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47399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3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1.太阳和影子》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2.知道利用太阳光和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为人们的生活做一些有益的事。

3.引导学生对日常事物进行观察,质疑。

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养成长期观察的好习惯。

4.能在实验探究中,养成勇于探索、善于交流、乐于合作的优良品质;能体会到科学探究来源于生活,科学知识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的关系。

2.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3.知道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和方向变化的规律,并能运用太阳和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来辨别方向。

4.根据影子的变化推测太阳位置的变化。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

1.幻灯机一台、银幕一个、每组准备3幅画(画中物体均无影子)。

2.各种有关太阳和影子的图片;根据太阳的位置猜时间,根据太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来猜时间的课件。

学生准备:

透明和不透明的塑料片、一只手电筒、一根铅笔、课前观察提示及记录卡片。

3.观察活动: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选定校园里的一棵小树,在不同的时间观察它的影子长短与方向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1)我的记录:

(2)我的发现:

4.体验活动:

和同学一起玩踩影子游戏,看有什么发现。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调查:

课下和同学一起玩踩影子游戏,有趣吗?

那,谁来给大家说一说,游戏中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预设1:

早晨,有点阴天,没玩成,后来出太阳了,玩成了,我发现:

必须有阳光才能玩踩影子游戏。

其他学生补充:

我一跑到楼北面的影子里,就看不到自己的影子了。

(及时引导全体同学明确:

有阳光才会有影子。

预设2:

下午,我想踩同位的影子,我必须跑到同位的东面去踩。

(让其它时间段做的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如:

早晨,我想踩同位的影子,我必须跑到同位的西面去踩。

中午,我想踩同位的影子,我必须跑到同位的北面去踩。

引导学生明确:

太阳与影子的方向相反。

预设3:

早晨和下午,人的影子长,不要靠近人,就能踩到同位的影子,中午,人的影子短,要靠近人,才能踩到同位的影子。

(引导学生明确:

不同时间,影子的长短不一样。

早晨和下午,影子长,中午,影子短。

预设4:

我发现人的影子是黑色的,和人连在一起。

影子和人一起动,人往哪儿跑,影子也往哪儿一起跑。

3.谈话导入:

同学们真会观察,在游戏中发现了许多关于影子的知识。

那么,你在日常生活中在什么情况下还看见过影子?

学生可能说:

灯光下、月光下、阳光下、烛光下、手电筒光……

谈话:

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阳光下、灯光下、月光下都能有物体的影子。

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太阳和影子。

4.学生提出问题。

(1)谈话:

关于太阳和影子这个话题,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

预设1:

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引导学生明确:

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预设2:

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3:

一天中,同一物体在阳光下影子长短、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4:

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与温度、时间变化有什么关系?

预设5:

研究太阳和影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用处?

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请各小组选择一、两个问题合作探究。

(教师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问题,避免扎堆。

2.各小组根据选择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探究。

(教师全程参与,观察,适时指导。

(1)各小组根据选择的问题设计探究方案,分配组员的任务。

(2)操作,实施方案。

(3)及时记录。

(4)小组内交流,交流实验现象,反思成功或失败经验。

(参与小组交流,认真倾听,了解情况,引导叙述表达。

(5)组内研讨,总结实验结论。

《2.太阳钟》教案

教学目标

1.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2.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3.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4.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5.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教学准备

1.日晷资料及碟片。

2.制作日晷材料。

教学过程

汇报课后研究成果(太阳和影子)。

1.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数据及研究成果。

2.小结。

自主学习

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

(1)谈话:

现在几点?

你是怎么知道的?

古代有时钟吗?

他们怎么知道时间?

(2)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

(3)讲述:

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

确实,在很久以前,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

(4)看书,认识各种日晷。

(5)讨论:

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

(教师适当讲解)

(6)碟片介绍:

日晷。

2.制作简易太阳钟

(1)谈话:

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

(2)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3)动手制作。

(4)展示、评比。

3.玩手掌日晷

(1)讲述:

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2)看书,了解具体情况。

(3)教师讲解、演示。

(4)室外活动:

手掌日晷。

《3.昼夜交替》教案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做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

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

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

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

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

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

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

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

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

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

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

(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

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

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4.看月亮》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月相的变化规律。

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3、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给月亮记日记。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记录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前一个月我们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观察月球,通过你的观察,你对月亮了解有多少呢?

2、提问:

你知道月亮是从哪里升起的吗?

二、探究月相变化的规律

1、了解月相的概念。

(1)提问;在你的印象中,你还记得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吗?

(2)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3)为什么我们画的月亮的形状会不一样呢?

(4)展示七种不同月相形状,让学生排排序。

(5)小结月相的概念:

月亮被照亮的部分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叫做月相。

2、做实验:

观察模拟月相盒内的月相变化。

(1)向学生介绍月相盒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

(材料有:

小电筒,乒乓球,圆形的盒子;制作月相盒:

教师介绍制作方法:

在一个圆形的盒子上开8个圆形的观察孔,盒盖的内部悬挂一只乒乓球,在盒上斜插入一支电筒,就可以从每个观察孔观察到模拟的月相的变化,就像天空中的月亮的形状一样。

(2)让学生从不同的方位观察月相盒中的月球,并说出观察到的月相形状。

(3)小组交流,描述实验现象。

(4)实验小结:

月相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也在发生变化,包括同一天中和一个月中月球的位置变化两种情况。

(5)预测今晚的月亮会是什么形状的?

(让学生了解到月出的时刻每日约迟50分钟,每日能看到月亮的时间都是不同的。

3、概括月相变化的规律。

(1)交流月相日记,让学生讨论并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

(2)指导观察月相变化的规律图,认识各个时候的月相名称。

(3)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残月→下弦月→蛾眉月→再回到新月(呈周期性变化)

(4)再次给前面七种不同的月相形状排排序,然后给予正确的排列顺序。

《5.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提出并识别昼夜对郁金香、合欢树等的影响以及时差对人的影响,并设法这些问题可能的答案和解决方法;

2.能用图表记录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如用图表记录蒲公英的变化;

3.能设计一些调查活动,回答和解决哪些动物适合昼间活动,哪些动物适合夜间活动;

4.会描述生物每天在行为或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夜行性动物的行为.某种植物和花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的动物适合昼间生活,如蜜蜂、蜻蜓等;

2.知道有的动物适合夜间生活,如蝙蝠、猫头鹰等;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如美文等。

教学准备:

有关昼夜对动植物产生影响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明暗对比明显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比如:

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

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

2.学生发表各自意见。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探究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1.观察郁金香、合欢树、牵牛花、夜来香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媒体出示)。

思考:

这些植物在一天中在什么变化?

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

2.学生讨论并交流。

3.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4.学生讨论并交流。

5.小结:

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小时变化着,和钟的周期一样。

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6.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7.我们能不能利用昼夜对植物的影响规律来改造植物,比如,让郁金香在晚上也能开花。

8.学生讨论并交流。

三、探究昼夜对动物的影响。

1.既然昼夜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动物也有影响吗?

能不能举例说明。

2.学生交流各自解释。

3.多媒体展示:

獾、蜻蜓、壁虎、猫头鹰、刺猬、狐狸,这些动物哪些在昼间活动?

哪些在夜间活动?

4.学生交流各自见解。

四、探究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1.蜗牛、蚂蚁等动物哪些是在白天活动,哪些是在夜间活动。

2.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研究?

3.学生讨论并交流研究方法。

4.学生探究。

5.交流各自研究发现。

《1.光的行进》教案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2、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做小孔成像实验盒。

2、能够用语言和简图来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教学准备:

有关光源、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图像资料。

分组实验材料:

小孔板,电筒、白纸屏。

学生准备:

纸盒、剪刀、胶水、透明纸。

教学步骤:

1、情境导入

(1)我们首先来朗读一首优美的小诗。

(2)猜猜这里的“谁”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谈谈关于光与色彩你都知道哪些知识。

(4)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有关光与色彩的知识。

2、认识光源

(1)你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吗?

(2)学生说,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说的物体写在黑板上。

(3)介绍光源的定义:

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4)辨别会发光物体中的真假光源。

(5)黑板上的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

哪些是人造光源?

你能分分类吗?

(6)学生讨论分类说出理由。

(7)思考:

会发光的物体都会发热吗?

(8)介绍冷光源。

3、光的直线传播

(1)出示三幅图片,问:

光怎样行进?

(2)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

(3)你们该如何来证明你们的假设是正确的呢?

(4)布置任务:

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到纸屏上。

(5)学生合作完成实验。

(6)汇报:

你们是怎么做的。

(7)讨论:

从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4、小孔成像实验

(1)导入:

在古代有个叫墨子的学者有次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学们想知道吗?

(2)多媒体介绍墨子的发现,认识到什么叫小孔成像。

(3)我们也来试一试小孔成像。

(4)介绍制作方法。

(5)学生制作、实验、观察现象。

(6)汇报你们有什么发现?

(7)思考:

这是什么原因呢?

(8)讲解小孔成像的成因。

《2.照镜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表面越光,反射效果越好;

(2)知道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

(3)理解光的可逆;知道平面镜能成像,像与物体的左右相反,了解镜子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图画、语言对镜子成像的原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合作的乐趣;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

教学重点:

发现镜子的成像特点及反射规律。

教学难点:

会制作万花筒和望远镜,并了解原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

同学们看看身边的小伙伴,是不是都精神抖擞,漂漂亮亮啊?

你们打扮这么漂亮肯定是借助了镜子,对不对?

老师也是。

今天就来研究一下天天用到的镜子。

二、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一)基础知识

1、知识铺垫:

怎么看到物体?

有光进入眼睛:

太阳发光,手电发光。

转折:

能看到老师,但老师发光了吗?

靠反射,同样月球也是反射光。

2、谈话:

你知道闪亮的玻璃幕墙是怎样发光的吗?

3、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5、教师小结:

当光线照射到一个物体表面时会弹回来,这就叫反射。

(二)探宝:

看黑盒里是什么

1、用手电直接照

2、用硬纸板、书皮、反射手电的光

3、教师小结:

几乎每样东西都可以反射光线,越光滑的表面,反射效果越好。

三、探究镜子成像的特点

(一)镜子是最好的反光物体,研究镜子的反射现象。

1、我在镜子里看到了李星辰,李星辰你能看到我吗?

2、我们也照照镜子好吗?

同学们摸右脸,注意观察镜子里的像是哪个脸。

当然你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

3、学生小组自由活动,教师巡视。

4、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发现,其余同学可以补充。

5、我们用一面镜子照物体的时候只有一个像,如果用两面镜子夹成一定角度放好,把小玩具放在中间,你猜镜子里会看到什么?

改变角度会怎样?

6、学生预测可能会看到的像。

迅速合作,两人一组,是“二镜合一”共同研究。

7、通过探究我们大家知道了:

光路是可逆的;镜子中的影像是与实际物体左右相反的;两块直立镜子间的夹角越小,所成的像越多。

(二)教师出示万花筒,并介绍制作方法和步骤:

材料:

塑料薄镜3面、透明玻璃球、硬纸板、彩色包装纸、透明塑料薄膜、小刀。

步骤:

1、三面长宽一样的镜子对在一起,用胶带固定住,使之成一个三角空心体。

要注意,使镜子的映照面朝向内侧;

2、空心体的一头,卡一个玻璃球,也用胶带固定;

3、三角体的外面卷上硬纸板,使玻璃球只露出个头;

4、另一头空心处粘上透明的塑料薄膜,并挖一个观察洞;

5、后在三角体的外层粘上好看的彩色纸,用透明胶带固定住就可以了。

(三)教师出示潜望镜,并介绍制作方法和步骤:

工具:

剪刀、小刀牙膏盒2个、镜子2块、透明胶、双面胶。

步骤:

1、将一个牙膏盒从中剪开,剪成如图状。

装入镜子,镜子与盒壁成45度夹角。

(镜子后面可做成45度的直角三角形垫着会更稳)

2、将另一个牙膏盒上面剪一个洞。

3、将牙膏盒拼插在一起。

4、一个潜望镜就做好了。

《3.研究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镜片特点;

2、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是否放大和聚焦的性质;

3、通过教学知道光行进过程中遇到凸透镜和凹透镜时会改变行进路线;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凸透镜、凹透镜、水杯、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

同学们,仔细观察过放在水杯中的筷子吗?

2、水中的筷子看起来怎么了?

在什么地方弯曲了?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师: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当光通过两种不同的透明物体时(这里就是空气和水),传播的方向会在交界面即这里的水面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就叫光的折射。

在这里,光的行进路线改变了,也就是发生光的折射现象,所以水中筷子看着像变弯了。

根据这种原理,人们制成了透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透镜。

二、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形状特点

1、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

师: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两块不同的透镜,再加上你们自己准备的放大镜、老花镜和近视镜,现在请同学们通过目测和手摸,仔细观察比较它们的镜片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它们分一分类吗?

并试着画出它们的侧面图。

(师表演)用手摸时,因它们是光学仪器,后面我们又要用它做实验,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手摸它们,应隔着餐巾纸摸一摸它。

同时注意透镜是玻璃做的,不要用它相互敲击或是敲桌子,以免损坏和划伤手指。

2、学生小组实验,感知,交流,记录。

3、学生汇报,小结:

分为两大类,一种镜片中间厚、边缘薄,像放大镜、老花镜;一种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像近视镜。

4、师:

你们能根据它们的形状为它们取个名字吗?

(学生回答)

5、师总结:

(接着学生的回答)对,一般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把中间薄、边缘厚镜片叫凹透镜。

根据生活的需要,透镜会做成不同的样子,只要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都是凸透镜,只要中间薄、边缘厚的都是凹透镜。

三、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作用(透镜对光的折射现象)

1、提问:

你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各有什么作用吗?

2、学生讨论、汇报。

3、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

实验1:

用透镜观察物体。

实验2:

尝试用透镜聚光。

实验3:

尝试用透镜在纸屏上成像。

提醒学生:

千万不要用凸透镜对着太阳看,以防灼伤眼睛。

4、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提问:

现在,你知道透镜有哪些作用?

6、师: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透镜会产生这些奇妙的现象呢?

7、师生共同总结:

是由于光线经过透镜时发生了偏折的缘故。

8、师:

通过以上实验,你能解释老师为什么不让你们用放大镜看太阳吗?

戴老花镜呢?

四、拓展活动:

制作望远镜

1、谈话:

大家见过望远镜吗?

它为什么能够看到远处的物体?

(引发学生思考)

现在把凹透镜和凸透镜放在一起看远处的物体会有什么效果?

由此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操作实验,交流。

3、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如何制作望远镜。

4、学生制作望远镜。

5、学生作品交流。

《4.七色光》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水棱镜,并利用水棱镜对光的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观察研究,鼓励学生积极地、有创造性地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2、通过组织、指导学生制作水棱镜和牛顿盘并观察光的分解和合成现象,使学生了解有关光的初步知识和人工制造彩虹的方法。

3、通过牛顿盘对光的混合实验,使学生对七种色光混合形成白光产生新的探究问题,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对科学探究的兴趣、爱好、乐趣。

教学准备

1、演示材料:

投影仪(光源)、三棱镜两个、透明玻璃一块、镜子两面、水棱镜套材料一套、牛顿盘套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6K白纸、水盆(装水)一个等。

2、分组材料(按四人一组准备数量):

水棱镜套材料一套、牛顿盘套材一套、手电筒(光源)、16K白纸等。

3、其它材料:

观察记录纸两张。

教学过程

1、观察阳光的分解。

(1)教师提问:

你们有办法将室外的阳光请到教室里来吗?

(2)教师演示:

利用镜子将阳光反射到墙壁上。

(3)教师提问:

这个实验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学生描述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板画镜子反射阳光的线路草图。

(4)教师提问:

将镜子换成玻璃,又会产生什么现象?

镜子与玻璃有什么区别?

(教师板画阳光透过玻璃的线路草图)

(5)教师出示三棱镜,并让学生观察及描述三棱镜的特点。

(6)教师提问:

将一束阳光照到三棱镜上,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7)学生猜测、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8)引导语:

这个实验你想做吗?

老师这儿没有这么多的三棱镜怎么办?

我们自己动手做一个三棱镜好吗?

(9)教师引导并解释水棱镜模拟实验:

水棱镜替代三棱镜、手电筒替代阳光、白纸替代墙面。

(10)学生实验:

水棱镜分解手电筒光,开成光谱。

(11)请做得比较成功的小组上台演示

(12)教师提问:

要使这个实验做成功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13)教师提问:

刚才在白纸上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除了光谱还有什么?

请在记录纸上标出相应的位置?

(学生小组讨论,并作好记录)

(14)教师板画、小结:

教师板画手电筒的光穿过水棱镜时,光前进的方向发生改变,并被分解多种颜色的光。

那么,你现在能不能解释三棱镜分解光的道理?

(15)教师再小结:

阳光穿过透明的三棱镜时,光行进的方向会发生改变,被分解成多种颜色的光,形成太阳光谱。

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2、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彩虹现象”。

(1)学生讨论并交流以下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看到过类似现象?

(2)引导语:

没有三棱镜,没有水棱镜,我们也能用水和镜子分解阳光。

(3)教师出示简易水棱镜的制作方法,演示制作过程。

(4)教师介绍人造彩虹的简单制造方法。

3、单色光混合成白光的探究活动。

(1)教师提问:

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还有一个问题:

当阳光透过三棱镜照到墙面上形成光谱,如果我将墙面换成一块三棱镜,你想,这七种光透过三棱镜又会变成什么颜色的光呢?

太阳光通过棱镜分解成的多种颜色的光,是否能再混合成白光呢?

(2)学生做出判断,并尝试说明判断的依据。

(3)教师提问:

你想研究这个问题吗?

(小组研讨:

怎样用实验的方法验证我们的想法,画出示意图。

(4)教师小结:

同学们,在300年前的18世纪初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就研究过这个问题,为此,牛顿还制作了实验工具,后来称它为牛顿盘。

(5)出示牛顿盘及制作方法,并解释怎样做这个观察实验。

(6)学生在课后,利用牛顿盘进行研究并思考:

旋转的方向、色彩的排列、色块的大小是否会影响白色光合成的效果?

从7种圆形纸板中任选几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