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提问PMC后来都成功了.docx
《会提问PMC后来都成功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提问PMC后来都成功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提问PMC后来都成功了
会提问PMC后来都成功了?
导读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我们深知提问的重要性,但如何判断什么是正确的问题?
怎样进行优质提问?
要在哪些场景下进行提问?
正文
人是被提问支配的
我们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所处的公司和所属行业五花八门,渴望解决的问题也因人而异,没有一个人的理想是与别人雷同的。
通过对那些“成功人士”的观察,我们会发现,越是被誉为是被誉为“成功人士”的人,越善于向自己和别人抛出“优质提问”。
也就是说,他们都具备很强的“提问力”。
问题是行动的先行
正是这些内心里的提问控制着我们的行动。
我们向自己提问,得出答案,然后采取行动。
实际上,成功人士大都不会满足于一成不变的提问,他们会不断努力,争取每天都能向自己提出新的问题。
因为他们知道,新的提问会促成新的行动,而新的行动则会导向成功。
提问可以改变每个人自己的人生
有的人可能从年轻时就立志想当总经理,所以会不停地这样自问:
“如果我是总经理会怎么做”、“如果我是总经理会如何应对这个问题”。
即使没到“是总经理”的程度,只论能否做好工作,归根结底也是由“自己能在心里创造出多少有效的提问”决定的。
“提问带来的发现”能在被问者心中唤起莫大的喜悦。
当我们面对优质提问,靠自己获得新发现的时候,也能感受到同样的愉悦。
提问终究只是契机罢了,完成发现的是自己。
正因为是自己思考过的事,才能对发现有深刻的理解;正因为是自己想到的事,基于发现的行动才能成为自己由衷想做的事。
提问还可以改善与周围人的关系
“提问”这一交流手段的特征是,“提问者”与“被问者”易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平等、对等的关系。
其他交流手段,比如“指示、命令”,通常是上位者对下位者使用的。
也就是说,这种交流有个前提,即存在明确而固定的“上下关系”。
与之相对,提问者与被问者能够迅速转换立场。
提问具有令对方“不假思索就开始思考”的强大力量。
下属如果对上司的指示、命令有不明白的地方,多数人都会提问,上司就会做出回答,有时还会反问下属。
由此可见,提问具有改变上下关系(并非必须存在上下关系)的力量。
正因如此,优质提问能够超越“上司与下属”、“父母与子女”、“教师与学生”等固定立场,为任意对象带来“发现”。
提问还可以构建企业文化和风气
对于组织来说,以“质询”或“提问”的形式向成员传达意思,要比下命令更容易实现组织真正的目标。
对于来自他人的“你必须这样做”、“请照这样去做”等单方面的教训或命令,任何人都会反感和厌恶。
与之相反,“提问”具有能够轻易进入对方大脑的优秀特征。
对于在公司等组织里工作的人,优质提问的技巧非常有助于提升自己在组织内的地位,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个组织里常用的提问,能够体现该集体的“本质”。
如果上司总是问员工“销售额怎样”,就会养成优先重视销售额的企业风气;如果一直询问“顾客满意吗”,就会形成顾客至上的公司。
即使行业类型、状态、规模一样,各家公司的企业风气也会截然不同,而原因正是在于组织内部日常使用的提问不同。
先倾听,再顺势而行,现想现问
优质提问的最重要的姿态,就是要“倾听”对方的话。
很多时候,比起回答本身,声调、音量、语速、姿势、表情等言外的信息,更能有力地表露出对方的心情。
血肉之躯的两个人单独交谈时,会交换数百倍于单纯排列的文字所包含的信息。
提问者也需要留意自己的表情和姿势。
事先准备的言语或提问,是无论如何也包裹不住热量和感情的,而被问者是当场思考并做出回答的,所以两者之间必然产生温差,这一温差将导致交流的错位。
一边倾听对方的回答,一边思考下个提问,如此流畅地陆续抛出提问,确保谈话的势头不会中断。
这需要一定程度的“惯性”。
不过只要加以练习,任何人都能做到。
提问不提建议
当对方通过提问自己获得发现时,巨大进步是可期的。
获得优质提问并将其内化的人,能在自己的思想中不断刷新该提问。
比起好的建议,“优质提问”更容易成为“一生的财富”。
指导刚入职的新员工如何工作、让下属学习某些专业技术等很多场合,建议都是有效的。
关键在于有区别地使用。
是手把手地指导好,还是让对方思考以促成发现好?
答案因对方所处的状况、与自己的关系等因素而变。
如果暂时只想培养“听从上司命令而行动的下属”,建议更具速效性。
然而,如果希望培养“比自己进步更快”甚至“能完成世界最高水准的工作”的下属,或是已经发展到了势在必行的阶段,那就最好通过提问来促成发现,而不是通过建议给出答案。
是由“我”问“你”,再由“我”向“你”反馈
归根结底,“提问”就是“你”和“我”的一对一交流。
要想实现优质提问,针对提问对象本人“你”提问的姿态很重要。
例如,如果是像“怎样才能达成工作目标”等用来促成发现的提问,那么与其询问业界状况、对方的上司或下属等“周边信息”,不如询问“你自己(提问对象)觉得目前的状况如何,该做什么?
”这样获得发现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提问之后,一定要向对方“反馈”,不能听完回答就算了事。
即使对方的回答很简单,最好也能说声“谢谢”。
当问答量较大时,只有认真反馈“我听了回答有这样的感想”,才算完整地结束交流。
认清适合提问的场合
出人意料的是,我们在提问时经常会无视对方的状态或场合,只顾自己方便。
在职场中,当对方正埋头于电脑前,或是正在和别人交谈时,即使向其提问,也难以得到称心如意的回答。
对于提问,有些东西需要格外注意。
当然,日常对话中同样如此。
例如,假设上司询问无法达成销售目标的下属:
“你觉得怎样才能达成目标?
”根据地点和场合的不同,这一提问的回答难度将大相径庭。
如果上司特意占用会议室,以一对一的形式向下属认真询问,下属一定会觉得“上司是真的在为自己着想,所以才会这么问”。
相反,如果是在众多销售员出席的会议上,向未能达成目标的下属抛出同样的提问,结果又会如何?
被问到的下属可能会觉得“自己的成绩不争气,所以遭到叱责了”。
向自己提出优质提问
如前所述,提问也能抛给自己,甚至应该说,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中向自己抛出大量的提问。
比方说,假如你最近觉得工作有些停滞,就可以围绕“怎样提升自己的绩效”这一提问,从多个切入点来思考如何自问。
反复问自己——
“想通过工作取悦谁?
”(Who)
“何时向目标出发?
”(When)
“为什么总是重视这件事?
”(Why)
“从这项工作中能得到什么喜悦?
”(What)
“假如要在国外工作,想去哪个国家?
”(Where)
“如何试着改变工作方式?
”(How)
如果找到了希望时刻铭记的面向自己的提问,可以写在纸上,贴在显眼的地方,还可以显示在电脑桌面上,或是制作成短小精干的短语,用作网络服务的密码。
这样一来,就能通过反复接触该提问而实现“内化”了。
正如我们为了维持健康,最好定期接受体检一样,为了确认自己是否正在朝着目标前进,定期提问很有效。
跳槽后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被调入新部门、进入陌生的人际关系圈……越是当自己置身的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需要使自己“升级”的时候,越应该向自己提问。
适合抛给孩子的优质提问
优质提问并非只能在商业场合发挥作用,它适用于社会生活、家庭、子女教育等所有场合。
比如说,假设父母问不会做数学作业的孩子:
“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
”父母采用的是“怎么”这一提问形式,可孩子接收的信息却是“叱责”。
如果总是面对这样的提问,孩子可能会觉得“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的自己是个废物”,从而导致自我肯定感低下。
父母应该抛出能刺激孩子求知欲的提问,比如,“要想解答这道题,你觉得应该先从哪里入手?
”“把这道算术题画成图怎么样?
”“你觉得毕达哥拉斯是如何发现这个定理的?
”
在如此反复提问的过程中,这些提问会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孩子心里,逐渐内化,最终自然发芽。
遇到困难时能问自己“怎样努力才能做到”的孩子,会拥有更加幸福的人生。