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281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docx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docx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

秦武公去世后,秦国接下来度过一个平稳期,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三任国君,稳健地驾驭秦国这辆战车行驶了十九年。

这十九年间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情,就是迁都雍都。

雍都早在秦武公时期就开始建设,秦国将都城设在这里,是综合多方面的考虑。

从地理位置上看,雍都位于今陕西宝鸡附近,在关中西部,并不是关中的地缘中心。

后世秦朝、汉朝、唐朝,都是在关中中部的咸阳和长安建都,作为关中地缘中心,交通中心,自然也更容易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

秦国不在关中中部建都,原因还是从战略方面考虑,首先实力还不是非常强,若东部诸侯联手来攻,威胁较大。

西周镐京被犬戎和申国攻破的惨剧,影响了秦人的决策。

雍都就不同了,其位置在关中西部,即使东方诸侯来攻,到达关中西部以后物资补给线太长,战斗力也就是强弩之末了。

后来晋国多次入侵秦国,大多时候攻到关中中部的泾水,就无力再向西推进。

春秋战国时代,雍都从来没有遭到东方诸侯兵临城下,与地缘密切相关。

同时雍都靠近秦人的发祥地秦邑,与龙升的祖居地相隔不远,这也为后来秦穆公反攻西部霸西戎创造了地理条件。

公元前659年,有志青年秦任好即位,是为秦穆公。

秦国在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国君当属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霸西戎,为后世文人墨客所传诵。

秦穆公即位之前,他的伯父秦武公统一了关中,父亲秦德公、两个兄长秦宣和、秦成公又稳步发展了十九年,秦国国力进一步增强,而且已经迁都到雍都,秦穆公接手的秦国,情况似乎很不错。

然而这个十九年是秦国消化关中新兼并领土时期,期间远在南方四川盆地的蜀国还入侵了一次关中,一直打到雍都附近(后面的章节中再细述)。

秦国这十九年韬光养晦,对外扩张止步,是有内外部原因的。

秦穆公即位的时候,秦国东面突然出现一个已经崛起的晋国,而十九年前秦武公去世之时,晋国还只是河东的一个地区性诸侯。

从秦武公去世的公元前678年,到秦穆公即位的公元前659年,这十九年时间,晋国到底是如何崛起于河东的呢?

看秦穆公即位时秦国疆域与晋国西部对比地图,与十九年前相比,晋国的迅速扩张是显而易见的。

秦穆公即位之时,秦国的领土明显呈现西重东轻的态势,越往西部经营越久,越往东部越是新兼并的领土。

秦国东部领土直抵洛水,洛水对岸就是河西,那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秦晋和秦魏将在河西进行几百年生死争夺。

秦晋之间有两条大河,黄河和洛水,看似是两个坚固的天然屏障。

可是到了隆冬季节,河水结冰,关中平原与河东平原对接,秦晋之间也没有什么障碍可言,这也就是为什么秦晋之间虽有两条大河,日后战争却非常频繁的原因之一。

秦穆公初即位,秦国早已不是一个西部边陲小国,也不是关中的一个普通邦国,而是统治整个关中,在陇山以西也有自留地的特大诸侯。

而在河东地区,一个大晋国也强势崛起,此时河东就只剩下另两个诸侯:

虢国和虞国。

不难推测,假以时日,晋国也将灭掉这两国。

秦穆公已经意识到,秦国将来东进的主要对手,就是晋国。

那么秦国如何来对付晋国呢?

秦国能够击败晋国这个对手吗?

不忙着回答,其实看看秦国的现状,就知道答案了。

秦国的困难,要从周平王东迁说起。

西周时期,关中是块绝无仅有的宝地,是周朝的核心地带,周人在这里经营了数百年,地广人众,宗室扎堆,人才辈出,文明程度极高。

但是随着周平王的东迁,带走了大量人口,关中人丁一夜之间灾难性的剧减。

周平王东迁,所造成的关中人口稀少,主要分为三部分。

首先,在周平王迁都之前,有些先知先觉的人就开始迁移了。

虢国、郑国,这些姬姓诸侯,看清了关中诸侯扎堆无法扩张土地的现实,为了自身发展进行了迁都。

这些诸侯倒不是因为西周要灭亡才迁走,他们在周宣王的盛世时期就开始了迁都,他们无法预料周幽王会失国亡身。

这些诸侯迁都之后要在中原站住脚跟,势必需要大量的军队和人口,这是关中人口减少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周平王迁都,不仅迁走周朝宗室和军队,连带强制移民不计其数。

周平王东迁,自然不可能是周平王一个光杆司令,除了宗室、大臣、军队、奴隶,普通百姓也进行了大迁移,周朝可不想留给犬戎多少人口和财富。

周平王东迁之后,东周的国土,被黄河一分为二,南岸的是洛阳盆地,北岸是河内郡。

洛阳盆地堪称一个小关中,那里有洛水和伊水流淌,土地肥沃,是农耕的好地方。

而河内郡北依是太行山,南靠黄河,依山傍水,也是绝佳的农耕之地。

周朝安置迁移过来的百姓,不存在没有地可耕种的问题,于是周王室就竭尽全力,尽最大可能带走关中的人口和财富。

第三,周平王东迁,众多其他诸侯也跟随一并东迁。

关中本来是姬姓诸侯扎堆的地方,但是周平王东迁之时,其他诸侯也认为自己不可能抵挡犬戎人的入侵,不得已而东迁。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其先祖本来是关中的毕国,周平王东迁之时,毕国也东迁宣告失国。

在秦国统一关中的过程中,除了虢国和郑国留在关中的一小撮宗室,再也没有碰到其他周朝的诸侯,说明周朝的姬姓诸侯一夜之间竟然全部拎包拖家带口迁走了。

周平王东迁,是关中人口凋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犬戎各部落的入侵和陆续盘踞关中,是关中人口稀少的另一个原因。

周平王东迁之后,犬戎瓦解成了若干个部落,山上的犬戎部落有义渠、邽戎、冀戎等,他们不定期下山入侵关中,掠夺女人、粮食。

有一些犬戎部落更为夸张,他们走下高原就不回去了,大荔戎、亳戎、荡社戎、彭衙戎,这些戎人竟然想将关中变成自己的巢穴。

于是农田变牧场,农民变奴隶,关中的人口再次大减少。

秦穆公所面临的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关中少人口,也少军队,他何尝不想渡过洛水和黄河,在晋国还没有统一河东之前灭掉河东大大小小十几个诸侯。

可是人口稀少,军队数量不足,关中比河东要大,但是河东经营了数百年,周平王东迁之后,河东甚至迎来一次人口爆发增长(很多诸侯都从关中迁移到了河东),东渡黄河去打晋国,秦国的军队数量将会处于劣势。

秦穆公即位之前的几个秦国国君,错失了将晋国扼杀在少年时代的机会,等到晋献公晚期,晋国不仅统一了河东,还跨越太行山占领了卫国和东周大片领土,此时秦国对晋国的人口劣势就非常明显了。

面对人口稀少的现状,秦穆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力发展农业,农业是人口增长的根本,秦穆公看到了这个关键点,他推行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

秦国农业在秦穆公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后来晋国两次要向秦国借粮,秦国慷慨解囊,《史记》说“船漕车转,自雍相望于绛”,意思是当时秦国借粮给晋国,从秦国都城雍都到晋国都城绛都,一路上运粮的船队和车队络绎不绝。

秦穆公即位之后,承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的战略,继续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壮大人口。

但是晋献公不会等秦穆公,晋国扩张速度迅猛,秦穆公必须拿出对策。

秦穆公是谁,春秋一霸,这位雄才伟略的国君从来就不缺办法。

公元前658年,秦穆公即位第二年,他派人到晋国,向晋献公求婚。

秦穆公与别的国君不同,以他的年龄即位之前早就可以立正妻,可是他一直不立正妻,他在等待一个门当户对的正妻。

以秦国的国土面积而言,能够与秦穆公门当户对的,就只有楚国、齐国、晋国这三大国了,卫国、郑国、宋国只能说勉强凑合。

只要秦穆公写一卷联姻竹简,相信以上三国都不会拒绝,亲家宜结冤家不宜结,肯定都会送公主前来与秦国结盟。

秦穆公选择了晋国公主,因为秦穆公意识到,晋国是秦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他采用了一种结盟的形式来稳定与晋国的关系。

这一年,秦穆公娶了穆姬为妻,这件事情当时不怎么起眼,后来秦国控制晋惠公和晋文公即位,这穆姬都是幕后主角。

日后秦穆公不仅自己娶妻是晋国公主,他还将女儿怀赢嫁给晋文公,与晋国亲上加亲,怀赢在秦晋关系中也起过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时秦穆公是即位第二年,那边晋献公可是已经即位有十八年了,如果说秦穆公是只雏鹰,那晋献公绝对是只老狐狸。

这时晋国的国土又有扩张,晋献公派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到吕梁山上修筑城池,将以前无人占领的山脉全部占据。

秦晋表面结盟,晋国却强势介入到双方的缓冲地带河西,晋献公结好河西的梁国和芮国。

梁国和芮国与秦国关系本来非常密切,公元前677年,早在秦穆公的父亲秦德公即位第一年,这两国的国君就一起到秦国雍都,向秦德公称臣进贡。

公元前663年,秦穆公之兄秦成公即位第一年,梁国和芮国的国君又相约来到秦国雍都朝贡。

但是到了此时,梁国和芮国很明显偏向河东的晋国,不再与秦国来往。

此前河西北部的翟国,也将公主嫁给晋献公,晋国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都有翟国血统。

在河西的争夺中,晋国后来居上反超秦国。

如果河西形势照这样发展下去,秦国领土的扩张会遭遇到瓶颈。

而晋国将灭掉虢国和虞国,占据“1崤函通道”,控制河西,进一步压制秦国。

一旦晋国占据“1据崤函通道”,秦国东进的道路就被堵死了,雏鹰秦穆公不得已发动了第一次秦晋战争。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与晋国军队在河曲小战了一场。

河曲,也就是黄河拐弯的地方,黄河之水的流向本来由北向南,在这里改道为由西向东。

秦晋双方的意图都是试探对方军力,并不是要拼命,这是一场伤亡可以忽略的小战。

这场战争双方都有收获,都试探出了对方的大致军力。

秦穆公得出的结论是:

晋军阵容齐整,武器精良,兵车勇悍,战术先进。

晋献公得出的结论是:

秦军勇气过人,训练不足,装备低劣,不懂阵法。

河曲小战之后,秦军刚收兵,晋军却立即来了个假虞伐虢,攻灭了虢国和虞国。

(这是第二次假虞伐虢)

虢国和虞国虽然实力不济,但这两国可是周朝早期四个公爵国中的两个,此前公爵国之一州国已经灭亡,公爵国到这时就只剩下宋国一个了(卫国是后来加封公爵,是第五个公爵国,但此时也已经被赤狄灭国)。

因此晋国灭虢国和虞国,震惊天下,是当时的爆炸新闻。

秦晋之间的疆域,又有所变化,秦国不变,晋国则越来越大,双方的领土不相上下了!

晋献公不愧是老狐狸级别的,河曲那一战就像晋国的一道开胃菜,兵锋一转立刻就攻灭虢国和虞国。

任你秦国着急,晋献公按照他的战略在行事,丝毫没有把与秦国的河曲之战放在眼里。

到这个时候,秦穆公已经即位四年,当国君也有个熟练的过程,秦穆公逐渐进入状态。

(老狐狸晋献公早年表现也很一般)

秦穆公深切体会到,秦晋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人口和人才,人口可以通过农业生产逐渐来恢复,人才方面就必须要引进了。

关中人口不多,人才更是稀少,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秦穆公后来霸西戎,历史上一直为人诟病,很多文人认为秦穆公跨不过晋国这道坎,被迫将兵锋转向西面,其实秦穆公也有他的苦衷,那就是关中人口稀少,人才凋零。

秦国本土也有人才,不过秦国自己的人才,多是秦人或其他被秦人兼并的戎人,他们熟悉游牧民族的特性,他们擅长养马、骑射,但是他们却不懂农耕文化,更不了解东方军队的作战方式。

秦国占领关中以后,势必要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需要懂得如何治理农业的人才,需要了解与东方军队作战方式的人才。

人才通常产生于知识分子当中,指点江山的人才,绝不可能是大字不识的农夫。

秦国人才稀少,首要原因就是多数贵族都是秦人的宗室或者戎人的后代,这些人都是从高原上下来的,对中原文化还不能融会贯通,自然很难成为秦国急需的人才。

相比之下,晋国在春秋时代涌现的人才之多,足以令秦国汗颜。

晋国有十几个大家族,文化底蕴雄厚,随便到哪个家族去一抓就是人才一大把。

同样以宗室为重的楚国,情况也要比秦国好的多,楚国历史上涌现出的宗室名将和名臣数不胜数,秦国为什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呢?

因为楚国采用的对宗室进行再次分封的国策,这样楚国的宗室掌控着各地方的权力,就容易激发他们的能力。

而秦国始终是采用君主集中权力这种模式,宗室大部分人都在都城,而没有被分封到地方,这也造成秦国宗室远不如楚国宗室那么有作为。

公元前655年,晋国灭虞国之后,秦穆公终于请来七十岁的虞国大夫百里奚,百里奚又举荐一个比自己还大一岁的好友蹇叔,这是秦国使用东方人才的开端。

百里奚和蹇叔到来之后,秦国开始大举模仿东方,政治上以德治国,军事上改制大规模建造兵车,几年以后秦国实力有所提升。

不过百里奚也好,蹇叔也好,在东方充其量算三流人才,他们在秦国改革所产生的作用,让秦穆公高估了他们。

这就好比中国的乒乓球,随便到大街上海选几个业余选手,到了巴西肯定都是国家冠军级别的,但是我们绝不认为这几个选手能够击败我们中国的冠军。

百里奚和蹇叔就是这种情况,在东方以他们的才华根本就不入流,因为东方人才济济,不过到了秦国他们可是高级人才。

百里奚原本是虞国的大夫,虞国灭亡前他给国君献策,不给晋国借道。

其实借道不借道虞国肯定都会被晋国所灭,不借道虞国国君肯定活不下去,说不定更惨。

百里奚这建议也只是短期的策略,算不上高明。

百里奚的好友蹇叔,是民间高人,他曾成功预言齐国和东周的内乱,是个坐在家里就能盘算天下大事的人物。

不过真正的高人不但要能预测历史,更要有改变历史的能力,蹇叔显然没有改变历史的能耐,只能算民间高人。

百里奚将自己的儿子百里视(孟明视)带到秦国,而蹇叔也将自己两个儿子蹇术(西乞术),蹇丙(白乙丙)带到秦国。

由于百里奚和蹇叔这两人年岁太大,秦穆公求贤若渴,任命他们的儿子百里视、蹇术、蹇丙为三军统帅,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无比糟糕却又无可奈何的决定。

公元前651年,秦穆公的强劲对手,一代伟人晋献公去世,晋国出现动乱。

晋国大夫里克杀死骊姬之子奚齐,随即又杀死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里克向逃亡的公子夷吾发出即位的邀请函。

晋国公子夷吾当时在河西的梁国避难,得到消息不敢回国,他派人来求秦穆公发兵相助。

夷吾当时给秦穆公开的条件相当诱人,如果他能回国即位,晋国将退出河西的争夺,并且将“1崤函通道”赠送给秦国。

河西是黄河以西和洛水以东的地区,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后来秦晋和秦魏在这里展开了几百年的拉锯战。

“1崤函通道”是秦国通往东方的唯一陆路,后来秦国在这里修筑函谷关,这一通道对秦国的意义不言而喻。

在这种条件面前,秦穆公没有理由拒绝,立即派军队护送夷吾回国即位,是为晋惠公。

不过晋惠公即位之后,不但没有退出河西,反而加强对河西的渗透。

而“1崤函通道”,也死死地抓在晋国手中。

这件事情说明秦穆公经验不足,如果护送的时候同时出兵占领相关区域,那时候晋惠公有求于秦国,肯定不会反水。

等到晋惠公坐稳晋国国君之位,不肯兑现承诺,秦国还拿晋国没办法。

秦晋一旦发生战争,秦国战败的概率非常大。

不过晋惠公的日子也不好过,晋国国内本来有三股势力,一是公子重耳的支持者,虽然重耳在翟国,但是这一派蠢蠢欲动,欲用重耳取代夷吾。

二是荀息代表的骊姬一派,骊姬之子奚齐死后也并没有表现出完全效忠晋惠公的决心。

第三派是以里克为代表的太子党,太子死后太子党却一直存在,他们表面转而支持晋惠公。

但里克这种动之就弑君之人,总让晋惠公坐立不安。

晋惠公即位之后,扶持了郤芮、吕省等追随他逃亡梁国的心腹。

有了一定的权力之后,晋惠公挥兵攻杀太子党的首领大夫里克。

从此之后晋惠公与自己的几个追随者,就陷入了晋国内耗的漩涡中。

晋国动乱之时,秦国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的名字叫丕郑,是晋国的大夫。

丕郑是晋国公子重耳一党的,他不满晋惠公即位,借着出使秦国的机会,向秦穆公建议,重新立公子重耳,自己可以为内应。

丕郑的计划很周详,先请秦穆公邀请晋惠公的左膀右臂郤芮、吕省到秦国,将这两位能人困住,然后发兵护送公子重耳到晋国,丕郑再作为内应,大事可成。

但秦穆公却犹豫了,虽然晋惠公食言有负自己,但晋惠公是自己立的,如果真的重新立公子重耳,那不是否定自我,自己抽自己嘴巴吗?

况且那公子重耳也是个厉害角色,难保即位后不反水,一切很难说。

秦穆公没有立即表态,丕郑回到晋国之后,不知怎么回事,他对秦穆公所讲的话泄露出去,被晋惠公给砍了。

秦穆公没了内应,当然也就打消立公子重耳的想法。

凡事都有两面,丕郑死了,他的儿子丕豹逃到秦国,秦国多了一个人才。

丕豹是晋国大夫的儿子,这地位可不一般,而秦国三军统帅中出身最高贵的百里视,他的老爹百里奚是虞国的大夫。

如日中天的晋国和已经灭亡的虞国,当然不可相提并论,于是丕豹在秦军中的地位,又高于三军统帅,秦军在这一时期实际由丕豹所统领。

此后秦穆公又从东周挖来一个内史廖,这个人深通礼乐之法。

秦穆公用他教化戎人,效果很好。

而晋国的一个落魄贵族公孙枝,也跑到秦国来碰运气,他被秦穆公任命为外交官。

(秦穆公晚期为了灭西戎,增加了一个人才由余)这样一来,秦穆公的人才班底搭建完成,礼乐方面由内史廖负责,外交方面由公孙枝负责,农业和政治方面由百里奚和蹇叔负责,军事方面由丕豹、百里视、蹇术、蹇丙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