

(2)1966年,联合国又通过《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

每年的6月20日为“世界难民日”。

4.现状:

尽管国际社会在人道主义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但仍然没有改变难民逐年增加的趋势,救助难民任重道远。

三、移民社会的多元文化

1.背景:

全球化时代,世界出现了遍及各国的移民社会。

在不同文化的交汇、借鉴与认同中,移民社会形成多元一体的移民文化。

2.美国

(1)表现:

吸纳了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移民文化。

(2)影响:

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是美国社会的显著特征,使美国社会始终存在着不同民族间的文化认同问题。

3.新加坡

(1)背景

①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

②马六甲海峡海运繁忙,新加坡逐渐成为繁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

(2)影响

①新加坡的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②马来语、华语、英语和泰米尔语均为官方语言;各民族尊重彼此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各类宗教建筑形式各异,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近代以来全球国际人口迁徙的基本趋势

(1)数量不断增加。

(2)范围不断扩大。

(3)自愿移民从主要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迁移,逐渐转变为主要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4)被强迫进行的移民基本停止。

近现代世界人口迁徙流动示意图

考点一 中国古代的人口迁徙

考向1|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主要流向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

解读:

根据地图中的箭头指向明确人口迁徙的类型及流向。

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主要流向。

提示:

由人口稀少的荒漠草原向人口稠密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迁徙;北方人民南迁;内地人口向边疆迁徙;华人外流;外族内流;等等。

考向2|影响古代人口迁徙的主要因素

材料 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

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

--齐涛等《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

古代卷》

解读:

定时空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徙

抓核心

大批平民南移长江流域,政府政策扶持

提素养

影响明清时期人口流动的因素及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解释)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因素。

提示:

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落后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文化吸引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相对安定导致大量北人南迁;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目的组织军民迁移;统治阶级专制统治、土地兼并等,也使农民流离失所,导致人口被迫迁徙。

考向3|中国古代人口迁徙的影响

材料 清朝统治者特别提倡迁移内地人民到新疆从事农业开发。

1761年,清政府首先实行有组织的移民出关,尔后对落户的农户放宽起课年限,有力地保证了应募农民在迁入地有时间和力量开垦种地。

受有组织移民的吸引和鼓舞,自发流移进入新疆的人口也与日俱增,移民屯垦取得显著成效。

在西南地区,清雍正年间实行改土归流,废除土司制,汉族手工业者纷纷进入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的开发。

--王兴文《试论中国古代西部经济开发政策》

解读:

材料描述了清政府组织向新疆地区移民、实行改土归流,从而吸引人口自发进入边疆地区,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对边疆的历史贡献。

提示:

加强对边疆的管理;促进边疆开发;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

中国古代人口思想的特点

中国人口思想的最大特征就是其浓厚的政治色彩。

1.从政治角度思考人口现象。

人口思想的起点和归宿多为政治目标。

考察人口数量时,强调人口为立国之本,人口众寡是君主德政和国家繁荣的标志。

考察人口结构时,强调农业人口过少会导致国家贫危。

而最早提出划分“四民”的主张,则完全是为了防止百姓见异思迁、思想混乱。

考察人口素质时,强调人口道德素质是维护统治秩序的需要。

至于对人口迁移的思考,更是为了强化稳定秩序、防止动荡。

2.人口思想与政治思想相互交融。

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中常常包含着政治概念。

比如,“鳃寡有室”“民之众寡为国之强弱”“仁政得民”等,既可以说是政治思想,也可以说是人口思想,而且人口思想常常通过政治思想表现出来。

并且,“民”本身就是政治概念,不是人口学概念。

在奴隶社会,民指奴隶;在封建社会,民指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在近代社会,民指官以外的一切劳动者。

3.人口思想的发展与人口的变化有关,更与国家的政治需要相关。

中国传统社会很长时期使用民、户口而非人口的统计概念,重视户口数而非人口数,户口数来自官员的臆造而非真实统计等,均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封建社会中后期,也出现了从经济角度、社会角度或生态角度分析人口问题的思想,但政治色彩始终是中国人口思想的基色。

考点二 近代殖民扩张及人口的地域迁徙

考向1|影响近代人口迁徙的因素

材料 19世纪中期,欧洲人外迁大部分是自愿的,移民的动力来自对政治自由、人身安全和更多的社会经济机会的强烈要求。

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是它不断扩张的重要原因,也是引起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之一。

工业的增长刺激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移民的发展,欧洲移民开始到达城市地区,后来渐渐移入其他国家。

欧洲移民改变了一些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版图,使生产商品在世界各个地区实现,移民家庭将新的语言带到了自己所在地区,改变了传统的世界语言区,也将世界上的许多地区联系起来。

--[美]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史上的移民》

解读:

找关键

推动19世纪中期欧洲人口外迁的动力

看史料

“欧洲强国在军事和技术上的优势”“工业的增长刺激”“开始到达城市地区”

抓核心

工业革命、殖民扩张及世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期欧洲移民的历史背景。

提示:

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殖民扩张的推动;交通工具的革新。

考向2|近代世界人口迁徙的相互关系

材料 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在南北美洲。

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

不过,在南北美洲,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

它们利用美洲的人口比较稀少,真正地使北美洲和南美洲欧化了……虽然美洲种植园接收到的奴隶为1200万至2000万人,但估计非洲损失的人口是这一数字的4倍。

解读: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美洲种植园接收到的奴隶为1200万至2000万人”“非洲损失的人口是这一数字的4倍”揭示了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而其总的根源是欧洲经济发展及其殖民扩张。

问题:

结合材料和有关史实,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

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影响各大洲人口变化的因素。

提示:

联系:

欧洲国家对非洲和美洲的殖民掠夺,加速了欧洲经济发展,促进欧洲人口增长。

黑奴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减少。

欧洲强国的早期殖民扩张,造成美洲当地居民大量死亡,美洲人口下降;1750年后,非洲黑奴和欧洲移民的涌入,促进美洲人口增长。

因素: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近代世界人口迁徙的主要形式

1.边疆垦殖迁徙。

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枯竭,地区人口相对过剩,人口迁徙伴随新土地的开发而产生。

近代美国西部、苏联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等地的开发,都吸引了相当规模的移民并持续了一段时间。

因各国国情不同,垦殖迁移有时自发进行,有时采用有计划的或军队屯垦方式。

2.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其实质是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与工业聚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18世纪产业革命后,西欧、北美的城市成为大工业所在地,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向城市的迁徙浪潮遍及全世界。

发达国家因农业现代化所需劳动力减少,且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日益接近;发展中国家现代城市发展较晚,农业人口多,城乡差别大,故带来失业增加、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真题展示】

(2020·全国卷Ⅲ·32)1549-1560年,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其中1536人是工匠。

他们将技术和资金由奢侈品行业投入普通的钟表业,日内瓦逐步发展成为世界钟表业的摇篮。

这反映出,当时(  )

A.人文主义传播缓和了社会矛盾

B.经济发展不平衡促进技术转移

C.工匠精神决定了城市生活面貌

D.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

【命题人揭秘】

找准题眼:

宗教改革时期,“约4776名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他们将技术和资金”“投入普通的钟表业”。

隐含信息:

拥有技术和资金的法国逃难者进入日内瓦,推动了日内瓦钟表业的发展,体现了政治事件对人口迁徙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确答案:

从加尔文教派主张发财致富支持商业可知,宗教改革助推日内瓦经济发展,故选D项。

【阅卷人点评】

[失分1]对特定的时空范围认识模糊。

材料涉及的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影响,不注意此点,就不会联系所学知识明确D项。

[失分2]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欠缺。

材料实际考查的是欧洲宗教改革对人口迁徙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材料“法国‘逃难'者进入加尔文派控制下的日内瓦”可知是“逃难”促进了技术和资金转移,并不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认识不到此点易误选B项。

(2016·全国卷Ⅰ·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

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

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清朝中期社会总体稳定、耕地面积增加、高产作物不断推广、政府的税收制度改革等方面说明原因;第二小问,从消极影响这一方面回答即可,如人口膨胀使人地关系紧张、环境遭到破坏、社会矛盾加剧等。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关键词“康有为”“严复”“有人”后的内容概括出三种不同的主张;第二小问,依据文明史观等价值尺度从总体上衡量其时代意义,也可以对这三种主张分别进行相应的评价。

答案:

(1)原因:

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

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

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总体评价:

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

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