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988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6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重庆南开中学高2021级高二(上)半期考试

生物(等级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在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1黄色圆粒豌豆(YyRr)自交产生F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F1产生相同数量的精子和卵细胞

B.F2黄色圆粒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占1/3

C.F1产生的精子中,Yr和yR的比例为1:

1

D.F1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纯种黄色圆粒豌豆(YYRR)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产生的F1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F1YyRr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产生黄色圆粒Y_R_:

黄色皱粒Y_rr:

绿色圆粒yyR_:

绿色皱粒yyrr=9:

3:

3:

1。

【详解】A、F1产生卵细胞数量比精子数量少,即雄配子多于雌配子,A错误;

B、F2黄色圆粒个体中,纯合子的比例占1/9,B错误;

C、F1产生的精子中,共有YR、yr、Yr和yR4种基因型,比例为1:

1:

1:

1,C正确;

D、基因的自由组合是指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产生的4种类型的精子和卵随机结合是受精作用,D错误。

故选C。

2.一白化病女子与一正常男子结婚后,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

若政策允许他们再生两个孩子,则这两个孩子都正常的概率是()

A.1/2B.1/4C.1/8D.3/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A、a表示),一白化病女子(aa)与一正常的男子(A_)结婚后,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孩子(aa),则这位正常男子的基因型为Aa,则他们所生后代的情况为Aa(正常):

aa(患病)=1:

1,即后代正常的概率为1/2。

据此答题。

【详解】若他们再生两个孩子,两个孩子都正常的概率是1/2×1/2=1/4,B正确。

故选B。

3.某雌性动物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一个极体中核DNA分子数为M,则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和初级卵母细胞中形成的四分体数分别是

A.M、M/2B.M.MC.2M、M/2D.2M、M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某动物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极体,是第一极体。

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第一极体中核DNA分子数是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即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为2M个,又初级卵母细胞中的核DNA分子数已完成复制,所以卵原细胞没有复制时核DNA分子数为M个,因此该动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M条;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联会后形成四分体,所以在初级卵母细胞中形成的四分体数为M/2个,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4.下列有关受精卵和受精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受精卵形成后会进行有丝分裂

B.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

C.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后才能够结合

D.受精卵中的DNA一半来自于精子,一半来自于卵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

1、概念:

精子和卵细胞融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作用。

2、过程: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

尾部留在外面。

紧接着,在卵细胞细胞膜的外面出现一层特殊的膜,以阻止其他精子再进入。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后不久,里面的细胞核就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遇,使彼此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结果:

(1)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亲),一半的染色体来自卵细胞(母亲)。

(2)细胞质主要来自卵细胞。

4、意义: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详解】A、受精卵形成后会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A正确;

B、受精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B正确;

C、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后才能够结合,C正确;

D、受精卵的细胞核DNA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而细胞质DNA几乎都来自卵细胞,D错误。

故选D。

5.如图表示化合物a和m参与化合物b的构成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体内b均为4种

B.若m为腺嘌呤,则b一定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C.若a为核糖,则ATP脱去两个磷酸后,可形成b

D.若a为核糖,则由b构成的核酸可存在于HIV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1分子核苷酸由1分子磷酸、1分子五碳糖和1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核酸根据五碳糖不同分为DNA和RNA,DNA与RNA在组成成分上的差异是;

(1)五碳糖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

(2)碱基不完全相同,DNA中的碱基是A、T、G、C,RNA中的碱基是A、U、G、C;

2、分析题图可以知道,m是含氮碱基,a是五碳糖,b是核苷酸。

【详解】A、病毒中只有一种核酸,噬菌体中的核酸是DNA,含有4种脱氧核苷酸,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是RNA,含有4种核糖核苷酸,A正确;

B、如果m是腺嘌呤,b可能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或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错误;

C、a是核糖,b为核糖核苷酸,则ATP脱去两个磷酸后,可形成b,C正确;

D、a是核糖,则b是核糖核苷酸,由b构成的核酸是RNA,RNA可存在于HIV中,D正确。

故选B。

6.下列有关核酸的分布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生物体中的核酸只分布在细胞内

B.细胞内的DNA都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C.原核细胞的细胞器中只含有RNA,不含有DNA

D.叶绿体中只含有一种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两种核酸的比较:

英文缩写

基本单位

五碳糖

含氮碱基

存在场所

结构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

A、C、G、T

主要在细胞核中,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有少量存在

一般是双链结构

RNA

核糖核苷酸

核糖

A、C、G、U

主要存在细胞质中

一般是单链结构

【详解】A.核酸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A错误;

B.细胞内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B错误;

C.原核细胞的细胞器核糖体中只含有RNA,不含有DNA,C正确;

D.叶绿体中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D错误。

故选C。

7.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8O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A.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C.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D.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的是DNA和蛋白质,18O可以标记DNA和蛋白质。

【详解】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时,由于35S只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所以只能在上清液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细菌离心后分布在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18O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18O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分子,所以在沉淀物和上清液中都有放射性;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进入细菌体内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故反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分别为:

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B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考生需要清除噬菌体只将DNA分子注入细胞,在子代和亲代之间起遗传作用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8.下列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核心技术相同(或相似)的一组是()

①用大肠杆菌证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②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用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用改良的苯酚品红对细胞染色,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诱变育种原理:

基因突变,方法:

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脂等)来处理生物,使其在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时发生差错,从而引起基因突变,举例:

太空育种、青霉素高产菌株的获得。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证明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用到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②采用诱变育种的方法用紫外线等处理青霉菌选育高产青霉素菌株;

③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用T2噬菌体浸染大肠杆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④采用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方法用改良的苯酚品红对细胞染色,观察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所以,①③采用的都是同位素标记法,B正确。

故选B。

9.某人体检时被发现同时具备男性组织和女性组织,进一步研究发现此人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型,所有细胞的常染色体都相同。

推测此人出现这种性状的原因是(  )

A.其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B.其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未分离

C.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D.胚胎时期有丝分裂YY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未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正常人性染色体组成为XX或XY,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会发生分裂,有丝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根据题意,“此人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型,部分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YY型”,可知该个体是男性,则其染色体组成应为XY,因此XYY中YY是姐妹染色单体,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是姐妹染色单体未分离。

【详解】A.若其父亲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产生的精子为XY,该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应为XXY,A错误;

B.若其父亲减数第二次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未分离,则其父产生的精子为YY,该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应全为XYY,不会出现XO,B错误;

C.若其母亲减数第一次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则产生的卵细胞为XX,该个体的性染色体组成应为XXY,C错误;

D.胚胎时期有丝分裂YY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未分离,产生的子细胞性染色体组成为XO和XYY,D正确。

10.M13丝状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环状的DNA,它只侵染某些特定的大肠杆菌。

感染宿主后通常不裂解宿主细胞,而是从感染的细胞中分泌出噬菌体颗粒,宿主细胞仍能继续生长和分裂,但生长水平比未感染组低。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M13的DNA分子中嘌呤碱基数一定等于嘧啶碱基数

B.该病毒不感染人体细胞,原因可能是人体细胞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C.可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M13以标记蛋白质

D.分泌子代噬菌体颗粒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在内侧。

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的非细胞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

【详解】A、M13的DNA分子是单链的,因此其嘌呤数不一定等于嘧啶数,A错误;

B、病毒是专性寄生物,故不感染人休细胞,原因可能是人体细胞膜上缺乏相应的受体,

B正确;

C、病毒是活体寄生物,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能在含35S的培养基上培养M13以标记蛋白质,C错误;

D、子代噬菌体颗粒的释放不需要借助宿主细胞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直接释放,D错误。

故选B。

1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中转录的叙述,正确的是()

A.tRNA分子比mRNA分子长,分子结构也很特别

B.同一细胞中两种mRNA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

C.真核细胞中的mRNA合成过程不会在细胞核外发生

D.转录出的单链RNA不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区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

(1)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2)转录的场所:

细胞核

(3)转录的条件:

模板:

DNA分子的一条链;转录的原料:

四种核糖核苷酸(“U”代替“T”与“A”配对,不含“T”);与转录有关的酶:

RNA聚合酶;能量:

ATP。

(4)转录的产物:

mRNA,tRNA,rRNA。

【详解】A、tRNA分子比mRNA分子短,A错误;

B、同一细胞中两种RNA合成有可能同时发生,B正确;

C、真核细胞中的RNA合成过程可发生在细胞质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C错误;

D、转录出的单链RNA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区,如tRNA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因此可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区,D错误。

故选B。

12.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

若在细胞正常生长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的该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中的DNA复制发生障碍B.细胞中的RNA转录发生障碍

C.细胞中的RNA翻译发生障碍D.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以及有丝分裂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及过程,旨在考查考生信息获取的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

【详解】由于该物质能使DNA双链不能解开,说明该物质能阻断DNA的解旋,故DNA的复制、转录均会发生障碍,A、B正确;由于DNA的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故若双链不能解开,则该物质可将细胞周期阻断在分裂间期,D正确;翻译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DNA双链解开受影响,不会影响RNA的翻译过程,C错误。

【点睛】紧扣题干信息“某种物质可插入DNA分子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使DNA双链不能解开”答题,说明确该药物能抑制DNA的复制和转录,进而分析作答。

13.下列关于生物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引起的变异一定不能遗传给后代

B.基因重组就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

C.某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但可能未发生基因突变

D.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变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

基因突变能够产生新基因,也能产生新的基因型。

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涉及的是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并且基因重组不能产生新基因,能够产生新的基因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其中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详解】A、环境引起的如果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会遗传给后代,A错误;

B、基因重组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B错误;

C、某DNA分子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但如果没有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则未发生基因突变,C正确;

D、染色体之间交换部分片段,如果是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如果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则属于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C。

14.下列有关单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雄蜂一定是单倍体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C.经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植物一定是多倍体

D.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一定是三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倍体是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

凡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

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详解】A、未经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雄蜂一定是单倍体,A正确;

B、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不一定是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二倍体,B错误;

C、只含一个染色体的植物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的是二倍体,C错误;

D、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物,如果该生物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则为单倍体;如果该生物体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为三倍体,D错误。

故选A。

15.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遗传病患者出生时不一定表现出患病

B.在患者家系中调査遗传病的发病率会使结果偏高

C.有效预防遗传病的手段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

D.单基因遗传病的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

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

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婚配:

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遗传病患者出生时不一定表现出患病,有些症状需要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A正确;

B、调査遗传病的发病率应该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在患者家系中调査会使结果偏高,B正确;

C、有效预防遗传病的手段有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C正确;

D、单基因遗传病的患者不论是显性还是隐性,一定携带致病基因,D错误。

故选D。

16.测蜜蜂(2n=32)和果蝇(2n=8)的基因组应分别测多少条染色体()

A.17、5B.16、5C.17、4D.16、4

【答案】B

【解析】

【分析】

雄蜂是由蜂王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来的,属于单倍体,由此说明蜂王的卵细胞具有全能性。

雄蜂可进行假减数分裂,能形成2个正常的精子,且精子中的染色体数目为16。

蜜蜂的雌雄是由单倍体(雄性)和二倍体(雌性)决定的,和性染色体无关,因而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性染色体。

【详解】蜜蜂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性染色体,因此对蜜蜂基因组测序时不必考虑性染色体,所以蜜蜂基因组测序染色体数为16条。

果蝇(2n=8),而每个染色体组内含有4条染色体,因其含有的性染色体X和Y有非同源区段,要分别测定,故需对4+1=5条染色体进行DNA测序。

B正确。

故选B。

17.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针线”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B.DNA连接酶和运载体是构建重组质粒必需的工具酶

C.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作用都与磷酸二酯键有关

D.“转基因烟草”操作过程中常用烟草花叶病毒做运载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2、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

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

连接

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运载体:

常用的运载体:

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详解】A.“基因针线”是DNA连接酶,A错误;

B.运载体不属于工具酶,B错误

C.限制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水解,DNA连接酶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形成,都与磷酸二酯键有关,C正确;

D.“转基因烟草”操作过程中常用质粒做运载体,D错误。

故选C。

18.对某校学生进行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

100名女生中有患者10人,携带者10人;100名男生中有患者50人。

那么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是()

A.26.7%B.5.1%C.6.8%D.20%

【答案】A

【解析】

【分析】

A基因的频率=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a基因的总数)

【详解】色盲为伴性遗传,女性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Xb,男性有XBY、XbY,现有女性患者10人为XbXb,10人为XBXb以及男性患者50人为XbY,则Xb有80个,那么Xb的基因频率=Xb/(Xb+XB)=80/300×100%≈26.7%,故选A。

19.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进化

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B.超级细菌感染病例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对细菌具有选择作用

C.同一群落中的种群相互影响,因此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群落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都可改变种群的基因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正确;

B.抗生素只对细菌起选择作用,B正确;

C.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C错误;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都可改变基因频率,从而改变种群的基因库,D正确。

故选C。

20.下列关于物种形成和共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的生物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产生后代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种群就属于两个物种

C.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表现为共同进化

D.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由于地理隔离的存在使处于不同区域内的种群之间由于地理障碍的原因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同时,不同区域的环境条件不同,对于不同种群的自然选择的作用不同,使处于不同地域的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不同方向改变,造成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进一步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详解】A.不同物种的生物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交配或即使能够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A错误;

B.两个种群间的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的物种的产生,B正确;

C.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而共同进化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或生物与环境之间,C错误;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