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
《7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
一.积累运用。
1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漫天大雪的封锁,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
B.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C.尽管筋疲力尽,所以这天晚上他们夜不成眠。
D.他们疲惫已极,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步履,迈着蹒跚的身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乔金斯化石断崖是一处世界级古生物学遗址,是2008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目录。
B.随着人们对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汽车工业将会借助现代科技,向高效率、低能耗、零污染发展。
C.针对“十一”黄金周期间人们纷纷外出旅游的现状,我们要积极倡导文明出行、安全出行,切忌不可拥堵。
D.2016年1月,绵阳火车站自动安检系统的正式启用,使旅客的安检时间大大缩减,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3.下面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我全身用力,肌肉紧张,整个人收缩得像一块铁。
B.既不是外面传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
C在太空中,我还看到类似棉絮类的物体从舷窗外飘过,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盖。
D.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二.阅读理解
科学探险的壮举
——国际徒步横穿南极考察(节选)
秦大河
①8月份过去了。
9月份我们还是风雪无阻地赶路,每天早上5时半起床、烧饭,7时收帐篷,8时半出发,下午6时宿营休息。
②9月和10月份,我们是在暴风雪中行进的。
疯狂的暴风雪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我们用旧裤腿做成头套罩在脸上,只露两只眼睛。
一天下来,眼睫毛上挂满黄豆大的冰粒。
衣服表面冻成冰壳,我们回到帐篷里打碎衣服外面的冰层,用火把衣服烤干。
这时我的右眼皮冻伤了,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到达南极点照相时我戴了一副墨镜。
我的眼皮一直有冻伤,旧疤未去,又添新疤。
③每天,我们早晨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用刷子把衣服表面结的一层冰除去,因为睡袋上结满了冰。
④吃的食品很简单,一般是把压缩食物用锤子打碎放在锅里煮,很不好吃。
200天下来,我连放食品的盒子都不愿意看。
⑤最困难的是上厕所,这是个不登大雅之堂的话题,可在南极是极严肃的。
我们不敢解开衣服,因为风会卷着雪钻进衣服。
我们各有各的绝招,有的挖深雪坑避风,有的不出帐篷,最绝的是苏联人,他不怕冷,每天用雪洗澡,所以上厕所不成问题。
⑥由于食物单调,低温严寒和高强度的滑雪活动,体力消耗大,每个人的体重都在下降,3个月以后,我的体重减少了15公斤。
平时我们裹衣而睡,没有看过秘书的身体,到104天时,我们到了南纬800,西经900,这里的一个考察站安排我们吃饭后洗澡,我才发现自己是皮包骨头,四肢细瘦,关节突出。
我开始担心体质继续下降,仅凭毅力能否完成这次探险。
好在我们得到了一些鲜肉,食物构成上有所改变,增强了体力。
⑦通讯是采用20瓦的电台,靠它和外界联系,但这不足以保障我们的生命安全。
在当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一旦遇难,飞机无法援救。
因为暴风雪太大,能见度太低,有电台也没有用。
有一段时间,我们与外界的联系经常中断。
好几次,我们好不容易和飞机联络上,可是风大,能见度低,飞机无法确定我们的准确地点,因而也就无法投递食物。
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在将经过的地段预先投递食物,但是有许多食物找不到或丢失了。
当两个相邻的物资集散地的食物都丢失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减少定量,狗减少1/2,人要减少到1/4。
有一次,狗的粮食只能维持两天了,十分危险。
1.本段文字共有7段,分别写了________、穿衣、________、上厕所、_______和通讯联络诸问题,其中以________最为重要。
2.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句子。
(1)疯狂的暴风雪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请从修辞角度赏析)
(2)200天下来,我连放食品的盒子都不愿意看。
(请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3.第7段说“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在将经过的地段预先投递食物,但是有许多食物找不到或丢失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请结合上下文说说。
4.请结合选文,说说:
为什么这是科学探险的“壮举”?
神秘的敲击声
作为首飞的航天员,出了一些小难题,其他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没有预案的情况还有许多。
比如,当飞船刚刚进入轨道,处于失重状态时,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员都会产生一种“本末倒置”的错觉。
这种错觉很难受,明明是朝上坐的,却感觉脑袋冲下。
如果不消除这种倒悬的错觉,就会觉得自己一直在倒着飞,很难受,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空间运动病,影响任务的完成。
在地面没人提到过这种情况,即使有人知道,训练也无法模拟。
估计在我之前遨游太空的国外航天员会有类似体会,但他们从未对我说起过。
在这个情况下,没别的办法,只有完全靠意志力克服这种错觉。
想像自己在地面训练的情景,眼睛闭着猛想,不停地想,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
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了。
“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升空后,航天员都产生了这种错觉,但他们已有心理准备,因为我跟他们仔细讲过。
而且,飞船舱体也经过改进,内壁上下刷着不同的颜色,天花板是白色的,地板是褐色的,这样便于帮助航天员迅速调整感觉。
我在太空还遇到另外一个至今仍然原因不明的情况,那就是时不时出现的敲击声。
36这个声音是突然出现的,并不一直响,而是一阵一阵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毫无规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响几声。
既不是外面传进来的声音,也不是飞船里面的声音,仿佛谁在外面敲飞船的船体。
很难准确描述它,不是叮叮的,也不是当当的,而更像是用一把木头锤子敲铁桶,咚……咚咚……咚……
鉴于飞船的运行一直很正常,我并没有向地面报告这一情况。
但自己还是很紧张,因为第一次飞行,生怕哪里出了问题。
每当响声传来的时候,我就趴在舷窗那里,边听边看,试图找出响声所在,却没能发现什么。
回到地面后,人们对这个神秘的声音做过许多猜测。
技术人员想弄清它到底来自哪里,就用各种办法模拟它,拿着录音让我一次又一次听,我却总是觉得不像。
对航天员的最基本要求是严谨,不是当时的声音,我就不能签字,所以就让我反复听,断断续续听了一年多。
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确认,那个神秘的声音页没有在我耳边准确地再现过。
在“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飞行时,这个声音又出现了,但我告诉航天员:
“出现这个声音别害怕,是正常现象。
”
5.请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6.请分析下列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几十分钟后,我终于调整过来。
7.作者并没有找到神秘敲击声的原因,为什么还要把它写出来?
(三)阅读《一本可以“喝”的书》,回答8-11题。
一本可以“喝”的书答案
张君燕
①这是一本从外形看起来和普通的书本差不多的书。
不过,这本书却被《时代》周刊评为2015年最棒的25个设计之一。
这本书的封面和扉页,都赫然标注着“DrinkableBook”(可以喝的书)。
②这本书的发明者是一个叫特丽莎的美国姑娘。
2007年,特丽莎到非洲旅行,发现那里根本没有纯净的饮用水,孩子们口渴了,就直接从垃圾堆旁肮脏的水坑里捧水喝。
因此,当地百姓得病的几率特别高。
特丽莎还得知,全球每年有6.63亿人口由于缺乏最基本的净水设备而喝不到干净的饮用水,由此导致的疾病、死亡更是难以计数。
作为一名化学博士,她顿生一种使命感:
要发明一种消灭病菌的物质。
③经过8年反复的试验和研究,特丽莎惊喜地发现了病菌的克星——一种叫“纳米银”的离子。
为了让纳米银更方便地投入使用,特丽莎将纳米银离子嵌入纸中,做出一张史上最强的过滤纸。
这是一种抗菌性极强、质地优良的黄色纸。
经验证,它能去除水中99%的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这些都是水中的隐形杀手),使水的饮用标准接近美国的直饮水。
④这个结果让特丽莎倍感振奋。
她立刻带着这种纸跑到肯尼亚、海地、印度等国家,测试了25种受到严重污染的水样,和当地居民一起试用这些纸。
“难道这些水不可以直接喝吗?
”“为什么要用这些纸过滤一下呢?
太麻烦了。
”“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喝水的!
”当地居民的种种疑问和不配合的举动让特丽莎明白:
最可怕的不是水源受到污染,而是当地居民缺乏最基本的安全卫生饮水的常识。
⑤知识的传播远比这张滤纸更重要!
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特丽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
用食用级的墨水,将安全卫生饮水的常识印在纸上,做成一本书。
如此,过滤纸摇身一变,不仅可以滤水,还能传播知识。
⑥这本书的设计使用相当巧妙、便捷。
这样一本看似小巧的书籍,平均每页可以过滤100升的饮用水,一本26页的书,可以满足一个人4年的饮水量!
而之后的每一天,都会有人因为这本可以“喝”的书而远离死神。
⑦这个发明引来无数好评。
面对滚滚而来的赞誉,特丽莎风趣地说:
“我只是想用自己的知识给人们带来一点改变,只要我们内心温暖、心怀世界,别说一本可以‘喝’的书,也许我们还可以发明可以‘吃’的书呢!
”
8.文中第①段说“这本书却被《时代》周刊评为2015年最棒的25个设计之一”。
请结合全文,从功能和效果的两个角度说明这本书的设计之妙。
(4分)
9.联系上下文,比较以下两句,判断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好,并说明理由。
(4分)
A.经验证,它能去除水中99%的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这些都是水中的隐形杀手),使水的饮用标准接近美国的直饮水。
B.经验证,它能去除水中大部分的霍乱弧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菌(这些都是水中的隐形杀手),使水的饮用标准达到美国的直饮水。
10.特丽莎有哪一些可敬之处?
请结合选文简要评价。
11.特丽莎的发明获得无数好评,可仍有不少网友对它的成本和实际效用等提出质疑,认为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请结合本文和生活实践,就当地安全用水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
(至少写出两种)(4分)
(四)阅读《超级智能住宅》,
超级智能住宅
叶卡捷琳娜·奥迦涅香
住宅终于建成了。
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
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有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休息。
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成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的妻子来说,财务收支就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
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全由屋子包办,甚至当主任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也由屋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
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
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面包、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
喝着香醇的咖啡,尝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妙。
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地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服饰、化妆而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
花瓶里每天会有一只妻子喜欢的花朵自动开放,芬芳弥漫。
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
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
”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想。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
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
你听见了吗?
”
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见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
”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
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
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
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
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
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
房子拿出的仍是蓝裙子。
僵局持续了一个小时,妻子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只把自己闷闷不乐地锁在房间里。
过了一周,女主人又跟房子争执起来。
而这一次,她照样讨了个没趣。
又过了一周,妻子忍不住要离家出走。
临行前她向丈夫摊牌:
“要么我留下,要么这鬼房子留下!
”
“它哪里又得罪你啦?
”丈夫大吃一惊。
“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它想要我做的事;我要穿我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它想要我穿的衣服。
总而言之,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
“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
“关心?
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
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
“但是……”
“我已经说过,要么我留,要么它留!
”
“可我总不能把一幢好端端的房子毁掉吧?
”
“既然这样,那你就跟你好端端的房子过日子吧!
在你心目中,它完全可以取代我。
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
门“啪”的一声关上了。
妻子毅然走了。
丈夫自我安慰着,傍晚她肯定就会回来的。
可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妻子仍不见回来。
“房子,我要去找她!
在我们回来之前,请做好一道她最爱吃的茄汁沙司,并摆好饭桌!
”
他走到门跟前,可这一次门没有像往常那样自动打开。
“嗯?
你怎么搞的?
睡着啦?
你这房子,快给我开门!
”
门一动不动。
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推门,但门就是开不了。
他干脆用肩头去撞,门依然不开。
“门呀,你怎么啦?
我需要去找她呀!
”
“你不必去找她了,她只会给你增添麻烦。
”房子心平气和地劝说。
“房子,我需要她。
房子,我爱她!
开门啊,快开!
”
房子默不作声,门紧闭不动。
他试着去开窗子,窗框好像也被钉死。
他想用椅子把玻璃砸碎,可是笨重的窗帘却有意缠住了他的手,并把他手里的椅子夺掉。
“放开我!
”他大声呵斥着。
“你没什么理由要出去,”房子回答,“你不需要她。
我会照料你,直到你老死。
”
“你说什么?
想把我一辈子困在这里,一辈子?
”他气冲冲地问。
“我会照料你的,你什么都不必操心。
”
“我不需要你来照料,放开我!
”
沉默。
他挣脱窗帘,来到房子中央,在这里窗帘已够不到他。
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到了打火机。
他取出打火机,“嚓”一下把火打着,说道:
“你现在不把门打开,我就把你烧掉!
”
“可你要知道,那样一来,我们将同归于尽。
”
“即便如此,我也要把你毁掉!
房子,你听到了吗?
”
“还是把打火机关了吧。
”
“快开门,否则我要烧了!
”
“不开。
”
“我烧死你!
”
“你烧不了我的。
”
这时从柜子里滚出了一个箱子······
9.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四字词语。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①;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②。
12.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请你根据文中划横线的对话,简要分析在推动情节发展中,这处对话所起的作用。
13.这篇小说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
14.(选做题)这个故事并没有结束,请续写故事的结尾。
三.拓展训练。
阅读下列关于“中国人读书情况专题研究”的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中国18—70周岁国民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39本,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数据与我们形成了对比:
韩国11本、法国20本、日本40本、以色列64本。
【材料二】: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情况统计表(2015年)
年份
国民图书阅读率(%)
数字化阅读率(%)
综合阅读率(%)
人均纸质阅读量(本)
人均电子阅读量(本)
2013年
57.8
50.1
76.3
4.56
2.48
2014年
58.0
58.1
78.6
4.77
3.22
【材料三】:
李克强总理把“全国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国的《全国阅读促进条例》已列入国家立法计划。
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全国上下涌动着读书的热情,各大中小学校也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
右边是某中学的同学设计的学校读书活动的海报。
(1)请认真探究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中国人读书现状的三个结论。
图一:
某中学读书活动海报
(2))请用简洁的语言说明材料三中画面(即图一,文字除外。
)的内容及寓意。
(3)阅读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请你为提高全民阅读兴趣提三条建议。
(一)阅读下面四则材料,完成14—17题。
(12分)
【材料一】从汉唐开始,传统民俗中常以猴作为吉祥、显贵、长寿驱邪纳福的象征。
【材料二】
在文学作品中,猴形象的内涵有所不同。
一方面,它寄托了我们中国式英雄主义的情节,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爱憎分明、神通广大、降妖除魔。
另一方面,它隐含了对世人丑态的贬低与嘲讽,是喻人醒世的活样板。
如《猴子捡豆》的寓言故事,就讽刺了世人不切实际、因小失大的做法。
【材料三】
本报讯2月1日,首都博物馆举办了以“大圣归来”为主题的猴年生肖展。
此次展览汇集了43件首都博物馆的藏品及几幅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经典年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猴形象。
展出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参观。
这已经是首都博物馆连续举办生肖文化展的第九个年头,目的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展览将持续到3月13号。
【材料四】
“嘻哈猴”是由华冠公司于2015年创作的卡通猴形象。
它以张希和老人的泥猴作品为原型,保留了泥猴造型中的大圆眼睛、大圆点鼻孔及微笑逗乐式的嘴型,又创造性的以头顶火焰、怀揣爱心、尾似祥云为形象,代表了热情、善良、快乐、幽默的性格特点。
“嘻哈猴”有互联网用户喜欢的“萌”的特点,顺应了当下年轻人追求时尚化、个性化的潮流。
【注释】张希和: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70年痴迷泥塑艺术,被誉为“泥猴张”。
1.在我国的“猴文化”中,人们赋予了“猴形象”哪些内涵?
请分条概括。
2.材料三加点的“已经”一词有何作用?
3.材料四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4.请根据材料三与材料四,简要说说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阅读下面图片,完成12-13题
(图片来源于《钱江晚报》2016年5月13日)
1.阅读图片中的数据及与数据相关的文字,你得出哪些结论?
2.下列对图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图中漫画的主要意思是告诉人们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以防被偷走。
B.图中设置锁状图标“”的用意是提醒人们不要将手机、电脑等通过网络连接。
C.上网时不点来历不明的链接,不要浏览不健康的网站。
D.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要妥善保存身份证、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
河中石兽
一.积累运用。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
为暴涨携之去()湮于沙上()啮沙为坎穴()石必倒掷坎穴中()
溯流逆上()据理臆断()
2.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临:
___________干:
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圮:
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阅:
___________岁:
___________(4)尔辈不能究物理究:
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6.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7.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人有负盐负薪者,二人同释重担,息于树阴下。
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背之物。
久未果,遂讼于官。
时雍州刺史李惠,谓其群下曰:
“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群下咸无应者。
惠遣争者出,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惠曰:
“得其实矣!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服罪。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山门圮于河()
(2)如是再啮()(3)二人同释重担()(4)惠遣争者出()
10.指出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内容。
(1)一老河兵闻之()
(2)当求之于上流()(3)以杖击之()
1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每句只各画一处)
(1)众服为确论。
(2)群下咸无应者。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2)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为己藉背之物。
13.根据选文内容填空。
【甲】文中的老河兵针对讲学家的观点,提出了新的观点:
石兽在河水的反冲力的作用下,会,不会越陷越深。
所以应该到河的去寻找石兽。
【乙】文中的李惠拷问羊皮,根据“”这一细节,断定羊皮的主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