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898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x

《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docx

元上京文化遗产保护方案

元上都遗址

学号:

1054200141姓名:

朱明亮

基本资料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滦河上游的闪电河北岸。

始建于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初名“开平府”,中统五年(1264年)改名“上都”,又名“上京”、“滦京”,是帝后避暑的地方。

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名“开平府”,不久废府改卫,宣德五年(1430年)废弃不用。

1956年和1973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内蒙古大学先后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

遗址简介

  元上都遗址在正蓝旗五一牧场境内、闪电河(滦河上游)北岸冲积平地上。

元世祖忽必烈未即皇帝位前,在蒙古宪宗六年(1256年)开始筑城,初名开平府;忽必烈即位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称开平府为上都,又名上京或滦京,为元朝的夏都。

元朝皇帝每年夏季率领重要

大臣来这里避暑和处理政务,因此将宫城建成园林式的离宫别馆。

全城由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组成。

周长约9公里,东西2050米,南北2115米,宫城墙用砖包砌,四角有楼,内有水晶殿、鸿禧殿、穆清阁、大安阁等殿阁亭榭,将河水引入城内建有池沼。

皇城环卫宫城四周,城墙用石块包镶,道路整齐,井然有序,南半部为官署,府邸所在区域,东北和西北隅建有乾元寺和龙光华严寺。

外城全用土筑,在皇城西北面,北部为皇帝观赏的御苑,南部为官署、寺观和作坊所在地区。

城外东、南、西三处关厢地带,为市肆、民居、仓廪所在。

明永乐初年荒废,城垣及建筑台基依然残留地表,蒙古语称此城为“兆奈曼苏默”,为108座庙的意思,就是依据城址中建筑众多而讹传的。

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上都遗址

元上都遗址于2011年7月15日将正式向游客开放。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物保护单位

  上都,元代古城名。

位于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人民政府所在地黄旗大营子(现敦达浩特)东25公里,闪电高勒北岸1公里,“五一”牧场南4公里处。

当地牧民称之为“北奈曼苏默”城,意为一百零八庙。

现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上都地区山川雄固,风景优美,据古籍对其记载:

“龙岗蟠其阴,滦水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东北不十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山有林木,水有色盐,百货狼籍,畜牧繁息,大供居民之食用。

” 

  上都城兴建之前,金代属桓州。

成吉思汗在这里避过署。

蒙哥汗五年(1255年)忽必烈受命驻守此地,次年开府营建城廓宫。

元上都建于1256年,1259年落成。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于此,称开平府,1264年加号上都。

自后岁一巡幸,未署而至,先寒而南,成为常任之夏都,与北京并称为两都。

 

  上都城由外城、皇城、宫城和外苑部分组成。

外城周长约十八、九里。

内城为皇城,外城为市区,城内有宫署约六十所,各种寺庙一百六十余处,有大明、仪天、宝云、宸丽、慈福、鸿禧、睿思等殿,大安、延春、连香、紫檀、凝晖等阁;绿珠、瀛州两堂以及振堂等重要建筑。

城内除中央及北

城墙中部的大型宫殿位于中线以外,大部建筑未采用对称的布局,殿、亭、阁、榭各具特色,或近临沼池,或开渠引流,或亭阁相连,形状大小各异,色彩风俗不同,优雅非凡。

上述通往各地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

  上都地区元朝时商贾工匠云集,繁荣兴盛,不但有从中原来的商人,也有从中亚和欧洲来的商人,他们运来各种金属器皿、日用品和为统治阶级享用的奢侈品,而后运走上都地区的畜产品,促进了以元上都为中心的蒙古地区的经济繁荣。

1358年红巾军攻克上都,焚毁宫阙衙署。

结束了它作为一代陪都的历史。

历史沿革

  据记载,元上都曾拥有11万人口,城垣周长8公里多。

城内有官署约60所,各种寺庙堂观160余处,驿道四通八达,为漠北与中原的交通枢纽。

全城由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墙和关厢组成。

城墙用黄土夯筑,宫城、皇城城墙还用砖、石包砌。

外城方形,每面长2200米,开4门,有瓮城。

城内用土墙隔为两部分,北面是御园,南面是官署和作坊区。

皇城在外城东南角,方形,城内街道整齐对称,多官署和寺庙建筑。

长方形,城内建筑错落分布,带有离宫色彩。

宫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长方形。

宫城是全城的核心,有东华、西华、御天三门,城墙用砖包镶,其中南边的御天门最为重要,它与皇城南门明德

门在一条中轴线上,是出入的主道。

皇帝所下达的诏旨,都要在御天门上发布,再送住大都,然后转发全国各行省。

主要宫殿楼阁和官署、宫学建在宫城内。

宫城建有水晶、大明、鸿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阁,华严、乾元等寺庙。

宫城内还有泉池穿涌其间,园林特色十分明显。

大安阁是宫城内最主要的建筑,也是上都城的象征。

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开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阁的材料所筑成,建于1266年。

皇城在全城的东南角,城墙外砌砖石,寺庙、国学和部分大型建筑在皇城内。

外城北部是皇家苑囿和金顶大帐“棕毛殿”的建筑所在。

城外东、南、西有关厢,其范围很大,建筑遗迹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铺工匠仓库主要集中在关厢地带。

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内更繁华,流动人口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之多,城区方圆数十公里。

城西还有离宫西内,周围十里,建筑以行宫和营帐为主。

还有一处方圆25公里的大御花园,北郊则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

  元上都按离宫设计,有很强的园囿性,并极注意防御和对宫城的防护。

把居民区设在城外,突出了此城整体的宫殿性质。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孙蒙哥登上蒙古大汗国宝座。

随后,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忽必烈于是立足金莲川,广招天下名士俊杰,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莲川幕府”。

凡战功卓著、满腹经纶、精通治国之术者,纷纷集于帐下。

从此形成了忽必烈总理汉地军国事务兼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库、智囊团,为忽必烈迈向帝位、治国安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56年忽必烈奉蒙哥汗旨意,命刘秉忠“于岭北滦水之阳,筑城堡,营宫室”。

刘秉忠勘址金莲川大城背靠山峦,南临滦河,历时三年建成,初名“开平”,是座具有游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城,也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于一身。

 

  1259年,蒙哥汗率军伐宋,卒于四川钓鱼山,忽必烈果断地与南宋议和,从鄂州前线北撤。

次年三月,忽必烈以开平为根据地,联络蒙古各宗王。

十月,忽必烈于开平即汗位,建元中统。

随即,率军北上,夺取都城和林,迫使阿里不哥下野西退。

开平自此升为府,一跃为首都,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

开平奠定了忽必烈取得汗位、建立元朝大帝国的宏伟基业,名垂青史。

蒙元史的发展,从此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1263年,经扩建改造的开平正式加号为上都,设上都总管府。

次年,改燕京为中都。

1267年,又在中都东北建新城。

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

自此,元朝实行两都制,大都为首都,上都为夏都。

又名上京,滦京,滦都。

每年夏历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随行大臣、官员等有半年时间在这里避暑理政。

元朝的主要机构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属官署,上都仍是全国重要的政治中心。

历史地位

  元上都地理位置特殊,“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

上都距

原蒙古汗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和林较近,是沟通南北东西的重要枢纽。

对联络、控制拥有强大势力的漠北蒙古宗亲贵族,在政治、军事上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对付蒙古宗王反叛势力的前沿阵地,也是便于运筹帷幄的最高决策场所。

因而元朝前几位皇帝,如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里台都在上都举行。

元中期以来发生的“南坡之变”、“两都之战”、“上都兵变”等宫廷斗争、流血冲突,都证明了上都极重要的政治、军事地位。

历史影响

  上都在中外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元代中外交往频繁,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来,被称作“色目商贾”或“回回商人”。

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带着马可·波罗到中国,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极高的待遇。

从此,马可·波罗在中国居住生活了17年,深得忽必烈赏识器重。

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详细记述了上都的宫殿、寺院、宫廷礼仪、民情风俗,第一次向世界介绍了上都,让世界了解中国。

马可·波罗行记书籍(4张)

  上都在元代科技史上的地位更不容忽视。

早在蒙哥汗时期,开平就设有天文观测所——承应阙。

波斯科学家札马鲁丁曾受蒙哥汗委托筹建天文台。

1271年,上都回回天文台正式成立(也称北司天文台)。

忽必烈令札马鲁丁为提点,为元朝国家任命的第一任天文台台长。

札马鲁丁研制了许多大型天文仪器并制定了“万年历”,为上都天文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1262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见了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并采纳了他对北方水利资源和华北平原水利灌溉建设的六条建议。

为保障上都城的安全,1298年,郭守敬在上都亲自勘查、测量、设计,并组织施工完成铁幡竿渠,将山洪导入滦河。

现在在上都城西北3公里处,有一个宽约1公里的山口,两山之间有一个古拦洪坝遗址;坝身是用褐色粘土夯筑的,外用石块砌成;坝北迎水,南侧则又附土堤用以加固;坝西头留有溢洪口,下接溢洪渠,向南流入闪电河。

这一工程是中国北方塞外草原较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整,成为郭守敬留给草原人民的一件永久纪念品。

文物保护

  上都城有众多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十分兴盛。

1260年,忽必烈

就封八思巴为帝师,在上都城西南建有八思巴帝师寺。

道教在上都也有很大势力,各宗派都建有道宫。

上都常有色目商贾往来,很早就建有回回寺。

上都居民中也有信仰伊斯兰教、景教等的。

上都作为元夏都,是北方宗教兴盛的中心,同时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

  元上都遗址1964年确定为内蒙古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确定为国家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元上都遗址列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

排位序列2006年列为第五位。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王朝曾是横跨欧亚的强大帝国,征服四十国,拥有三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作为元王朝的都城理所当然成为当时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

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不仅属于中华民族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见证了蒙元盛况的上都城历经风雨洗礼,仍较完整地保留了原貌,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草原都城。

它是一个朝代的记忆载体,同时也记录了生活在金莲川草原上的察哈尔蒙古族的历史变容。

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历史对话。

文献记载

  位于内蒙古正蓝旗的元上都遗址,经考古测绘和局部发掘证实,遗址至今保存较完整,城内外埋藏文物极为丰富。

据文献记载,元上都是元世祖忽必烈在1256年修建的,建城时汇集了国内外能工巧匠,后又经数十年扩建而成。

都城为方形,有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重,外城周长十七里,城内店铺毗连,宫城约有半个故宫那么大。

十三四世纪之间100年,这里一直是仅次于元大都(今北京)以外的第二个政

  

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皇室贵裔宴乐休憩之所。

《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元上都"内有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重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技术之佳,见之足以娱乐人心目。

"

考古发掘

  经内蒙古、北京等地的考古专家、历史学家近年来对元上都遗址的考察,文献记载属实,元上都宫城位于内城中部偏北,南北长620米、东西宽570米。

城墙用黄土夯筑,外用砖包砌,四角建角楼,东、西、南三面正中设城门,有丁字形大街与三门相连。

在宫城中央偏北,有一小山似的方形建筑台基,为大安阁址。

在宫城内北部,有一"阙式"建筑遗址,其台基与城墙等高,台基上各色琉璃瓦残片遍地,柱础历历,为穆清阁址。

在宫城内,目前已发现的宫殿有30余处。

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南角,街道布局整齐对称,多官署建筑。

外城每边长2200米,城内北部土岗为帝王游乐的苑囿区,西部有官署和作坊区。

城外是集市贸易场所,地表有密集的小型建筑遗址。

目前,遗址内的各主要殿宇、楼台、亭阁的台基以及街道布局、城内水利工程、祭祀区的情况都已探明。

忽必烈与元上都

忽必烈

  忽必烈(1215——1294)元朝的创建者。

(忽必烈像)蒙古语尊称薛禅皇帝。

拖雷第二子,宪宗蒙哥弟。

1260——1294年在位。

在位三十五年。

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年)病逝。

年80岁。

有子11人。

谥圣德神功文武皇帝,庙号世祖。

忽必烈人物图片(5张)

  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忽必烈受命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

早在藩王时期就思“大有为于天下”,并热心于学习汉文化。

曾先后召僧海云(宋印简)、僧子聪(刘秉忠)、王鹗、元好问、张德辉、张文谦、窦默等,问以儒学治道。

先后任用汉人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军政;屯田唐、邓等州。

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遣人立京兆宣抚司,任用诸儒臣兴立屯田,恢复农业。

同年6月,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

1256年春,命僧子聪相地于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北)东北、滦河北岸的龙冈(今内蒙古多伦西北),营建宫室、房舍,三年后建成,名为开平(后称上都)。

在这里聚集了一批重要谋士,成为忽必烈集团的根据地。

在元上都即大汗位

  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大汗位,称皇帝于开平。

建元中统,开始按中国传统的王朝的年号纪年。

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中央集权制封建政权。

迁都大都

  

元八年(公元1271年)11月,改"大蒙古"国号为大元.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11月,迁都大都(今北京)。

上都与大都并称两都。

由于北京夏季炎热,忽必烈每年夏天都从大都浩浩荡荡地率领臣僚、嫔妃到上都避署,处理政务。

元上都因此得名夏宫。

所获荣誉

  1964年,被确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确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被列入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中心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录中。

  2006年,元上都遗址又荣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国民族文化旅游十大品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旅游局评为“内蒙古十大历史名胜”;

  中共正蓝旗委员会、正蓝旗人民政府联合评为“正蓝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2年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进行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

    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左三)接受祝贺。

当地时间2012年6月29日18时23分,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

新华社记者鲁金博摄

    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中)等中国代表庆祝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

新华社记者鲁金博摄

    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一致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42项。

新华社记者鲁金博摄

6月29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中)等中国代表庆祝元上都遗址申遗成功。

新华社记者鲁金博摄

元上都遗址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草原都城遗址

新华网呼和浩特11月9日专电(记者丁铭、于嘉)正在申请2012年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内蒙古自治区元上都遗址吸引了世界众多目光。

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院长塔拉9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完整的“三城”布局、宏伟的建筑遗迹,使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现存少有的保存完整和规模最大的草原都城遗址。

  根据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内蒙古测绘局试掘与测绘结果来看,元上都分为外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垣。

外城平面呈正方形,东墙稍长,为2225米,其余三面城墙皆长2220米。

外城北部是皇家的园林,元代诗人称北苑、御苑;南部街道纵横交错,街道两侧是整齐的院落址,有的可以看出是房屋临街、院落在后的建制,可能是专门为皇家服务的规模庞大的手工业作坊区和商业区。

  元上都的皇城位于外城东南部,平面近方形,四墙长度略有差异,东墙长1410米,南墙长1400米,西墙长1415米,北墙长1395米。

皇城内有“四横三纵”共7条主要街道。

目前保留下来的建筑遗迹分布疏散,如东北角和西北角分别为大龙光华严寺和大乾元寺两座佛教寺院,东南部有孔庙,东南隅有道观,此外,翰林院等官署也分布在皇城内。

  元上都的宫城位于皇城正中偏北处,平面略呈长方形,东墙长605米,南墙长542.5米,西墙长605.5米,北墙长542米。

宫城内不对称地分布着30余处院落遗址和大型建筑基址。

此外,元上都城外四个关厢地带,均保存有大量的遗迹。

  塔拉告诉记者,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草原都城遗址共有三座,均位于内蒙古草原境内,其他两座分别是位于和林格尔县的盛乐古城和位于巴林左旗的辽上京遗址,但它们的规模及保存程度都不及元上都。

  塔拉说,在我国古代都城中,如唐朝的洛阳城、宋朝的汴梁城、元朝的大都城等,由于历史变迁,其遗址的主要部分或者没有保留下来,或是后人在遗址上又建起新城。

元上都遗址因其规模宏大,又地处草原深处,在元朝之后一直人烟稀少,再加上当地蒙古族同胞崇拜上都而加以保护,所以使元上都遗址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中国游牧民族古代都城罕见的实物例证。

元上都遗址湿地获水源补给履行“申遗”时承诺

流经世界文化遗产元上都遗址的上都河近日在断流20年后重新全线贯通,元上都遗址所在的金连川草原得到上游水源补给,从而开始履行“申遗”时提出的“更好地保护元上都遗址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诺。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草原,距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建都于此,1264年在今北京城建立元大都后,确立了两都巡幸制度。

元上都和元大都成为元王朝交替使用的两个首都,历经11帝100余年。

今年,第3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讨论并通过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了解,流经元上都遗址的上都河是滦河上游的主要支流,也是元上都所在的金莲川湿地草原地下水的重要补充。

但上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上游河北省沽源县建设水库截流,加之干旱影响,导致上都河失去水源补给,水量逐年减少。

到上世纪80年代上都河完全断流,流域范围地下水位下降,沿途湿地消失。

日前,河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单位召开协调会议,商定在每年5月初至7月底,沽源县水库以每秒不少于1立方米的流量,定期向正蓝旗金莲川湿地补水800万立方米,保证进入正蓝旗境内水量不少于500万立方米。

同时,内蒙古正蓝旗已累计投入资金近500万元,疏浚河道80余公里,使断流多年的上都河全线畅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