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9256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docx

学年高二历史人教必修3习题721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

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

A.全面教育B.现代教育

C.人民教育D.义务教育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初期”“向广大工农开门”“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等可知,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人民教育,故C项正确;全面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A项错误;现代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义务教育强调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2.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这次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建设的总方针,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

关于这种新教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重视全面发展 ②重视德育 ③教育要面向世界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 “教育要面向世界”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排除③。

故选C。

【答案】 C

3.1964年5月,刘少奇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曾进一步提出实行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的建议。

其中的“教育制度”是指(  )

①全日制教育制度 ②半工半读教育制度 ③职业教育制度 ④学前教育制度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解析】 所谓“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是指全日制教育制度、半工半读教育制度和八小时工作的劳动制度、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

故本题选A项。

【答案】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并决定对教育进行改革,由此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

下列可以说明新中国“形成了新的教育面貌”的是(  )

A.毛泽东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再教育

B.邓小平关于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指示

C.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

D.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 本题考查建国初期的教育发展。

A发生于“文革”时期,B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

故选C项。

【答案】 C

5.下列发展科技、教育的口号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④科教兴国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

C.①③②④D.④③②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①提出于1956年,②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末;③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④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故选A。

【答案】 A

6.下表反映的是新中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

新中国教育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因为(  )

A.人民教育事业的建立

B.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方针的确定

C.“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

D.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C提出于1995年,D实现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答案】 A

7.下图是“希望工程宣传画”,这说明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是加紧(  )

A.扫盲工程B.普及义务教育

C.加强中等教育D.发展高等教育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望工程”是动员社会力量办学,为普及全民义务教育而启动的工程。

【答案】 B

8.

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

浪堤村“旁听生”

右图摄于1993年11月,为云南省红河县浪堤乡浪堤村的“旁听生”,画面上的儿童可以以什么为武器,来保证当时自己最大梦想的实现(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之一——《义务教育法》,该法使义务教育有法可依。

从图画中可汲取小孩十分渴望读书的信息,她可以以《义务教育法》为武器来保卫自己受教育的权利。

A、C、D三项都不足以保证小孩当时最大愿望的实现。

【答案】 B

9.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中说:

“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在此讲话的影响下(  )

A.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C.提出了文艺、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解析】 由材料信息“1977年”“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可知A正确,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

B、C均发生在1956年,D说的是文学艺术不是教育问题。

【答案】 A

10.有关研究显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知识的差距。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科技投入还赶不上发达国家的一家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得不依附发达国家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被动地位。

对此,中国主要的应对措施是(  )

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B.照搬西方国家经历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道路

C.将信息化作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全部战略重点

D.先发展后治理

【解析】 由于教育在以综合国力为主的国际竞争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为此,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A

11.中国工程院于1994年成立。

据统计,首批的96名院士中留学归国的有46名,占总数的48%;199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23名是归国学者。

这最能说明(  )

A.教育被摆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

C.留学教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

D.留学教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 整个材料介绍的是留学归国的学者为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贡献,选择C项。

A、B、D三项都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

【答案】 C

12.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

归根结底,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大学分8科(相当于学院):

经学、政治、文学、医、格致(理科)、农、工和商。

在1911年以后,分为7科:

文、理、法、商、医、农、工。

工科又分11门(相当于系):

土木、机械、船用机械、造船、兵工、电机、建筑、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冶金。

理科分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门。

——张维《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回顾》,

《百年潮》2001年第4期

材料二 1918年、1930年中国大学理工科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例示意图:

——根据《中国百年教育年鉴》中的有关数据编制

这个时期(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青年……普遍地产生了“工业救国”“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的思想。

因此,学习理工科,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

政府在发展理工科高等教育和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较前有所强调。

——苏渭昌等主编《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第8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材料三 与1949年以前工科、农林、师范、医药院校的在校生历史最高年份人数相比,1952年这4个科类的学生人数从7.04万人上升到13.84万人,几乎翻了一番,但政法类在校生却从37682人下降到了3830人。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而到1962年则仅占0.46%。

——[美]麦克法夸儿、费正清主编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年)

(1)根据材料一,分析辛亥革命前后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区别。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18年至1949年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高等教育学生人数布局的主要变化,并分析这一布局变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 

(1)革命前传统教育与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课程并存。

革命后增加法律等学科,体现了民国建立后民主法制的发展;理工科分科更细,学科较多。

(2)状况:

理工科在全国高等教育中的人数和比重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尤其是学工程技术的人数大大增加。

但理工科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小。

成因:

列强侵略的加剧,激励了青年努力学习;政府的重视与引导;“工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影响;西方教育模式、留学教育对中国的影响。

(3)变化:

工科、农林、师范、医药等院校在校学生大幅增加;政法专业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比重极小。

影响:

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有利于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人民教育的发展;政法专业人数比例下降,会导致法律专业人才培养不足。

14.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语文课本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精神。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时期的语文课本中,我们能读到时代的变化,更能感受到60多年来社会发展的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国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关于革命领袖的文章非常多,如《八角楼上》《毛主席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任弼时同志二三事》《冀中的地道斗争》等。

也有歌颂新生共和国欣欣向荣景象的,如《新中国的第一个女拖拉机手》。

另外,课本还大量选用了苏联的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的死》和高尔基的《海燕》等。

材料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秋编辑出版的初中语文课本中,和鲁迅同时期的名家几乎集体消失……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

……根据有关研究者提供的材料,当时浙江省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31篇文章中,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文章占15篇,其余16篇记叙文中,有13篇是乡土教材,其中有6篇是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的,有2篇是表扬大炼钢铁的,有4篇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忆苦思甜教育的。

材料三 

材料四 2004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

一些语文老师注意到,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本中,“爱情”这一曾经讳莫如深的字眼也不再那么敏感。

……一些学者认为,爱情题材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情感与人文的元素”。

在外国作品的选编方面,新世纪的中小学语文课本视野更加开阔、包容。

……根据研究者的统计,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所有课文的20%和16.8%,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了较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六十年语文书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50年代后期的语文教材内容与以前相比出现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

(3)通过材料三中两张图片可看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的思想有何进步?

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

(4)根据材料,概括21世纪以来语文教材内容出现的新变化。

【解析】 本题以教材的变迁切入考查现代中国思想解放和教育,旨在考查材料信息获取、比较归纳知识的迁移运用和综合分析能力。

(1)问由材料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热衷于宣传革命家的活动、党的活动,这体现了革命史教育;同时选用了苏联文学,这体现了向苏联学习的特点。

回忆新中国诞生时期的政治、经济和外交特点回答“原因”。

(2)问由材料二中“语文教科书几乎成了时事宣传手册”和“报道农业生产大跃进、农村水利大发展”等可知,当时文章以政治时文宣传经济建设为主。

结合当时国内经济建设情况回答“原因”。

第(3)问中,1958年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热火朝天,2003年小学语文教材封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反映了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重视重工业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变化。

第(4)问材料信息反映了语文教材内容对人文、情感的关注。

从语文教材的内容特点、内容选材、内容精神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 

(1)特点:

内容以革命史、党史为主,向苏联学习。

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对外实行“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2)变化:

政治时文和工业建设文章大量取代原先的优秀文学作品。

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大规模展开,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影响。

(3)进步:

环保意识增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变化:

从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强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综合发展。

(4)新变化:

增加经济、人文、励志类型的文学作品;选编的外国文学作品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