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197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docx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docx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自学

南海市里水镇流潮小学 邓秋莲

“新一代的文盲不是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的人。

”为了不让学生成为新一代的文盲,就必须让学生学会学习。

现时小学生当中,有部分还没有真正学会怎样去学习的。

要改变学生不会学习的状况,教师就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近几年来,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语文教学渗透学法指导”的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下面就这项实验谈谈我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抓方法,让学生自己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指出: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

”也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教学生“学会”,而最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

教师在“授之以渔”之前,首先要明确学法指导的总体目标:

依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在不增加师生教与学负担的前提下,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程序、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优化学习心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授课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去做,切实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的一切做法都要为了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还要吃透教材,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近几年来,我是按以下六个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1)要求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新课,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知道自己有哪些问题弄不懂,把新课的重点和自己学习的难点记录在自学笔记本上;

(2)教师在堂上有的放矢地作点拨引导,帮学生找到突破难点的思路;(3)师生共同研讨学习问题,着重帮差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突破难点;(4)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巩固新知识;(5)指导学生认真修改作业,及时发现作业中的错误,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及时得到改正;(6)系统复习新知识,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这样可以做到即堂所学的知识即堂消化,即堂掌握。

学法指导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章,作者的思路不同,所以不能千篇一律的。

教师要根据各类课文的特点,授给不同的学习方法。

如教《田忌赛马》一课,我采用以法导学的方法。

教师在释题,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后,即出示三条学法:

一读课文,了解内容;二读课文,划出赛马的句子;三读课文,看赛马的结果。

这样,在阅读前提示学法,让学生根据三条学法自由读课文,采取边读边想边划边交流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懂得田忌“初赛失利再赛获胜”的结果。

通过反复读课文理解“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这句话确切的含义。

这样在教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既掌握了学法,又学懂了课文。

又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课,我采用了举一反三的方法:

先学某一部分,指导学生从学习实践中归纳出学法,然后运用学法学习其它部分。

这课的第二大段是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眼前产生一次次的幻象。

老师只是指导学习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这个自然段。

(1)默读,划出写小女孩的幻想部分;

(2)思考,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幻想;(3)哪些词语暗示了这些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在文中划出来。

我按这个方法指导学生学完这个自然段后,让学生按照这个学法,自己学习余下内容。

由于学生掌握了方法,所以很容易便解决了问题。

经过以法导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去练习,避免了个别学生懒动脑动手的坏习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抓思路,让学生自己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按照文章的思路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使学生和作者的思路融合在一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寓言故事,给学生的学法是:

了解故事,感知情节;分析词语,感受形象;反复朗读,揭示寓意。

由于抓住了文章的思路设计学法让学生自己学习,因而放得开,收得拢,学生学起来感到比较轻松、愉快。

三、抓重点,让学生自己思考

抓重点就是要抓住课文的特点,抓住那些最能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重点段落、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导在重点上。

例如:

在教《伟大的友谊》一文时,抓住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让学生理解这一段的意思。

然后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1)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样热忱地帮助马克思的?

(2)在事业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是怎样互相帮助、亲密合作的?

(3)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什么?

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思考、讨论,就能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

四、抓语言,让学生自己理解

小学生阅读课文,往往只注意内容和情节,忽视了文章的语言文字,对于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不能仔细体味,因而也就不能真正理解课文。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字词句等语言因素加以点拨,启发学生理解和欣赏,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五、抓质疑,让学生自己探索

朱熹说: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会学生如何质疑,又要教会学生如何解疑。

学生学会了质疑和解疑,就是学会了学习。

学生质疑问难,实际上是一个主动地积极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探索、质疑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意加强质疑的训练。

具体做法是:

(1)注意培养学生质疑的动机和兴趣。

首先,让学生明确质疑的意义。

举一些例子,如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爱问“为什么”等,启发学生认识质疑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并且让学生通过实践来体验。

然后,多鼓励学生质疑。

我在学生预习时,常常指导找疑点,并搜集疑题。

例如:

当学生分段正确后,并不是一句“你分对了”完事,而是更进一步问:

为什么要这样分?

让学生在回顾中总结自己的方法,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分,使其他学生也从中得到启发。

若发现学生中有相同疑题时,就有意先让平时不主动发言的中下学生质疑,目的在于树立他们的威信,增强其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

解决疑难时,尽量由学生自己探索,相互议论,分析综合,归纳概括。

教师只作必要的提示,揭示解题规律和方法。

教师还要注意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积极性,评议应恰当,多给予表扬。

(2)注意调控质疑的时间和范围。

每节课我都尽可能抽五至八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质疑。

一篇课文的教学过程,至少应有以下三次质疑。

第一次:

预习时随意性质疑。

这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新课的疑难,抓住疑点,掌握学情,从而科学地设计学法。

第二次:

讲解后针对性地质疑。

这次质疑是课堂的反馈活动,不但能够及时扫除学生学习的障碍,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而且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第三次:

课后深化性质疑,即学完一篇课文后,围绕读写知识、读写技能及其规律等质疑问题。

引导学生质疑,是我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中以法导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措施之一。

我体会到:

持之以恒地加强学生质疑的训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实践证明: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把“封闭式”的课堂教学变成“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学会学习,有效地提高了自学能力。

指导小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把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科学方法。

自学课本时,教给学生“一看,二划、三批注”的方法,重点看例题的有关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书写的格式,有插图的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自学课本前特别注重设计好指导语或自学提纲,使学生不盲目看书。

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

边读边思考,领会了再读下去,有的地方要反复读,对有的内容要开展讨论,重视实际操作防止阅读走过场。

如人教版材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过程,教学中通过学生三个层面学习。

①直观感知:

观察各种圆柱形物体。

②操作验证:

把自己的带来的圆柱体盒子剪开,讨论。

③巩固强化:

教材P147面的一个模型,剪下来制作圆柱。

当学生都自学完后,教师提一人疑问: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一个长方形吗?

(有学生回答是长方形,有的回答是正方形,有的回答是平等四边形。

)请学生回答在什么情况下是长方形、正方形,什么情况下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回答:

必须沿着圆柱的高剪才是长方形。

剪开后长与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

如果斜线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也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高是圆柱的高。

真正体现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学习过程。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能看懂课本,并将教材的例题经过同化运用在解尝试题的过程中,对少数自学课本例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巡视指导,把握学生动向,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把学习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科学方法。

自学课本时,教给学生“一看,二划、三批注”的方法,重点看例题的有关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书写的格式,有插图的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自学课本前特别注重设计好指导语或自学提纲,使学生不盲目看书。

学生阅读时,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

边读边思考,领会了再读下去,有的地方要反复读,对有的内容要开展讨论,重视实际操作防止阅读走过场。

如人教版材数学课本第十二册“圆柱的认识”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过程,教学中通过学生三个层面学习。

①直观感知:

观察各种圆柱形物体。

②操作验证:

把自己的带来的圆柱体盒子剪开,讨论。

③巩固强化:

教材P147面的一个模型,剪下来制作圆柱。

当学生都自学完后,教师提一人疑问:

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一个长方形吗?

(有学生回答是长方形,有的回答是正方形,有的回答是平等四边形。

)请学生回答在什么情况下是长方形、正方形,什么情况下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回答:

必须沿着圆柱的高剪才是长方形。

剪开后长与宽相等时就是正方形。

如果斜线剪开就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底也是圆柱底面的周长,高是圆柱的高。

真正体现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学习过程。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学生能看懂课本,并将教材的例题经过同化运用在解尝试题的过程中,对少数自学课本例题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巡视指导,把握学生动向,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

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注意课前预习,决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或自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提出思考题和提示自学重点。

如,人教版数学课本第十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提纲:

①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②我们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③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④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⑤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这是什么意思?

⑥倍和倍数的区别?

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阅读时一定会边读边思考,边划句子,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或同学答疑等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

小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于他们投身未来的事业起到终身受益的作用。

在培养自学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培养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这是进行自学的一个好习惯,它的好处是可以使学习克服学生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要注意课前预习,决不能放任自流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或自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布置预习提纲,提出思考题和提示自学重点。

如,人教版数学课本第十册,“约数和倍数的意义”,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预习提纲:

①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②我们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时,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③除尽与整除的区别与联系?

④两个数在什么情况下才有约数和倍数的关系?

⑤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这是什么意思?

⑥倍和倍数的区别?

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学生阅读时一定会边读边思考,边划句子,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小学生自学习惯的形成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教师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练习活动来强化,并要适时检验其自学效果。

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认真思考,先复习,再作业,注意审题,独立完成作业,反复验证和愿意请求教师或同学答疑等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地形成具有综合特点的自学习惯。

小学生自学能力和习惯的形成,对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于他们投身未来的事业起到终身受益的作用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2008-07-0313:

33:

05)

标签:

杂谈 

                        浅谈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

“教,是为了用不着教。

”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一般指其接受和巩固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与程序。

实际上,关于学法及具体内容的研究,已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

但对于学法的构成、内容等,广大教育工作者见解不一。

在学法构成上,有的认为学法是由学习习惯、思维方法、思维品质等因素构成;有的认为,学习方法不同于学习能力,也不同于学习习惯。

在学法的具体内容上,有的认为学法主要指讨论的方法、自我辅导的方法、独立思考的方法、练习的方法和尝试的方法;有的认为学法主要指观察与比较、阅读课本、检验答案、记忆与检索、质疑与释疑、解题与验证、整理与归纳等方法。

从分析数学学习活动可知,数学学习方法既受课堂教学的制约,又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学习方法要用一个统一思想的标准来划分,并且列举出较全面的学法内容,确实很难。

这里,我把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与数学课堂教学相配合的学习方法,即一般的(或基本)的学习方法;第二类主要从科学的认识角度提出,为一般的科学思维方法,因为它与数学学科极为紧密。

也可称为数学思维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就来谈谈第一类学习方法-----如何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

   数学课本既是教师的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依据。

但是有的老师仅把它单纯地作为习题集,只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接受课本;有的老师偶尔要求学生翻翻数学课本,读读课本里的数学定义、法则等。

这与指导学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自学能力相差甚远。

教学生掌握阅读教材的方法,正是为了他们离开教师的辅导,能够自己看学习,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主要指教会学生“粗、细、精”地阅读课本。

所谓“粗读”就是浏览一遍教材,知其大意;所谓“细读”就是对教材要逐字句地读,要钻研教材的内容、概念、法则和公式,正确地掌握例题的格式;所谓“精读”就是要概括内容,最好能把自然段和单元段的概括文字写在教材的旁边,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记忆。

当然,当学生大都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这三种阅读方法之后,或对那些比较敏捷的学生来说,并不一定要求他们每次都机械地进行“三读”。

   学生阅读课本有上课前的预习、课堂上的阅读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

怎样针对不同的对象指导他们阅读数学课本呢?

(1)对于识字不多,思考能力有限的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应采取在老师指导下讲解和阅读相结合的办法。

如对刚入学的小朋友,首先要帮助他们初步了解数学课的特点,知道数学课要学习哪些知识,看数学课本的插图时要看清、数准图上各种东西的个数。

接着教他们学会有顺序地阅读教科书,即要从上到下,从左往右地看;教学10以内数的认知看主题图时,要学会先整体后部分地看。

又如,低年级教材中的知识是用各种图示表示的,教师要把指导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掌握看图方法上,努力使他们做到四会:

一要会看例题插图,能比较准确地进述图意;二要会看标有思维过程的算式,看懂计算方法;三要会看应用题的图示,能根据图示理解题意,搞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思考解答方法;四要会看多种练习形式,懂得练习题的要求。

(2)对于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具有一定能力的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可采用半工半读半扶半放的方式进行培养。

如教师既可先讲后读,具体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也可骗制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提纲阅读课本,寻找答案,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3)对于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则可采取课前预习、启发引导、独立阅读的办法。

如指导预习时,教师对学生要有明确的要求,要有预习的范围,要提出必要的思考题或实验作业,要检查预习情况。

课堂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读、讲讲、论论、练练的方式进行自学与讨论,要求他们在把握知识的基础上理清知识体系,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

   2、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智力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

数学知识的记忆应用理解数学知识,完成学习任务的必备能力之一。

数学知识的记忆应以理解为主,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理解记忆法。

就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的方法。

数学知识丰富多样,算题千变万化,光靠死记硬背是不行。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例如:

什么叫梯形。

首先让学生通过认真观察,理解“只有一组对边”是什么意思,若把“只”字去掉又会怎样。

通过积极思考,学生认知到“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四条边中相对的两条边为一组,其中一组平行,另一组不平行。

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梯形这个概念就容易了。

  

(2)规律记忆法。

就是寻找事物内在规律,抓住其规律帮助记忆的方法。

数学知识是有规律的,只要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就可以进行有效记忆。

例如:

记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进率。

因为长度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面积单位相邻之间的进率是100,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掌握了这个规律记忆就比较容易。

   (3)形象记忆法。

就是借助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记忆的方法。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讲课时要注意生动、形象,以唤醒学生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形象记忆。

例如,一年级数的认知教学时,老师把数与某些实物形象记忆:

把“2”比作小鸭子、“3”比作耳朵等。

   (4)比较记忆法。

这是把相似、相近的数学材科学的进行对比,把握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强记忆的一种方法。

例如,整除与除尽,质数与互质数等,在学生理解后,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记忆。

   (5)类比联想记忆法。

是指对某一事物的感知或回忆引起性质上相似的事物的回忆的方法。

例如,让学生记忆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联想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和除法与分数的关系,那么分数的基本性质就不难记忆了。

  (6)归纳记忆法。

是把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集中起来,组成系统,形成网络的记忆方法。

你如,有关面积知识,学生是跨越几个年级才全部学完。

这些图形有特征上的不同,也有公式上的区别。

零敲碎打获得的知识,必须给予系统上的整理,才能保证这部分知识本身固有的整体性。

可以通过下面网状图形,把这些图形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系统记忆。

 除此之外,还有应用记忆法、经济记忆法等。

这些记忆方法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3、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学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指出疑问,才能有进步,正所谓:

“于不疑有疑方是进矣”。

质疑问题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开始对于易提出疑问,需要教师启发引导,一旦有了这个习惯,他们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疑问。

从何处着引导学生善于质疑问难呢?

好奇、好动、好问、好表现自己,爱受表扬、是儿童的天性。

课堂上给机会让他们发表看法,他们就会想问题、谈看法。

因而,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在每个环节留有余地,引导学生重点围绕老师、同伴和教材三个方面进行质疑。

例如学习圆柱体的知识,让学生计算:

一只直圆柱水桶,底面直径2.8分米,高3分米,做这只小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

至多能装多少水?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有的学生提出:

为什么前一个问题中要加上“至少”后一个问题要加上“至多”两个字?

是否可以省掉?

这时,老师可告诉学生你计算后再仔细想一想。

①底面积:

3.14×(2.8÷2)2=6.1544(dm2)

 侧面积:

3.4×2.8×3=26.376(dm2)

 需要铁皮:

6.1544+26.376=32.5304(dm2)

②容积:

6.1544×3=18.4632(dm3)=18.4632(升)

然后让学生讨论,根据题目要求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怎么办?

按“四舍五入法”行吗?

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有的说不可以。

学生的讨论变成争论,争论转化为辩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最后同学们终于发现:

所需铁皮32.5304平方分米,取近似值32。

5平方分米的话,少一点点铁皮不能做成这只水桶;容积18.4632升,取近似值约可装水18.5升的话,则这只水桶会装不了,水会溢出来。

所以遇到实际问题时,应灵活处理,前者要用“进一法”,需用铁皮32.6平方分米,后者要用“去尾法”能装水约18.4升。

这样,学生由对教材的质疑展开讨论,思维得到拓展,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又如,学了比的认识后,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产生疑问,提出:

“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为什么赛球时就有2:

0呢?

”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这个意想不到问题,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把它推给全班来思考。

他首先表扬了这位学生能联系实际并且大胆提出问题,很好,然后转问大家:

“球场上的比和今天学的‘比’一样吗?

”通过讨论,进一步明确赛球指的是两数的相差关系,而今天学的比指两数的倍数关系,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

由学生对教师讲解中的不理解结合实例提出疑问,通过辨析,提高了认知,扩大了受益面。

4.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复习就是把学过的数学知识再进行学习,以达到深入理解、融会贯通、精练概括、牢固掌握的目的。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是包括一堂堂数学课累积起来的,因而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和片面的,时间一长,就会出现知识链条的断裂现象。

基于这一点,单元复习和总复习都是很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概括复习。

学生每学完一个小单元或一个大单元,就组织他们对于知识体系进行一次再概括,理出纲目,记住轮廓,列出重点,帮助他们掌握单元的主要内容。

(2)分类复习。

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类整理、分类比较,以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深度、广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与记忆。

(3)区别复习。

把学过的相似的概念、规则等,如以区别、比较,掌握知识的特征。

总之,一方面,复习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况,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认知结构;另一方面,通过复习,不断地对知识本身或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进行提高与精炼,是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

5.教会学生整理与归纳的方法。

整理知识是一项主要的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知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原因,往往分若干层次逐渐完成。

一节课后、一个单元后或一个学期后,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便于记忆和运用。

(1)把知识串成“块”,形成知识网络。

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涉及到五线(直线、线段、射线、垂线、平行线)、六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圆心角)、七形(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