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550082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7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docx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docx

天津滨海新区规划修编

文本目录

第一部分1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3

第三章城市规模4

第二部分6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6

第五章城区建设7

第六章重点建设区发展8

第三部分10

第七章综合交通体系10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14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17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19

第十一章岸线利用21

第十二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22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24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26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28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30

注:

文本中楷体字部分为非正式内容,仅为文本正式条款内容的必要说明。

第一部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

“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的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把滨海新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标志着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天津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滨海新区应该实现跨越发展,充分发挥引擎作用;搞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示范作用;增强综合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作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充分发挥门户作用;建设宜居生态新城区,充分发挥带头作用。

为了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滨海新区的历史使命,有力地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振兴,本次规划立足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研究滨海新区发展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正确认识新区发展在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入分析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滨海新区性质、目标与规模,为有效配置新区发展资源、合理规划城乡发展空间、促进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第一章总则

第1条《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1999-2010年)》2001年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几年来,该规划在指导滨海新区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发展目标大部分已经提前实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滨海新区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

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滨海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新区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新区的总体规划修编势在必行,市政府于2004年提出修编《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工作任务。

当前,面对国内、国际发展的新阶段、新形势,国家将进一步加快天津滨海新区开放开发,作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部署的一大举措,要求滨海新区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发挥对区域发展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

国家的这一战略部署,使滨海新区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滨海新区的发展确立了更高的目标。

而现行滨海新区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职能定位、城镇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布局,都与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同时,随着滨海新区在区域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与北京、河北、环渤海区域以及东北亚地区的联系日益密切,滨海新区应积极参与区域发展,发挥为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服务的作用。

天津港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扩建,京津塘高速公路二线、京津城际铁路专线等一批区域性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大乙烯、大炼油、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空港物流加工区等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使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不能完全适应滨海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了紧紧抓住加快滨海新区发展的战略机遇,落实好党和国家赋予的历史使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新思路、高起点、大视野,对天津滨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率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

(1)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走科学发展之路。

树立“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

结合滨海新区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与京津冀地区以及天津中心城区的关系,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2)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提高服务京津冀、环渤海乃至北方地区经济振兴的意识,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协作,实现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全面发展。

(3)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3条发展重要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将进一步规划和建设好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总体布局的重要机遇。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也非常关注以都市圈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发展。

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深圳开发建设,带动了“珠三角”的发展;90年代实施的上海浦东开发建设,带动了“长三角”的经济发展;新世纪初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把规划和建设好天津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为新区发展创造了重大历史机遇。

同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的实施,为新区发展扩大了腹地资源和政策优势。

国务院批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后,相应明确了天津和滨海新区的发展方向。

随着天津市“三五八十”目标的提前实现和“三步走”战略的实施,为新区加快发展积聚了巨大能量。

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滨海新区必须迅速启动新一轮开发开放,肩负起带动天津加快发展、服务环渤海区域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经济振兴的历史重任。

(1)区位条件优越。

滨海新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城市发展轴的交汇点,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区域。

依托京津、背靠“三北”、面向东北亚,是中国北方连接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

(2)滨海新区资源优势明显,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海洋资源、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

新区拥有盐碱荒地1214平方公里,其中约1/2以上是不适宜耕种的重度盐碱地;渤海海域拥有石油资源98亿吨,天然气资源1937亿立方米,是石油资源产业、基础石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新区年可开采地热资源2000万立方米;原盐年产量240多万吨;有大面积的湿地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较好。

(3)滨海新区已经形成海陆空兼备的综合运输体系,特别是具有优越的港口条件,为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提供了强大支撑。

天津港已成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港,跻身世界港口10强。

航线通达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天津港70%以上的货物吞吐量和55%的口岸进出口值来自其他省市,占北京出口总值的42%、河北的59%、山西的50%、内蒙古的35%。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也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货运基地。

(4)经济实力雄厚,对外开放度高、产业优势明显,有良好的技术和智力支撑,是保持滨海新区在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滨海新区2004年GDP总量1250亿元,占天津市生产总值的42.6%,占环渤海地区的3.1%,12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20.3%。

新区GDP在京津冀地区已经接近唐山市和石家庄市,成为京津冀地区中的第三极。

户籍人口人均GDP达到1.29万美元,常住人口人均GDP1.12万美元,三次产业结构为0.7:

69.4:

29.9。

滨海新区是全国一流的对外开放功能区。

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70多家在新区落户,全国有1000多家企业为新区的产品配套,大批国际资本通过新区进入腹地。

保税区已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保税通道,被国务院批准为区港联动试点。

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居全国前列。

2004年,新区工业总产值3031亿元,占全市的53%。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2%。

有各类科研机构42家,企业研发中心49家,多层次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人才创新基地均已初具规模。

新区还拥有一大批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的人才,为现代企业在新区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要素环境。

第4条规划修编的重点

(1)深入分析天津滨海新区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理清新区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确定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目标与职能,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布局结构。

(2)本次规划突出城区规划、交通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四个重点内容,同时对城市安全问题和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问题进行重点研究。

(3)采取灵活有弹性、适应未来发展多种可能性的规划对策。

着重新区整体的、长远的空间发展,将微观的、近期的规划内容纳入《滨海新区近期建设规划》中,保证总体规划的战略指导性。

第5条规划的基本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

(4)《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

(5)《天津滨海新区条例》

第6条本次规划确定的滨海新区范围包括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的全部用地及东丽、津南两个行政区部分用地,陆域总面积约为2270平方公里。

滨海新区东邻海岸线,南接大港区行政界,西至大港区、津南区葛沽镇、东丽区无瑕街行政界、京山铁路、外环线规划绿化带、东丽农牧场、京津塘高速公路,北到津汉公路、东金路、金钟河、永定新河、塘沽区行政界、汉沽区行政界。

滨海新区包括天津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天津港保税区三个功能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三个行政区的全部25个街镇以及东丽区的6个街镇(两个完整街镇:

无瑕街、么六桥镇;四个不完整街镇:

新立街、程林街、华明镇和军粮城镇)、津南区的葛沽镇。

第7条规划期限为2005年——2020年,近期2005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

第二章城市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8条功能定位

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第9条城市发展目标和主要职能

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的比较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增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提高面向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综合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港口、保税和出口加工功能,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充分发掘以近代史迹为主、多元化的文化资源和海、河、湿地等自然资源,形成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与服务基地;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和谐、优美、安全的生态宜居城区。

(1)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2)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3)区域现代服务业中心和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

(4)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5)宜居的生态城区。

主城区与滨海新区分工协作,各有侧重,共同承担城市的职能,共同承担服务、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区域发展的职能。

主城区是滨海新区的依托,是城市的行政、文化、金融、商贸、科研、高教、体育、旅游等中心和客运交通主枢纽,具有综合性服务职能,也是人才和人力资源主培育基地。

滨海新区主要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我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发展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向。

第10条经济发展策略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及研发转化基地,不断提高滨海新区的综合竞争力。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积极发展金融、物流、中介服务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设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3)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0000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2.0%,第二产业比重保持在57.6%左右,第一产业比重降到0.4%以下。

第11条社会发展策略

(1)促进人的健康发展,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加强人口管理和服务。

(2)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加强新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改善旧区综合环境质量。

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创建现代文明社区。

(3)积极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社会公平的原则,建设布局合理、分类管理、运营高效、福利完善的社会事业体系,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指标均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主要城市平均水平。

(4)促进社会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社会化,改善创业环境,推动社会均衡发展。

(5)保障滨海新区安全。

构建滨海新区综合防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的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6)加快建设信息社会。

建设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建设“数字城市”,社会信息化各项指标达到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水平。

第12条区域协调发展策略

(1)积极推进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强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城镇空间与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使滨海新区成为天津服务、辐射、带动区域经济振兴发展的核心。

(2)建设以天津港为核心,唐山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秦皇岛港、黄骅港共同组成的渤海湾枢纽港群海洋运输体系。

加强天津机场同与北京首都机场为枢纽的区域其他机场的合作。

在交通体系上形成以两港(海港、空港)、三网(公路网、铁路网、管道网)为主体的便捷沟通衔接的区域运输体系。

(3)发挥滨海新区港口、交通和土地的优势,为东北亚、环渤海、京津冀区域产业发展服务,为北京、河北扩大开放和产业转移提供通道和载体。

第13条生态环境发展策略

(1)遵循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安全,以生态平衡为准则,综合考虑新区各种生态要素,加强与市域其他地区生态环境联合建设和协同流域综合治理,尽力恢复和保持新区的自然景观生态格局。

(2)保护滨海地区自然植被和水域,划定禁止、限制建设地区,有效保护河湖、湿地、种植园等生态敏感地区,积极进行绿化隔离地区、森林公园、景观生态廊道、城市公共绿地等生态环境建设。

(3)严格执行环境排放标准,努力实现良好的环境质量标准,控制大气、水、噪声和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加强重点污染源的监督与管理。

优化能源结构,高效、节约地使用能源。

第14条空间发展策略

(1)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京津冀城镇群主轴——京津城镇发展走廊,加强同北京及周边城市的协调,构筑面向区域综合发展的新区空间结构。

(2)市域一体化发展。

完善“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布局,逐步形成双核心的空间格局,促进中心城区与塘沽城区的协调发展,构筑分工明确的多层次空间结构。

(3)新区整合发展。

重新整合滨海新区各城区及重点建设区,以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为中心,加强航空城、(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等的建设,构筑层次明确,布局合理的空间结构。

(4)城乡统筹发展。

加快新区农村地区城镇化步伐,推进撤乡并镇、迁村进镇,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构筑城乡统筹发展的空间结构。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15条人口规模

2020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30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290万人,城市化率97%。

2004年滨海新区常住人口135万人,人口密度为595人/平方公里,仅为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的20%。

人口规模是确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施规模的基本依据,2020年人口规模预测采用三种方法:

①水资源承载力法:

由于滨海新区土地资源辽阔、生态基础较好,土地和生态条件不足以成为制约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水资源短缺是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因此主要选用水资源作为制约城市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

根据预测,滨海新区2020年规划可供水资源量为12.5亿立方米。

若以缺水国家以色列人均水资源340立方米/年测算,滨海新区的水资源可承载人口约为370万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多案例的统计分析,人均水资源量300立方米/年以上是保持现代小康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基本标准,滨海新区的水资源可承载人口为410万人左右。

②劳动力需求预测法:

以经济发展预测为基础,分别预测2020年三次产业劳动力需求。

在考虑带眷情况后得出2020年滨海新区人口规模为290万人左右。

③综合增长率法:

综合考虑滨海新区人口规模、构成、迁移等方面的规律,未来人口年均增长率为5~6%,预测2020年人口规模为310万人左右。

综合各种因素,2020年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300万人左右。

考虑到影响城市人口集聚的多方面因素及其不确定性,本次规划根据新区特点,城市基础设施等相关指标按高于规划人口规模预留。

第16条人口增长与人口素质

(1)引导人口在区域层面上的合理分布,保证滨海新区有足够的聚集和吸纳能力,疏解天津中心城区的人口。

随着滨海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会大量增加;而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的持续改善,将会对外地人口产生强烈的吸引。

规划期滨海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将逐步加快,机械增长率将呈现加大趋势;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将会有较大幅度上升;人口向城市核心发展地区的集聚将会加速,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将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地区,航空城等重点建设区人口也会快速增长。

(2)规划期内,合理调整滨海新区的人口分布,积极引导人口向城区和重点建设区集聚。

大力促进农业人口向有条件的城镇、重点建设区和城区转移。

制定优惠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创业条件和宜人的居住环境,吸引外来人口向城区和重点建设区集聚。

2020年,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人口规划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小城镇及重点建设区约60万人。

(3)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力提高新区人口素质,着力优化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的人口素质结构。

第17条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2020年,滨海新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510平方公里,其中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279平方公里。

现状滨海新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约36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266平方米。

塘沽城区现状建设用地约109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232平方米,汉沽城区现状建设用地约2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217平方米,大港城区现状建设用地约33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19平方米。

第18条城镇建设用地控制

(1)切实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形成节约用地的发展模式,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2)建立滨海新区城市发展的动态监控机制,根据对滨海新区年度人口综合增长率的判断与研究,依据趋势与变化,调整控制滨海新区城镇建设用地投放总量和建设时序,并适时调整规划应对方案。

(3)坚持城镇建设用地的投放与滨海新区的发展重点紧密结合的原则,积极推动城区和各重点建设区的建设,实现空间结构的调整。

 

第二部分

依据“一轴两带三区”的市域空间结构,通过大力推动塘沽、汉沽、大港三城区的建设,构建中心城区——塘沽城区双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

结合滨海新区的优势与特点,积极引导产业与人口向新区集聚。

加强新区各城区间的分工与联系,完善城区职能,增强航空城等重点建设区的专业化功能,提高新区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

通过建立新的发展模式,改善生态环境,将城区的建设和港口的建设有机联系起来,以保证新区整体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城市空间布局

第19条在滨海新区范围内构建“一轴、一带、三城区、七功能区”的城市空间结构。

一轴:

沿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发展主轴。

该发展轴是环渤海地区京津发展主轴和天津市域发展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天津港、塘沽城区和航空城等重点建设区。

一带:

沿海城市发展带。

该发展带是天津市域东部滨海发展带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汉沽城区、塘沽城区、大港城区以及海滨休闲旅游区等重点建设区。

三城区:

指塘沽城区、汉沽城区和大港城区。

七功能区:

指引导产业集聚的7个产业功能区,详见产业布局。

第20条城区是滨海新区核心职能和重要经济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包括塘沽城区、汉沽城区和大港城区。

三城区以塘沽城区为核心。

第21条沿“一轴、一带”布局航空城、东丽湖休闲度假区、TEDA西区及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和海滨休闲旅游区,成为滨海新区集聚产业,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5个重点建设区。

第22条中心镇是推动滨海新区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滨海新区重点建设太平镇、小王庄镇、茶淀镇、葛沽镇、无瑕街、杨家泊镇6个中心镇。

第二节城乡统筹与村镇建设

第23条城镇化及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1)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城镇发展质量,推动城市(镇)带动农村地区发展。

促进生态协调、经济繁荣和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以经济职能的分工协作、产业链关联为基础,重点做大做强三城区以及培育五个重点建设区和六个中心镇,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高协同发展能力。

(3)坚持生态平衡,加强耕地保护,发挥土地使用的集约效益,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提出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的不同要求。

第24条实施城镇化战略,与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逐步形成分工合理、高效有序的网络状城镇空间结构。

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房方式建设示范小城镇的新路子,加强农村居民点的整合,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动乡镇产业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

第25条镇的建设

(1)按照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的原则,依托高速公路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城镇,促进小城镇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2)优先发展中心镇。

适当归并、重新整合,选择区位条件优越、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的建制镇作为中心镇。

除葛沽镇规划人口10万人,无瑕街人口同(海河下游)现代冶金工业区统筹考虑外,其它中心镇规划人口规模为2-3万人,镇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促进土地的集约使用。

(3)合理确定和强化小城镇的产业依托,发挥比较优势,与国家级、市级开发区形成分工合理的产业梯次结构。

以解决农民就业为主要目标,发展劳动密集型、都市型工业和第三产业。

(4)加快小城镇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人居环境,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快城乡一体的公共交通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小城镇集中发展,切实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条件。

(5)改革土地征用制度,逐步完善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6)建立健全建设用地供应宏观调控机制,按照国家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合理流转,适时研究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拓宽小城镇建设和村庄建设资金的来源。

(7)统筹考虑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和耕地的保护,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