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436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流域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小流域治理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前言

受XX镇人民政府的委托,市工程咨询院和市XX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联合编制了《市XX镇XX小流域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项目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编制时间较紧,水平有限,本可研报告中难免有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可研报告编写组

 

附件及附图:

1、项目招标方案;

2、项目委托书;

3、项目区地理位置图。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名称与项目单位

一、项目名称

XX市XX镇XX小流域治理工程

二、建设地点

项目区位于XX市XX镇东北部,北至王边路,南至和埠岭村北生产路,东至张安水库,西到和埠岭村界,涉及和埠岭、郭家庄、大龙岗石3个行政村。

三、项目单位

1、单位名称:

XX市XX镇人民政府

2、项目单位概况

XX镇地处鲁中宝地泰山西麓,佛桃之乡XX南部,因宋真宗赴岱封禅途中安驾驻跸而得名,自古以来即为“南北两京通衢,四方商埠重地”。

共辖71个行政村,8.9万人,总面积13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万亩,为XX市第一大镇。

2007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60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5元。

四、可研报告编制单位

1、单位名称:

XX市工程咨询院

XX市XX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2、单位地址:

XX市青年路100号

3、工程咨询资格等级:

乙级

4、工程咨询资格证书编号:

工咨乙11820070041

5、发证机关: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第二节可行性研究的依据与范围

一、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7《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8、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和深度的规定要求;

9、《XX市城市总体规划》;

10、《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1、XX市XX镇人民政府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

12、XX市XX镇人民政府委托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

二、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1、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项目功能研究及建设规模

3、建设地点和建设条件

4、技术及建设方案

5、环境保护、安全防护与节能

6、项目实施进度与运营管理

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项目综合评价

9、问题与建议

第三节可行性研究的结论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大农业生态建设力度,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护农田是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项目区发展的制约因素

项目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水平梯田标准低,面积大,坡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率低。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现有工程较少且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强;三是物资投入少,土壤肥力低,磷钾比例失调;四是新技术、新成果普及率低,农民技术素质与科技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五是农业机械不配套,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影响着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六是资金短缺,影响了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

二、建设规模

本项目规划综合治理面积2800亩,项目区东西宽约1.45公里,南北长约1.85公里,建设内容为新发展和改造经济林、新建和维修梯田、水利工程建设等。

本项目总体布局是:

改造农田1500亩,新建、改造经济林1000亩,建设土堰1.8万米、田间道路10km、水利工程(泵站2处、蓄水池4处、暗管4000m,排水沟1.6万m)等占地300亩,共动用土石方量17万方。

三、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估算总投资240万元,其中工程费用21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89.6%,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5.8%,预备费1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4.6%。

根据项目建设性质及资金筹措渠道的可能性,本项目所需资金240万元,拟申请上级投资96万元,乡镇自筹解决144万元。

四、建设期

本项目建设期1年,即自2008年11月到2009年10月。

五、效益分析

按照农业综合开发生态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项目实施后,将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经计算,每年新增农田产值25.5万元,新增经济林产值595.8万元,省工效益42万元,年增加产值663.3万元,纯收入增加总额可达168.8万元,项目区共涉及3个行政村,422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年增加400元以上。

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使项目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学种田水平大大提高,极大的提高土地产出率。

生态效益主要体现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蓄水保土能力和抗灾能力会明显增强,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土壤肥力明显提高,水土资源的利用率得到较大提高,从而有效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附: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建设规模

2800

 

1

林地工程

1000

全部为经济林

 

新建

600

以核桃、干果为主

 

改造

400

苹果培优

2

农田工程

 

 

 

2.1

农田改造

1500

平整归并、坡改梯田

 

梯田土堰

万米

1.8

 

2.3

田间道路

m

10000

 

3

水利工程

 

 

新增灌溉面积1000亩

3.1

灌溉

 

 

 

3.1.1

水源工程(泵站)

2

单个流量80m3/h

3.1.2

蓄水池

4

单个500m3

3.1.3

管道

4000

 

3.2

排水

 

 

 

3.2.1

过路涵

60

 

3.2.2

排水沟

万米

1.6

 

建设投资

万元

240

 

1

工程费用

万元

215

 

2

其他费用

万元

14

 

3

预备费

万元

11

 

资金来源

 

 

 

 

上级拨款

万元

96

 

 

乡镇自筹

万元

144

 

项目建设期

1

 

项目区用地现状

 

 

 

 

占地面积

2800

 

1

梯田

300

 

2

坡田

700

 

3

经济林

400

 

4

一般农田

1100

 

土方量

万方

17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与建设必要性

第一节XX镇概况

XX市XX镇地处鲁中宝地泰山西麓,佛桃之乡XX南部,因宋真宗赴岱封禅途中安驾驻跸而得名,自古以来即为“南北两京通衢,四方商埠重地”,XX镇属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适宜的气候为早期人类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条件,使这里成为大汶口文化的发源地,齐鲁必争的膏腴之地就指这一带。

XX镇共辖71个行政村,8.9万人,总面积135.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5万亩,为XX市第一大镇。

2007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360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5元。

镇驻地安庄村相传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是有名的村庄,后取名永安寨。

至北宋年间,这里经济繁荣,商贾云集,有通行全国的御大道在此穿过,是著名的“南北两京通衢,四方商埠重地”。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赴泰山封禅,在此安驾驻跸,将永安寨更名为XX,并将皇家待卫驻扎之处取名为护驾院。

【自然资源丰富】地方名产大樱桃、二花糙杏、平顶香李子、泉河鸭蛋等享誉省内外,自古即为皇室供品。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优质花岗岩、石灰石、河砂储量丰富,地热温泉水温之高、矿物质之多、储量之大国内外罕见,开发前景广阔。

【境内交通发达】省级干线济(南)微(山)、泰(安)东(平)公路在此交汇,北距济南国际机场80公里,东西各距104、105国道和京福、京沪高速公路30公里。

东与五岳之首泰山接壤,西与梁山水泊毗邻,南与孔子故里曲阜及微山湖相望,北依省会济南,是XX“一山(东岳泰山)、一水(济南泉水)、一圣人(曲阜孔子)”的旅游中枢。

境内村村通柏油路,与周边乡镇、县市交通便利。

【配套设施完善】镇驻地东西长10华里,南北长6华里。

交通、金融、通讯、电力、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功能完备。

境内各种电力设施配套齐全。

距国家大型企业135万KW石横发电厂40公里,境内设有110KV降压站一座,能源充足,价格适宜,能满足企业满负荷生产。

广大农村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公路、自来水、电话、有线电视村村通,90%以上的农户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商业贸易】济(南)微(山)、泰(安)东(平)两条省道在此交汇,交通便利,日交通流量8000车次,车水马龙,商贸发达。

境内拥有大型农贸市场6处,镇驻地个体工商业户达到3200余家,餐饮娱乐、旅游购物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

【旅游景点】望鲁山位于镇驻地北4公里处。

山势险峻,峰峦叠翠,飞瀑流泉。

相传春秋时鲁王之女嫁与齐,后因齐鲁相争,其女不得归,怀念亲人时,只可登山顶遥望,死后葬此,故名望鲁山。

山上尚存点将台、望鲁庵、龙泉寺遗址。

东侧为上庄炉水库,总库容2870万立方米。

水色天光,一碧万顷,山水相依,是消夏休闲、观光旅游的绝好去处。

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XX镇自古以来人杰地灵,文物古迹众多。

较为著名的古迹有肖大亨祠、精礼寺、张志纯庙、望鲁山、锁鲁城等。

【科技推广】多年来,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直致力于科技推广事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镇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了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全镇农业技术人员达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45人,初级职称50余人。

二是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累计推广小麦、玉米优质高产配套技术二十余项,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十余个,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开展了不同层次的科技培训。

发挥农广校的主阵地作用,对村干部实施学历教育,已培训村干部80余人,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广校学员在村里担任重要职务;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500余期,发放技术意见、明白纸10万余份,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

【文教卫生】大力普及了九年制义务教育。

小学入学、毕业率100%,初中毕业率达到98%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涌现了一批高标准的规范化幼儿园。

现有初中3处,定点小学11处,教学点6处,显著提高了办学的规模效益、师资效益和设备效益。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实施了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一直位于市一类行列。

境内现有卫生院两处,从业人员300余人。

其中,XX镇卫生院技术力量雄厚、设施先进,被国家卫生部评为“一级甲等医院”,被XX省政府评为“XX省优秀乡镇医院”。

梁氏正骨术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始创于清乾隆年间,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采用手法正骨,并以上百种中草药熬制膏药,疗效独特。

梁氏正骨传人将祖传秘方与现代医学相融合,使这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并成立了XX镇骨科研究所。

【民政就业】建立完善了政府运筹、部门负责、全民参与、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完善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济救灾、拥军优属、殡葬管理等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特别是确保了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确保了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做到了一人不漏、一天不拖、一分不欠。

目前,全镇农村社会养老参保人数已达45906人;敬老院有院民41人。

始终坚持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围绕企业改制,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以落实再就业政策为主线,以帮助困难人员就业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增加就业,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增加的双重目标。

【两个文明全面发展】XX镇人民勤劳、朴实、厚道、忠诚,境内社会治安良好,群众安居乐业,连续多年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

是XX省第二届“双文明乡镇”,XX市“综合治理先进乡镇”,2000年被XX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

改革开放以来,XX镇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已成为XX省城镇建设“中心镇”。

镇驻地工业、商业、文教、卫生、居住区域布局合理,规划超前。

金融、税务、工商、保险、电力、通讯、公安等部门职能完备,餐饮娱乐、旅游购物、温泉宾馆等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座座新崛起的大楼鳞次栉比,向人们展示着这座秀美小城现代文明的风采;片片绿地芳草如茵,向人们展示着这方青春热土生机勃发的活力,为经济建设的跨越发展搭建起了广阔的基础平台。

房地产开发进展迅猛,年增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

设计4平方公里的工业项目起步区发展迅速,已搭起了“三纵四横”的发展框架,实现了“五通一平”,达到了绿化、亮化、美化于一体。

第二节项目提出的背景

农业综合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我国农业面临的新情况,为合理利用农业资源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规划的大规模开发活动,是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利在当前,功在长远的宏伟事业。

农业生态项目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与时俱进,保持农业开发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而扎实开展的“富民工程”、“德政工程”。

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会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有力地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实施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违背的必然趋势。

根据土地整理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XX市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三农”政策的战略高度出发,顺应当地群众对土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搭建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平台。

特别是近年来,XX市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5】1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等一系列文件精神,立足XX实际,以《XX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为指导,按照“北部搞采煤塌陷地开发复垦、东部中部搞中低产田改造、汶北、康汇平原进行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的工作思路,积极推进了“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耕地面积,缓解了人地矛盾,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XX镇位于XX市南部,地处丘陵区,属XX市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中低产田改造区域。

该镇的东北部,北至王边路,南至和埠岭村北生产路,东至张安水库,西到和埠岭村界的约2800亩土地,由于多年来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和投资力度不够,相关水利设施不配套,靠天吃饭的现象比较严重,水土流失较重,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效益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群众收入和干群关系。

为改变这一状况,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008年,根据相关3个行政村村委的一致要求,XX镇人民政府决定对该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综合治理改造。

该区域土地地块零散,经改造后可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首先通过改造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增加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其次经济林的建设不仅可以显著增加当地农民经济收入,而且提高绿化覆盖率,强化水土保持,可以显著改善区域农田生态环境。

再次,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可以达到防旱抗旱、改善土地生产条件的目的,田间道路的改造能够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条件和运输条件,这对建立可持续农田生态系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重大意义。

另外该改造项目还具有投资少、潜力大、效益高、见效快、示范性强以及农民的积极性高等特点。

该项目作为区域综合治理项目如能按期实施,对推进XX镇小流域开发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第三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与种植结构不合理,已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项目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虽然有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水平梯田标准低,田块小,分散广,尤其是坡地面积较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生产率低。

二是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现有工程较少且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不强;三是物资投入少,土壤肥力低,氮、磷、钾比例失调。

四是农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普及率低,农民技术素质与科技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五是农业机械不配套,农田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影响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

六是资金短缺,自筹能力不高,影响了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

二、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方针和国家林业产业政策

小流域综合治理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渔各业用地,布置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使之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形成综合的防治措施体系。

实践证明,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集中、连续的治理,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一条成功经验。

小流域治理的目的在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充分发挥小流域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有利于集中力量按照各小流域的特点逐步实施,由点到面,推动整个水土流失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使水土保持工作的综合性得以充分体现。

2007年,国家林业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商务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七个部门联合发布了《林业产业政策要点》,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一个林业产业政策要点,公布了林业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及相关鼓励扶持政策。

根据《林业产业政策要点》,我国林业产业鼓励扶持发展的方面包括: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林木良种选育和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经济林果品储运、保鲜、分选、包装、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山区基础设施和林业综合开发等方面。

该项目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发展经济林为重点,配套建设蓄水池等小型水利工程,促进水土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建成了较完整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

项目的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加当地农民的收入,取得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发展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于2006年二月发布。

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主要内容是: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体制保障;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村治理机制;切实加强领导,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农村人口多是中国的国情,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可以极大地改善XX小流域的生态环境,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经济利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第三章建设地点与建设条件

第一节建设地点

一、选择原则

1、灌溉工程基本具备,水资源有保障。

2、土地集中连片,形成板块或整体。

3、项目区领导班子较强,镇、村和群众开发积极性高,还款信誉高。

4、开发潜力大,有明确的优势农产品和区域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二、建设地点

根据以上原则,通过多方案比选,统筹兼顾,优中选优,最终将项目区选定于XX市XX镇驻地东北部,北至王边路,南至和埠岭村北生产路,东至张安水库,西到和埠岭村界,涉及和埠岭、郭家庄、大龙岗石3个行政村,综合治理面积2800亩。

第二节自然条件

一、气象

XX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春季气温回升快,变化剧烈,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候湿热,气温高,湿度大,降水集中,雨热同期;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减,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

年内大于0℃积温一般年份为4850℃,冻土深度20—40cm,最大47cm。

光照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123.5千卡/cm2,日照时数一般在2650小时,其中5、6月份日照时数最多,月平均在270小时,11月—2月日照时数最少,月平均为185小时。

从光辐射量来分析,XX镇每亩每年接受太阳辐射6.27亿千卡。

年降水量平均为603mm,年际变化在20—25%之间。

一年中主要降雨量在夏季(6—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4.1%,其次是秋季(9—11月份),占年降水量的19.3%,春季占全年的13.3%,冬季最少,占全年的3.2%。

二、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低山丘陵区,地质岩性为花岗岩,区内冲蚀沟纵横,地形复杂交错,地面坡度一般在5—15度之间。

三、土壤

土壤类型为褐土类,属洪积土和风积土,PH值在7.0—7.3之间,平均容重1.2g/cm3,平均总孔隙度49.6%,平均毛管孔隙度36.5%,通气孔隙度13%,田间持水量21.5%,有机质含量0.92%,全氮0.063%,碱解氮52.5ppm,速效磷5.99ppm,速效钾82.5ppm,平均代换量3.8Me/100g,盐基饱和度80—90%。

由此看出,土壤有机含量较低,总孔隙度偏小,全氮和速效磷含量低,代换量较高,保水保肥性较差。

四、水资源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03mm,多年平均径流量210万方,地下水总储量290万方,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为116万方。

项目区内现有小一型水库一座,小二型水库一座,塘坝四座。

水资源丰富,但农田水利设施落后,水土流失严重,只有大搞农业生态综合治理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才能保障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五、自然灾害

水土流失和干旱是项目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由于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7、8月份,由于坡地坡度较大,无保护措施,一遇降雨,土随水流,造成严重水土流失,而农作物需水期,降水量少,致使农作物因缺水而减产或绝产。

另外,水利设施简陋,土壤瘠薄,影响农作物产量。

第三节社会经济条件

一、社会经济状况

1、人口及劳力

XX镇共有71个行政村,8.9万人。

项目区涉及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220人,劳动力1148人。

2、经济发展水平

2007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5.1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28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5元。

3、农业生产水平

2007年,全镇粮食总产达81574吨,蔬菜产量23533吨。

近年来,XX镇始终把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强化领导,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投入,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使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

项目区主导产业日趋明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按照“因地制宜,相对集中,突出特色,形成规模”原则,通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市场农业、高效农业,形成了粮食、果品、畜牧三大主导产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效益显著提高。

果品生产,以干鲜果为主,面积1000亩,亩产1000公斤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