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546484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3.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docx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docx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步检测2

必修4第二单元第6课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测试

(满分60分,30分钟完成)

班级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12小题,总共36分)

1.下面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答案】A

【解析】“那儿很美啊”但是另一个人“我看不见”,这说明“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即人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故A选项符合题意;B说法错误,人的主观认识是受客观环境的影响的;C说法错误,真理是正确的认识,故排除;D说法错误,夸大了思想高度的作用,故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

2.“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间,不变的是开拓。

”与汪国真的诗句所蕴含哲学智慧一致的是()

A.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答案】C

【解析】“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变的是跋涉;暗淡与辉煌之问,不变的是开拓。

”这体现了联系的观点,C适合题意;A是认识的不同,不适合题意;B是矛盾的特殊性,不适合题意;D是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不适合题意。

3.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①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④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本题考查的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①④蕴含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道理,适合题意;②③不符合题意的要求,排除;故本题选B。

4.2018年3月,中科院理化所与清华大学医学院联合研究小组研发出世界首个自主运动的可变形液态金属机器。

该机器的问世引申出了全新的可变形机器概念,将显著提速柔性智能机器的研制进程。

该机器的成功研发佐证了()

①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

③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

④一定条件下人们可以突破客观规律的限制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但这种指导作用并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实践才能够实现,题肢①说法错误,排除;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够突破规律的制约,题肢④说法错误,排除;该机器的成功研发佐证了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②③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B。

5.科幻电影《阿凡达》虚构了利用“脑——脑接口”技术实现异体生物控制的科学梦想。

而在现实中,2018年6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李广晔,利用蓝牙通信技术,通过侵入式神经电刺激技术向蟑螂的触觉神经发送特定模式的电脉冲,进而实现人脑对蟑螂运动的控制,完成了S形轨迹和Z形轨迹等任务。

这说明()

①人可以创造性地建立新的联系

②科学实验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③今日的虚构将成为明日的现实

④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答案】B

【解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故排除;题肢③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上述材料说明说明人可以创造性地建立新的具体联系,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故题肢①④正确。

故本题答案是B。

6.南水北调中线冰期输水调度基本方法是:

科学预测水的结冰期,通过控制水位、流速,让水面上形成一个稳定的冰盖,然后在冰盖下输水,确保冬季输水安全运行。

冰期运行有严格的调度控制,在输水期间,防止冰盖破坏;当气温回升时,确保冰盖就地消融,不产生流冰,避免产生冰塞、冰坝。

另外,为防止浮冰阻塞水流通道,在渠道沿线倒虹吸、涵洞、渡槽等进口设置了拦冰索,把浮冰拦住。

这一方法化解了社会上存在着对于中线渠道冬天结冰、导致无法调水的担忧。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自去年12月12日通水以来,全线水位平稳,工程运行正常。

可见()

①实践难题的解决取决于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的工作方法

②意识活动的能动性主导着实践活动的方向,决定着实践活动的结果

③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

④主观由客观决定,由实践检验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南水北调工程运用科学的方法取得成功,说明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故入选。

④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从客观情况出发,经过实践检验,说明主观由客观决定,由实践检验,故入选。

①选项观点错误,实践难题的解决并不取决于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的工作方法,故排除。

②选项观点错误,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并不主导实践活动的方向,也并不决定实践活动的结果,故排除。

7.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个人“低碳生活”的倡导,“低碳一族”正以自己生活的改变证明:

气候变化已经不仅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且与地球人息息相关。

在提倡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而且是一种值得践行的新生活方式。

这主要说明()

①整体和部分的统一②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③运动和静止的统一④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A

【解析】“气候变化已经不仅是环保主义者、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而且与地球人息息相关”体现了整体与部分关系,“而且是一种值得践行的新生活方式”,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本题选A。

材料没有涉及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前进行和曲折性的关系,③④不选。

8.曾几何时,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临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实践的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即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材料中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不断深化得益于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体现了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②正确;借助于一定的先进的根据深化对海洋的认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正确,选C。

①④表述正确,但是与题意无关。

9.人们都知道如果身上痒,通常抓几下就能解决问题。

但这究竟是何原理?

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抓痒”的奥秘。

原来抓痒能让向大脑传递刺激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从而减轻痒感。

这一事实表明()

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人脑是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美国科学家通过科学实验,揭开了“抓痒”的奥秘。

表明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③正确且适合题意;原来抓痒能让向大脑传递刺激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从而减轻痒感。

这一事实表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④说法错误;③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0.大数据泛指巨量的数据集,因其可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而受到重视。

网民在网上产生的海量数据,记录着他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情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很多规律性信息。

倘若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使用大数据,人类将得到更多的机会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上述材料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①对大数据中所蕴含规律性信息的认识程度,决定着对信息有效利用的程度

②对大数据有效地组织和使用,根源于人们对大数据特有价值的正确认识

③对大数据的科学认识,有利于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④大数据的产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大数据”本身却可以被人类认识和利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体现类的试题,需要对题中材料进行详细解读,针对每一部分信息提炼对应教材的相关理论。

人类对大数据的有效地组织和使用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说明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③适合题意;我们通过对大数据的整理可以把握很多规律性信息说明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④适合题意;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①②是错误的;故本题答案选D。

11.唐代诗人柳宗元在《三赠刘员外》一诗中写道“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下列观点与该诗句所含哲理相符的是()

①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②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行之,明也

③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④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窗户),见天道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名言名句体现哲理的题目是哲学选择题中常见的考法,做这类题目,考生首先要弄懂材料中名言名句的意思,分析其中体现的哲理后再去分析题肢,看哪个选项所体现的哲理与其相符合。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通过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②③选项强调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适合题意。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强调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排除①。

④选项是强调获得认识的途径,不适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C。

1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

从认识论上看,上述事实说明()

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

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C适合题意。

A、D说法正确但不适合题意;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是错误的。

二、非选择题(24分)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

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

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

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

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

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之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

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局限,早期地图绘制者认为地球是平的。

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

随着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现在的世界地图日益精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

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世界地图的绘制历史表明了该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世界地图的精确绘制是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的。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推动了世界地图的绘制日益精确。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绘制的世界地图是否与地理实际相符合是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

(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绘制地图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时间需要。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实践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地图的绘制更加精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5.16世纪哥伦布等航海家证实地球是圆的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更好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