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6141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docx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公开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考点、得分点和评分标准。

2、了解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

3、掌握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和翻译步骤。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翻译并小组讨论总结,老师适当点拨,从而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方法技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些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体会文言文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方法技巧。

三、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语境中,多种翻译方法的综合使用。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练习法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

我省2012年高考将文言文语句翻译的分值由6分增加到10分,加大了对文言文考查的难度。

但我发现许多同学解答这一类题型时往往不得要领,丢分现象比较严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求和方法技巧。

回顾2012年广东省高考和往年高考中文言文翻译题的分值变化。

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翻译的重视。

《2013年广东省语文考试大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中的关键词语是什么?

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寻找关键词语并琢磨其含义。

关键词语:

理解、翻译。

1、理解:

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

包括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2、翻译:

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让学生明确高考要求,复习有的放失,以提高复习效益。

 

 

1、读一读:

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翻译题及评分标准(投影展示)。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0分)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

(4分)

年成不好的话就把准备好的粮食用于救济,丰年再捐献,大体上如同社仓法,却又避免了社仓法的弊端。

赈:

救济。

(1分)乐岁:

丰年。

(1分)略:

大体上。

(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

(1分)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3分)

(陶澍)最先编修了《安徽通志》,表彰忠孝节烈来激励民风(改良风俗)。

旌表:

表彰。

(1分)以:

表示目的,可翻译为“来”。

(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要补充被省略主语)。

(1分)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3分)

(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病:

患病。

(1分)竟:

完成。

(1分)全句大意翻译正确。

(1分)

(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

此句中“于淮南”句为倒装句,翻译时需要调整到正常语序。

2、议一议:

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在哪些地方设置关键得分点?

 

1、学生默读2012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翻译题及评分标准。

 

2、学生讨论明确关键得分点:

(1)句子大意:

译出句子大意,确保通顺完整。

(2)重要实词: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多义词。

(3)重要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4)词类活用:

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确定活用词的词性和用法。

(5)特殊句式:

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等。

 

感知高考翻译题评分标准。

把握高考所选句子特点,增强一种意识:

得分点意识。

(一)

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是什么?

补充:

1、直译与意译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如句子中用了比喻、借代、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就要意译。

 

学生回顾以往的知识回答。

1、两个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三字标准:

“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让学生明确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两个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和三字标准“信、达、雅”。

(二)

知道了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标准,那么我们在翻译的时候如何才能够做到“信达雅”呢。

我们通过下面这些练习题(印发给学生)来边做边寻找翻译的方法技巧:

请口头快速翻译以下句子,归纳每组粗体字或句子的翻译方法。

A组:

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规律总结:

B组: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规律总结:

C组:

1、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规律总结:

D组: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规律总结:

E组:

1、欲呼张良与俱去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今以钟磬置水中。

规律总结:

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交流、指导。

学生先自主口头快速翻译和思考,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归纳每组的翻译方法,选代表对讨论出来的规律总结进行发言:

A组:

留(保留法):

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

如朝代、年号、国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和古今通用词语,保留不动。

B组:

删(删除法):

删除那些仅有语法作用而无实际意义的词:

①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等;②偏义复词中陪衬的字。

C组:

换(替换法):

用现代汉语相应的词句去替换原文的词句:

①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结合语境,选择正确义项);②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③古今异义译出古今区别;④通假字换成本字。

D组:

调(调序法):

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E组:

补(增补法):

按现代汉语习惯补出文言句中省略成分。

 

1、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寻找规律方法(五种方法:

留、换、删、补、调),养成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2、精心设计翻译题,并把有规律的字句加粗,降低难度,便于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热情。

3、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导(三)

刚才我们共同探讨了翻译的一些技巧和方法,但在实际运用中不仅仅只是这五种方法,还有很多需要同学们在练习中多思考多总结。

而且在解题过程中,这些方法也不是孤立的,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的,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运用,以达到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

另外,有了方法还不够,我们还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操作才行。

请总结刚才练习时你们翻译的步骤有哪些?

教师补充:

誊写要做到“三清”“三不”:

“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繁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写错别字。

学生总结归纳,教师引导。

四个步骤:

审、译、连、誊

第一步:

审:

审读要译句子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子大意,审文言现象。

第二步:

译:

文言文常用的五种翻译法:

留、换、删、补、调

第三步:

连:

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对译出的词义连缀成句。

第四步:

誊:

检查语法现象是否落实,意思语气是否顺畅。

检查修改好后,将译文誊抄到答卷上。

 

让学生明确考场翻译的四个步骤:

审、译、连、誊。

按步骤解题,有条理不慌乱,不易漏得分点。

我们学习了翻译的方法技巧,又了解了翻译的步骤。

下面就让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一展身手吧。

请翻译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印发给学生):

【2010年广东卷】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

上①曰:

“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

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

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

今乘其初至,又兼剽掠,民心未服,取之甚易;若纵之不取,彼增兵守之,后难取也。

”乃命徐安往讨之,安攻拔其城,俞瑱走怀来,依宋忠。

捷至,上曰:

“使贼知固结人心,谨守是关,虽欲取之,岂能即破?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乃令吴玉守之。

翻译下面的句子:

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

(3分)

学生翻译,请两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示:

学生1:

今天授予你,不可以错失。

学生2:

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

师生分析明确:

“今天”“授予”是古今异义,单音节词替换为双音节词;“以”是介词,省略了宾语,要补出省略成分。

所以学生2的翻译正确。

出示高考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

参考答案:

现在上天把(居庸关∕这个地方)送给我,不可以错失机会啊。

评分标准:

“今天”古今异义1分,“以”,介词1分,译出大意(补出省略成分)1分;

 

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真题演练中再次琢磨方法技巧,体验成功。

总结:

今天只是突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第一课时,今后同学们要在习题的反复操练中把“一意识二原则三标准四步骤五方法”落到实处,才能使之成为高考场上行之有效的得分手段。

作业:

今天的作业是完成《创新设计》和《天利38套高考真题》中的文言文翻译练习。

请同学们在落实课堂内容的前提下,不要忘记积累与高考得分点相关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

学生在笔记本上回顾总结“一意识二原则三标准四步骤五方法”的内容。

记下作业,课后练习巩固文言文翻译的知识。

总结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加深印象。

课后练习巩固知识,提高翻译能力。

七、板书设计: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之翻译

一种意识:

得分点意识

两个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三字标准:

“信”“达”“雅”

四个步骤:

审、译、连、誊

五种方法:

留、换、删、补、调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

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藏室之史:

“藏室”是藏书之所。

“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

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

后来也泛指短箭。

C. 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 孝文,是谥号。

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 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 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 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

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②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答案】

(1)B

(2)C

(3)A

(4)①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②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解析】【分析】

(1)本题,先了解句意为: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然后利用句式对称和语法知识断句。

观察本句的句式是对称的,“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这三个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应在这三个句子之后停顿。

且句子的主语分别是“鸟”“鱼”“兽”,谓语分别是“吾知其能飞”“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鸟”“鱼”“兽”三个主语后停顿。

排除A、C项。

“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句式也对称,主语分别是“走者”“游者”“飞者”,所以应在三个主语前停顿。

排除D项。

故选B。

(2)C项,错在“位高于太师”。

古代三公是太师、太傅、太保。

太傅位次于太师。

故选C。

(3)A项,错在“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

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是: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

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

相同的是得志时做官,但是不得志时是不同的。

儒家主张不得志时要加强个人修养,老子认为不得志时像草一样漂泊。

故选A。

(4)第①题得分点:

“贾”是商人,补出“深藏”的宾语“货物”,“虚”意思是“什么东西都没有”。

“盛德”是“高尚品德”。

第②题得分点:

“合”意为“合并”,“离”意为“分离”,“岁”意为“年”,“霸王者”意为“称王称霸的人”。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A;

⑷①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②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

老子说:

“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

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

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钝。

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

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

“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

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

至于龙,我就不知道它能驾着风而飞腾升天。

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龙一样吧!

   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

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

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

“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

”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说:

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

“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

”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

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

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

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

   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

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丁元荐,字长孺,长兴人。

父应诏,江西佥事。

元荐举万历十四年进士。

丁父忧,请告归。

家居八年,始谒选为中书舍人。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可浩叹者七:

征敛苛急也,赏罚不明也,忠贤废锢也,辅臣妒嫉也,议论滋多也,士习败坏也,褒功恤忠未备也。

坐视而不可救药者二,则纪纲、人心也。

其所言专斥首辅王锡爵,元荐座主也。

   二十七年京察。

元荐丁母忧家居,坐浮躁论调。

阅十有二年,起广东按察司经历,移礼部主事。

甫抵官,值京察事竣,尚书孙丕扬力清邪党,反为其党所攻。

副都御史许弘纲故共掌察,见群小横甚,畏之,累疏请竣察典,语颇示异。

群小借以攻丕扬。

察疏犹未下,人情杌陧,虑事中变,然无敢言者。

元荐乃上言弘纲持议不宜前却,并尽发诸人隐状。

党人恶之,交章论劾无虚日。

元荐复再疏辨晰,竟不安其身而去。

其后邪党愈炽,正人屏斥殆尽,至有以“《六经》乱天下”语入乡试策问者。

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

疏虽不报,党人益恶之。

四十五年京察,遂复以不谨削籍。

天启初,大起遗佚。

元荐格于例,独不召。

至四年,延臣交讼其冤,起刑部检校,历尚宝少卿。

明年,朝事大变,复削其籍。

   元荐初学于许孚远,已,从顾宪成游。

慷慨负气,遇事奋前,屡踬无少挫。

通籍四十年,前后服官不满一载。

同郡沈淮召入阁,邀一见,谢不往。

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

“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

”遽别去。

天启五年去世,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B.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C.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D. 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座主,唐宋时进士称主试官为座主。

至明清,举人、进士亦称其本科主考官或总裁官为座主,或称师座。

B.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C. 京察,明代吏部考核京城和地方所有官员的一种制度。

明代一般六年举行一次,清代改为三年,以“四格”、“八法”为升降标准。

D. 通籍,指做官。

“籍”是二尺长的竹片,上写官员的姓名、年龄、身份等,挂在官门外,以备出入时查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丁元荐忠贞爱国,敢于痛陈时弊。

他初居官位,就以万言书上奏朝廷,抨击令人寒心之三事,叹息时政七事,以及不可救药之二事。

B. 丁元荐正直不阿,因而卷入党争。

当时朝臣结党营私,在京察中肆意妄为。

丁元荐上疏许弘纲应该坚持直议,于是遭众党憎恶。

C. 丁元荐孝顺敬亲,尽心为父母守孝。

父亲去世时,他尚未居官,但坚持为父守孝八年,之后又为母守孝十二年,为此主动中断仕途。

D. 丁元荐不慕名利,不愿结交权贵。

同郡人沈淮被召入内阁,邀请他相见,但他辞谢不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元荐家居不胜愤,复驰疏阙下,极诋乱政之叛高皇、邪说之叛孔子者。

②尝过高攀龙,请与交欢,辞曰:

“吾老矣,不能涉嫌要津。

【答案】

(1)D

(2)C

(3)C

(4)①丁元荐此时正闲居在家,非常恼怒,于是再次向京城上疏,极力指责混乱的政治叛离高皇、邪恶的学说叛离孔子。

②丁元荐曾拜访高攀龙,高攀龙请求与他结交,但丁元荐推辞说:

“我老了,不能涉足朝中显要位置。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甫期月/上封事万言/极陈时弊/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饥民思乱也/武备积弛也/日本封贡也/”,意思是“刚刚满一个月,就上了一封一万多字的奏章,极力陈述当时社会的弊端。

说如今的世事有三件令人寒心的:

饥饿的百姓打算暴动,武器装备长期松懈,对日本实行册封和通贡互市”。

“上封事万言”“万言”是词组,万言书,不能断开,排除A项;“极陈时弊”“时弊”是“陈”的内容,之后断开,排除B;“言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今日事势可寒心者三”是“言”的内容,之间不断开,排除C。

故选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