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7640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71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docx

教育知识与能力大题考点

教育知识能力考点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什么是教育?

(重点)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2、什么是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教育三大构成要素是什么?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教育三大构成要素分别是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关系是:

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教育的属性是什么?

(重点)

教育的属性包括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

(1)永恒性:

即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历史性:

不同的社会或者同一社会的不同时期,都有其相应的特点;

(3)相对独立性:

教育具有继承性,即教育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关系;教育还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正式提出的关于教育起源的理论)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

代表人物米丁斯基、凯洛夫;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身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4)交往起源论:

代表人物叶澜,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6、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学习,终身发展;

(2)教育的全民化:

教育必须面向所有人,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教育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4)教育的民主化:

均等的受教育权利,起点机会均等,受教育资源机会均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

8、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9、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5)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10、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使教育目的符合统治阶级的要求,为其培养人才);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谁掌握了领导权,谁就能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

(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11、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重点)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5)教育具有更新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具有哪些规律?

(重点)

(1)个体发展的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由低级到高级,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育应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等循序,循序渐进)

(2)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不同教育方法,区别对待)

(3)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身心发展同一方面,不同年龄段发展是不平衡的;身心发展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平衡的;教育要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个体发展的互补性(比如盲人,教育要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重视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做到因材施教)。

2、简述影响人的发展因素理论.

(1)内发论,也叫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认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的自身的内在需要。

代表人物有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成熟实力说,双生子爬塔实验)

(2)外铄论,也叫环境决定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代表人物:

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taeny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重点)

(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4、学校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主导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重点)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者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相对而言效果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5、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发现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含义

教育制度分为广义的教育制度和狭义的教育制度;

广义的教育制度即国民教育制度,是国家层面的;而狭义的教育制度即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相互衔接关系。

2、简述三种典型的学制类型(重点)

(1)双轨制:

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通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自上而下的;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是为培养劳动者服务的;英国是典型的双轨制代表。

(2)单轨制:

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有利于普及教育;

(3)分支制:

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其特点是上通下达,左右畅通;即有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

3、简述义务教育的特点:

强制性(义务性)、普及性(统一性)、免费性(公益性)

4、辨析题:

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统一概念

该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者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分三个层次性: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其中,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要求;因此,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5、教育目的的理论有哪些?

(1)宗教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柏拉图)

(3)个人本位论(注重个人价值,培养“自然人”)(4)教育无目的论(杜威)

6、简述美育的意义

(1)美育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够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4)美剧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体验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

7、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关系(重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用,为其他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可以综合、智育、体育和美育的作用。

8、辨析题:

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平均发展

这句话是错误的。

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化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9、中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自然条件下,观察、记录,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研究方法;

(2)调查法:

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索相关资料,整理分析,从而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

(3)历史法:

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事实,从而揭示事物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

控制或创设条件,人为地影响研究对象,来验证探索条件和教育对象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5)行动研究法:

教师在现实情境中自助进行反思性探索。

10、确定教育目的有哪些依据?

(一)主观依据:

教育目的首先是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人们在考虑教育目的时往往会受其哲学观念、人性假设和理想人格等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影响;

(二)客观依据:

(1)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2)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3)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4)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第二章:

中学课程

1、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重点)

2、课程的作用有哪些?

(重点)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3、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重点)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传统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代表人物有杜威。

活动课程的特点是:

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4、课程理论流派包括哪些?

(1)学科中心课程论(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

(2)活动中心课程论(主张一切学习来自于经验,学习应与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

(3)社会中心课程论(强调课程建设要关注社会焦点,主张课程的最终价值是社会价值)

5、活动中心课程论的内容:

(重点)

活动中心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其基本特征是:

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与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亦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到传统学科界限,又不走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的作用;

活动中心课程论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护士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学大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识,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课程往往带有随意性和狭隘性。

6、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

(1)学生的年龄特、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7、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及内容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重点)

课程计划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其中,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重点)

8、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内容(重点)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结构分为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

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活动、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9、简述中小学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

(1)按照不用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生活,渗透先进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实用性;

(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

(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0、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代表人物泰勒,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代表人物斯克里文,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CIPP评价模式

11、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代表人物泰勒;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构成著名的泰勒原理。

(2)过程模式:

强调课程开发关注的应是过程,而不是目的,它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说明内容和过程中的各种原理,然后在教育活动、经验中,不断予以改进、修正;

(3)情景模式:

既能包含目标模式,又能包含过程模式的综合化课程开发模式,理论基础是劳顿提出的“文化分析”理论。

1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重点)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

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

课程设置更加综合,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

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奴隶与社会生活先联系,即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4)学习方式观:

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

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

(6)校本发展观: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所有学生都是教师关注的对象,尊重和关心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13、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重点)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第三章:

中学教学

1、教学的含义与特点: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其特点如下:

第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第二,教学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组成;

第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简述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3、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重点)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4、辨析题:

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重点)

本题说法错误。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地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其中传授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与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绪,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同时还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表现为:

(1)认识的间接性:

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

(2)认识的交往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师生间的特殊交往活动;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引导性:

个体认识是在教师的知道下进行

(5)认识的简捷性:

通过间接知识认识世界,可减少探索的时间,避免探索的弯路。

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重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重点)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

第一,感知教材;第二,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

(3)巩固知识:

通过复习加以巩固;

(4)运用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

(5)检查知识:

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察过程,进而得到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

8、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重点)

(1)备课: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2)上课:

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进一步掌握;

(4)课外辅导:

主要有机体和个别辅导两种形式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9、简述备课的要求(重点)

(一)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钻研教材:

通读教材,熟练掌握,分清重点、难点、关键点,对知识进行初步编排;

(2)了解学生:

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学生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进行了解,好针对性教学;

(3)设计教法:

解决如何把掌握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如何组织教学;

(二)写好三个计划

(1)学期教学进度计划

(2)课题计划,又称单元计划

(3)课时计划

10、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及评价要求

(一)评价的方法如下:

(1)观察法:

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兴趣爱好、态度、性格等。

(2)测验法:

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的方法

(3)调查法:

问卷、交谈等方法

(4)自我评价法

(二)评价的要求如下:

(1)客观公正

(2)方向明确,指出学生的优缺点

(3)鼓励学生创新。

11、测验法里的测验的质量指标:

(1)信度:

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2)效度:

是指测试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效度比信度更为重要。

(3)难度:

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以程度;

(4)区分度:

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12、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重点)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8)量力性原则

13、辨析题:

直观教学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重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只管教学是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

直观教学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其目的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直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时,在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14、启发性原则的涵义与贯彻此原则的要求(重点)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要求如下: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1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涵义与贯彻此原则的要求(重点)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具体要求如下: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6、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的涵义与贯彻此原则的要求(重点)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具体要求如下: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要深入挖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性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17、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重点)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教师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的实验;

(2)参观法:

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实用个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观察和分析;

(3)实习作业法:

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如生无可的植物栽培,数学课的测量联系;

(4)实践活动法:

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真善美的一种教学方法

(2)情景教学法:

创设生动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

(五)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布鲁纳)

18、常见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形式;

(2)班级授课制:

编成固定的班级,统一的教学内容,固定的单位时间进行教学;

(3)分组教学:

内部分组(按年龄编班)和外部分组(按学生的能力或成绩编班);

(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法:

设计教学法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那内容,代表人物克伯屈;道尔顿法老师不再上课讲授教材,而是为学生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

(5)特朗普制:

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大约20分钟一个课时。

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与局限性(重点)

(一)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